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钱塘歌妓,姓氏不详,大约在1074年出生,13岁时被抄家,做官的父亲被打入大牢,自己被籍没为伎!抄家时她正在家中后院弹琴,那把心爱的琴也让人给毁了!“琴*”二字原出自蔡邕所撰的《琴*》一书,以琴*为名,可见琴*的才气也绝非一般。琴*虽说是妓,但冰清玉洁,卖艺不卖身,红极一时。
琴*的轶事甚多,包括与苏东坡交往的种种趣闻。东坡的好友秦少游(1049―1100年)有首著名的词《满庭芳》:山抹微云,天连衰草,画角声断谯门。暂停征棹,聊共饮离樽。多少蓬莱旧事,空回首烟霭纷纷。斜阳外,寒鸦数点,流水绕孤村。销魂当此际,香囊暗解,罗带轻分,漫赢得青楼薄幸名存。此去何时见也,襟袖上空有啼痕。伤情处,高城望断,灯火已黄昏。
这首词用的是门字韵,是写给他所眷恋的某歌妓的,情意悱恻而寄托深远,是宋词中的杰作。有一天,西湖边上有人闲唱这首《满庭芳》,偶然唱错了一个韵,把“画角声断谯门”误唱成“画角声断斜阳”。刚好琴*听到了,说:你唱错了,是“谯门”,不是“斜阳”。此人戏曰:“你能改韵吗?”琴*当即将这首词改成阳字韵,成了面貌一新的词:山抹微云,天连衰草,画角声断斜阳。暂停征辔,聊共饮离觞。多少蓬莱旧侣,频回首烟霭茫茫。孤村里,寒烟万点,流水绕红墙。魂伤当此际,轻分罗带,暗解香囊,漫赢得青楼薄幸名狂。此去何时见也?襟袖上空有余香。伤心处,长城望断,灯火已昏黄。经琴*这一改,换了不少文字,但仍能保持原词的意境、风格,丝毫无损原词的艺术成就,若非大手笔,岂能为也!
琴*与苏轼有一天,两只游船相撞,16岁的琴*与已到知命之年的苏东坡相遇,便有了一段至今亦令人愤愤不平的不了情。当时苏东坡是杭州知府,琴*是当时红极一时的歌妓,琴*虽已被东坡赎身,但受到世俗和伦理的束缚,两个有情人终不能结为连理。琴*曾为东坡抚琴一首,被东坡的好友佛印称为百年难得一闻。
宋人《泊宅编》中记载到苏轼在杭州时,携琴*游西湖。
一日东坡戏曰:“予为长老,汝试参禅。”琴*笑诺。
东坡曰:“何谓湖中景?”
答:“秋水共长天一色,落霞与孤鹜齐飞。”
又问:“何谓景中人?”
回答:“裙拖六幅湘江水,髫挽巫山一段云。”
再问:“何谓人中意?”
答:“随他杨学士,鳖*鲍参军。”
还问:“如此究竟如何?”琴*不答。
东坡曰:“门前冷落车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东坡想劝说琴*从良,谁知一语惊醒梦中人。琴*云:“谢学士,醒黄梁,世事升沉梦一场。奴也不愿苦从良,奴也不愿乐从良,从今念佛往西方。”(《东坡笔记》)东坡为之落藉。琴*削发为尼,于玲珑山别院修行,这是大学士万万没有想到的,一句笑侃,铸成玲珑山多了一位僧尼,长伴青灯没几年,闻道东坡贬至澹州(海南),百感波涌、万念俱灰,玉殒梦醒,红颜薄命年仅二十四,东坡闻知大恸,流传千年的故事。悲戚戚……
琴*出家后,前两年苏东坡、黄庭坚还有佛印和尚经常来玲珑山,和她品琴论诗。早些年,这里还挖出这三个人的石像。修行也许太孤寂了,让一个少女,在古佛青灯之间渐渐老去,是何等的**。这也是苏东坡和琴*故事中,最令人遗憾的地方。但结局无法改变。诗人和歌妓的相识,是一段夙缘,苏东坡一次次踏马玲珑山就是这一段情感觉的注释,一直到两年后的一天。两年后,苏东坡离任北上,看着诗人越来越远的背影,琴*的心扉也渐渐关上了。任凭风吹裙椐,她的双眸已经被泪水模糊了。琴*在进入玲珑山八年后,听到被朝廷勒令还俗的诗僧参寥带来的消息,苏东坡已被贬至南海中的瞻州,也就是现在的海南了。薄暮中的琴*茫然若失,不出数月,郁郁而终。时年不过二十四岁。垂暮之年的苏东坡,听人说起琴*的死讯,面壁而泣,说了一句话,翻译成白话就是,我害了她。这句后流传,没有文献记载的话,也符合后人理解中,一生风趣的北宋诗人苏东坡的形象。苏东坡最后一次见到琴*,是在他离开杭州前。那是个草长莺飞的四月,苏东坡策马狂奔,他回首时有着忧伤的一瞥。这个眼神在琴*的心中铭刻了一生。而那一个裙裾飘飘,抚琴而歌的北宋少女琴*,她曼妙的手势,和那空谷琴声一样,烙在诗人苏东坡和后人的怀想中,就象那个民国情种郁达夫。
诗人苏东坡,后来玲珑山琴*修行处,重葬了这位红颜知已,并自写了一方墓碑。琴*墓到宋朝时,已淹没在荒草之中,乡人捡到东坡的题碑,就重修了一次。民国年间,诗人郁达夫寻访时,又只剩下“一坡荒土,一块粗碑”,上面刻着“琴*墓三个大字”了 。郁达夫所见的墓碑,已非东坡所书,而是明人重修的碑碣。十几年前重修琴*墓,找到这块已被当作铺路石的残碑。郁达夫见到的菜地里。那块记述东坡和琴*事的碑石,则踪影全无了。
琴*在玲珑山某尼估俺研读佛理,并将心得写下,寄与杭州城中的苏东坡。一位是出身低微却极有天赋的才女,一位是天性浪漫、不拘小节的大诗人,成为了知交。在宦海中几经沉浮的苏东坡,早已将人世看透,但却冲不破世俗枷锁,无法和心爱的人厮守。为了造访出家修行的琴*,苏东坡邀得好友黄庭坚、佛印禅师,一行三人,曾数次前往玲珑山。后来,琴*听到诗僧参寥带来了苏东坡被贬至南海瞻州的消息郁郁而终,年芳仅有二十四岁。垂暮之年的苏东坡闻讯面壁而泣,说了一句话“我害了她”。一代红颜才女早逝,避免了一个妙龄少女在古佛青灯之间渐渐老去的**。善哉?悲哉!
宋人笔记中的琴*宋人笔记《枣林杂俎》中写到"琴*年少于东坡,和诗人有过一段忘年情"此书中的一笔带过,在元代就被人写成了戏曲加以传唱,也就有了后来的《眉山秀》和《红莲债》!
琴*作为一代才女,虽受到了当地父母官苏东坡的宠爱,但终逃不了红颜薄命的厄运,出家于玲珑山,且有了“琴*参宗”的典故。
民国时期的人看待琴*民国时,郁达夫、林语堂和潘光旦同游玲珑山,翻遍八卷临安县志却不见有关琴*记载。气愤的郁达夫作诗叹道“山既玲珑水亦清,东坡曾此访云英,如何八卷临安志,不记琴*一段情!”林语堂拿来一本《野叟曝言》,提议说到“潘光旦研究冯小青,我喜爱李香君!达夫和琴*也算的是同乡,琴*墓的修整就理应郁兄来*办了!此事后来不了了之。只因琴*一朝为妓,终入不得正史。痛感玲珑山墓冢荒鄙怎能配上这个前朝的美人,数代文人墨客因此冢而拜访玲珑山,墓碑也几度重修。琴*因东坡而得到代代文人的怜惜,玲珑山也因有琴*而千古闻名。
玲珑山简介(因有琴*而闻名)玲珑山在杭州西,临安县境内,山小但很精致!玲珑山的旧迹很多,唐代古刹卧龙寺在宋时香火还很盛。昔年琴*上山时,要过南天门。这是唐朝就有的山门,上有楼阁,下通行人,有石门可开启。这景致早已湮没,遗存的只有一方后人题刻的“玲珑胜境”,还有东坡手植的学士松了。“九折岩”三个字,据说是东坡的醉书。当年琴*就从这方岩壁后拐过去,消逝在绿树中。山路不长,有一种曲径通幽之感,不知道琴*又如何想呢?她这一步过去,就和红尘隔绝了,她抛得下世间的繁华和心中的情愫吗?
琴*出家的说法1、1090年宋哲宗元�v五年春天,五十多岁的苏轼请琴*到苏府品琴论诗,有过一段风雅之交。东坡之后被贬惠州,琴*感到这里也不是她的容身之处,随后就出家了!
2、民间的说法是,琴*看破红尘,落发为尼,东坡曾数次踏马玲珑山寻访琴*,想劝说她回到杭州府衙,都被琴*婉拒!东坡醉卧石!是当年诗人吃了闭门羹后解酒消愁之地!此事曾记在石碑上,郁达夫后来寻访时在菜地里见到过被遗弃的碑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