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别: 男
陈村
出生年月: 1954.5
民族:**
原名杨遗华。上海人。1980年毕业于上海师范学院政教系专科。生于上海。1971年赴安徽无为县乡村插队务农,后病退回沪,任上海市江苏路街道生产组工人,上海市政二公司职工学校教员,上海作家协会专业作家,文学创作一级。1979年开始发表作品。1985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1999年**榕树下网站,任艺术总监、论坛版块“躺着读书”首任版主,主持三届网络文学评奖,2002年初辞职。2004年**99书城网站,任艺术总监、总版主、论坛版块“小众菜园”首任版主。
在安徽无为农村插队时期开始文学创作,自1979年发表短篇小说《两代人》起,著有长篇小说《鲜花和》,《陈村文集》(4卷),小说集《走通大渡河》、《蓝旗》、《少男少女一共七个》、《屋顶上的脚步》,散文集《孔子》、《小说老子》、《今夜的孤独》、《百年留守》、《生活风景》、《古典的人》、《一下子十四个》、《弯人自述》、《有家有女》、《看来看去》、《四十胡说》、《陈言勿去录》、《五根日记》等。《蓝旗》获中国第二届少数民族文学奖、上海首届文学作品奖、《中国青年》五四青年文学奖,《走通大渡河》获庆祝建国40周年《上海文艺》文学作品奖,《地上地下》、《一天》、《死》分别获上海**、二、三届文学奖。擅长描画现代社会人的心理历程和情绪历史。
广西陈村1、玉林市兴业县大平山镇陈村
陈村位于广西玉林市兴业县大平山镇东面,玉石公路、324国道和黎湛铁路依村而过,交通十分便利。种养业是该村的重要经济来源,养猪专业户407户,养鸡专业户230 户。2005年人均纯收入2500元。
该村"两委"班子充分利用本村优越的地理位置,依托春茂公司、牧昌公司、庞大养殖场等龙头企业,大力引导村民发展种鸡、三黄鸡、三元杂交商品猪等养殖,并建立"公司+农户"的养殖模式,成立了养殖协会,全村现有养殖户637户,仅此一项群众每户年收入2.5万元。
该村着力整治农村环境,美化、净化村容村貌,改变农村的脏*现象。并以创建文明村为先导,塑造新风貌。大力推广"猪-沼-果"等生态农业模式,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该村建设沼气池410座,改水改厕450户,庭院绿化360户。农民致力于富裕、文明的生活。
该村党支部把先进性教育活动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效结合起来,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有效地推动了新农村建设。经统一规划在村中晒地建文化娱乐中心后,党员自愿带头拆除集体分给自己使用的土坯房,把土地无偿归还给集体。在他们的影响下,群众自愿拆除在规划内的土坯房28间,为新村建设前期工作的顺利开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2、贵港市城区陈村
陈村位于贵港城区南面,郁江大桥上游约两公里处,与大郑,新和、乌桕三村为邻,三面环江,全村有耕地2600亩,其中水田1200亩,旱地1400亩,交通闭塞,全村人口3200人,共600多户,分陈村、大榕岭、白沙三个自然屯。村民生活环境一般,全村有国营抽水站两台,水渠全部属土质结构,水利设施非常落后,无任何公共活动设施,无支撑产业,是名副其实的空壳村,无任何集体收入。
全村低保情况基本落实,照顾面还太窄,农村合作医疗还未落实,义务教育基本普及,积极履行计划生育政策,基本做到一环二扎。
村党支部村委会"两委"班子成员共4人,平均年龄40岁,全部属高中以上文化,整体素质较高,能贯彻上级路线方针政策,有一定的管理能力,全村有14个村民小组,51个党员,村风民文明。
广东陈村陈村镇历史悠久,自古人烟稠密、物产丰富、商业兴旺、交通发达、自古即为商贾云集之地,曾与广州、佛山、东莞的石龙镇合称“广东四大名镇”,有“陈村谷埠”之称;又因盛产花卉,素有“中国花卉**镇”的美誉;
陈村人杰地灵,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为儿童教材,代表中国启蒙教育走向成熟的作品《三字经》,其作者区适子是宋代陈村登洲人;有诗、书、画三绝美誉的黎简是清代陈村弼教人;现代雕塑艺术家梁明诚是陈村大都人。
近年,陈村坚持科学发展观,以建设“建设宜商宜居的商贸名镇”为目标,经济和社会发展成绩喜人。2006年全国小城镇综合发展水平1000强中陈村镇名列54位。2007年,陈村实现GDP 59.15亿元;工农业总产值159.28亿元,其中工业总产值153.2亿元,农业总产值6.08亿元;税收入库6.23亿员;全镇储蓄余额76.96亿元。
在经济迅猛发展的同时,陈村不断提升城市化水平,加强精神文明建设,被授予了“国家卫生镇”、“省文明示范镇”、“省民间艺术之乡”、“省教育强镇”、“广东最美乡村自然生态旅游示范点”等称号。
安徽陈村陈村位于安徽省泾县西南的青戈江畔,距县城约38公里,是一座风景优美的千年古村。
该村形成于明朝初年。过去叫南阳镇,后称陈翟村,1982年更名为陈村。村民以翟姓为主,据考证是汉留候张良之后裔。古镇的村落沿河而建,巷陌均用石板铺砌,路随水转,曲折迂回,绵延数里。村内有保存最完整的皖南古民居群,计有明清建筑700余处,现存尚有唐代建筑“义门”、元代建筑“**楼”、明代建筑“中华**祠”�D�D翟氏宗祠、清代建筑“文昌阁”,更有始建于隋朝的“扶风会馆”,均别具特色。
陈村更著名的是村边的桃花潭,传说公元775年,唐代著名大诗人李白被此地的十里桃花,万家酒店所吸引,在汪伦的邀请下来到桃花潭,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句。《赠汪伦》就是李白游过桃花潭返回,在汪伦送别李白的渡口上留下的,一句“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至今仍被人们广泛传诵。汪伦送别李白的渡口被人们称为“踏歌古岸”,为纪念这位伟大的诗人,人们在“踏歌古岸”边建起了一座楼阁,名曰“梦潭轩”,里面保存了李白游桃花潭及桃花潭景区资料,图片,是人们了解李白和桃花潭的最好场所之一。 与陈村隔潭相望的还有另一个古村�D�D�D桃花潭村(又名万村),两个古村加上至今清澈见底的桃花潭,形成了泾县最著名的旅游区�D�D桃花潭景区。桃花潭的风景历经唐宋元明清以及民国和新中国逐渐形成,原先十分秀丽的自然景观加上1200多年来历代创始的人文景观,形成了今天这处处是景,情景交融的桃花潭风景点。
桃花潭村(万村)与陈村隔岸相望,可摆渡,也可顺着溪水西行,即到万村,村口的彩虹桥边有一独特的门楼建筑,分两层,平面呈对称的凹字形。中为一八字大门,门额上刻有两个大字“义门”。该门建于唐贞观五年,清乾隆年间重建,当初是为昭表万氏五代同堂而建。有中国会馆鼻祖之称“扶风会馆”建于隋开皇年间(公元581-600年),此会馆的存在,即可证明当年陈村、万村一带的繁荣昌盛。
山西省霍州市陈村 陈村位于山西省霍州市白龙镇,距离市区7公里,背靠霍山面临汾水,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村落。 早在殷商卜辞中就有“癸未卜在霍贞王旬亡*”、“贞霍,其霍”的记载。其中的“霍”即指今霍州市陈村一带。西周初,周武王封其弟叔处于霍,建霍国,是为霍叔,与管叔姬鲜、蔡叔姬度同为周初三监之一,都城就陈村一带。到公元前661年,晋献公灭霍国,末代霍君霍公求逃到齐国避难,其子孙流亡各地,并皆以祖先封地霍为姓,这便是霍姓的起源。 在西周时期,霍国还有个叫“彘”的地方。当时周厉王无道,引起国人叛*,公元前841年周厉王逃亡到彘,至前828年便死在这里。西汉因在此置彘县,东汉阳嘉三年(134年),改名永安县,故又有永安陈村之说。霍窑 古代瓷窑。在霍州境内(今山西霍县陈村),故名。为山西七十年代后期新发现的古窑址之一。以烧白瓷为主,光素无纹者多,少量有印花装饰,胎浩白,用支钉垫烧,器内及器足都留有五个小支烧痕。明代曹昭《格古要论》中所提及的彭窑仿古定器折腰盘,霍县窑遗址里遗留甚多,证实明清两代文献中的彭窑就在霍县陈村。元代还烧白地黑花品种,遗址有高足杯标本,明清两代绘花卉者较多,有书写文字者。传世品有带纪年铭文者,故宫博物院有墨书"明昌四年"(1193)盘一件,是研究该窑烧瓷上限的极有价值的资科。
威风锣鼓 相传起源于唐尧时期,为尧王避暑霍山时,祭祀中镇霍山神的迎送礼仪。后流行于晋南大地。而以霍州威风锣鼓最负盛名。霍州威风锣鼓的演奏乐器鼓、锣、铙、钗四种为主。分河东河西两大派系。传统曲牌有:《单刀赴会》、《二仙盘道》、《四郎探母》、《五马破曹》、《六出祁山》、《七郎闯阵》、《八仙庆寿》、《九凤朝阳》、《十样景》等。表演时,排队布阵,尤如雄师出征,十分壮观。待锣鼓齐鸣又如春雷滚动,万马奔腾,气势磅礴,威武雄壮。最充分地展现了我国北方民族之粗犷,剽悍,倔强,豪放的精神风貌。现已普及城乡的威风锣鼓,其组队,由原来的十几人扩大至百人。多者可达数百人。河西以白龙、陈村锣鼓为代表。河东以杨枣、下王锣鼓为代表。上世纪末,霍州威风锣鼓曾三次进京,为国庆四十周年大庆,为全国**届农民运动会开幕式和第十一届亚运会开幕式进行表演。尔后,又南下广州、深圳,北上万里长城进行巡回献艺表演。一九九七年,霍州电厂威风锣鼓,还参加了香港回归庆典。霍州威风锣鼓的精彩表演,给国人及外国友人,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从此,霍州威风锣鼓,威振京都,名扬华夏,被称为“天下**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