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雪芹简介简历(个人资料介绍)

曹雪芹(1724―1764年2月1日),名�,字梦阮,号雪芹、芹圃、芹溪。祖籍河北省丰润县。清初,入满洲正白旗籍。中国清代著名作家,长篇名著《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 - 基本信息 姓名:曹雪芹,名�,字梦阮,号雪芹、芹圃、芹溪。 生卒:1715-1763(或作1764年2月1日) 描述:中国清代著名作家。长篇名著《红楼梦》的作者。 籍贯:辽阳,祖先原为**,后入旗籍,为正白旗“包衣”人。 他本人生于南京。他出身于富贵家庭,曾祖、祖父和父亲曹家三代四人相继担任江宁织造60多年,显赫一时。 雍正五年(1727年),大约由于统治阶级内部斗争的牵连,曹雪芹之父以“行为不端”、“骚扰驿站”和“亏空”等罪名,被人参奏,革职抄家,家庭开始败落,此后一蹶不振。 晚年流落到北京西郊,生活十分穷困,靠朋友接济和卖画维持生计,最终贫病而卒。家庭由盛而衰,使曹雪芹的生活和思想发生巨变,得以接触到广大下层百姓生活,获得认识和批判社会现实的能力,因而写出《红楼梦》这部伟大巨著。 他性格豪放,工诗善画。在穷困艰难的环境里,他“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坚持创作长篇小说《红楼梦》。死后遗留下《红楼梦》前80回的稿子(生前已传抄行世)。后40回,一般认为是高鹗所续。 曹雪芹 - 生平介绍 曹雪芹的曾祖曹玺任江宁织造。曾祗母孙氏做过康熙帝玄烨的保姆。祖父曹寅做过玄烨的伴读和御前侍卫,后任江宁织造,兼任两淮巡盐监察御使,极受玄烨宠信。玄烨六下江南,其中四次由曹寅负责接驾,并住在曹家。曹寅病故,其子曹�J、曹钕群蠹倘谓�宁织造。他们祖孙三代四人担任此职��60年之久。曹雪芹自幼就是在这“秦淮风月”之地的“繁华”生活中长大的。

雍正初年,由于封建统治阶级内部**斗争的牵连,曹家遭受一系列打击。曹钜浴靶形�不端”、“骚扰驿站”和“亏空”罪名革职,家产抄没。曹钕掠�治罪,“枷号”一年有余。这时,曹雪芹随著全家迁回北京居住。曹家从此一蹶不振,日�旖ニノ�。经历了生活的重大转折,曹雪芹深感世态炎凉,对封建社会有了更清醒、更深刻的认识,他蔑视权贵,远离官场,过著贫困如洗的艰难日子。

晚年,曹雪芹移居北京西郊。生活更加穷苦,他以坚毅不屈的精神,专心一志地从事《红楼梦》的写作和修订。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幼子夭亡,他陷于过度的忧伤和悲痛,卧床不起。到了这一年的除夕(1763年2月12日),终于因贫病无医而逝世。

关于《红楼梦》的创作过程以及曹雪芹的中、晚年生活,由于文献资料极少,很多问题无法确知,只能存疑。从曹雪芹的好友张宜泉、敦敏、敦诚等人的零星记载中,我们仅知道曹雪芹多才多艺、工诗善画、嗜酒狷狂,对黑暗社会抱傲岸的态度。曹雪芹身胖,头广而色黑。他性格傲岸,愤世嫉俗,豪放不羁。嗜酒,才气纵横,善谈吐。曹雪芹是一位诗人。他的诗,立意新奇,风格近于唐代诗人李贺。他的友人敦诚曾称赞说:“爱君诗笔有奇气,直追昌谷破篱樊。”又说“知君诗胆识如铁,堪与刀颖交寒光。”

画家曹雪芹

曹雪芹又是一位画家,喜绘突兀奇峭的石头。敦敏《题芹圃画石》说:“傲骨如君世已奇,嶙峋更见此支离。醉余奋扫如橡笔。写出胸中块磊时。”可见他画石头时寄托了胸中郁积的不平之气。曹雪芹的最大的贡献还在于小说的创作。他的小说《红楼梦》内容丰富,思想深刻,艺术精湛,把中国古典小说创作推各最高峰,在文学发展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曹雪芹创作《红楼梦》是在极端困苦的条件下进行的,“字字看来皆是*,十年辛苦不寻常”。这部巨著耗尽了他毕生的心*,但全书尚未完稿,他就因爱子夭折悲伤过度而一病不起,“泪尽而逝”,终年还不到五十岁。曹雪芹的《红楼梦》原名《石头记》,基本定稿只有八十回,曾以手抄本的形式流传三十年。乾隆五十六年(西元一七九一年)程伟元和高鹗**次以活字排印出版,这已是一二O回本,书名也改为《红楼梦》了。后四十回一般认为是高鹗写的。高鹗字兰墅,别号“红楼外史”,乾隆进士,做过内阁侍读等官职。他根据书线索??已经丢失的某些稿子,续写了《红楼梦》。使《红楼梦》成为有头有尾的完整小说。高鹗写的后四十回,虽不如曹雪芹写的前八十回,但高鹗保留了原作的悲刻结尾,其中黛玉之死,袭人改嫁等,也写得形象生动,精彩感人。高鹗的功劳也不可忽视。

曹家自被抄家以后,日子益发的困顿了。从城里迁到蓝靛厂火器营不久,发现这里房屋窄小,终日人声鼎沸,实在不宜写书,这才一狠心,索性搬到了西山脚下的正白旗居住。离正白旗不到一里的地方有一茶馆,名唤“退翁亭”。这退翁亭茶馆名为茶馆,实则茶酒全卖。雪芹搬到正白旗不久,就成了退翁亭的座上客“举家食粥酒常赊”,这赊酒的地方就是指这里。

曹雪芹饱学多才,能诗善画,再加上他放荡不羁的个性,很快赢得了香山一带住户的尊敬。尤其是他惜老怜贫的品德,得到了山乡父老们的交口称赞。在这退翁亭茶馆里有一名伙计名唤“马青”,年在五十岁上下,此人每日聆听曹雪芹的高谈阔论,对他的为人更加佩服。每当曹雪芹赊酒的时候,他就自动捧出一盘小菜;每当雪芹食粥的日子,他就送上去几个烧饼天长日久,二人成了无话不谈的朋友。就在雪芹搬到香山正白旗的第三年的春天,一连三日在退翁亭茶馆里见不到马青黟计。一打听,才知马青病了。他急忙到马青家里,进了马家的门一看,只见马青昏沉沉地倒在炕上迷糊著,他老伴把眼睛都哭肿了。他轻轻地拿过马青的手为平了脉,然后说道:“大嫂不必如此,待我用偏方为老马治疗一下,保他三、五日准好!”雪芹回到自己家后没顾上休息,就大步来到了正白旗的村头,原来这里长著一大片野芹菜,春风吹来,刚刚泛青不久,也就有两、三寸长。他急忙割了一小把,回家后点火就熬,野芹汤熬好后立即让马青服下。

没想到手到病除,连服三日后,马青又到退翁亭茶馆去上工了,把个马青夫妇喜得心花怒放,逢人便说:“曹爷妙手回春,起死回生,真是华陀再生了!”从此,雪芹不仅以才子闻名于西山,他的医道也逐渐得到了山乡父老的称赞,四方来家求医的人络绎不绝。好在*材方便,除家门口的水芹外,整个西山都是他的大*库,用中草*治好了数不清的疑难杂症。在“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个儒家宗旨的影响下,为了进一步表达乡的自己的志向,在曹�名字外,他就特意给自己起了个雪芹的号,意思是自己愿做一棵山芹,既可以为父老们充饥,又可以为穷汉�病。以后又起芹圃和芹溪的号,而他的正名曹�反而不被人所知了。

曹雪芹 - 相关传说 传说一―曹雪芹的医德 

“红楼”又热,曹公在天有灵,不知是喜是忧。然,百人读“红楼”既有百解,没什么高下之分,无非兴趣而已。现撷取一些曹公在北京留下的痕迹,是耶非耶,欢迎商榷。曹雪芹迁徙西山后,广泛地接触了下层百姓,特别是生活无靠的残疾者,雪芹非常同情他们的困苦,尤其是在他们得病之后,无钱医治,更增加了他们的苦恼。雪芹为了给无助的病人解除病痛,经常上山为病人采*,以减少他们的负担。香山地区曾经流传着关于曹雪芹为贫苦百姓治病的传说,《香山的传说》中就有张宝章、严宽先生搜集整理的《芹圃先生的医德》。崔墨卿先生搜集整理的《雪芹的由来》也有这方面的记载。《北京清代传说》中还有张宝章先生记载曹雪芹为香山百姓治病的《手到病除》。我曾拜访过孔祥泽老先生,孔老说: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我和吴恩裕先生去白家疃访问,曾听一位村民说:当年前山(指香山)旗里有位大夫时常过来给穷人看病不要钱,每次来都在南边山根一间空庙临时借来桌椅给人看病,后来这位大夫搬到桥西住,有了家看病的人方便多了。一次舒成勋先生曾对孔老说,在蓝靛厂原有多家*铺,雪芹经常到这些*铺给病人抓*或配*,这些*铺的名字舒老都一一记得,并说给孔老听,遗憾的是孔老当时没有记下。孔老还说:雪芹因医术高明,为不少的人治愈了病,一些有钱人的病被雪芹医好了后,常常要买些东西送于雪芹,以报雪芹医病之恩。雪芹往往告诉这些人,你不要给我买东西,你的钱先留着,一旦有病人看病,抓不起*,我让他找你,你把他的*钱给付了,这不是可以帮助更多的人解除病痛吗?就这样雪芹为许多贫苦的百姓,治愈了多种顽症,人们交口称赞雪芹的医术高明医德高尚。看来,一个人,做一点好事并不难,难得的是一贯做好事。雪芹为西山百姓医病,不要钱,甚至为贫苦的百姓采*,出自于雪芹对西山百姓的爱,百姓口中、心中的口碑就是最好的证明。

传说二―曹雪芹与白家疃

在我的印象中,一直觉得曹雪芹住在香山健锐营,从没听说雪芹晚年的最后五年是在白家疃度过的。查阅有关资料,雪芹的好友敦敏在《瓶湖懋斋记盛》中确切地记载是乾隆二十三年春(即1758年),雪芹迁徙白家疃,有原注为证:“春间芹圃(雪芹的号)曾过舍以告,将迁徙白家疃。”在该文后敦敏因请雪芹鉴定书画又先后两次去白家疃,不巧,雪芹都不在家。在后注中敦敏大致讲了雪芹在白家疃新居的情况,为飨读者,引缀如下:“有小溪阻路,隔岸望之,土屋四间,斜向西南,筑石为壁,断枝为椽,垣堵不齐,户牖不全。而院落整洁,编篱成锦,蔓植亟杞藤……有陋巷箪瓢之乐,得醉月迷花之趣,循溪北行,越石桥乃达。”雪芹留下的传记材料极少,敦敏的《瓶湖懋斋记盛》记述了曹雪芹迁徙白家疃的时间以及雪芹的一些言行,殊显重要。那么雪芹为什么要迁徙白家疃呢?从乾隆十五六年雪芹辞别宗学迁徙西郊,并几经迁徙,最后一次由香山迁到白家疃。有人分析有经济原因之说、有回避“舆论”之说、有屋塌之说、有“满汉轸域”(乾隆二三年间,规定旗人的家奴可以开户,即准许**出旗)之说、也有雪芹筑屋白家疃与怡亲王有关之说等不一而足。我则认为除了经济原因之外,雪芹为了寻找一方远避尘嚣,更为理想的著书、修书之所。只有亲临白家疃的人,才能体会到白家疃这个靠近西山脚下的小村有多美,青山似黛,植被丰沛,正如敦敏和张宜泉的诗中所道出的:“日望西山餐暮霞”、“庐结西郊别样幽”、“门外山川供绘画”、“寂寞西郊人到罕”,均可证明雪芹的居处近山傍水,除了自然秀美以外,寂静和谐,是著书、修书的理想环境,我想比起香山健锐营的创作条件要好。遥想当年,雪芹为了著书,常常踱步于村西小石桥附近,缜密思考书中之情节……只有小石桥还曾记忆起当年雪芹踱步沉思的身影。  

传说三―空空道人考证

《红楼梦》中有个很重要的过场人物――空空道人。在关于曹雪芹的各种传说中,事涉此人的并不很多。但,这位神秘的道人于“红楼”成书到底有什么关联呢?  日前,笔者曾见到吴恩裕先生所著《有关曹雪芹十种》中的《考稗小记》曾说:“得魏君藏‘云山翰墨冰雪聪明’八字篆文,谓为雪芹所书。按篆文并不工。下署‘空空道人’有‘松月山房’阴文小印一方,刻技尚佳,……见之者邓之诚先生谓的确为乾隆纸,而印泥则不似乾隆时物,盖乾隆时之印泥色稍黄云云。余为谓倘能断定为乾隆纸,则印泥不成问题。盖不惟此印泥本即为浅朱,即使为深朱亦不能必其为非乾隆时物。‘空空道人’四字尚好。此十二字,果为雪芹所书否,虽不可必,然1963年2月晤张伯驹先生,谓‘空空道人’四字与其昔年所见雪芹题海客琴樽图之字,‘都是那个路子’云。”吴先生虽然经两位大家鉴定为曹雪芹真迹,因印泥的颜色有碍,证据略显苍白。  

这让我突然想起我的好友杨奕先生,他长期生活在白家疃附近的太舟坞,他曾写过《清代著名词人之一那兰性德》一文,讲到一件非常重要的问题,就是白家疃有一座空空庙,这便是为雪芹的“空空道人”提供了直接证据。为飨读者,引缀如下:“就在曹雪芹白家疃居所的南边山根,曾有一座小庙独立山麓。庙一间,面积约十平方米。因为庙中没有神�o偶像和牌位,空空荡荡,当地人叫它‘空空庙’。此庙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平整土地时被拆除。……虽已无文字记载,但从形制和位置判断,当为山神庙一类。建筑年代已无考证。现今有人认为这座‘空空庙’可能与曹雪芹《红楼梦》开头所写的‘空空道人’有关。”  

杨奕先生仅推测空空庙与《红楼梦》的“空空道人”有关。但并没有点破“空空道人”就是曹雪芹。可能杨奕先生没有见到吴恩裕先生著的《有关曹雪芹十种》一书,或许也没有见到“云山翰墨冰雪聪明”这幅篆文小品。吴恩裕先生虽然请了当时著名鉴定大家鉴定为曹雪芹亲书,但始终没有弄清“空空道人”之号与雪芹的关系。白家疃的“空空庙”无疑为《红楼梦》以及曹雪芹的研究提供了极为重要的证据。  

为何雪芹先生在书画作品之中用他不常用的斋号?我以为早在乾隆二十四年雪芹在世的时候,《红楼梦》(当时仅限于抄本),已经被视为“谤书”了;也就是弘�J所谓的“碍语”;弘晓组织家人抄写《石头记》,不用外人,以至怡府书目中找不到他家存有这样一部书,就是怕人知道他家存有这部“谤书”,而此时雪芹(被抄家的后人)**上受歧视,经济上陷入困顿,以至蓬牖茅椽,绳床瓦灶、鬻画为生,飧饔时有不继、举家食粥,酒常赊的困境。为了《石头记》的成书,为了顽强地生存下去,一些时候,雪芹不得不在作书画或写信札时,署自己不常用的斋号,“空空道人”即是其一,当然“空空道人”也不是空*来风,作为雪芹先生不常用的斋号,也是有因缘的,他生活的白家疃村的“空空庙”,雪芹曾经用来为村民看病,便借过来作为自己的斋号,避免不必要的麻烦。倘若不了解白家疃的历史与渊源,亲自去探索与考证,自然无法了解雪芹先生当时所处的困境与现状。这正是雪芹先生起用“空空道人”斋号的用意,从而也为后人考证带来了难度,然而这进一步确凿地证明了“云山翰墨冰雪聪明”篆文小品为雪芹所书。愿请方家赐教!  另一旁证:吴恩裕先生在《考稗小记》所叙雪芹先生一行书信札,也证明雪芹签名用一不经见之别号,为飨读者,引缀如下:“魏宜之君言,1954年春,有人以曹雪芹书简求售,索价至数百万元(核今之币值数百元),亟祥询之,据云:彼所见之两页为雪芹行书信札,系寄某旗人者,略谓嘱作之诗,因忙至今始得奉上,不知合用否,请斧正等等。函后签名不作雪芹,而为一不经见之别号,但此别号为何,魏君已不多记意”。(见吴恩裕《有关曹雪芹十种》第132、133页)

传说四―曹雪芹与广泉寺 

香山广泉寺是惟一确切记载曹雪芹与好友张宜泉到过的地方,并且两人留有诗歌唱和,遗憾的是,雪芹先生的诗没有流传下来,只有宜泉先生按照雪芹诗歌的原韵和诗被记录下来,为飨读者,引缀如下:“《和曹雪芹〈西郊信步憩废寺〉原韵》:  

“君诗曾未等闲吟,破刹今游寄兴深。碑暗定知含今雨,墙贵可见补云阴。  

蝉鸣荒径遥相唤,蛩唱空厨近自寻。寂寞西郊人到罕,有谁曳杖过烟林”。  

朋友肖长江上个世纪60年代曾经到过此寺,和他谈起,他说此寺仅留古井一口。探访古寺的心情油然而生,老肖愿做向导。文案工作必须提前做,查阅史籍是必不可少的。查阅《红楼梦研究集刊》**集(1979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有徐公时先生撰写的《有谁曳杖过烟林――曹雪芹和张宜泉在北京西郊活动之断片》。徐先生是通过研究张宜泉先生的诗以及和雪芹先生家族有关系的朋友写的诗歌,找到了与曹寅同时代的好朋友宋荦(康熙三十一年任江苏巡抚),写有西山广泉寺的诗歌,韵脚全同,来推测这座水源头附近的废寺――广泉寺,遗憾的是徐先生没有到过广泉寺。与老肖乘兴而行到水源头,绕过一个小山坡,路很窄,沿着羊肠小道前行,时陡时缓,有时还需要攀扶一些路旁的小树或灌木,体会到张宜泉先生诗中所说:“曳杖过烟林”的境况,时间不长便到了广泉寺。这个地方林木清幽,人迹罕至,广泉废寺已经没有任何建筑构件了,只有古井一口,是广泉寺惟一的遗迹,坐落在半山腰的古井,打得是很深的。《天府广记》曾经有广泉寺古井的记载,称其水质甘洌,适于烹茶。我突然发现古井的盖板上隐隐约约有文字,只是年代久远,字迹有些模糊,仔细辨认为“广泉古井”为篆书,左边的字体只能辨认出繁写的“华”字以及“重修”二字,即便是这样,对我们来讲也是十分重要的,起码我们辛苦寻觅的广泉古寺,位置十分确切(事后查阅有关资料,得知广泉古井上书写的文字是北洋政府大员周肇祥重修古井之后留下的)。  遥想当年雪芹与好友,信步憩废寺,当时他们所见的废寺,虽然残败,也不至于像现在没有任何遗迹可寻,雪芹与宜泉所看到的:零落的废寺,满目疮痍,自然联想到自己的身世,情不自禁地感怀,感叹世间的悲欢离合,因此,写诗记述此事。  

踏着雪芹先生和好友走过的足迹,回想着二百多年雪芹与宜泉寻访古寺的往事,此时感慨万千,雪芹的身世如在眼前,只有亲身经历过“烈火烹油,鲜花着锦”似的生活,以及经历过两次抄家后,过着“举家食粥酒常赊”生活的雪芹,才能写出脍炙人口,享誉世界的《红楼梦》,让后人敬仰。

传说六-曹雪芹和敦敏、敦诚“虎门数晨夕”

位于西城西单东侧的石虎胡同31号、33号院(上世纪60年代前为7号、8号院,今为民族大世界商场),两院相通,是北京保存较好的一座明清大宅。而且还曾为皇家府邸。这座府邸是大型的多重四合院。在北京众多的四合院中,这个院可以说是居住名人最多的院落之一。此院在明代为“常州会馆”,是江南举子进京科考居住学习的地方。在清初,清政府把会馆迁移到南城,这里又为吴三桂之子吴应熊的府邸。因清皇太极的小女即十四格格恪纯公主下嫁给吴应熊,故这里一直被人们称为“驸马府”,又称“恪纯公主府”。现在北京的史地学者们为著文或探讨方便,仍习惯称这里为“驸马府”。到清雍正年间,为对八旗子弟教育,在这里建立清“右翼宗学”。(清左翼宗学在东城的灯市口)。我国清代伟大的文学家曹雪芹曾在这里任教。因曹公的好友敦诚有诗句“当时虎门数晨夕”,所以红学家们又称这里为“虎门”。就在这个大府的一个北院中,巍然屹立着一棵巨大的古枣树。其高达15米,干周长达3米,始植于明初,距今已六百多年,是北京的“古枣树之最”,人称“京都古枣**株”。古枣树是北京的特色之一,在北京四合院中古枣树最多。因枣树“外表多荆棘,内中实赤心”,所以在很多名人故居中,都植有古枣树。像文天祥祠、于谦故居、杨昌继故居、鲁迅故居、老舍故居、田汉故居等。这棵古枣树的粗干盘错挺拔,犹如巨龙昂首向天,无数的枝干刺向半空。此后在这个大府里居住过很多古今文化名人,曹雪芹可以说是最著名的人物。曹雪芹是什么时间到右翼宗学任教的呢?红学家们也没有定论。但有的红学家认为大约是在乾隆九年(1744年)左右。他在宗学里具体的工作是什么呢?红学家们竟说法不一。有的说是助教,有的说是教师,有的说是舍夫,有的说是瑟夫(这个瑟夫是否为舍夫的谐音),还有的说是职员、夫役、当差等。总之,他是在宗学任教。曹雪芹在右翼宗学任教,他是什么学历呢?有的红学家认为他是孝廉(即举人),但多认为是“贡生”,而且是“拔贡”。在清朝的学制中“贡生”有六贡,即恩、拔、岁、优、副、例。曹公的“拔贡”是顺天府的拔贡,是经朝考合格的,故能到宗学任教。而敦敏、敦诚兄弟是右翼宗学的学生,他们大约是在乾隆九年入学的。当时敦敏十六岁,敦诚十一岁。由于敦敏、敦诚兄弟聪明才奇,喜文善诗,和曹雪芹的关系虽是师生关系,尽管他们年龄相差也较大。但因志同道合,志趣相投,曹雪芹和两位学生的关系很好,经常一起在古枣树下谈古论今,逐渐由师生关系变成好友。敦诚有著名的《寄怀曹雪芹》诗,诗云:“当时虎门数晨夕,西窗剪烛风雨昏。接倒著容君傲,高谈雄辩虱手扪”。他们“数晨夕”、“高谈雄辩”,不但经常在一起饮酒论诗,还有载可查,曹公曾几次到敦敏的住处“槐园”去。关于“敦敏槐园在何处?”红学家们虽多有考证,但今仍是个谜。但一致认为是在西城西南城墙根一带。(有的红学家认为是位于西单西南的南醇王府或袁家花园一带,过去这里是太平湖,但都没有确定。在复内北侧金融街上有两棵明代古槐,又靠近原墙根,这里会不会是“槐园”呢?尚有待于红学家们的考证)。而敦诚的“西园”,红学家们的观点比较一致,认为在阜成门内大街南侧一带。清右翼宗学是在乾隆十九年迁到宣武门内的绒线胡同。而这时,曹公已不在宗学。关于曹公是什么时间离开的宗学,红学家们也不太清楚。只是根据右翼宗学是在乾隆十九年时迁走,推算可能是在乾隆十六、七年左右离开宗学到的西山。现在的曹雪芹纪念馆,即过去的正白旗村39号老屋,实际上也就是曹公故居,在1974年4月发现了题壁诗,有的诗注有“丙寅”年,也就是乾隆十一年,证明曹公在乾隆十一年时已到西山。有红学家说,曹雪芹是在其好友及表兄福彭的帮助下住到西山的,福彭正是正白旗的都统。还有福彭英年早逝,是在乾隆十三年41岁时去世的。所以曹公在乾隆十一年时已在西山是可能的。在曹雪芹纪念馆的第三展室就明确写着:“约于乾隆十年左右,他为生活所迫,离开京城,结庐西山,过着‘茅椽蓬牖,瓦灶绳床’的生活,用*和泪铸成了他的举世名著的”。这也就是说,曹公在乾隆十一年时已离开清右翼宗学。总之,曹雪芹在清右翼宗学教学的时间不会太长。因红学家们多有著文,说曹公的思想感情是爱憎分明,疾俗愤世,甚至“傲骨狂形”,这当然是统治者所不容的。如果说曹雪芹在西山的伟大创举是写作《红楼梦》,那么,在右翼宗学结识敦敏、敦诚兄弟可以说是曹公的重要身世。敦敏、敦诚兄弟有关于曹公身世的诗作,大多是在曹公到了西山后,他们频频交往而作的。如名篇敦敏的《西郊同人游眺兼有所吊》、敦诚的《寄怀曹雪芹》等诗,其例举不胜举,敦敏有《懋斋诗钞》等诗集,敦诚有《四松堂集》等诗集。诗中都有大量的有关曹公身世的诗篇。因有关曹公身世的记载很少,红学家们都是从敦敏、敦诚的诗作中寻找,所以敦敏的《懋斋诗钞》和敦诚的《四松堂集》被红学家们称为寻找曹公在北京身世的编年史。

曹雪芹 - 曹雪芹与红楼梦

长篇小说《红楼梦》代表了中国古典小说的最高成就,它不但在国内家喻户晓,在世界文坛上也是举世公认的文学名著。

曹雪芹的祖上本是**,但很早就入了满族正白旗的内务府。他的家庭从曾祖父到他的父亲,都担任清王朝要职。康熙皇帝五次到南方巡视,有四次住在他的家里,由此可见曹家的豪华以及与皇室关系的亲密。曹雪芹的家庭除了是一个百年望族外,还是一个具有文学素养的家庭。他的祖父曹寅是当时著名的藏书家,还会作诗填词写剧本。  

曹雪芹的少年时代经历过一段富贵豪华的生活,但时间不长,他的父亲因事受到削职抄家的处分,曹家便急遽走向衰落。等曹雪芹成年后,流落在北京的西郊,过着贫困的生活。贵族家庭生活给曹雪芹留下了许多难以忘怀的印象,这些都为他创作《红楼梦》打下了基础。  

有关曹雪芹的生平资料流传下来的很少,根据现在一些零星的记载,我们大概知道曹雪芹能诗、善画、嗜酒、狷傲。写作《红楼梦》时,他的生活极为窘困。最后在快要完成的时候,因贫病无医,再加上爱子早逝,伤痛过度而死,终年还不到50岁。  

《红楼梦》的初名叫《石头记》,它以手抄本的形式在社会上流传时,就受到人们的喜爱。由于《红楼梦》没有完成,有很多人顺着曹雪芹的思路续写,其中高鹗续写的后40回比较好。他大体遵循了曹雪芹创作,完成了《红楼梦》悲剧的主题。有些情节处理的很精彩。1792年,一个叫程伟元的出版家把曹雪芹的《红楼梦》80回与高鹗续写的后40回合在一起出版了两次,从此《红楼梦》便在中国流行起来。  

《红楼梦》主要写的是一个悲剧的爱情故事,并以爱情故事为中心,通过一个贵族大家庭的兴衰变化,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的奢靡、丑恶,展示出封建社会必然走向崩溃的历史命运。《红楼梦》一开始,就把读者带进五光十色的荣国府。这是一个由少数主子和数百奴仆所组成的贵族大家庭。这些贵族家庭成员每天想的就是如何享乐。就在这个贵族家庭中,曹雪芹塑造出贾宝玉、林黛玉具有光彩的男女主人公,以及众多的少女形象。  男主人公贾宝玉是贯串全书始终的人物。根据考证,这一形象中,有作者的亲身体验。贾宝玉生长在贵族之家,家族对他寄予厚望,但是他不爱读书,憎恨封建传统思想,厌恶束缚他的家庭,充满叛逆精神。由于他生活在一群美丽、单纯的侍女中间,而对生活在下层的女性饱含同情。  

少女林黛玉是曹雪芹着意刻画的女性。这个寄居在荣国府中的弱女子,有着极强的自尊心,她才华横溢而又多愁善感。她与贾宝玉两小无猜,后来成为生死相恋的情人,但最终他们的爱情被封建势力所扼*。  曹雪芹可谓是塑造人物的高手,在《红楼梦》中,共出现四百五十多个人物,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色。另外,由于曹雪芹对诗词、金石、书画、医学、建筑、烹调、印染等各门学问都十分精通,所以在描写贵族家庭的饮食起居,园林建筑,家具器皿,服饰摆设,车轿排场,都真实而细腻。  

《红楼梦》问世以后,人们争相阅读它谈论它,有些青年读者,为书中的男女主人公的爱情感动的流泪。但是《红楼梦》也引起封建也官僚和封建卫道者的猛烈攻击,把它列为禁书。但无论怎么禁止,《红楼梦》仍然在群众中流传。除此外,《红楼梦》还引起人们的研究兴趣,后来被称之为“红学”。

曹雪芹 - 曹雪芹与荣国府建筑 荣国府是文学名著《红楼梦》里人们最为熟知的地方,许多文章包括红学泰斗,都认定北京后海的清代恭亲王府及花园就是荣国府和大观园的原型。但是,如果仔细分析建筑布局,以乾隆《南巡盛典》中江宁行宫即原织造署图与小说核对,似织造署更接近小说描写的格局制度。  

荣国府的原型――清初江宁(南京)织造署和北京王公府邸融合的创造  江宁织造署是明朝永乐后在南京设的内府机房,为皇家织锦缎。清初江宁制造监督官均由京师内务府统管。康熙二年建署,曹雪芹曾祖曹玺主其事。康熙二十三年**次南巡驻将军府,适曹玺去世,康熙去看望其家属(因曹玺妻孙氏为康熙之乳母)。其后二、三、四、五次南巡,至江宁皆驻于织造署,这时期是曹宅最兴旺时期,扩建了府署、花园。康熙末至雍正六年曹氏败落直至抄家迁北京。乾隆十六年南巡,将织造署改建行宫。据考证大约乾隆二十三年曹雪芹曾故地重游,至今南京传说《红楼梦》在南京写成。  

江宁行宫在乾隆《南巡盛典》中绘有全图,用织造署图和小说荣国府对照,格局基本相同。如中路主体基本一致,只是正堂(《红楼梦》中荣禧堂)无东西耳房,但有位置可补;行宫图中之寝宫,正是小说中新花厅的位置;行宫图中西路之太后寝宫,正是贾母和宝玉、黛玉住处。前面的“朝房”正是小说中管事房、书房位置;行宫图中便殿、戏台、茶膳房,正是小说中荣庆堂、戏台、茶厨房位置等。同时,江宁织造署与北京的王府又有相当近似的一些特征,主要是组群排列的格局和兼容南北的建筑式样。如荣国府“三间兽头大门”,是北京王府外门形制。贾赦宅“黑油大门”,清代三品以下官用黑油漆;荣国府中的厢房鹿顶耳房钻山,这是只有北京才有的做法;穿堂、抱厦、倒座厅、暖阁,也都是北京大宅院常见的形式等。从作者曹雪芹经历来看,其聪明早熟,对幼年在江宁的生活环境必有清晰记忆,到北京后,经常出入恩主怡亲王府和亲戚平郡王府,有机会亲自体味北京王府,因此,以作者熟悉的自家宅第为蓝本,又结合北京王府的特点创作出荣国府也是很自然的事。  

大观园的原型――圆明园中的“九州清晏”景区  圆明园是康熙赐予雍正的园林,始建于康熙五十八年。**次大兴建是雍正三年至乾隆二年,基本上完成了“九州清晏”景区,当年乾隆命绘制了《圆明园全图》,并御题“大观”。第二次是乾隆三年至九年,完成了“四十景”,绘了四十景图,其时正是曹雪芹开始创作《红楼梦》,其后作为内务府营造部门的家属(也可能有小差事),经常可以出入圆明园,对园中建筑熟悉。  

从“九州清晏”与大观园总平面比较来看,二者基本相似。  

基本格局上,如都是以湖为中心,周边布置景点;主要景点都是建筑组群,少数是单体建筑;每个组群都是围合式,但又都不完全对称等。  

景物题材上,如海上仙境。圆明园有“蓬岛瑶台”、“方壶胜境”;大观园有“天仙宝境”,众人评说“蓬莱仙境”、“金门玉户神仙府”等。  

建筑形象上,大观园中有几处只有圆明园才有的形象。如大观楼。“崇阁巍峨……复道萦纡……金辉兽面,彩焕螭头”,正是圆明园“方壶胜境”的写照等。  

从造园匠师来看,《红楼梦》中提到大观园是“一个老明公号山子野者,一一筹画起造”。“山子某”是清代园林匠师的称谓。江南名师张涟(字南垣)号山子张,其次子张然在康熙时可能是由曹玺荐入宫廷主持御园工程28年,圆明园也应当出其手,子孙统号“山子张”。“张”与“野”同有放任不羁之意,可见山子野即暗指山子张。

曹雪芹 - 曹雪芹纪念馆

曹雪芹纪念馆位于辽阳老城西小什字街口路东吴公馆院内(即吴恩培宅第)。有房屋21间,四周高墙围绕,属小四合院。占地1300平方米,建筑面积630平方米。  

1997年8月,为纪念曹雪芹祖籍在辽阳而设立,由著名红学家冯其庸题写馆名。它是继北京、南京等地纪念馆之后,在东北新建的唯一的一处纪念馆。  

曹雪芹纪念馆陈列面积480平方米,设4个展室,陈列内容围绕祖籍辽阳,以辽阳发现三块碑石的题名为主线。一是在喇嘛园的后金天聪四年(1630年)六月《大金喇嘛法师宝记》碑上的“教官曹振彦”题名,二是在玉皇庙后金天聪四年九月“致政曹振彦”的题名,三是在新城弥陀寺清崇德六年(1641年)“曹世爵、曹得选、曹得先”三人的题名。前两块碑上的曹振彦是雪芹的高祖,后一块碑上三人是雪芹家族第三房人物。通过题名碑石拓片,结合《辽东曹氏宗谱》有关文献资料记载,再以沙盘形式作成展品。纪念馆中塑有曹雪芹坐像。

香山纪念馆

位于香山正白旗39号,是一座小型乡村纪念馆。

曹雪芹纪念馆建于1984年,馆舍是一排坐北朝南的清式平房,占地面积约3000平方米,建筑面积300平方米。馆藏主要有与曹雪芹身世相关的文物,曹雪芹一家与正白旗村有关的文物,以及名著《红楼梦》所描述的实物仿制品等。馆内分为五个展室,分别陈列有曹雪芹当年居住的地方;写作《红楼梦》的书斋;香山地区美丽的自然环境所给予文学家的灵感;二百年来有关曹雪芹身世的重大发现以及与故居有关的资料。此外还有一些碑刻陈列,反映了曹家与香山地区的关系。

该馆原是以北京香山正白旗39号老屋为中心建立起来的一座小型乡村博物馆。1971年在老屋的西壁上发现题壁诗,其中一幅与传说中的鄂比赠曹雪芹的对联基本一致,因此部分红楼梦学者考证此建筑是曹雪芹晚年生活和写作的地方。

黄叶村为记念伟大文学家曹雪芹,根据有关诗文所说曹雪芹的晚年"著书西山黄叶村"以及其他描述,特于北京植物园(原正白旗所在地)中辟地8公顷,建成曹雪芹纪念馆,借名"黄叶村"。纪念馆门口现有著名学者、书法家启功先生的题匾。展室中除介绍了曹雪芹的生平经历,还陈列有与曹雪芹和红楼梦有关的许多实物资料。原来的题壁诗重新进行了临摹**并按原状展出。黄叶村中林木葱郁,绿草如茵,环境优美而清静。村内不仅设有"河墙烟柳"、"薜萝门巷"、"竹篱茅肆"、"柴扉晚烟"等景点,还有茶馆、酒肆、古墩、石磨、水井和屋后的菜地,好一派悠闲的乡村田园风光,令人陶醉。

曹雪芹 - 代表作《红楼梦》 曹雪芹的《红楼梦》原名《石头记》,基本定稿只有八十回,曾以手抄本的形式流传三十年。乾隆五十六年(西元一七九一年)程伟元和高鹗**次以活字排印出版,这已是一二O回本,书名也改为《红楼梦》了。后四十回一般认为是高鹗写的。高鹗字兰墅,别号“红楼外史”,乾隆进士,做过内阁侍读等官职。他根据书线索,也可能看到过曹雪芹所写的《石头记》八十回后已经丢失的某些稿子,续写了《红楼梦》。使《红楼梦》成为有头有尾的完整小说。高鹗写的后四十回,虽不如曹雪芹写的前八十回,但高鹗保留了原作的悲刻结尾,其中黛玉之死,袭人改嫁等,也写得形象生动,精彩感人。高鹗的功劳也不可忽视。但后四十回中写宝玉应试中举,儿子、侄子都科举成名,家道复兴等等,显然不符合曹雪芹的创作意图,破坏了原书的主题,是应该指出的。 曹雪芹 - 身世谜团

《红楼梦》是中国长篇小说的一座高峰。曹雪芹对中国作家人格有持久、深远的影响。对他的生平,迄今知之甚少。

他的生卒年,他活了多少岁,都是争论不休的问题。有人说他卒于壬午除夕(1763年),有人说他卒于癸未除夕(1764年2月1日),有人说他卒于甲申春(1764年春)。有人说他活了40岁,有人说他活了48岁。就现有的材料来说,难有定论。

他的父亲是谁,也无定论。

曹雪芹的曾祖父曹玺之妻是康熙帝的奶妈,因此受到康熙的特殊照顾,任命曹玺为江宁织造,负责主管采办皇室所需江南地区的丝绸,并监视南方各级官吏。曹玺去世后,他的祖父曹寅也历任苏州织造、江宁织造和两淮巡盐御史,康熙六次南巡,有四次将行宫设在江宁织造署,因为接待皇帝耗费较多,御史曾几次查出江宁织造亏欠银两,都被康熙特准以后补交,曹寅感激涕零。

曹寅去世后,儿子曹�J接替江宁织造职务只有三年即去世,康熙特准曹寅之妻过继一个儿子曹罴坛薪�宁织造职务,康熙仍然对待曹家亏欠抱宽容态度��

康熙去世后,雍正帝即位,几次江宁织造贡入的织物不合格受到雍正训斥,后来御史汇报曹钊斡晒芗壹喙ぃ�自己不理政事,再加上亏空银两。最终因其解送织物上京,骚扰驿站,勒索钱物,被山东巡抚参奏,雍正批示“本来就不是个东西!”,下令抄家,枷号催交亏欠,所有家产奴仆都赏给新任江宁织造隋赫德,新织造将北京房��17间和三对家仆给了曹寅之妻度日,是崇文门外蒜市口曹雪芹故居。乾隆帝即位后宽免其欠银,但家族已经没落。

曹雪芹可能在正黄旗义学担任过职务,后移居北京西山,因为独子夭亡,感伤成疾去世。

面对家庭的大起大落,才写出著名的被称为“中国封建社会百科全书”的红楼梦,但留下的是没有写完的一部作品。

原文链接:,转发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