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节简介简历(个人资料介绍)

刘节,我国常用人名,比较有名的人物包括明代画家刘节、明代大臣刘节、近现代历史学家刘节等。, 刘节 - 明代画家刘节 刘节[明]安成(今江西安福)人,进子。世宗(一五二二至一五六六)朝供奉内殿。画鱼得其父法,尤妙于鲤鱼,矫首振尾,有一擢九霄之神,云从霖雨之势。《明画录、无声诗史、怀麓堂集》 刘节 - 明代大臣刘节   刘节[明]字介夫,世称梅国先生,大庾(今江西大庾)人。弘治十八年(一五o五)进士,嘉靖十一年(一五三二)为刑部右侍郎,工书,书仿颜真卿。《列卿纪、书史会要》 刘节 - 历史学家刘节 介绍 刘节(1901-1977),字子植。温州朔门人。早年毕业于浙江省立第十中学(今温州中学)。大学毕业后,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为该院第二届学生。师从王国维、梁启超和陈寅恪。与他同届的有陆侃如、王力、姜亮夫等。他们后来都成为我国著名的史学家、语言学家。 人生经历

1928年刘书自国学研究院毕业后,应聘到南开大学任教。三十年代初,任河南大学教授。不久,去北京图书馆任金石部主任。后又任教于燕京大学。抗日战争*发后,先后在浙江大学、金陵大学任教。1940年至1944年间,索居于重庆南岸,专心于古代史研究,生活极其艰苦而失志不移。1946年南下广州,任中山大学教授。五十年代初,任中山的大学历史系主任。1953年杨荣国调入中山大学历史系,一年后,“反客为主”,取刘节之历史系主任而代之。从此,刘节教授执教于中山大学,直至1977年辞世。

刘节在研究先秦古史、先秦诸子思想、史学史有卓著成就。为了不被古代多种传说所迷惑,他通过古代文字的钻研去发现古史的真实材料。掌握丰富的古文字学、古金石学,上自龟甲兽骨、殷周铜器陶器上的甲骨铭文,下至秦篆汉隶,六朝碑帖,严加辨析,考释精当。早在研究院学习时,写成《洪范疏证》。梁启超认为,我国的古籍“以《尚书》为最**难理。《洪范》问题之提出,则自刘君此文始”,“可供全世界学者之论难”。此后,著有《历史论》、《人性论》、《中国古代宗族移殖史》、中国语言史》,并为顾颉领刚的《古史辨》第5册,撰写《序言》建国后发表于报刊上的专论,汇辑成《古史考存》一、二集。

学术成就

刘节在学术上的成就,得益于王国维、梁启超,而于陈寅恪,不仅在学术上,而且在文人气节上,深受他的影响。在国学研究院时,陈寅恪应刘书等人之请求,于1929年为王国维纪念碑撰写碑文。碑文中一段话:“先生之著述或有时而不章;先生之学说或有时可商;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纪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刘节铭记在心。1949年初陈寅恪到岭南大学任教。1952年10月,岭南大学并入中山大学,转为中山大学历史系教授。当时,刘节任历史系主任。逢年过节,刘节去拜望陈寅恪,必对老师行传统叩头大礼,一丝不苟,旁若无人。 作为一个学者,刘节奉行“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终生不移。因此,自五十年代始,他屡遭批判。1955年间开展对胡适的批判。过去与胡适有过往来、接触的学者,忙于检讨、揭发批判胡适思想的危害性。而刘节却公开说:“批判胡适,搞坏了学风,百年后自有定论。”在治学上他主张求真、自信。他说:“考据学是求真之学”,“历史学家要有很强的自信力,一个历史学家要坚定不移,不要为一时的风浪而动摇不定”。正因为这种求真和自信,1958年3月陈伯达作《厚古薄今,边干边学》报告,在全国掀趣批判厚古薄今,刘书却在批判会上发言:“科学是求真,无所谓厚今薄古”,“历史的精义也是求真,人类历史之‘真’,并无古今截然对立之分,同为人类社会共同的宝贵财富”。六十年代初,刘节依然旗帜鲜明地发表《中国思想史上的“天人合一”问题》,引来学术界的批判。1963年,全国有影响的报刊《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汇报》、《历史研究》、《文史哲》、《学术研究》分别刊文,批判其“资产阶级人性论和历史唯心主义”。但这位倔强的学者,从不作违心的检查,人们亦无可奈何。可是在“文革”期间,却受尽屈辱,遭受60多场的批判。他仍坦然处之,却说“每回批判,我就在心里背诵诗词。会开完了,诗词也就背完了”。1971年杨荣国成为“评法批儒”的风云人物,刘节与他针锋相对,决不苟同其所谓儒法斗争贯通中国思想史的论点。刘节当其父亲刘景晨不幸被错划右派,深知父亲秉性耿直,真言犯忌,不避嫌疑,专程回家看望,以慰老父之心。 1977年7月21日,刘节因患喉癌不治而辞世,终年76岁。

原文链接:,转发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