最古之时时为方治是谁提出的

唐代有哪些文化遗产

盛唐世界称雄,文化比肩政经。丝织三彩铜器,商贾云集两京。

天文令瓒一行,算经淳风孝通。地理吉甫杜佑,*学思邈为圣。

雕版印书兴起,道佛两教风行。哲史不乏名作,雕绘敦煌遗风。

诗词李杜白温,古文韩柳运动。书法乐舞传世,交流两出名僧。

希望对你有帮助

1.唐代商业:唐代的中国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长安城是世界上最大的国际性大都市,占地面积为841平方公里,人口约100万,其中常住国外人口就有5万,此外东都洛阳、扬州、广州等城市也非常繁荣。由于**开明、经济繁荣、国力昌盛,唐朝与世界上近百个国家和地区有着**、经济和文化交流,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商贾。唐代对外出口的商品主要包括唐三彩、丝绸、铜器、工艺品等。唐三彩早在唐初就输出国外,深受异国人民的喜爱。这种多色釉的陶器以它斑斓釉彩,鲜丽明亮的光泽,优美精湛的造型著称于世,是我国古代陶器中一颗璀灿的明珠。唐代出口丝织品就有绫、罗、绸、缎、锦、绮、纱、绢、纶、缣、帛等,种类繁多。丝路自汉代发展到唐代时出现了极盛**。当时和唐代以西各国,有横跨欧、亚北部的东罗马,占有整个西亚的波斯,还有后来兴起的大食倭马亚王朝(公元661--750年),它们都注重于对外陆路交通的开拓,极力加强和中国的**、经济联系。陆上丝路到了唐代中期随着安史之**发而衰落。但海上丝路的兴起而且繁荣,唐朝国力强盛,在广州设市舶使,掌管对外贸易,开创了历史上长达千余年的市舶制度,开辟了“广州通海夷道”(从广州到大食国)的贸易航线,出现了“大舶参天万舶争先”的图景,外国商人来广州多的年份达10万人。

2.唐代天文学:唐代杰出的天文学家一行(683年~727年)本姓张名遂,魏州昌乐(河南南乐)人。724年(开元十二年),跟一行和尚同时的一位工程技术专家梁令瓒和工匠们一起,创造了一架黄道游仪,用来观测日、月的位置和运动情况。一行通过观察,发现了恒星位置移动的现象。这比英国天文学家哈雷在1718年提出恒星自行的观点早了将近一千年。724年,一行还倡议在全国二十四个地方测量北极高度和冬夏至日和春秋分日的日影长度,并设计了一种叫做复矩图的仪器,用来测量北极高度。一行从这次测量中算出南北两地相差三百五十一里八十步(合现在129.22公里),北极高度相差一度。这个数据就是地球子午线(经度)一度的长度。它与现代测量子午线的长度111.2公里相比,虽然还有较大的误差,但这种用科学方法实测子午线的工作在世界上还是**次。一行从725年开始修制新历,到727年(开元十五年)完成,取名《大衍历》。这部历法系统周密,结构合理,比较符合天文实际,是当时的先进历法。后来的历法家几乎都是按照它的结构来编写历法的,直到明朝末年吸收西洋历法后才有所改变,可见其影响之深远。《大衍历》中建立了不等距的内插公式是一行数学方面的贡献。

3.唐代数学:王孝通生卒年不详,武德九年(626)时曾任通直郎太史丞,并参加修改历法工作。王孝通的数学专著是《缉古算经》,为十书之一。在《缉古算经》中,解决了大规模土方工程中提出的三次方程求正根的问题。李淳风(602年年~670年)曾奉旨注解古算经十书。十部算经是指:《周髀》《九章算术》《海岛算经》《张邱建算经》《五经算术》等,他为整理和保存我国古代的算学文献发挥了巨大作用,李约瑟博士称他为“整个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数学著作注释家”,他还著有世界最早的气象学专著《乙已占》,他与袁天罡的《***》以其预言的准确而著称于世。

4.唐代地理学:李吉甫(758年~814年)所著《元和郡县图志》,是一部历史地理专著,全书四十卷。它记述了各郡县的户口、物产、山川古迹、地理沿革等内容,是研究唐代历史和地理的重要著作。原书各镇篇首的地图在宋朝时已经遗失,因此,后人又称之为《元和郡县志》。李吉甫关注的地理重点是“丘壤山川,攻守利害”,意义在于“佐明王扼天下之吭,制群生之命”。杜佑(公元734-812年),著名的**家、史学家、财政学家、地理学家,曾任宰相。撰成二百卷的巨著《通典》,为典章制度专史的先河。此外还撰有《理道要诀》一书,系《通典》的要义,杜佑认为地理的重要在于“辨区域,徵因革,知要害,察风土”。由此我们看到,唐人的地理思想就是强调实用性、强调地志要记载关涉国计民生的有用内容。

5.唐代建筑学:唐代土木结构的建筑已经达到相当成熟的阶段。当时首都长安城就是一个规模宏伟、世界上仅有的建筑群。据近年考古工作者的实测,长安城南北长8651米,东西宽9721米,周长36.7公里,面积达84平方公里。城内有太极宫、大明宫、兴庆宫三个宫殿区,建有雄伟的宫殿和亭台楼阁;宗庙社稷、官衙廨署布列在皇城之内,街道宽阔挺直,里坊整齐划一,宗教寺院、公卿**府第林立,组成了这座宏伟壮观的大都城。长安城的建筑设计对国内外的城市建设有着直接的影响,当时国内各州城和日本国的都城建设皆竞相仿效。现存的唐代殿堂建筑有山西省五台县境内的南禅寺大殿和佛光寺东大殿,它们是国内目前仅存的两座木结构古建筑。而西安市的大雁塔和小雁塔则是唐塔中最享盛名者。

6.唐代医学:唐代医学有很大的发展,不但分科较细,而且名医倍出,其中最杰出的是京兆华原(陕西耀县)人孙思邈(581年~682年)。652年(永徽三年),孙思邈写成了**部医学著作《备急千金要方》三十卷。三十年后,又写成了《千金翼方》三十卷,以补前书之不足。通常把这两部著作简称为《千金方》,这是孙思邈一生辛勤探索的结晶。孙思邈在书中总结了唐以前历代医家的医学理论和治疗经验,收集了5300多个*方。他对**和儿科特别重视,把他们列在卷首,主张独立设科。他注意*物配伍和辨证施治,首创复方,提出一方治多病或多方治一病的方法。在*物的采集和应用方面,孙思邈也有突出的成绩。《千金方》共收载了八百余种*物,对其中二百多种*物的采集和炮制还专门作了记述。由于孙思邈对*物学和医学所作的巨大贡献,博得了人民的尊敬和爱戴,被后世尊称为“*王”。唐朝医学的另一个杰出成就,是在659年(显庆四年)由苏敬等人集体编修的,图文并茂的*物学专著《唐新本草》。此书共五十三卷,收集*物844种,是世界上**部由国家颁定的*典。

7.雕板印刷术:印刷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最早的印刷术是雕板印刷,大约在7世纪中期,已经有了雕板印的佛像。到8世纪80年代,有了作为商人纳税凭据用的“印纸”出现。824年(长庆四年),在诗人元稹为白居易《长庆集》写的序文中说到,有人拿白诗的写本和印本在街头叫卖或换取酒茶。到文宗大和年间,四川和江淮一带民间已经每岁“以板印历日”,在市场出售,以致不等朝廷颁下新历,“其印历已满天下”。可见在唐后期雕板印刷已相当发达。

8.唐代宗教:唐朝积极提倡各种宗教。当时从波斯传来的有祆教、摩尼教和景教(景教是**教的一个支派)、此外***教也随大食商人在长安等地流传,但主要是在西域胡商中流传,唐人信仰的并不多。在唐朝流行的主要宗教是道教和佛教,其中又以佛教的势力最大,影响最深。道教尊老子李耳为教主。因为唐朝的皇帝姓李,所以从李渊起皇帝就以教主的后裔自居,积极扶植道教,企图借助神权来巩固皇权。666年(乾封元年),高宗下令尊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玄宗进一步尊老子为大圣祖,令人画老子像颁于天下,要求生徒皆习《老子》、《庄子》等,又封庄子为南华真人,文子为通玄真人,列子为冲虚真人等,以壮大道教的势力。玄宗还派人四处搜寻道经,编纂《道藏》3744卷。当时两京和各州府都建有玄元皇帝庙,道观也很多,仅长安就有三十所。据统计,到884年(中和四年),全国共有1900余所道宫,道士达1.5万余人。佛教在唐代逐渐形成了许多佛教宗派。各派虽有差异,但基本精神却是相同的,提倡灵魂不灭、因果报应、六道轮回等,引导人们逆来顺受,安心现状,所以受到封建统治者的支持。在诸派别中,以天台宗、法相宗、华严宗和禅宗的影响较大。以慧能(638年~713年)为代表的禅宗,兴起晚,但影响却远超其他各派。禅宗相传是由南印度僧人达摩在北魏时创立。武则天时,禅宗分为南、北二宗。禅宗五祖弘忍**有两个大**,一为神秀,一为慧能,神秀创立北宗,慧能创立南宗。南、北二宗各把自己的主张归纳为四句偈。神秀说:“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这就是说,通过长期苦修,排除杂念,然后才能渐悟成佛。慧能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慧能反对神秀的渐悟说,主张佛在心内,只要净心、自悟,就不必苦修,不必背诵大批的经卷,便可以顿悟成佛。慧能的这种简单速成的方法,对于那些看不到出路的广大百姓,对于灵魂空虚的地主官僚有很大吸引力。因此,南宗战胜了北宗,得到广泛流传。到唐后期,它几乎取代了佛教的所有各宗派,垄断了佛坛。整个唐代,佛、道二教的斗争一直很激烈。唐高祖和太宗把道教置于佛教之上;武则天为反李唐皇室,又把道教压在佛教之下。唐武宗为了打击极度膨胀的寺院经济势力,听从道士的建议下令灭佛。宣宗继位后,又下令扶植佛教。由于以禅宗为代表的佛教,结合中国社会的实际,简化了教义和修行方法,吸收儒家的一些思想因素,增添了世俗宗法色彩,逐步从外来宗教转化为具有中国特色的宗教,加强了自己的竞争能力,在与道教的斗争中占有一定的优势。

9.唐代哲学:唐王朝一直采取儒学为先、尊佛崇道的开放文化政策,促进了儒、佛、道三教的冲突和融摄,推进了三教思想文化的大发展。中国佛教随着国家统一,南北佛教的合流,逐步完成了中国化,进入了鼎盛发展期。隋唐时期最主要的佛教宗派有三论宗、天台宗、华严宗、法相宗、禅宗、律宗、净土宗、密宗等。各宗派分别编制了世代相承的“法统”,并各自建立起佛教哲学体系。佛学成为隋唐时期中国哲学的最高形式。各宗派之间的融摄促进了中国哲学的发展。中唐以后,三教合一的理念逐渐成为主流。在隋唐王朝的重视和鼓励下,经学研习与仕禄之途挂钩,促进了经学的发展,但隋唐经学长于注疏,在哲学方面并无开创性的成就。中唐以后,在韩愈、李翱等的努力下,儒学开始复兴,为宋明理学的产生做了先期准备。同时佛教的流行,引起了世俗地主与僧侣地主在**经济利益上的矛盾冲突。反佛运动兴起,傅奕认为佛教僧徒“于百姓无补,于国家有害”。傅奕反佛是从维护儒家的伦理道德观念和地主阶级**的利益出发的。傅奕把人的“生死寿夭”归结为自然原因,揭穿了佛**所宣扬的佛决定一切的说法。傅奕还曾把魏晋以来的反佛人物编为《高识传》,作为反佛斗争的武器。唐朝反佛斗争最有影响的人物则是韩愈,他在《原道》和《论佛骨表》中,从三个方面对佛教进行了尖锐的批判:一是指责佛道耗费大量财富,加重百姓负担;二是指责“佛本夷狄之人”,让佛教凌驾于儒学之上,有被同化为夷狄的危险;第三,也是最主要的一点,是指责佛教灭弃封建伦常。韩愈的反佛言论触怒了宪宗,几乎因此丧命,后遭贬斥,但他反佛的斗志并未消沉。柳宗元在《天说》、《天对》及《答刘禹锡天论书》等文章中,表达了一定的进步思想。他认为宇宙是由混沌、运动着的元气构成。宇宙没有起点,也没有极限,自生自灭,自己运动变化,不受造物之神的主宰。大地、元气、阴阳就像瓜果、草木一样,都是自然物质,没有意志。他明确指出,生殖与灾荒是自然现象,社会的治*则是人事,“其事各行不相预”。因此,他主张要重视人事而不空谈天命鬼神。刘禹锡在《天论》中进一步补充了柳宗元关于天的进步思想,提出了“天与人交相胜,还相用”的著名学说。刘禹锡认为,自然界(天)和人类社会各有自己独特的规律。它们之间既相互区别,又相互作用。天不能干预人间的治*,人也不能干预气候的变化。因为存在相互作用,所以天与人又能够“交相胜,还相用”。当社会法制畅行,是非清楚,人们了解*福的原因,这时“人理”就能战胜以“强弱”为准则的“天理”,人们就相信自己而不相信天命,这是人胜天。反之,当法制破坏,是非颠倒,人们感到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这时人们就会把社会造成的*福归之于“天命”,从而产生宗教迷信,这就是天胜人。刘禹锡相信,只要人类能够维持法制和是非,就一定能胜天。

10.唐代经学与史学:唐代科举都要考试儒家经典,因而推动了经学的发展。其经学发展的突出表现有:首先是考订**。唐太宗以儒经“文字多讹谬”,不利于学生学习,令颜师古考订《周易》、《尚书》、《毛诗》、《礼记》和《左传》等五经**。颜师古多所订正,撰成《五经定本》,后颁布全国,成了官定的统一课本。837年(开成二年),在郑覃的建议下,唐政府又刻成了著名的《开成石经》。《石经》共114石,65万字。以上工作消除了五**字歧异的弊病。其次,解释经义。唐太宗还令孔颖达与诸儒撰五经义疏。孔颖达采摘南北朝时期经师的义疏,成书180卷,名曰《五经正义》,消除了经学的门派之见。唐以前,史书大都是私家著作,唐太宗开始设立史馆,指定专人编修前代和本朝国史,并令宰相监修。从此,作为正史的纪传体史书的编修工作,完全*于封建政府之手。史书编修工作上的这一重要变化,反映出封建统治者更加重视总结统治经验,加强思想控制。唐以后各朝沿袭此制,连续修史,遂相沿成为一种制度。唐代编成的正史很多,二十四史中,唐朝编修的有八部,即《晋书》、《梁书》、《陈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六部,以及由李延寿私人编修而获得政府批准成为正史的《南史》和《北史》两部。鉴于梁、陈、北齐、周、隋五史没有《志》,后来又增修了《五代史志》,这就是现在《隋书》中的《志》。《史通》是中国**部系统的史学理论专著。作者刘知几(661年~721年),字子玄,彭城人,是中国封建社会杰出的史学家。《史通》二十卷对过去的史学著作,从体例、史料、语言文字到人物评价、史事记述,进行了全面的分析批判,提出了自己的独特见解,表现出不受传统观点束缚和敢于创新的精神。《通典》是中国**部记述典章制度的专史。作者杜佑(735年~812年),京兆万年(陕西西安)人。他在刘秩《政典》的基础上进行扩充和改编,用了三十余年时间完成了《通典》二百卷,分食货、选举、职官、礼、乐、兵、刑、州郡、边防九门,记载了从上古直到唐代宗年间各种典章制度的沿革,对于唐朝(天宝以前)的记载尤其详细。此书不仅具有极重要的史料价值,而且为后来的典章制度分类专史开创了先例。

方氏的祖先是谁

方氏至今有近4700年的悠久历史, 出自方雷氏。神农炎帝十一世孙即八代帝榆罔长子曰雷,黄帝伐蚩尤时,雷因功被封于方山(今为河南省禹州市),雷受封于方山后,称方雷氏,子孙以地为氏,分为雷姓和方姓, 到了西周宣王时,方雷子孙中有一位叫方叔的将军,智勇过人。奉命南征,平定过荆蛮的叛*,为周室的中兴立下了大功。因此,后世不少方姓宗谱采用了“周大夫方叔之后”之说。 方氏在西晋太康五年(公元284)时就承诏定谱,《方氏*脉谱》早在东晋成帝咸康二年(公元336)就被御批为“名家盛典”,并敕谕方氏子孙,“世代藏传,永久勿失”。《歙淳方氏柳山真应庙会宗统谱》中记载:“歙之方,自河南之固始,无别出也。江南、闽广之方,俱自歙之东乡,无别出也。歙之东乡,则今淳安也。方之在徽歙者,皆出淳安,谱牒甚明。苐各派繁衍,昭穆难序耳,世祖黟侯之墓与庙在淳者,子孙世守之。在歙者,惟柳亭山一庙,郡志载焉“。宋代安徽宣城有一支方姓改成邝姓. 广东及海外许多地方都建有"雷方邝" 溯源堂组织. 方、雷、邝三姓“源同一脉,衍以三宗”.西汉末,丹阳县令方紘因王莽篡权,为避*,从河南迁居安徽歙县东乡(今为浙江淳安),成为徽严二州,乃至所有的江南方氏之共祖。纮二传为储, 其后代繁衍于严、婺、越、九江、滁阳、莆田、徽、宣、池、秀、湖、常。储有三子,其长子仪之后,迁湖、常、鄞、滁、仁和、南海、莆田、兴化、九江,以莆田最盛。其次子觌、季子洪之后流布亦广。 汉唐间居住于歙东乡及浙江省交通便利处的方氏,主要是觌与洪的后代。方氏为名门望族,徽州八大姓之一, 方姓在歙县为第3大姓, 淳安为第1大姓.汉唐间方氏封侯伯以上者有31人.直至近代, 几千年间都是名人辈出. 主要有东汉名宦方储,唐代农民起义领袖方清,唐才子诗人方干,宋代农民起义领袖方腊、状元教育家方逢辰,文学家方回,诗人方岳, 明代医学家方有执、制墨名家方于鲁,大学士方逢辰, 清代文学家方士庶、戏剧家方成培,当代“中华**刀”砚雕**方见尘等等。最早迁福建莆田的方姓为唐时方叔达官泉州, 后居莆田方山,后裔称"方山方". 晚唐另一支迁莆方姓为古歙人方廷范官长乐,被封金紫光禄大夫".生7子, 其中6子皆仕,时称"六桂联芳",尊方廷范为"六桂之父", 后裔称"金紫六桂方氏".该支方氏的一些外迁支派以"六桂堂"为堂号. 宋明时期, 莆田方氏科举盛况空前,科甲人物竞达360(进士和举人)多人.两宋方氏有28对父子、26对兄弟中进士, 进士多达132人.居莆田诸姓之冠. 《莆田县志》载,从唐到清,莆田方氏考中进士168名,居第二位.莆田历史上6大藏书中有3座是方氏所建的. 宋朝方氏出名的藏书楼有:方氏望湖楼、白杜万卷楼、方万一经堂、方渐富文阁、方于宝三余斋,方崧卿藏书也都达数万卷之多。 其中白杜方氏的"白杜万卷楼"总计藏书约在五万卷以上, 是当时全国最大的藏书楼. 由于科举盛况, 很多族人在外为官,后裔遂定居他乡异地,以广东最多,其中惠来县莆裔方氏达17万人. 莆田因而也成为继古歙县后,方氏迁徙的又一个重要中转地和发源地. 莆田方氏家业繁盛,名士、**辈出,“儒业功名,指不胜举”主要名人有:宋藏书家方竣,方略,考据家方崧卿,名士方信儒,名宦方大琮,理学家书法家方士鹞,诗人方惟深,元名医方焗,明刑部尚书方良永等等。桐城(今为桐城和枞阳)方氏为**大姓,主要有三大支, 曰“桂林方”,“鲁谷共方”即“猎户方” 和“会宫方”. 桐城方家以古文名世,代有才人,文风衍长,几百年不衰,为我国明代中叶以来,学术文化与道德上,历史贡献最著之家族。桐城方氏把方氏诗礼文化传统发扬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为方氏扬名立世作出巨大的贡献. 直到当代, 桐城方氏都可谓是名人辈出,名家如云. 如理学家方学渐, 经易学者方大镇, 理学家方孔炤、诗人方维仪、思想家方以智、学者方中德,数学家方中通、学者方中履,诗人方文, 文学家方登峰、方式济, 文学家方孝标, 方拱乾,书画家方亨咸, 文学家方世举、方贞观,桐城派始祖方苞, 文学家兼水利专家方观承, 文学家方维甸,文学家方宗诚、方东树、方守敦, 文学理论家方孝岳, 民国要员方治,哲学家方东美, 文学家方令孺,诗人方玮德,学者方珪德(舒芜), 新闻学者方祚德(方言),画家方鸿寿,演艺家方子哥,**家方兆祥等等。桐城方氏不但创造了博大精深的"桐城方氏易学学派", 而且还开创了主导清文坛两百多年的"桐城派"。对名满天下的书香世家桐城方氏,梁实秋说:“桐城方氏,其门望之隆也许是仅次于曲阜孔氏。”朱彝尊云:"方氏门才之盛,甲于皖口,明善先生实浚其源。东南学者,推为帜志焉。" 当代学者钱理群曾说,桐城方氏是继曲阜孔氏之后对中国文化影响最大的家族,是中国文化世家的一个绝唱。在《影响百年中国的文化世家》一书中, 桐城方氏被誉为中国第二大文化名门。历史上,方姓以河南为发源地, 以古徽洲为中心向四周扩展, 是典型的南方大姓, 人口重心在东南省份.其中安徽, 浙江, 江西,江苏,河南最多, 次为福建,两湖, 两广, 云南, 四川,台湾, 海南, 上海.,北京,天津,陕西, 东北, 山东等等. 人口最多的县市为广东惠来县,人口达17万多(17%),其它人口较多的聚居县市为福建云霄县,莆田县,浙江淳安县,桐庐县,安徽桐城市,枞阳县,歙县,湖南平江市,广东普宁市等等。 韩国温阳方氏为唐代从中原河南迁过去的,人口10多万,.始迁租方智.明代方孝孺拒绝为篡位的朱棣草拟即位诏书,被*君诛*10族,被害人数达八百多人.株连流放的族人也高达万人.这是方氏历史上最大的灾难.许多方姓人因而流落全国各地.也有不少逃离魔掌的族人改为他姓, 如六,何,才,张,施, 旋, 余,汪等等. 方姓在宋代列为第35位大姓,人口约45万;占全国0.59, 元朝列为第28位大姓;明代为49位,人口约44万。占全国0.47.最新统计当代方姓人口排全国第63位, 占全国0.36.历史上方姓名人精英辈出, 宋状元文天祥序方氏族谱中赞曰: "方氏之显于周, 汉以达我朝,声光显赫,流泽及后者,何其盛哉!" 到了明清二朝, 以桐城方氏为代表的方氏诗礼世家更是使方氏的声誉达到了鼎盛. 《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入了方姓历代名人242名,占名人总数的0.53,列第三十八位;著名文学家占中国历代文学家总数的0.8,排二十五位;著名医学家占0.66,排第三十一位. 按名人姓氏人口比例,方姓名人率居第11位,达147.22.(依次:钱顾陆崔汪沈史萧杜孔方孟郑范姚)。方氏历代名人代表: 周大夫方叔, 汉名宦方储, 唐诗人方干, 宋农民起义领袖方腊, 爱国诗人方岳,元农民起义领袖方国珍, 明大儒方孝孺, 明大学者方以智, 清桐城派鼻祖方苞,文学家方东树,英烈方声洞, 革命领袖方志敏, 抗日英雄方振武将军, 方先觉将军. 新儒家**方东美, 国务院副总理方毅,还有"方氏三圣": "墨圣"方于鲁, "联圣"方地山, "骨圣"方先之.方氏的起源始祖有:姜雷、姬方叔、翁乾度。(一)、源于姜姓出自远古帝王神农氏裔孙雷之后,属于以封邑名为氏。据史籍《风俗通义》及《世本》等的记载,相传上古帝王神农氏之代孙帝榆罔之子雷,在黄帝与蚩尤大战之时立下大功,封于方山(今河南中北部,西起洛阳龙门,东至密县东境,绵延于伊川、偃师、巩义、登封、荥阳、密县境内的嵩山),后人以封邑为氏,称为方雷氏,后逐渐省文简化分衍为方氏、雷氏。因方雷氏在上古黄帝时“以功封方山”,黄帝的基地主要在河南,所以,该支方氏起源于河南嵩山一带。(二)、源于姬姓1、 出自西周时期官吏方相氏,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方相氏,传说为黄帝时期嫫母之后,擅长巫医之术,世代相袭。到了西周时期,以其特长设置了方相氏之官,隶属于夏官府司管辖,专职掌管驱除瘟疫厉鬼。在春秋后期,随着人们对许多自然现象的逐渐认识,方相氏之中巫、医渐分,渐渐对立起来。方相氏之官职到了战国后期,逐渐消失。在方相氏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方相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方氏、相氏。2、出自西周后期周宣王时大夫姬方叔之后,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据史籍《元和姓纂》及《通志·氏族略》等记载,在西周后期的周宣王姬静执政时期,属下有一位王族大夫叫姬方叔,他在征伐淮夷、猃狁,特别是平息南方荆蛮的叛*中居功至伟,为此,周宣王封方叔于洛(今河南洛阳)。在姬方叔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方氏,世代相传至今,史称方氏正宗。(三)、源于官位1、 出自西周时期官吏方士,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方士,是西周初期始设置的一种官称,隶属于秋官府司管辖,专职负责掌管王族子弟、公卿大夫封邑之地内的狱讼。有时还要调节各封邑之间的**。在方士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的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方氏。2、出自先秦时期时期官吏方伯,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远古时期,各诸侯中的领袖被称为“方伯”。从战国时期开始,郡制之下的一州之最高行政长官被称作方伯,直到东汉以后才改称为刺史,但人们仍尊称其为方伯。到了唐朝时期,人们将承帝王之指令进行寻访督察的采访使、观察使等称作方伯。而在明、清时期,称布政使为方伯。总体来讲,历朝历代,一般将一方行政区之最高行政长官尊称为方伯。在方伯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方伯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方氏。3、 出自秦朝时期官吏尚方氏,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尚方氏,是秦朝时期所设置的官位,别称为“上方”、“上峰”、“尚峰”,最高长官称尚方令,其主要职责就是掌管宫廷御用器物的制作,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职能机构。尚方令隶属于天官府司管辖,属下有丞二人,史二人,徒六人,别有分类匠署,分辖有若干名匠人、役史等。在尚方氏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尚方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方氏、尚氏。(四)、源于翁姓源于翁姓,出自唐代后期 、闽国时期福建莆田人翁何 后代翁乾度之后所分。属于长者赐姓为氏。翁姓避*改姓是方姓的又一来源。翁姓也是姬姓的一个分支,据《元和姓纂》和《六桂堂丛刊》等记载,西周初年,昭王的支庶子孙受封于翁山(今浙江 定海县东),其后以邑名“翁”为姓。唐德宗时期,翁氏有一个支脉何公由中原入莆,卜居莆阳兴福里(今莆田市北高竹庄),为入莆始祖,传入第五世,生下翁乾度。翁乾度在闽国 年间(936年)官拜郎中,娶妻陈氏,生六子,分姓洪、江、翁、方、龚、汪六姓,其六子皆中进士,史称“六桂联芳”。长子处厚,字伯起,宋太祖建隆元年进士,官至礼部尚书员外郎;次子处恭,字伯虔,宋太宗雍熙二年进士,官拜泉州法曹;三子处易,字伯简,宋太祖建隆元年与长兄同榜进士,官至剑南少尉;四子处朴,字伯惇,宋太祖开宝六年进士,官都曹长判官,后改姓方 ;五子处廉,字伯约,宋太祖开宝六年与四兄同榜进士,官至大理司直、监察御史;六子处休,字伯容,宋雍熙二年与二兄同榜进士,官拜朝散郎,韶州通判。这兄弟六人同列为进士,地位非常显贵,有"六桂联芳"之誉。(五)、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满族方佳氏,满语为Fanggiya Hala,东汉末期被辽东鲜卑乌桓部虏携后融入鲜卑族,后逐渐演化为辽东女真,世居奉天(今辽宁沈阳),清朝中叶以后所冠汉姓即为方氏。(六)、源于其他少数民族改姓名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今傣族、回 族、土家族、朝鲜族、高山族、壮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方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方,世代相传至今。方氏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六十二位,属于大姓系列,人口约四百五十万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31%左右。方氏族人最早以河南省为发祥地,后来南方各地出现的方氏族人有些成为望族,均是河南方氏族人向南播迁的结果。先秦时期,方姓活动于河南,但一直不活跃。直到西汉末,方姓东迁安徽北部后,开始发达起来,形成了大族。唐朝时,方姓已经分布于中原、华东和江南各地。方姓一直以中原为中心,多次南下**,唐宋时期,方姓的足迹出现在海南、广东、福建等地,清初进入了台湾。宋朝时期,方姓大约有45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58%,姓氏排位第三十五位。当时方姓**大省是福建,约占全国方姓总人口的37%。方姓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福建、安徽、浙江,这三省方姓大约占全国方姓总人口的78%,其次分布于湖南、江西,二省的方姓占方姓总人口的12%。全国形成了以福建为中心的闽、浙、赣、皖、湘、渝方姓聚集地。明朝时期,方姓大约有44万余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48%,为明朝第四十八位姓氏。宋元明600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方姓人口的增长几乎停顿。当时方姓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浙江、安徽,这二省方姓大约占方姓总人口的55%,其次分布于江西、江苏、福建、湖北,这四省的方姓又集中了30%。浙江为方姓**大省,约占全国方姓总人口的36%。宋元明期间,方姓的分布总格局变化较大,其人口主要由北向东南部、由南向北迁移。全国重新形成了以浙江为中心,向四周散发的方姓分布特点,方姓人口重心由东南向北移动。我建议你去买一卷竹简,是深圳那边一家公司出的,一卷竹简介绍一个姓氏的由来

谁**个提出类似古奥运会的比赛?

1883年,顾拜旦**次提出举办类似古奥运会的比赛,它不是简单的继承,而是把过去只限于希腊人参加的运动会扩大到世界范围去

谁**个提出类似古奥运会的比赛?

1883年,顾拜旦**次提出举办类似古奥运会的比赛,它不是简单的继承,而是把过去只限于希腊人参加的运动会扩大到世界范围去

古代的〞八目〞之说(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冶国,平天下)出自于() A《论语》 B《

三纲领八条目四书里的《大学》。《大学》为“初学入德之门也”。经一章提出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三条纲领,又提出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个条目。八个条目是实现三条纲领的途径。在八个条目中,修身是根本的一条,“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十章分别解释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本末、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明明德是指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亲民是指让人们革旧图新。止于至善是指要达到最好的境界。本末是指做事要分清主次,抓住根本。格物、致知是指穷究事物的原理来获得知识。诚意就是“勿自欺”,不要“掩其不善而著其善”。正心就是端正自己的心思。修身就是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身素质。齐家就是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家族。治国、平天下是谈治理国家的事。怎样治理国家呢?首先要作表率;自己讨厌的,不加给别人;要得众、慎得、生财、举贤。“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见贤能举,举而能先。《大学》寄托了古人内圣外王的理想。中庸

再看看别人怎么说的。古代的七证八目都是出自礼记的大学篇。七证八目是古代儒家的修行方法。c 《礼记.大学》

“传承儒家之术,轻君贵民,倡导善性理论,为和处事”指我国古代一位儒学**,他是?

孟子著名的儒家代表人物,被人称为“亚圣”他提出了性善与民贵君轻的著名观点。性善就是三字经中念叨的“人之初,性本善”民贵君轻就是《孟子》中所说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鲁国人,鲁国庆父后裔。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书。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你好!

著名的儒家代表人物,被人称为“亚圣”他提出了性善与民贵君轻的著名观点。

我的回答你还满意吗~~孟子孟子孟子

原文链接:,转发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