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新简介简历(个人资料介绍)

李新,历史学家,四川荣昌人,1938年入陕北公学学习。同年加入中国***。曾任****北方局组织科科长、**晋冀鲁豫**局青委书记、杞县工委书记、北平军事调处执行部**方面整军小组秘书、****华北局青委负责人。建国后历任中国人民大学教务长,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秘书长,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全国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副主任,全国**党史研究会**、二届副会长,中国现代史学会理事长,****党史研究室副主任。是第五、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 李新 - 简单概述 李新,历史学家,四川荣昌人,1938年入陕北公学学习。同年加入中国***。曾任****北方局组织科科长、**晋冀鲁豫**局青委书记、杞县工委书记、北平军事调处执行部**方面整军小组秘书、****华北局青委负责人。建国后历任中国人民大学教务长,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秘书长,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全国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副主任,全国**党史研究会**、二届副会长,中国现代史学会理事长,****党史研究室副主任。是第五、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主编有《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通史》、《中华民国史》、《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等。 李新 - 人生经历

1918年9月15日生于四川省荣昌县安富镇。

1935年一二九运动时被推为重庆学联**。

1936年冬加入中国***。

1938年初,他约集同志数人毅然徒步到延安,入陕北公学,3月,重新入党,5月,在八路军西安办事处任招生委员,1939年返回延安任《中国青年》助编。同年秋任西北青年救国会第二剧团指导员(后兼团长),率该团赴华北抗日前线。其后历任**北方局青年干部训练班主任,**太行分局青委副书记,晋冀鲁豫**局青委书记,**北方局、晋冀鲁豫**局组织科长,**河南把县、河北永年县委书记。

1946年任北平军事调处执行部整军小组成员,第十八集团军驻北平办事处中校秘书及党支部书记。1948年任华北大学一部副主任,1949年任该校正定分校主任,随即投入中国人民大学筹备工作。

1950年后,历任中国人民大学教务部副部长兼中国革命史教研室主任、教务长,历史研究所所长;社会主义学院教务长、党组成员;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秘书长、党组副书记;中国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副所长、党委副书记;****党史研究室副主任等职。

李新学识渊博,治学严谨,勇于创新,不因袭陈说,敢于言前人之所未言,在许多学术问题上有独到的见解,在中华民国史、中国革命史、**党史等史学领域造诣颇深。1956-1961年主编的《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通史》(四卷本),1988年获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一等奖。1972年以来主编《中华民国史》,此书**、二两卷获1988年全国优秀图书奖及1992年孙中山基金学术著作一等奖。1976年后任全国**党史学会副会长,全国**党史人物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现代史学会理事长。

李新历任第五、六、七届全国政协委员,先后兼任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中山大学等校教授。曾多次到国外讲学。

李新现任****党史研究室、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编《中华民国史》和《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长编》,并担任中国现代史学会名誉会长,南京大学等校民国史研究中心的名誉主任。

李新 - 历史研究

步入学问的殿堂

李新进入学术界是具备有利条件的:一是自幼勤奋,成绩优异,基础甚好;二是天分极佳,记性好;三是有着丰富的阅历。李新的前半生是战士,是职业革命家。李新在战争中度过了**燃烧的岁月。这种丰富的阅历,使他对历史有着独到的理解,他认为中国近现代史中,有很多关于“国家盛衰,系民生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戒者”的经验教训,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半路出家研究学问,谈何容易。李新说,这一代人,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已度过半生,以后又蹉跎十多年岁月,一事无成,哪里有什么学问呢?芽正是由于有这种自知自谦的品格,并坚持“多读、深思、勤写”,李新的知识在不断地积累,由不懂到懂,由知之不多到知之甚多;水平在不断地提高,由孜孜苦读到融会贯通再到推陈出新,终于步入了学问的殿堂,并且成为大家。

1950年,李新正参与协助吴玉章筹建中国人民大学,突然收到邓小平拍来的电报,要他去西南局任青委书记兼西南军政委员会的秘书长。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工作和职务。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李新在太行山一带一度在邓小平身边工作。他们都是四川人,有时在一起摆龙门阵、下棋,有过去很好的交往。

经过慎重的考虑,李新婉辞了。他下决心搞教育工作和历史研究。他说:当时没有考虑地位待遇问题。宁肯坐“冷板凳”,而不去赶“热乎”。

在华北大学之后,李新相继在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中国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党史研究室担任**工作,但他主要精力仍是研究和编撰历史。

他酷爱历史,钟情于学术研究。50年代,他帮助吴玉章校长整理出版辛亥革命回忆录,获得成功。据说毛泽东看了吴老的辛亥革命回忆录后说,“见书见人”,“书如其人”。对写回忆录,有这样的评价,可以说是很高的。李新也由此步人历史研究的佳境。

李新 - 学术成就

民国史研究的开拓者

从上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李新长期在近代史研究所担任**工作,对近代史所的发展有多方面的重要贡献。1972年,他受命在近代史所组建民国史研究组,1978年改称民国史研究室,开始了一门新学科――民国史研究的创业历程。然而,史坛从来不歇风风雨雨,在中华民国史研究筹创之初,反对者就不乏其人。

有人说,写民国史就是为***唱赞歌。有人说,写民国史就是承认“两个中国”。李新坚决反对这些意见,有一次与一位反对者辩论竟日。李新说:编写中华民国史是按照周恩来的指示与国务院的决定,科学院和学部都有书面的指示,郭老也批示,既然现在你们要停编民国史,就应有明确的书面指示,并要说明以前的指示作废。

万事开头难。举凡与民国史研究相关的方方面面,李新都躬亲其事,殚精竭虑,与同仁共同努力,克服诸多困难。如今有关民国史研究的对象、原则、框架、体例等等,都是当年在李新**下,由诸多同仁共商而定的,并为学术界沿用至今。现在,民国史研究已经成为近些年来中国历史研究中最为活跃、成绩斐然的一门学科。李新着书立说,硕果累累,成绩斐然,用“着作等身”来形容一点都不过分。他主持编撰的《中华民国史》10余卷。《中华民国人物传》、《中华民国大事记》、《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通史》、《中国新民主革命通史》,以及为数甚多的《中国现代史资料丛刊》、《中华民国史资料丛稿》等,约计数千万字,在海内外学术界获得好评,产生了很大影响。

作为一位史学家,李新非常强调史德,写历史要秉笔直书。他说:自古以来,要想**史是很难的,首先在**上会遇到很大的困难。“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说明**史会遭到*身之*。但是,中国的史学正因此而形成了一个光荣而伟大的传统,即认为写史而不真,有违史德,丧失了史学家的良心。

80年代末,李新大病初愈,深感坊间流行的大量回忆录,良莠并存优劣杂陈。伪劣品中,美己之丑、丑人之美者有之;隐恶扬善、取宠求荣者有之;伪造历史、陷害对手者有之。结果是哄然而起,转眼即逝,除了给人留下一片空茫的虚假,就一无所有。李新郑重地说:“我亲身经历过的一些历史事实,却被一些大名鼎鼎的‘史学家’为了**目的把它歪曲了。我的良心使我感到有责任把它纠正过来。”他常说,写史而不真,抹煞民族记忆,误今人误后人,是有罪过的。对于那些拒绝真实,掩饰真相,一味歌颂,回避历史失误和惨痛教训之作,李新大不以为然。他说:“我笔下的回忆是任情的,毫无顾忌的”,“就是对当今世事的评论,我也无所顾忌”。

90年代初,李新在**党史研究室机关干部春节团拜会上说,党史工作者要坚持党性原则,写历史不能讲假话,不能为了所谓的**目的,而把历史歪曲了,更不能像《红楼梦》那样,把“真事隐”去了。我认为最多写30%的虚话和套话,70%的**话,不能写一句假话。

1995年,纪念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当然要涉及对***战场的评价问题。在座谈会上,李新直言,纪念抗战不应违反历史真实,当年的歌曲、绘画、电影都应保持原貌。“历史学家不能如宣传员那样,必须严格按历史事实说话,才能有学术生命。”对于所谓历史科学为现实**服务的口号,李新不以为然。他说,强使史学为现实**服务之道,一是指桑骂槐,影射现实,一是为现实辩护,大唱赞歌,两者都会使历史科学变成不科学。历史与现实,毕竟不是一码事。历史学家要做的是把历史事实展现出来,让人们认识历史,进而认识现实和未来。对于长期困扰历史学界的虚假现象,李新终生予以贬斥,并自励绝不同流合污。其诗云:“直笔**史,曲笔抒真情。彩笔传忠烈,朱笔诛奸佞。”

李新 - 培养人才

桃李满天下的教育家

除了学术上硕果累累外,李新另一项了不起的成就,是培养了一批当今现代史史学界颇有影响的学者。李新以宽厚谦容之德,善待做学问的专家,把大批人才组织起来。数十年间,学生众多,桃李满天下,如李宗一、王学庄、杨天石、耿云志、李义彬、时光、张注洪、李良志、杨云若、马模贞、李玉贞、周子信、胡庆云、邵维正、刘敬坤、周天度、曾业英、朱信泉、严如平、韩信夫、朱宗震、黄修荣、潘荣、章百家、汪朝光、邓野等。

李新的学识、为人、品德、精神影响了众多的门生。说起李新,他的**充满了敬重之情。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汪朝光说:“我本人是李新老师的学生。1981年,我报考了李新老师的民国史硕士研究生,当年12月,我到北京参加研究生复试,**次见到李新老师。在这之前,李老师在我心目中是著名的历史学家,还是一个很早就参加革命、身居高位的**干部。见到李老师之前,心中难免诚惶诚*。但见到李老师之后,我很快就感觉到,李老师是一位非常平易近人、温和开朗的长者,在与他交往中不需要任何的虚饰与矫情。”

**党史研究室原秘书长魏久明说:“李新是我的前辈、我的老师、我的朋友。在**党史研究室工作的10多年中,成为忘年之交。李新平易近人、热情好客。常在一起谈工作,谈历史,谈时事及其他感兴趣的问题。有时道别时,他总是说今天没有谈完,下次来再谈,并嘱,有空儿就来。他不仅学识渊博、见识多广,而且胸怀坦荡、言之精辟,听了受益匪浅。”

**党史研究室室务委员、**研究部主任黄修荣说:“从上个世纪70年代末起至今我跟随李新老师20多年。在我的心目中,他是诲人不倦的严师,廉洁奉公的**,吃的是草、挤出的是奶的老黄牛。”

谈到李新的廉洁奉公,黄修荣感受颇深,他写道:“五年前,几个师兄弟为了给李新师庆祝80大寿,准备给他送一件礼物。送什么好呢?芽经商量,决定买一台冰箱,因为他家的冰箱又小又旧,无法再用了。真是很难想像,一个在学术界享有盛誉的老教授、抗战前参加革命的副部长,竟然使用那样破旧的冰箱。从上个世纪70年代末起到他离休为止,他一直住在****党校南院83楼。在他的办公室和卧室里,除了后勤部门配置的简易沙发、长条桌子和书架外,他没有任何像样的家具。为了完成书稿的编写任务,他成年累月吃住在办公室。他住在**党校南院期间,每天中午拄着拐棍到党校食堂打饭。打饭的人多,他就和大家一样耐心地排队等待,从不以知名学者和副部级**的身份要求任何照顾,往往中午打一次饭吃一天。他身上穿的、床上盖的都是用过多年的十分普通的棉花制品。他虽然自己生活十分简朴,但看到周围有困难时,总是慷慨帮助。按规定,他可以享受使用专车的待遇,但当有关部门提出要给他配专车时,他婉言谢绝了。”

著名党史专家陈铁健说:“先生是我的导师;从学业到人生,都是我终生受用不尽的导师。我以有这样的师长,而心存自豪,无比荣幸。我将以他们的言行为楷模,身体力行,继承他们的遗志。”

为了缅怀李新先生,陈铁健还请书法家用大字书写一副挽联:“**川东**,参加民族抗战,实施冀南土改,呼唤**革新,反专制,争民主,求国兴,八十年奋斗不息;投身大学教育,参与文字改革,深研民国史事,努力文化复兴,斥教条,除迷信,去盲从,五十载始终如一。”

原文链接:,转发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