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伦斯坦,是一名德国化了的捷克贵族,天主**,三十年战争(1618―1648)中神圣罗马帝国的军事统帅。三十年战争是**次全欧战争,它是在哈布斯堡联盟和反哈布斯堡同盟两个集团国家之间进行的。哈布斯堡联盟由神圣罗马帝国的奥地利哈布斯堡皇朝、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德国天主教诸侯组成,它得到波兰―立陶宛的支持,反哈布斯堡同盟由法国、瑞典、丹麦、荷兰等国组成,它得到德国新教诸侯的支持,英国在一定程度上也参加了这个同盟。
,生平概述阿尔伯莱希特·华伦斯坦(Albrecht Wallenstein,1583―1634),是一名德国化了的捷克贵族,天主**,,三十年战争(1618―1648)中神圣罗马帝国的军事统帅。 三十年战争是**次全欧战争,它是在哈布斯堡联盟和反哈布斯堡同盟两个集团国家之间进行的。哈布斯堡联盟由神圣罗马帝国的奥地利哈布斯堡皇朝、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德国天主教诸侯组成,它得到波兰―立陶宛的支持;反哈布斯堡同盟由法国、瑞典、丹麦、荷兰等国组成,它得到德国新教诸侯的支持,英国在一定程度上也参加了这个同盟。这次战争发生的原因有**的、经济的及宗教的,主要的是两个集团国家争夺对“**教世界”的统治。华伦斯坦一生的活动主要集中在三十年战争中,作为神圣罗马帝国军队的总指挥,曾对战争进程发生过较大影响。
新教少年阿尔伯莱希特·华伦斯坦于1583年9月24日出生在波希米亚.父亲威廉·瓦尔德斯坦是个精明的土地经营者,并且信奉新教。母亲出生于一个“在上一世纪取得惊人发展的家庭”。他这时对意大利的军事理论、绘画、建筑、剑术等都产生了极大的兴趣。这对他以后的军事生涯有深远的影响。
皇帝侍从1604年,华伦斯坦随着神圣罗马帝国辖下的波希米亚分遣队,参与了哈布斯堡王朝镇压匈牙利波斯坎起义。1606年6月,他被哈布斯堡王朝任命为摩拉维亚军队上校,秋天,华伦斯坦成为未来的神圣罗马帝国皇帝马蒂亚斯的侍从。华伦斯坦这时的**立场已很明确,他把自己的事业与神圣罗马帝国连在了一起,这就促使他抛弃了少年时代所接受的新教教育,从一个新**变成了旧**。
鲁道夫二世皇帝逝世后,马蒂亚斯于6月13日继任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华伦斯坦随之进入马蒂亚斯皇帝的宫廷。由于对皇帝极尽忠心,华伦斯坦在1615年得到首席公爵侍从的头衔。这种荣誉使他更卖力地为皇帝服务,1617年,他带领自己的200名骑兵去增援帝国对独立的威尼斯共和国的进攻,在那里,他与西班牙雇佣兵并肩战斗。
蝗虫大军1618年捷克人民不堪忍受哈布斯堡王朝的民族压迫,在布拉格举行起义,三十年战争从此开始。
华伦斯坦立即参加了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斐迪南二世(1619年即位)对捷克起义的镇压。
1625年,丹麦国王克里斯蒂安四世在反哈布斯堡同盟的支持下,率领丹麦军队攻入德国,三十年战争第二阶段开始。这时,帝国军队由梯里将军指挥,梯里抵挡不住丹麦人的进攻,又因气候、饥饿和疾病,军队迅速降至1万人,只好告急求援。斐迪南二世决定把华伦斯坦从捷克召回,华伦斯坦立即向皇帝提供了一支3万人的军队,这支军队迅速扩大到了10万人,“蹂躏四野以自养”,马克思曾称之为“华伦斯坦的蝗虫”。华伦斯坦依靠这支军队,成为帝国军队总指挥,并以卓越的军事才能,迅速扭转了战局。1625年夏,华伦斯坦驻军马德堡,1626年,转战上匈牙利。1627年春,攻入西里西亚,迫使丹麦军队败退。同年7月,华伦斯坦又进驻下萨克森,在梯里的支援下把丹麦军队逐出了帝国,并一直追入日德兰半岛。这时,军事和**优势都转到了帝国方面,整个北德都处在帝国的控制之下,华伦斯坦一时被誉为“皇冠上的第三颗宝石”。这时,华伦斯坦对军队事务有绝对权威,他不仅在1627年9月获得了西里西亚公国,以补偿他对军队的支出,而且在1629年获得梅克伦堡作为他世袭的封地,华伦斯坦晋为公爵,已达到了他事业的顶峰。但是从这时起,他逐渐与皇帝产生了分歧。
解除兵权1627年后,华伦斯坦的**思想倾向已很明确,他主张宗教自由、缓和国内矛盾、集中力量一致对外、加强神圣罗马帝国的**集权、建立统一的君主国。华伦斯坦在以后的数年间,一直为实现其**目标而备斗,例如,他曾说服皇帝以宽大的条件与丹麦在律贝克签订了和约,迫使丹麦保证不再干涉德国事务,并受德国的控制。但是斐迪南二世的想法却与华伦斯坦截然相反,1629年3月6日,皇帝颁布了归还教产赦令,规定新教诸侯应将1552年后所侵占的教产全部归还原主,从而在北德挑起了新的教派**。当时,法、荷、英等反哈布斯堡同盟各国,面对哈布斯堡阵营的胜利,正在策划更大的入侵计划,华伦斯坦清楚地意识到了这一点,但他不得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去强力推行归还教产赦令。在华伦斯坦军队的镇压下,成千的新**被迫改信天主教,不然就被流放,但奥格斯堡一地就有8,000人被放逐。归还教产赦令引起大多数德国诸侯的不满,旧教诸侯也不能容忍皇帝权力无限制地扩,他们在天主教同盟领袖巴伐利亚公爵马克西米连一世的带领下,一致把矛头指向了帮助皇帝扩大权威的华伦斯坦。1630年8月13日,斐迪南二世迫于诸侯的压力,经过几周的争论,在帝国会议上解除了华伦斯坦的职务。华伦斯坦回到捷克他的领地上。
双雄对决1630年夏,在反哈布斯堡同盟的支持下,瑞典国王古斯塔夫二世率领精锐**长驱直入德国。1631年9月,帝国军队在布赖滕费尔德之战中失败,德国北部陷入瑞典国王之手,,古斯塔夫·阿道尔夫随即进攻南德,并在很短的时间里接近了奥地利边境。面对这种严重形势,斐迪南二世不得不重新起用华伦斯坦。
1631年底,华伦斯坦又被从捷克召回。他迅速集中起70,000大军,投入德意志战场。由于与皇帝的矛盾尚未解决,他在出征前向皇帝提出了苛刻的条件,其中包括提供军费、任意没收需要的土地、对军队事务有绝对权力、自由处理和平谈判等内容,皇帝被迫答应了这些条件。于是, 华伦斯坦率军攻入上巴拉丁。1632年夏,他与瑞典军在纽伦堡外对峙。9月,华伦斯坦避实击虚,向图林根和萨克森进军。调动瑞典军队疲于奔命,11月16日,在萨克森的吕岑会战中,华伦斯坦与古斯塔夫·阿道尔夫正面交锋,这一场鏖战,瑞典人虽然取得胜利,迫使华伦斯坦退却,但他们的国王却阵亡了。
养寇自重古斯塔夫·阿道尔夫死后,华伦斯坦认为和平谈判的机会到了,于是向皇帝提出和平谈判建议,但这一计划又遭到天主教诸侯们的反对。这时,他对于扶植皇帝权力感到失望,转而想依靠个人的力量来实现和平。1633年1月,华伦斯坦重新开始了与捷克和萨克森的秘密会谈,同时派心腹特使去与瑞典人、法国人会谈。1633年9月,反哈布斯堡同盟已准备好与华伦斯坦谈判。不久他又同勃兰登堡和萨克森的代理人在西里西亚进行和谈。他的这些活动没有得到皇帝的允许,因而被认为有通敌嫌疑。 10月,华伦斯坦在斯坦欧俘获了一部分瑞典军。他们大多数是捷克起义时被流放的捷克新**,其中有起义的**人之一土伦,华伦斯坦把他们全都释放了,这一行动引起了维也纳宫廷的很大震动。 1633年11月,瑞典军队迫近奥地利边境,巴伐利亚公爵马克西米连急呼增援,在皇帝的调遣下华伦斯坦进军上巴拉丁,从那里进入波希米亚安全区,并在比尔森建立了他的冬天指挥部。在这里,尽管皇帝一再要求,他一直按兵不动,或许他想表现他的不可缺少,或许他想利用他在比尔森的战略位置继续与瑞典、萨克森和法国会谈,以保存自己的实力, 不管真实的原因究竟怎样,他在皇帝的眼里已成了帝国的叛徒。
名裂身死华伦斯坦与瑞典和法国进行和谈,不仅招致维也纳宫廷对他的愤怒,而且使仍忠于皇帝的军官们纷纷离去。他的敌人在军中散布谣言说华伦斯坦想要剥夺帝国选侯们的封邑,还想从意大利逐出西班牙人。面对这种形势,华伦斯坦在1634年1月11日在比尔森召开了一个老军官会议,会上,他要求他们宣誓誓死忠于他。这次会议的内容很快传到维也纳,皇帝据此认为华伦斯坦已公开叛变,于是, 1月24日,帝国颁布命令,解除华伦斯坦的职务,大赦全体军官,唯有华伦斯坦的几个亲信军官除外。这时,皇帝还没有决定处死华伦斯坦,只有西班牙大使坚决要求这样做。2月初,华伦斯坦军中亲奥军官建议,“如果可能”就使阴谋者活着,不然就“作为证明有罪的罪犯处决他们”。2月18日,皇帝公布了一个“公开的人权剥夺令”。2月20日,华伦斯坦带领1500人从比尔森逃到爱格城堡附近,2月25日,华伦斯坦在卧室被几个苏格兰、英格兰、爱尔兰士兵刺死。华伦斯坦没有躲避,没有自卫,任凭一柄长剑刺入心脏,元帅的遗产被自己的**瓜分了。 华伦斯坦的一生曲折复杂, 300多年来不仅引起史学家的兴趣,而且成了文学家的题材,伟大的德国戏剧家席勒曾以他的事迹创作了不朽名剧《华伦斯坦》。华伦斯坦并不是德意志人,他生在波希米亚,作为一个最终德意志化的人物,他守护了德国。
美指挥家华伦斯坦(Alfred Wallenstein),(1898―1983),美国指挥家、大提琴家;生于芝加哥,芝加哥交响乐团、纽约爱乐乐团首席大提琴手。
20世纪30年代,他的小交响曲广播管弦乐团以其不同寻常的演出节目和优秀的表演质量名声大噪;1943年华伦斯坦受命担任洛杉矶爱乐乐团音乐总监,1956年去职,此后以客座指挥身份指挥各种管弦乐团的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