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贡・席勒简介简历(个人资料介绍)

埃贡·席勒(EgonSchiele,1890年6月12日-1918年10月31日)奥地利绘画巨子,师承古斯塔夫·克里姆特,维也纳分离派重要代表,是20世纪初期一位重要的表现主义画家。席勒受到弗洛伊德、巴尔等人的思想影响,其的作品特色是表现力强烈,描绘扭曲的人物和肢体,且主题多是自画像和肖像。在席勒的肖像作品中人物多是痛苦、无助、不解的受害者,神经质的线条和对比强烈的色彩营造出的诡异而激烈的画面令人震撼,体现出一战前人们在意识末日降至时对自身的不惑与痛苦的挣扎情感。,人物生平 早年教育

埃贡·席勒生于 奥地利图伦,他的父亲,阿道夫·席勒是任职于奥地利国 家铁路局的火车站站长。他的母亲,玛莉·席勒,则是来自 波希米亚的 捷克克鲁姆洛夫。小时候,席勒曾去由克洛斯特新堡修道院所开设的学校,当时他的美术老师K。L。 史特劳区就已发现他的艺术天份,并支持他朝艺术界继续发展。

席勒15岁时,父亲死于梅*,他的舅舅奥尔成为他的监护人;奥尔对席勒不愿接受高等教育感到难过,但他也认同席勒对艺术的热情的天赋。

1906年16岁的席勒向维也纳艺术工商学校(Kunstgewerbeschule in Vienna)提出入学申请并通过。他在那里就读不到一年,就由学校的多位教职员推荐到维也纳当代艺术学院就学,学习油画和素描。席勒在从维也纳分离派**人、装饰画家 古斯塔夫·克里姆特指导下学习,**条和构图上得益于他的优雅的装饰手法。后来他结识了 科柯施卡。他的画最初受学院派和印象派影响,打下了造型基础。受克里姆特和 科柯施卡之后,他的作品具有明显的装饰风格,这表明他受到新艺术派―― 青年风格***式图案的强烈影响。如果说克里姆特的艺术是从象征主义走向表现主义,而 席勒则已走进纯粹的表现主义天地。

举办展览

席勒向 古斯塔夫·克里姆特寻求指导。 古斯塔夫·克里姆特购买席勒的画作,或是用自己的作品和席勒交换,还帮席勒安排模特,为席勒引介买主。甚至还带席勒加入维也纳工坊(Wiener Werkstätte)-一个与维也纳分离派有关的艺术家团体。

1908年,席勒在 克洛斯特新堡举办了**场展览。1909年,在完成第三年的学业后,席勒离开学校,并与其他对学校不满意的学生创办名叫“Neukunstgruppe”(新艺术组织)的团体。

1918克林姆于1909年在维也纳举办的“Kunstschau”展览中曾邀请席勒参展。席勒在那里看到了 爱德华·蒙克、让·图洛普与文生· 梵高等人的作品。从保守的学院解放出来后,席勒开始接触到人体与**的题材。同时,许多人注意到席勒的作品中那种不安定的情绪。

频遇事端

1911年,席勒与17岁的维拉妮·维拉尼·诺依齐(Valerie Wally Neuzil)相识 (维拉尼也称为沃利)。维拉妮与席勒在 维也纳同居,并担任他某些知名画作的模特。席勒和维拉妮因不满意维也纳狭小的城市环境,曾搬去捷克克鲁姆洛夫的小城市居住,也就是席勒母亲的家乡。尽管席勒与当地的关系密切,他和维拉妮还是被当地的居民赶了出来;原因是当地人的生活方式与他们格格不入,尤其是无法容忍席勒雇用数名十几岁的少女担任模特这点。他们随后一起搬到在维也纳西边的小镇纽伦巴赫,并在那边寻找灵感和便宜的工作坊。席勒不检点的生活方式激怒了当地居民,他的工作坊还成了当地流氓聚集的场所;

1912年春天,席勒因勾引未成年少女而被逮捕。警方前往工作坊逮捕席勒的同时,也扣押了一百多张被认为是色情物品的画作。席勒在开审之前被收押。开庭审理时,席勒诱拐的罪名被判不成立,但由于在幼童可接触的公共场合展示色情图象,席勒被判有罪。在被收押21了天后,席勒被判入狱3天。在狱中席勒绘制了12幅画,描述被关在监狱牢房中的不适与不快。

1914年,席勒认识了居住在工作坊对街的汉斯姐妹――爱迪丝·汉斯(Edith Harms)与艾德蕾·汉斯(Adéle Harms)。1915年,席勒与较活泼、善社交的爱迪丝订婚,而一直对席勒忠实的维拉妮则被席勒抛弃。

辉煌逝去

1915年因为 **次世界大战,席勒被陆军征召。他起先于 布拉格服役。在军中,席勒的长官很尊敬他的艺术才能,因此他从未被派到前线战斗,在监狱担任守卫,看管俄国的战犯,闲暇之余还可以绘画。

1917年,他回到维也纳,得以专心从事绘画工作。在此期间他产出大量且成熟的作品,并在1918年时,受邀参加维也纳分离派在维也纳的第49届展览。席勒共有50件作品在主厅展出,他还以《 最后的晚餐》为灵感,设计了展览的海报,并把自己的肖像放在**,取代耶稣的位置。对面空缺的作为暗示的人物是克里姆特,这幅海报也和之前未完成的作品《朋友》有一定联系。

同年,他在 苏黎世、 布拉格和 德累斯顿也举办了展览。

1918年秋天,西班牙感冒席卷 欧洲,也传染到维也纳。怀有六个月身孕的爱迪丝在10月28日因流感而过世;仅仅三天后,1918年10月31日,席勒也因流感而病逝,年仅28岁。在这最后的三天之中,席勒画了许多爱迪丝的素描,这些也是他最后的作品。

主要作品 《素描》 《房子与色彩缤纷的晾洗衣服》 《 水怪》 《死亡的行列》 《水怪们》 《波尔迪·罗津斯基》 《1910年母亲之死》 《向阳花》 《青年母亲》 《男人和女人》 《汉斯·波伦的肖像》 《睡女》 《家》 《给自己算命的人》 《枢机主教和修女》 《拥抱》 《家庭》 《斜卧的女人》 《雨孩》 《夏日景色》 《死神和少女》 《黑发的*体女孩》 《干洗房》 《克鲁默景色》

*作品来源为

绘画风格 装饰性趣味

线条的装饰性效果:在席勒1911年创作的人物画《黑发的*体女孩》中,这张 作品最重要的装饰效果就是运用线条绘制的人体,画作将**的吸引力和厌恶感结合起来。再如席勒在1917 年创作的一幅风景画《干洗房》中,他用棱角的线条去突出和表现自己的意图,如画面中质感柔软的衣物和天空中柔软的云,流畅弯曲的线条勾勒出随风飘荡的衣服、排列有序的房屋以及远山白云,具有明显的装饰意味。

色彩的装饰性效果:席勒的作品中色彩丰富多变,充满了对比强烈的节奏感,但色调却极为统一。作品中很多色彩都是非自然的,都是由画家的主观感受所决定的。如《干洗房》画面中的装饰意味就很强,带着儿童画那种无拘无束的色彩,而这种场景只出现在童话世界中。画面中大部分的物象都是以红灰、橙灰和绿灰色块组成,红灰的瓦片又穿插着绿灰和橙灰,白灰的墙上又呈现出蓝灰和橙灰色。这些都是画家根据自己的主观印象再加工的,体现了画家高超的艺术创造力。整幅画作单纯而又富有变化,线条和色彩的微妙处理给人营造出了一种和谐舒适的氛围,透露出浓重的装饰性趣味。

平涂的绘制:笔触富有韵律的起伏,在保持动感韵律 的同时又不失去画面的和谐。如1910 年席勒绘制的《山丘景色》中,大片田野采用平涂的方式,变化多端的笔触使稀少的物象不失去其生动趣味;又如风景画《克鲁默景色》中,红、绿、黑是出现最多的颜色,色彩平涂的薄与厚,色块面积的大小对比,加上丰富多变的笔触形成了强烈的视觉效果,反映出画家内心澎湃的艺术创作**。

放纵肆意

在席勒的各种画作中,夸张的造型、大胆放纵的线条与极富个性的色彩成为他显著的绘画特征。席勒用富有**的线条、破碎生冷的色块和生涩的笔触对物象进行夸张,形成了个人独特的艺术魅力。

在造型上,席勒独具特色。例如在席勒笔下所塑造的人物,大多都是用直 线型简洁的造型,塑造成修长、夸张、收缩的和起伏感强烈的形体;或者将人物服饰进行变形处理,夸张刻画服饰的图案和色彩,使作品获得强烈的对比效果。正是这种主观有意的构成促使席勒艺术独特面貌的形成,如1910年席勒所作的《自画像》中,人物造型就非常夸张,画家的身体是*臼和弯曲的,手指强直地伸开,上肢剧烈地绞拧着。身体上也没有多余的*肉和曲线,只留下神经质的线条和筋骨、肌肉以及带有棱角的几何结构,仿佛在诉说内心的郁闷彷徨和对现实诸多不满。

**条方面,席勒的天赋要高于他的老师克里姆特。克里姆特善于用流畅的线条表现女人的柔美体感,如《贝多芬墙角壁画草图》中的女人体。而在席勒的素描人体中,画家更喜欢主观地使用线条来强调形体的骨感,表现人体上起伏的结构,用一种极近立体解构主义的形式来捕捉形体。如1917 年的《拥抱》中线条的运用达到了一种极致,一对恋人紧密拥抱着躺在那里,人物线条流畅,构图动感,且集中突显了人物起伏的几何形体。

在色彩运用方面,席勒也有自己鲜明的特色。他的色彩以深色 和暖色为主,运用小面积的补色对比,从而产生强大的视觉冲击力,给人以不安与苦闷。而且席勒常常使用强烈的红、黄、黑等色彩进行大面积的平涂,最大限度地发挥色彩内在的张力和精神。如画作《死神和少女》中,画面中心少女紧紧地搂抱住死神,少女红黄相间的连衣裙与死神黑褐色的衣服,呈现出热烈与宁静的对比。而凹凸不平的笔触,赭、红、黄的等色调的突现,使暖色调的画面感觉不到温暖安宁,只有一丝丝淡漠的伤感,预示着少女即将被死神带走的情景。

社会评价

虽然埃贡·席勒在短暂的生命中处处显示出个性的桀骜不逊和对绘画成规的反抗。他用自己敏锐的直觉,真实地揭露人性的本质。席勒虽然像一个艺术“殉道者”一样饱尝苦难和嘲讽,但却以这种独特的艺术光辉照亮了欧洲艺坛,成为杰出的现代表现主义画家。

原文链接:,转发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