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郭守敬主要贡献(元代郭守敬主要贡献在什么)

郭守敬的主要贡献是什么方面

郭守敬(1231年-1316年),字若思。邢州邢台县(今河北省邢台市)人。元朝著名的天文学家、数学家、水利工程专家。早年师从刘秉忠、张文谦,官至太史令、昭文馆大学士、知太史院事,世称“郭太史”。

郭守敬的主要贡献是什么方面

在天文学方面,郭守敬运用自己改造的天文仪器,进行了精密的天文观测。其中,四海测验最为知名。在地理学方面,郭守敬创始了地理学的重要概念“海拔”。此外,郭守敬在西夏水利工程结束后曾探寻黄河河源。因为他是以科学考察为目的,所以其探查结果没有被记载流传下来。

郭守敬的历史贡献有哪些

郭守敬的主要历史贡献和成就有以下几方面:

1、数学:参与制定的《授时历》。

(1)废除上元积年;

(2)以万分为日法;

(3)发明正确的处理三次差内插法方法;

(4)发明弧矢割圆术。

2、光学:郭守敬在创造的景符、仰仪等天文仪器中反复运用了针孔成象原理,这在中国光学史上也是比较突出的成就,体现了中国古代较高的光学知识应用能力。

3、水利学:有很多治水经验,其中包括设计了通惠河。

4、天文学:所从事和**的观测项目甚多,如冬至时刻、二十八宿距度和星表、四海测验、黄赤交角以及一些历元时刻的测定,其中大部分数据都是中国古代历法史上最精确的,或近于最佳的。其中较为知名的即为四海测验。

5、地理学:提出“海拔”概念;制造天文仪器。

扩展资料:

郭守敬人物简介:

郭守敬(1231-1316),元朝的天文学家、数学家、水利专家和仪器制造专家。字若思,汉族,顺德邢台(今河北邢台)人。生于元太宗三年,卒于元仁宗延祐二年。

郭守敬曾担任都水监,负责修治元大都至通州的运河。1276年郭守敬修订历法,经4年时间制订出《授时历》,通行360多年。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一种历法。1981年,为纪念郭守敬诞辰750周年,国际天文学会以他的名字为月球上的一座环形山命名。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郭守敬(元代科学家)郭守敬在我国古代科学技术史上贡献巨大,被誉为元朝科学**人,他一生的贡献主要在水利、仪象和历算三个领域。在水利方面,郭守敬设计兴修了以通惠河水利工程为代表的一系列大型水利工程。这些水利工程设计的科学合理性、施工的复杂性均建立在郭守敬实地勘测、科学规划的基础之上,对于农田灌溉和南北漕运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功在当时,利在千秋。他在水利实践中,总结出了一些科学概念和方法。他在世界测量史上首次运用“海拔”概念,比德国数学家高斯提出的海拔概念早了560年。在仪象方面,他在主持大都天文台工作期间,设计研制出简仪、圭表、候极仪、玲珑仪、仰仪、立运仪、证理仪、景符、窥几、曰月食仪以及星晷定时仪等天文仪器。其中简仪是最早制成的大赤道仪,比丹麦天文学家第谷制成的同类仪器早了310年。仰仪是世界上**架太阳投影的观测仪。在历算方面,他主持修订了《授时历》。按照《授时历》,一年的长度是365.2425天,仅与真实数值相差26秒,3300多年才有一天的误差,和我们现在使用的日历在精确度上基本一致。《授时历》还给出了每经1黄道度的昼夜时间变化表格,其平均误差为0.77分钟。《授时历》在测算方法上更加精确,它创用了三次差内插法用于对日月五星(即太阳、月亮、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土星)运动不均匀改正等的计算上;创用了类似球面三角的方法用于对太阳视纬、黄赤道宿度及白赤道宿度变换的计算。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为了修订精确的《授时历》,郭守敬组织了规模空前的全国范围内的天文测量工作,无论是从测点的数量,还是从分布的范围上,都远远超过了唐代的僧一行。郭守敬在水利、天文历法、数学等方面做出了杰出贡献,不仅是因为他具有出众的天资,更重要的是他勇于实践、敢于革新。

郭守敬在哪些方面做出了贡献,分别有什么贡献

郭守敬在天文数据、针孔成象、天文仪器方面做出了贡献,具体如下:

1、郭守敬参与制定的《授时历》除了在天文数据上的进步之外,在计算方法方面也有重大的创造和革新。

2、郭守敬在创造的景符、仰仪等天文仪器中反复运用了针孔成象原理,这在中国光学史上也是比较突出的成就,体现了中国古代较高的光学知识应用能力。

3、郭守敬运用他改进、创造的天文仪器,进行了许多精密的天文观测,从而使《授时历》的编制有了可靠的观测基础。

扩展资料:

他最大的贡献就是编出了《授时历》为了编历,他一直就创制和改进了高表、候极仪、简仪、浑天象、立运仪、景符、仰仪、窥几等十几件天文仪器仪表,而且费时很久。

结果在研究完成之后,现在为了纪念郭守敬的功绩,人们将月球表面的一环形山命名为“郭守敬环形山”,让这颗小行星2012命名为“郭守敬小行星”。

不仅是这本历法,在太史令王恂去世之后,郭守敬接管太史院,有编了《推步》、《立成》、《仪象法式》等书。元代天文学家。天文观测

郭守敬运用他改进、创造的天文仪器,进行了许多精密的天文观测,从而使《授时历》的编制有了可靠的观测基础。他所从事和**的观测项目甚多,如冬至时刻、二十八宿距度和星表、四海测验、黄赤交角以及一些历元时刻的测定,其中大部分数据都是中国古代历法史上最精确的,或近于最佳的。其中较为知名的即为四海测验。

至元十六年(1279年),郭守敬向元世祖忽必烈提议:如今元朝疆域比之前大了很多,不同地区日出日落昼夜长短时间不同、各地的时刻也不同,旧的历法已经不适用了,因此需要进行全国范围的天文观测以编制新的历法。忽必烈接受了郭守敬的建议,派监候官十四人分道而出,分别在二十七个地方进行天文观测,后世称之为“四海测验”。

郭守敬从上都(今多伦)、大都(今北京)开始历经河南转抵南海跋涉数千里,亲自参加了这一路的测验。在其中的6个地点,特别测定了夏至日的表影长度和昼、夜的时间长度;测出的北极出地高度平均误差只有0.35;新测二十八宿距度,平均误差还不到5';测定了黄赤交角新值,误差仅1'多;取回归年长度为365.2425日,与现今通行的公历值完全一致。这些观测的结果,都为编制全国适用的历法提供了科学的数据。

在《授时历》创作中,郭守敬虽然有专业分工,他负责制器和测验,但与整个创作中的其他部分以及总体工作,并非全然无关。《授时历》的编制是一件规模较大的集体工作。工作中既有专人分工负责,也有重大问题的集体讨论。《元史》作者除了在王恂、郭守敬的列传中记叙了改历之事外,还在许衡、杨恭懿等人的列传中也作了相当篇幅的叙述。这些叙述中都透露出《授时历》编撰工作的集体性。按照当代科学史家钱宝琮的观点,甚至可认为,早在刘秉忠、张文谦、张易等人同学的时代,他们就对历法问题有过许多探讨。

在估价集体工作的体制下郭守敬的作用时,应注意的是:一方面,郭守敬所分工负责的任务一定会吸收别人的智慧和劳动。例如,关于全天恒星星表的测定就不是哪一个人所能独力完成的。至于在测定七应的工作中,也离不开历法的推算和对数据的处理。另一方面,则应该肯定在整个历法的创新和改革中,也凝结着郭守敬的贡献和智慧。在新历颁行后不久主要骨干王恂等人因先后去世或辞归,唯剩下郭守敬继续工作,一人整理了《授时历》全部文稿。因此郭守敬功不可没。这也就是后人把《授时历》的成就都归于郭守敬的重要原因。

《授时历》推算出的一个回归年为365.2425天,即365天5小时49分12秒,与地球绕太阳公转的实际时间只差26秒钟,和现在世界上通用的《格里高利历》(俗称的阳历)的周期一样,但《格里高利历》是1582年(明万历十年)开始使用,比郭守敬的《授时历》晚三百多年,在国际上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原文链接:,转发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