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际銮简介简历(个人资料介绍)

潘际銮,九江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男,1927年12月24日生。江西瑞昌市人。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南昌大学博士生导师。1948年清华大学机械系毕业,1953年哈尔滨工业大学机械系研究生毕业。

,任职

  现为南昌大学名誉校长,

  湘潭大学名誉校长。

  曾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

  兼材料科学与工程评审组组长、

  国际焊接学会副**、

  中国焊接学会理事长、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副理事长、

  清华大学校学术委员会主任、机械系主任,

  南昌大学校长,

  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

  德国 亚琛大学、

  德国汉诺威大学客座教授,

  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尤帝卡分校)名誉教授,

  大连铁道学院、山东工业大学、华南理工大学顾问教授等。

简介

  1944年08月 西南联大机械系学生

  1946年08月 清华大学机械系学生

  1948年08月 清华大学机械系助教

  1950年08月 哈尔滨工业大学机械系 硕士研究生

  1953年08月 哈尔滨工业大学机械系教师、焊接教研室主任

  1955年08月 清华大学机械系讲师、副教授、教授

  (其中1959年 前苏联巴顿焊接研究所访问学者;

  1978年 德国亚琛工业大学机械系客座教授、德国汉诺威工业大学材料工程系客座教授;

  1986年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焊接系客座教授)

  1993年04月  南昌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

  2002年12月 南昌大学名誉校长

  2007年12月 九江学院 学术委员会主任

  2010年10月 云南曲靖师范学院学术委员会名誉主任

  2010年12月 新余学院院学术委员会名誉主任

  中国***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中国***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成绩成果

主要成绩

  参与创建我国高校**批焊接专业,长期从事焊接专业的教学和研究工作。

  60年代初试验成功氩弧焊并建设成功我国**座 核反应堆工程,继之研究成功我国**台 电子束 焊机;

  70年代末研究 电弧传感器,首次建立电弧传感器的动、静态物理数学模型,并研制成具有特色的电弧传感器及 自动跟踪系统;

  80年代研究成功新型MIG焊接电弧控制法“QH―ARC法”,首次提出用电源的多折线外特性,陡升外特性及扫描外特性控制电弧的概念,为焊接电弧的控制开辟了新的途径。

  1987―1991年在我国自行建设**座 核电站( 秦山核电站)时担任焊接顾问,为该工程作出重要贡献。2003年研制成功爬行式弧焊机器人,属国际领先水平。

主持研究成功并获奖的成果

  “QH―ARC法”获国家创造发明一等奖(1984年)、

  “焊接用双向激光自动跟踪系统”获北京市科学技术成果二等奖(1984年)、

  “ZD―30电子束焊机”获国家科委、国家经委、国家计委等联合授予的新产品创造二等奖(1965年)。此外获得何梁何利

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000),

  中国焊接最高荣誉奖(2001),

  第十届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2001),

  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001)及三等奖(2001)。

代表著作

  《Arc welding control》,

  《现代弧焊控制》、

  《焊接中热裂纹》、

   《焊接手册》等。发表论文100余篇,

  主要有《GMA焊接的自适应控制》等。获国家专利10余项,美国专利一项。

荣誉

  中国科学院院士

  1985年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北京市特等劳动模范”称号、

  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及“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1995年获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称号,

  1996年获江西省劳动模范称号,同年再次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1977年、1997年分别当选为中国***第十一次、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原文链接:,转发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