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鸣高简介简历(个人资料介绍)

钱鸣高,采矿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学科主要奠基人之一。提出了采场上覆岩层在受开采影响而破断后形成的结构模式,即“砌体梁”力学模型,创立了视老顶岩层为弹性基础上悬露板的力学模型,为综采工作面液压支架工作阻力的确定及老顶来压预测预报奠定了基础。以后又在研究“支架一围岩”相互作用的基础上建立了“支架一围岩”系统的故障诊断技术,为综采面的高产高效提供了保障。, 钱鸣高 - 履历年表

1950-1954年,在东北工学院学习。

1954-1956年,在北京矿业学院学习(研究生)。

1956-1969年,在北京矿业学院任助教、讲师。

1970-1980年,在四川矿业学院任讲师、副教授。

1980年--,任中国矿业大学副教授、教授。

1987年--,任中国矿业大学采矿工程系系主任(至1991年),煤炭工业矿山压力情报中心站站长,国家重点学科采矿工程学科带头人,国际岩石力学学会(ISRM)及国际岩层力学局(IBSM)成员,中国煤炭学会理事,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理事,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eotechnical and Geological Engineering 编委,矿山压力与顶板管理杂志编委会主任委员。

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1997年--,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矿业学科评审组召集人。

钱鸣高 - 人生经历

钱鸣高,1932年农历12月11日出生于江苏无锡市的一个小镇(新渎桥),钱鸣高5岁那年,抗日战争*发,那一年他父亲患肺结核过早地去世,家庭失去了主要经济来源,钱鸣高在少年时代就饱尝了民族的苦难和生活的艰辛。他在小镇上完成了小学和初中的学业。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正步入青年时期的他,受到科学救国思想的影响,认为只有发展工业才能救中国。1947年钱鸣高考入省内著名的高级中学――苏州中学。在这里,他受到了良好的高级中等教育,并学会置身于图书馆独立获取知识的本领。他广泛阅读课外书籍,不断汲取知识的营养。在姐姐的资助下,他顺利地完成了高中学业。

1949年4月,苏州解放,这使钱鸣高获得了上大学的机会。1950年春天,东北工学院在上海交通大学招生,他顺利通过了考试。由于在中学读书时喜欢物理,因此报考了机械系。1950年4月他和大批被录取的南方新同学,坐上了由上海开往东北的列车。采矿专业是一门艰苦的专业,当时报考这个专业的人很少,而国家根据能源发展的需要又急需采煤工程方面的专业人才。因此学校号召同学们在自愿的基础上改报采矿工程专业。对钱鸣高来说,他并不熟悉采煤,也不知道这门学科的深浅,他毅然响应组织号召,带头报名,由机械系转入采矿系学习。当时采矿工程专业的学生实行全额供给制,这样也解除了他的后顾之忧,使他一心一意地专心于学习。

由于他在大学期间的优异成绩以及所表现出来的对科学的独立探索能力,毕业后被分配到北京矿业学院这一全国矿业界最高学府进行研究生学习,师从张正平教授及苏联专家И.Е.Ломов。他非常珍惜继续深造的机会,刻苦学习,全身心地投入到科学研究中。1956年初,经医院检查,他患了空洞型肺结核。几经周折,学校送他到北京的“亚非学生疗养院”治疗(这所疗养院当时主要为印度、伊拉克、越南、朝鲜等外国学生治病疗养)。经过近半年的疗养与治疗,他的病情得到缓解。

1956年苏联专家返回苏联,1957年他出院后,组织决定他由研究生转为助教,继续留校任教,科研方向是当时直接影响煤矿安全生产的矿山压力及其控制。在他的学习生涯中,尤其是研究生学习阶段,是他的导师将他引入采矿科学殿堂之门,并教会他做学问的一些方法。1958年以后到1964年这段漫长的时间里,他在阜新、开滦、阳泉、大同等矿区**线搞技术革命,置身于工人、工程技术人员中间,学到了他们理论联系实际、踏踏实实的工作作风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丰富了他对矿山压力控制的很多感性认识。1978年,在党**国务院的关心下,学校在徐州重新选择了校址,建设了当时中国少有的美丽的校园。1980年,经煤炭部决定,钱鸣高被选派到德国埃森采矿研究中心访问与考察,这对他以后在科学研究上与世界接轨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德国当时的采煤技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而埃森采矿研究中心又是世界著名的采矿研究中心,尤其在岩层控制技术方面,拥有一批在世界上有影响的科学家。在德国考察的3个月中,他比较全面地了解了德国在岩层控制方面达到的水平。

1985年钱鸣高重访德国。在德期间,他参观了Westfalia支架厂。厂方经理在展示厅里放映他们的产品,并介绍其中几个型号的支架已出口中国。当时钱鸣高就告诉德方有一种型号的支架在中国的煤矿生产中损坏严重。钱鸣高针对这种型号支架的力学特性、在特定条件下的“支架―围岩”适应性以及造成损坏的原因作了全面系统的分析。他于1983年晋升为教授,1983年年6月加入中国***,1984年获首批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证书,并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地、矿、油学科组评为中国煤炭系统采矿工程专业的**位博士生导师,同年被任命为该学位委员会学科评审组成员。

钱鸣高 - 个人荣誉

1987年钱鸣高培养出了中国煤炭系统采矿工程专业**位博士研究生,同年他出任中国矿业大学采矿工程系系主任,他**的采矿工程学科被评为国家级重点学科。1989年至1997年间,他出访过俄罗斯、美国、西班牙、比利时、荷兰、澳大利亚、印度等国,在这些国家讲学、作报告或宣读论文,并在第十一届岩层控制国际会议上当选为组织委员和执行**。鉴于钱鸣高在岩层控制理论与技术上的突出贡献,他成为1990年国家首批特殊津贴获得者,1991年被聘为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eotechnical and Geological Engineering的中国编委,1994年获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基金会孙越崎科技教育基金“94年度能源大奖”,1995年被评为中国工程院院士,1996年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1997年被任命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矿业学科评审组召集人,2000年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

钱鸣高 - 科学成就

创建了采场上覆岩层岩体结构及采场矿山压力整体力学模型

钱鸣高最具代表性的工程理论研究成果为采场上覆岩层活动规律,它是岩层力学的核心,是确定岩层控制、支护设计、开采顺序和预测预报顶板来压的基础。在这方面长期来国外学者提出了不少假说,但对解决工程实践都有一定局限性,钱鸣高同志提出了上覆岩层断裂后,岩块互相咬合而形成的“砌体梁”力学模型、岩体结构失稳以及采场前后岩体的三个分区(煤壁支承、离层及重新压实区)理论,并经过在大屯孔庄矿岩体内部移动的大量观测得到证实。钱鸣高根据采场上覆岩层断裂后形成的“砌体梁”和视老顶岩层为弹性基础上悬露“板”力学模型得出了相应的支架载荷、顶板下沉量与来压步距等计算公式,从而突破了传统的定性假说。在此基础上,钱鸣高进一步提出了岩层形成“砌体梁”平衡的“S-R”稳定条件,并以老顶岩层“砌体梁”力学模型为基础,在考虑直接顶变形条件下,结合支架―围岩相互作用刚度系统,形成了采场矿山压力整体力学模型,从而使该理论更趋于完善。

提出了保障煤矿安全开采的新理论

煤矿开采中最大的安全问题是防止冒顶,钱鸣高建立了老顶岩层作为夹持在弹性基础上的悬露“板”力学模型,提出了老顶断裂处于煤壁之内的观点,在理论上解决了老顶岩层断裂时在岩体中引起的扰动规律,提出了“板”破断时形成的O-X型破坏规则,从而为利用岩层断裂与来压的时间差以及在远离采煤工作面地区利用扰动信号判断断裂线的位置,为顶板来压预测预报奠定了理论基础,该成果与采场上覆岩层活动规律中的岩体结构模型一起被评为第四次国家自然科学成果三等奖。煤矿采场支架与围岩事故一直制约着煤矿生产。钱鸣高在长期治理低产工作面的实践基础上,提出了主动控制矿山压力的新方向。钱鸣高根据岩体结构模型以及直接顶稳定理论,提出了完整的“支架―围岩”关系监测原理,同时以防止端面冒顶为目标的一系列“支架―围岩”监测指标的确定方法,形成了一套相应的工作面低产故障的诊断技术。该成果近10年来共获得省部级奖6项,于1996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钱鸣高**的科研组深入研究深部开采、岩层内部移动与离层区分布,顶底板围岩分类与底板突水等采矿课题,保障煤矿在复杂困难生产地质条件下正常生产,解决了长期困扰煤矿生产的深部地压预测和巷道维护问题,提出了预测巷道围岩稳定性的工程指标和合理布置方法,获1994年煤炭部科技进步三等奖。采场顶底板围岩分类,1998年获煤炭部科技进步二等奖,结合淮北桃源矿地面钻井抽放瓦斯研究获1998年煤炭工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

钱鸣高 - 主要论著

1、钱鸣高.采场上覆岩层的平衡条件.中国矿业学院学报,1981(2):31-40

2、钱鸣高.采场上覆岩层结构模型及其应用.中国矿业学院学报,1982 (2):1-11

3、钱鸣高,李鸿昌.采场上覆岩层活动规律及其对矿山压力的影响.煤炭学报,1982(2):1-12

4、钱鸣高,刘双跃.两柱支掩式支架的工作状态及其对直接顶稳定性的影响.煤炭学报,1985(4):1-11

5、钱鸣高,朱德仁,王作棠.老顶岩层断裂形式及其对工作面来压的影响.中国矿业学院学报,1986(2):9-18

6、钱鸣高,赵国景.老顶断裂前后的矿山压力变化.中国矿业学院学报,1986(4):11-19

原文链接:,转发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