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可喜简介简历(个人资料介绍)

尚可喜,字元吉,号震阳。于1604年生于海城,卒于1676年。明代天启三年(1623年)从军,天聪八军(1634年)举义,弃明归顺后金。皇太极在盛京召见了尚可喜,授尚为总兵官,第二年被封为智顺王。1644年,尚可喜随摄政王多尔衮入关。1645年挥师湖北,1646年尚可喜被封为平南王,赐金册、金印。1673年末,吴三桂于云南起兵反清,耿精忠举兵响应。吴三桂致书尚可喜,劝其反清。尚可喜将吴三桂的劝反书呈报给朝廷,以表中心。1675年,朝廷加封尚可喜为平南敬亲王。1676年2月,尚可喜儿子尚之信参加了反清,尚可喜被软禁,气愤而终。1681年,按照尚可喜的遗嘱,归葬海城。, 尚可喜 - 简介

尚可喜(1604年─1676年),字元吉,号震阳,祖籍山西洪洞,后至河北衡水,1576年其祖父尚继官举家迁往辽东海州(今辽宁海城)。生于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随父尚学礼从军戍守边关。明崇祯五年(1632年)任广鹿岛副将。七年(1634年)降后金,授总兵官。崇德元年(1636年)封智顺王,隶汉军镶蓝旗。从清兵入关,攻李自成军。后随孔有德攻湖广。顺治六年(1649年)改封平南王,征广东。后专镇广东,与吴三桂、耿仲明合称清初三藩。康熙十二年(1673年)乞归海耕种,为康熙帝所允。旋三藩*起,其子之信响应吴三桂叛*,忧急而死。

尚可喜 - 历史背景

其父尚学礼,生于明万历二年(1574年),战殁于明天启五年(1625年),享年52岁。官至副总兵,长期镇守辽东沿海一带,是东江总兵毛文龙部下。1625年,带领敢死队由抚顺赫图阿拉城后身偷袭后金首都,不意事败,后金调集数万人马救援首都,尚学礼与另三位副总兵及全体敢死队成员阵亡*军之中。此事之后不久,努尔哈赤迁都沈阳。 尚可喜长兄尚可进,生于万历二十三年(1596年)亦为辽东名将,明崇祯六年(1633年)阵亡于对后金的作战中。 尚可喜从军后,效命于东江总兵毛文龙帐下。官至广鹿岛副将。及至1629年袁崇焕斩毛文龙,皮岛总兵沈世奎接任,排挤原毛文龙旧部。明崇祯七年(1634年),沈世奎诳尚可喜至皮岛,意图诬以罪名,加以谋害。此事为尚可喜部下许尔显等人侦知,尚可喜遂有去意。于是,遣许尔显、班志富诸部下前往沈阳,与后金接洽。皇太极闻之,兴奋至极,大呼“天助我也”,并赐尚可喜部名“天助兵”。尚可喜携麾下诸将、辖下五岛军资器械航海归降。皇太极出城30里相迎,赏赐珍宝无数,发还先前所俘虏的且能找到的尚可喜家族成员共计27人(彼时后金所俘100余人,尚可喜二位夫人*中自尽)。旋即封总兵官,隶汉军镶蓝旗。 明崇祯九年、清崇德元年(1636年),皇太极改国号为清,加封孔有德恭顺王、耿仲明怀顺王、尚可喜智顺王,此清初“三顺王”。并将海州赐尚可喜为封地,家口旧部安置于此。受到皇太极极高礼遇。 松锦之战中,从攻松山、杏山等地,立下战功。后随多尔衮征讨朝鲜,迫使朝鲜国王李琮签订城下之盟。 明崇祯十七年、清顺治元年(1644年)随清军入关,随豫亲王多铎南下,兵至湖北鄂州(今武昌),后回师海州。顺治六年(1649年)官封“平南王”,赐金印、金册,与“靖南王”耿仲明携家口旧部进军广东。沿海州、山海关、天津、登州、武昌、岳阳、南韶、肇庆,最后直至广州。行至武昌,由于部下违反军法,靖南王耿仲明畏罪自裁,由其子耿继茂接任,两路大军同归平南王节制。清顺治六年十月,平靖大军抵达广州,围困城池长达10个月,最终攻下城池。广州城当时人口大约40万,死难者约五分之一。1650年年末,靖南王大军移镇福建。 尚可喜在广州开府建第,故址为今广州市越秀区的人民公园。平南王驻粤26年间,维持社会秩序,重建封建礼教,安抚明末遗民,大力发展学宫,促进农业发展,捐资广建佛寺容纳明末出家学者。1655年首次上疏以“痰疾时作”请求归老辽东,为顺治皇帝以“全粤未定”挽留。在东南沿海打击海盗,上书朝廷取消迁界禁海之命令,获得当地百姓支持。尚可喜在广东私市私税,“每岁所获银两不下数百万”,用以支付高昂的军费开支。 康熙十二年(1673年),尚可喜第十一次疏请归老辽东、留其长子安达公尚之信镇守广东。康熙准其归老辽东,但朝廷以尚之信跋扈难制,下令撤藩。平南王登记造册,准备举族迁回海城。不想,平西王吴三桂接到三藩全撤的圣旨后,起兵反清,康熙帝命令尚可喜留镇广东,并加封尚之信为镇南王、平南王次子尚之孝为平南大将军。江南一带群起响应吴三桂,靖南王耿精忠亦起兵,云南、贵州、福建、江西、广西等地皆为吴三桂统辖;广东平南王麾下将领也有多人举兵响应,沿海群岛并起。平南王韬黔白发独撑金瓯,以广东弹丸之地牵制十余万叛军无法全心北上,为**政府平叛创造有利条件。期间,广东数度危急,**政府调集的人马行至江西遇阻,二次调兵由简亲王率领,行至江西再次遇阻。广东十郡,已失其四,广州城危如累卵,平南王甚至在后院堆满柴火,欲在危急时刻举火自焚。1675年,康熙帝再次下旨,晋封尚可喜为平南亲王,以示褒奖。同年12月,自觉时日无多的尚可喜在广州镇海楼上召集画师为自己绘了7幅画像流传后世。 康熙十五年年二月(1676年),尚之信发兵围困其父府邸,夺取广东最高指挥权,响应吴三桂叛*。康熙十五年十月二十九日,平南亲王尚可喜在广州薨逝,享年73岁。康熙皇帝给谥曰“敬”。棺椁暂厝于广州大佛寺,1681年归葬海城凤翔山,后又迁葬海城市八里镇大新村文安山。 尚之信在“三藩之*”中以观望态度守卫广东,保存实力。降清后,袭爵平南亲王,加封太子太保。1680年入京被康熙赐死,年52岁。  

尚可喜 - 生平

1604年(明万历三十二年)农历八月初一(西历1604年8月25日)生于海州卫(今辽宁海城); 1623年(明代天启三年)从军; 1625年(明天启五年)其父尚学礼偷袭后金首都未成,战殁于阵; 1633年(明崇祯六年)长兄尚可进战殁于阵; 1634年(明崇祯七年、后金天聪八年),率部航海弃明投金,**被封为“天助兵”,发还被俘人口,封总兵官,隶汉军镶蓝旗; 1636年(清崇德元年),皇太极改国号大清,改元崇德,加封“智顺王”,移师海州; 1644年(清顺治元年)尚可喜随摄政王多尔衮入关; 1645年(清顺治二年)随豫亲王多铎南下,挥师湖北,后复归海州; 1649年(清顺治六年)尚可喜被封为平南王,赐金册、金印,率家口旧部南征广东; 1650年(清顺治七年)攻下广州城,城中死者数万,在广州营建府邸; 1655年(清顺治十二年)首次上疏归老辽东,为顺治皇帝挽留,上疏谏止迁界禁海获准; 1673年(清康熙十二年)第十一次上疏归老辽东获准,不意吴三桂于云南起兵反清,耿精忠举兵响应,朝廷命令留镇广东。吴三桂致书尚可喜,劝其反清。尚可喜将吴三桂的劝反书呈报给朝廷,以表忠心; 1675年(清康熙十四年)朝廷加封尚可喜为平南亲王,在广州镇海楼召集画师绘七幅画像传世; 1676年(清康熙十五年)二月,尚可喜长子尚之信发兵围困尚可喜府邸,响应叛*,同年十月二十九日(西历1676年12月4日)尚可喜在广州薨逝,享年73岁,康熙皇帝给谥曰“敬”,棺椁暂厝广州大佛寺; 1681年,按照尚可喜的遗嘱,归葬海城。   

尚可喜 - 历史评价

对于清初的岭南历史发展来说,平南王尚可喜是―位举足轻重的人物。尚可喜,字元吉,号 震阳,生于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原籍山西洪洞,后徙辽左海州卫,为明辽东广鹿岛副将。 天聪八年(1634),因受东江总兵沈世魁之加害而被迫降后金。后伐朝鲜,击李自成,至顺治六 年(1649)五月改封平南王,受命征广东。从1650年入驻广州到1676年病逝,尚氏控制岭南政 坛20余年。作为清朝的降将,他一方面执行着满人统一中国的使命,忠于职守;另一方面,特殊 的“故明情结”,又使他在战争中对旧王朝遗民的屠*,怀有几乎令人无法置信的触痛和负罪感。 尚可喜是清初册封的重要藩王之一。对清王朝的建立,也同样有着重要的影响,但学术界 对于该人物的研究,却较少涉及。这大概与史料的相对不足,有一定的关系。1959年由中华书 局出版的《三十三种清代传记综合引得》,仅有三处提及了尚可喜。20世纪50年代,台湾楚公 先生在文章中讲述了“三藩之*”中的尚氏家族内部的矛盾斗争及灾难(楚公:《檀度庵吊古》, 《**日报》(台湾),1959:2:2-7:),也引用了一定的地方史料。90年刘凤云女士著《清代三 藩研究》一书,对该人物也有提及,认为“尚可喜矢志报国、忠于朝廷的明朗态度,不能不使人感 动。”(刘风云:《清代三藩研究》第203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7月版)90年代后期, 蔡鸿生先生在《清初岭南佛门事略》一书中,也进行了一些有关人物方面的研究,认为“尚可喜 佞佛”。(蔡鸿生:《清初岭南佛门事略》第32页,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7月版)伴随着 近年来―些地方史料的日渐增多,特别是其本人亲笔信的公诸于世,对于该人物的研究,可以进 一步深入。本文选择从心理分析入手,有利于与当时社会的诸多现象发生联系,也便于为清初历史研究,提供有用的参照。 尚可喜被册封为平南王,发生于顺治六年,即1649年,此后,便受命带领清兵南征广东。次 年二月,清军攻至广州城下,开始了长达九个月的围城攻坚。至十一月,广州城破。随即就发生 了对岭南历史发展和对尚可喜本人来说都影响深远的大屠***―― ―广州“庚寅之劫”。 据清代官方史载,这场屠城,斩“兵民万余”,又“追剿余众至海滨,溺死者无算”。(周骏富 辑,《清代传记丛刊》卷78之18,台湾明文书局,1986年版)在广东地方文献《广州城坊志》中, 转引了方恒泰《橡坪诗话》的记载,亦曰:“……城前后左右四十里,尽行屠戮,死者六十余万人。 相传城中人士窜伏六脉渠约六七千人,适天雨,渎溺几尽,其所存仅二人,双门底刘中山其一 也。”“止有七人躲入大南门瓮城关帝庙神像腹中,得免诛戮。”(黄佛颐:《广州城坊志》226页, 221页,广东人民出版社,1994年12月版)这场劫难无疑是令人震惊的,但也为我们考察平南王 的心态变化,提供了参照。 近年来翻译出版的一些外籍人的笔记,也涉及到了这次屠城的一些基本史料,在此引出。 当时在华的意大利籍耶酥会士卫匡国(Martin Martini,1614~1661),写有《鞑靼战纪》一书,对广州屠城的惨烈状,记述曰:“大屠*从11月24日一直进行到12月5日。他们不论男女老幼一 律残酷地*死,他们不说别的,只说:‘*!*死这些反叛的蛮子!’但鞑靼人饶恕了一些炮手以 保留技术为自己服务,又饶恕了一些强壮的男人,为他们运送从城里抢到的东西。最后,在12 月6日发出布告,禁止烧*抢掠。除去攻城期间死掉的人以外,他们已经屠*了十万人。” (杜文凯:《清代西人见闻录》53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5年6月版) 荷兰使臣约翰・纽霍夫(John Nieuhoff)在其《在联合省的东印度公司出师中国鞑靼大汗皇 帝朝廷》一书中亦记述到:“鞑靼全军入城之后,全城顿时是一片凄惨景象,每个士兵开始破坏, 抢走―切可以到手的东西;妇女、儿童和老人哭声震天;从11月26日到12月15日,各处街道 所听到的,全是拷打、*戮反叛蛮子的声音;全城到处是哀号、屠*、劫掠;凡有足够财力者,都不 惜代价以赎命,然后逃*这些惨无人道的屠夫之手。”(司徒琳著,李荣庆等译《南明史》131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12月版)这些当时在粤的外籍人的记述,更可能是依据自己的真实观 察,记述了广州城发生的事。均表明,震慑反叛(1646年清兵已经首次攻陷广州)的屠城行动持续了一段时间。 *与泪、火与烟交织的17世纪的多数年份,都被中国人民的鲜*染红,而公元1650年(华夏历庚寅年),我们尤其不能忘记;这一年的冬天,尚可喜、耿继茂作为清军,根据主子的屠城命令,率领乌真超哈-镶蓝旗的清军,对繁华的中国名城广州进行十二日疯狂屠城,惨绝人寰的程度相当于“扬州十日”,远远超过了倭人的南京大屠*。[注解:《顺治实录》记载伪清屠城令:“其据城逆命者,并诛之。”清军屠城布告:“谕南朝官绅军民人等知道:...如有抗拒不遵,大兵一到,玉石俱焚,尽行屠戮!...”《清史稿》:"国语谓汉军“乌真超哈”",哪国的国语把“汉军”叫做“乌真超哈”?当然不是汉语,而是满语] 《剑桥中国明代史》“1650年秋末,清军突破明朝在广东和广西的防御。11月24日(公历),尚可喜终于攻克广州,他使这座城市(它顽强地坚持了八个半月)遭受一次可怕的大屠*。”而满清立场的《四王合传》、《清史稿》都说“围合十阅月”,是指围城日期跨了10个月份。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继茂率清军南征岭峤,史称"两王入粤"。在两王平定粤地的过程中,尚可喜对羊城进行了残*的屠戮和劫掠。. 尚可喜一生与吴三桂不睦。在尚可喜晚年,驻守云南的平西王吴三桂起兵反清,满清江山岌岌可危,驻守广东的尚可喜与吴三桂火并。在援军未到之际,他几次准备在兵败时“举火自焚”或“上吊自*”。1676年,尚可喜病死。世人惋惜,可说尚可喜眼中胜败之重。   

尚可喜 - 陵园

尚可喜陵园系清代平南敬亲王尚可喜的墓葬,位于海城市八里镇小新村东南的文安山上。整个陵园由王陵、祖陵、陵门、陈列室等组成,外有围墙。占地面积约11400平方米。 尚可喜,字元吉,号震阳。于1604年生于海城,卒于1676年。明代天启三年(1623年)从军,天聪八军(1634年)举义,弃明归顺后金。皇太极在盛京召见了尚可喜,授尚为总兵官,第二年被封为智顺王。1644年,尚可喜随摄政王多尔衮入关。1645年挥师湖北,1646年尚可喜被封为平南王,赐金册、金印。1673年末,吴三桂于云南起兵反清,耿精忠举兵响应。吴三桂致书尚可喜,劝其反清。尚可喜将吴三桂的劝反书呈报给朝廷,以表中心。1675年,朝廷加封尚可喜为平南敬亲王。1676年2月,尚可喜儿子尚之信参加了反清,尚可喜被软禁,气愤而终。1681年,按照尚可喜的遗嘱,归葬海城。 尚可喜戎马一生,身经百战,转战数万里,为清王朝的建立和巩固立了汗马功劳,在清代历史上写下了浓重的一笔。

原文链接:,转发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