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卫华简介简历(个人资料介绍)

桂卫华,男,汉族,1950年出生,湖北武**,中国著名有色金属工业自动化专家和学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学术带头人。 1975年毕业于中南矿冶学院;1990年晋升为教授;2013年11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桂卫华围绕制约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发展的资源、能源和环境等问题,长期致力于复杂有色金属生产过程控制理论、技术和工程应用研究,突破了铜铝铅锌等有色金属冶炼及铝加工过程的自动化关键技术问题,应用成效显著。

2017年10月,桂卫华入选中国人工智能学会首批会士名单。

,人物经历

1950年8月,桂卫华出生于湖北省一个铁路工人家庭。

1968年,桂卫华上山下乡到湖北谷城县插队落户,两年后被招工到湖北丹江铝厂。

1972年,桂卫华被推荐进入中南矿冶学院自动化系工业企业电气化及自动化专业学习。

1975年,桂卫华于中南矿冶学院自动化系工业企业电气化及自动化专业毕业后,回到丹江铝厂当技术员。

1978年,桂卫华成立有色冶金自动化科研室,已发展成为拥有高级职称人员23人、中级职称7人,博士学位获得者29人的科研梯队。

1981年,桂卫华考入中南矿冶学院自动化系攻读硕士学位。学习期间,桂卫华刻苦勤奋,三年后他又以全校研究生总分**名的优异成绩留校任教。

1986年,桂卫华被公派前往德国杜伊斯堡大学进修深造,从事动态大系统解耦和调节的递阶结构以及机器人控制的研究。在德国的几年里,桂卫华特别勤奋,他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学习自动化控制方面的专业理论,阅读了大量的外文文献资料,这对他科研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帮助。

1988年,桂卫华从德国进修期满后回到学校,主要从事计算机过程控制、大系统控制理论与应用等研究工作。

1986年至1988年,桂卫华作为访问学者在德国杜伊斯堡大学(Dui**urg University)从事合作研究。

1988年,桂卫华晋升副教授;1990年,晋升教授。

2002年,中南大学进行学科调整,桂卫华出任由原来分属三个校区的四个单位组成的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

2003年,国家启动第九次学位点申报工作,桂卫华教授亲自带领学院申报材料写作组的同志连续几个通宵组织和论证上报材料,终于使得申报的“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在已完成的专家通信评审中获得百分之百的全票通过的好成绩。在他的影响和带动下,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科研实力和教学质量显著提升。短短几年间,学院的硕士点从2个增加到14个,博士点从零到8个,在校学生人数从500人左右增加到7000多人,年进校科研经费从不到100万元到2000万元,获得了40多项省部级以上教学、科技成果奖励,3个省级重点学科,3个省级重点专业和2个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2009年7月,桂卫华进入中国工程院院士第二轮评选.;2011年5月再次进入中国工程院院士第二轮评选。

2013年9月,以桂卫华教授为学术带头人的“复杂有色冶金过程控制理论、技术及应用”研究团队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2013年度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资助,这是中国自动化学科迄今为止获得的第八个高校创新研究群体,中国唯一的有色冶金自动化领域研究群体。

2013年12月19日,桂卫华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2017年10月,中国智能科学技术领域唯一的国家级学会――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公布了首批会士名单,桂卫华入选。

人物成就 科研成果

为了解决是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生产能耗高、资源消耗大和环境污染严重等瓶颈问题,桂卫华和其团队研发了系列化的智能优化控制系统,成功应用于铜、铝、铅、锌等主要有色金属生产过程。

桂卫华建立形成了有色冶金过程优化控制的关键技术,为解决复杂有色冶金过程的建模与优化难题提供了新方法和新技术,应用于大型锌冶炼电解过程的优化控制,降低吨锌电耗5%。提出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高强度铝合金构件制备重大装备智能控制技术,并成功应用于亚洲最大的万吨多向模锻水压机等,降低电耗8.3%,提高成品率6%,确保了大型航空航天构件制备精度。

桂卫华同时研发了铜冶炼全流程自动化关键技术,使中国铜冶炼的技术水平跃入世界先进行列。

桂卫华团队结合国家节能降耗减排的重大需求,与企业深入交流合作,了解生产一线需求,并从实际生产过程中捕捉并提炼出具有前瞻性的科学问题进行研究,近五年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73项。

论文专著

桂卫华共出版著作12部,发表学术论文768篇,其中SCI收录211篇,EI收录676篇。代表性论著:

1. 工业大系统控制,中南工业大学出版社,1994

2. 有色金属进展第十卷:有色金属工业自动化与信息化,中南大学出版社,2007

3. Multi-step optimal control of plex process: a genetic programming strategy and its application, Engineering Applications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2004

4. Intelligent prediction model of matte grade in copper flash **elting process, Transactions of Nonferrous Metals Society of China,2007

5.复杂有色冶金生产过程建模优化控制,科学出版社,2010

人才培养

桂卫华院士在教学工作岗位中,教书育人,担任博士生、博士后导师以及中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在2003年国家启动第九次学位点申报工作中,桂卫华教授亲自带领学院申报材料写作组的同志连续几个通宵组织和论证上报材料,使得申报的“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在已完成的专家通信评审中获得百分之百的全票通过的好成绩。在他的影响和带动下,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科研实力和教学质量显著提升。短短几年间,学院的硕士点从2个增加到14个,博士点从零到8个,在校学生人数从500人左右增加到7000多人,年进校科研经费从不到100万元到2000万元,获得了40多项省部级以上教学、科技成果奖励,3个省级重点学科,3个省级重点专业和2个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短时间内培养博士毕业生16人,硕士毕业生80多人。

科研项目 完成项目

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与973计划、国家高技术产业化以及厂校合作科研项目30多项,包括:

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面向节能降耗的有色冶金过程控制若干理论与方法研究

2.国家863计划项目,铅锌冶炼过程的智能化建模技术与应用研究

3.国家973计划项目,复杂生产制造过程实时、智能控制与优化理论和方法研究

4.国家发改委重点技术开发专项,300kA级铝电解槽生产综合节能技术开发

在研项目

在研项目10项,包括:

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2013年度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复杂有色冶金过程控制理论、技术及应用

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面向节能降耗的有色冶金过程控制若干理论与方法研究

3.国家863计划:重金属冶炼过程多组分**分析与检测技术

4.中铝集团合作研发:矿物浮选泡沫图像分析系统

5.株冶集团合作研发:锌湿法冶炼浸出、净化和电解过程优化控制系统

6.国家863计划:面向海量生产数据的有色熔炼过程*作模式智能发现技术与应用

7.横向合作项目(中国铝业股份有限公司中州分公司),氧化铝蒸发工序优化控制技术及应用

获奖记录 科研奖项

桂卫华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奖6项,省部级科学技术成果一等奖10项、二等奖17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6项,登记软件著作权39项。代表性奖励如下:

1、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铜冶炼生产全流程自动化关键技术及应用”,排名第二,2010

2、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大型高强度铝合金构件制备重大装备智能控制技术与应用”,排名**,2007

3、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智能集成优化控制技术及其在锌电解和炼焦配煤过程中的应用”,排名**,2004

4、湖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大型航空航天构件热处理装备模锻装备智能控制系统”,排名**,2004

5、湖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大型锌湿法电解生产综合优化控制技术与应用”,排名**,2009

6、湖南省高等教育省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自动化创新人才培养的改革与实践”,排名**,2006

7、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009

8、湖南省光召科技奖,2012

9、湖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复杂有色冶金过程控制的若干理论与方法",排名**,2013

荣誉称号

“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中国有色金属工业优秀科技工作者”、“中国过程控制技术贡献奖”、“湖南省十佳师德标兵”、享受国家“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优秀教师等

社会任职

桂卫华担任了大量的社会职位,主要有:

中国自动化学会理事,中国自动化学会技术过程故障诊断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有色金属学会理事和计算机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湖南省自动化学会理事长,教育部科技委学部委员,《自动化学报》杂志编委,《控制工程》杂志编委。

人物评价

他的“绝活”让航空航天构件“毫发不差“(湖南日报)

他是有色冶金自动化领域的王者之师。(中南大学校报记者唐静、任匆)

作为院长,他是特别忙的,但是当我们有问题去请教他的时候,他总是放下手头的事给我耐心的解答。而且每一次跟他交流,我都会受到很大的启迪,很佩服他广博的知识面和对学术问题的敏锐感,我们在学术研究过程中的困惑,经他一点拨,我就有一种拨云见日的感觉。他渊博的学识、扎实的理论功底、严谨的治学态度以及独树一帜的研究风格都使我受益匪浅。我感到有这么的导师,特知足,特幸福。(中南大学硕士生张琨)

桂老师治学严谨,待人却不失温和,他平易近人,更像是一位和蔼可亲的长者。虽然他从没过多要求我们什么。但是,于不觉中,他就能让我们同学之间形成一种难能可贵的团队精神。能成为他的学生,我们觉得特别幸福。跟桂老师在一起,学做人远远比学知识更为刻骨铭心。(中南大学博士生李勇刚)

原文链接:,转发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