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申夫简介简历(个人资料介绍)

石申夫,战国时魏国人,天文学家。战国时作《天文》八卷。, 石申夫 - 人物简介

石申夫,战国时魏国人。生卒年不详,大约生活于公元前4世纪中期,天文学家。《史记・天官书》记载战国时期的著名天文学家云:“在齐,甘公;楚,唐昧;赵,尹皋;魏,石申。”《晋书・天文志上》则进一步说:“鲁有梓慎,晋有卜偃,郑有裨湛,宋有了韦,齐有甘德,楚有唐昧,赵有尹皋,魏有石申夫皆掌著天文,各论图经。”《史记正义》引南朝梁阮孝绪的《七录》说,“石申,魏人,战国时作《天文》八卷也。”

石申夫又写作石申甫或石申父。南北朝以后,可能是误会,将其名字称为石申,今从已故钱宝琮先生的考证,据两汉文献记载改正。石申夫是中国先秦时代著名的天文学家。他不但编制了世界上最古老的星表,而且在四分历、岁星纪年、行星运动、天象观测和中国古代的占星理论等方面,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他对于中国古代天文学从知识的积累和定性研究进入系统定量的科学探讨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石申夫 - 有关记载

石申夫及其学派的著作早已散失,仅《开元占经》及两汉的若干著作中有所引述。《史记・天官书》张守节引《七录》说:“石申魏人,战国时作《天文》八卷;《隋书・经籍志》载石氏作《天文占》八卷,《浑天图》一卷,《石氏星经簿赞》一卷。”其中《天文》和《天文占》可能是同一部书,它还有一个名称为《石氏星经》。《浑天图》和《石氏星经簿赞》可能是汉以后由其门徒所作。《开元占经》载石氏中官62,外官30,加上28宿,共计120座。同时给出了石氏星表这120座的121颗星的入宿度和去极度。

石申夫 - 有关猜测

《开元占经》载石氏中官62,外官30,加上28宿,共计120座。同时给出了石氏星表这120座的121颗星的入宿度和去极度。关于这121个恒星坐标值究竟测于何时,日本上田穰早在30年代就曾利用二十八宿去极度的岁差变化作过观测年代的计算,认为分别为公元前300年、公元前150年和公元200年三次所测。近年来,潘鼐计算的结果也相类似,而薮内清则认为是公元前70年测定。不过,1978年阜阳汉初汝阴侯之子夏侯灶墓出土的圆盘和《淮南子・天文训》中都有二十八宿距度的记载,这证明汉太初以前无疑是有二十八宿入宿度的,这是出于推算日月五星行度的需要。这个数值也容易用简单的方法测定。但至今却没有任何证据能证明太初以前曾测定过去极度,故以二十八宿去极度来判断入宿度测定的年代是靠不住的。因此,石氏二十八宿距度可能确是石申夫本人所测,其他数值可能是西汉时由其门徒完成。《石氏星经》是石氏学派集体劳动和智慧的结晶。

石申夫 - 战国时代

战国时代,是中国天文学家创立四分历,并使之完善和系统化的时代,从保留至今的零星历史文献可以看出,石申夫在四分历发展过程中曾起过相当重要的作用。其贡献如下:(1)《史记・天官书》说:“故甘、石历五星法,唯独荧惑有反逆行。”《汉书・天文志》也说:“古历五星之推,亡逆行者。至甘氏、石氏经,以荧惑、太白为有逆行。”《开元占经》则载有石氏金星出没动态(包括逆行在内)的推算方法,可见石申夫有推算五星出没动态的方法,并已涉及火星、金星逆行的计算。(2)在魏国颁行四分历,使用每年365+1/4日,每月29+499/940日,十九年七闰,七十六年季节一循环的法则。其基本数据和格局与《史记・历书》类似,故各种文献都略而不载。(3)使用干支纪日法循环纪日。(4)使用石氏岁星纪年法循环纪年,此法载在《史记・天官书》中。(5)使用周正,以冬至所在之月为岁首。

为了表彰他对天文学的贡献,月球背面的一座环形山被命名为石申山石氏所著《石氏星经》和甘德的《天文》被后人合编为《甘石星经》

石申夫 - 《石氏星经》

主条目:石氏星经

《石氏星经》是中国最早也是最著名的占星书之一,由于石申夫及其门徒的勤奋观测,做出了一系列的新发现。这些发现大都被当作占星的内容摘引在《开元占经》中。摘要如下:(1)黄赤交角数据的最早测定者。《续汉书・律历志》引载《石氏星经》说:“黄道轨牵牛初值斗二十度,去极百一十五度。”将其减去一象限91+5/16度,得黄赤交角为23+11/16度,与当时理论值仅差23′。(2)测制了世界上最早的星表,**次建立起完整的坐标概念。(3)发现行星有逆行。(4)首先观测到太阳日珥。《开元占经》引石氏曰:“日两旁有气短小,中赤外青,名为珥。”(5)首次发现日冕。《开元占经》引石氏曰:“有气青赤,立在日上,名为冠。”古代冠冕通用。(6)最早的太阳黑子纪录。《开元占经》引石氏曰:“日中有立人之像。”只是未载年月日。(7)发现月亮运动有迟疾的变化和偏离黄道的运动。《开元占经》引石氏曰:“月行乍南乍北,……或进退眺■”(8)最早的彗星分类。《开元占经》引石氏曰:“凡彗星有四名:一名索,二名拂星,三名扫星,四名彗星,其形状不同。”

原文链接:,转发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