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简介简历(个人资料介绍)

曹*(155年-220年正月庚子),字孟德,小字阿瞒,沛国谯人(现安徽亳州市),汉族,东汉末年著名**家、军事家、文学家、诗人,曹魏**的缔造者,以汉天子的名义征讨四方,对内消灭二袁、吕布、刘表、韩遂等割据势力,对外降服南匈奴、乌桓、鲜卑等,统一了中国北方,并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奠定了曹魏立国的基础。曹*在世时,担任东汉丞相,后为魏王,去世后谥号为武王。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其为魏武帝。曹*博览群书,尤其喜欢兵法,曾抄录古代诸家兵法韬略,还有注释《孙子兵法》的《魏武注孙子》著作传世。2009年,河南省安阳市对外宣称发现曹*墓,引起轰动和争议。2012年底,复旦大学用DNA技术确认了曹*家族DNA。,人物生平

曹*祖父曹腾,是东汉地位显赫的宦官。父曹嵩,官至太尉。曹*自幼机警,既长,喜结交名士。20岁时,受州郡举荐,以“孝廉”为“郎”,授洛阳北部尉。在任期间,造五色棒悬于尉廨门上,有犯禁者,不论地位高低,皆棒*之。后迁顿丘令,征拜议郎。

后迁顿丘令,征拜议郎。灵帝光和7年(184),改任骑都尉,随皇甫嵩镇压颖州黄巾军,迁为济南相。中平6年(189),曹*与袁绍讨伐董卓兵败。后镇压黄巾军,队伍日益壮大,于建安元年(196),迎汉献帝都许县,封为大将军、武平侯。从此,曹*大权在握,号令四方,灭吕布、破袁绍,征乌桓,统一了中国北方。

曹*"挟天子以令诸侯",取得了**上先声夺人的优势,而兴修水利,推行"屯田制",为统一中国北方奠定了物质基础。曹*坚持"荐贤任能,唯才是举"的用人方针,多方延揽人才。在军事上曹*"自作兵书十余万言",整理注释《孙子》十三篇,深得兵法之要。他的一生主要是在征战中度过的,指挥作战"因事设奇,谲敌制胜,变化若神"。从39岁至53岁的14年间,他经历50余战,先后消灭了杨奉、韩暹、袁绍、袁术、陶谦、吕布,收降了张绣,征服了乌桓,统一了北方。赤壁兵败之后,曹*仍以"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精神,战合肥,逐马超,据关中,平定河西、陇右诸地,巩固了北方统一。在文学上,曹*倡导文学新风,创作了许多优秀诗歌和散文,对建安文学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公元189年,董卓带兵进入洛阳,废少帝,立献帝刘协,后又*太后及少帝,自称太师,专擅朝政。曹*看不惯董卓的骄横跋扈,于是逃出了洛阳。到陈留后,号召天下英雄共同讨伐董卓。公元190年正月,袁术等人共推渤海太守袁绍为盟主,曹*任代理奋武将军,参加讨董联军。2月,被联军击败的董卓胁迫献帝迁都长安,自己则焚毁宫室,劫掠人民,致使洛阳方圆二百里荒芜凋敝无复人烟。而关东联军惧怕董卓精锐的凉州军的战力,无人敢向关西推进,全都屯兵酸枣(今河南延津北)一带。曹*认为董卓倒行逆施,使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应乘机与之决战,于是独自引军西进,结果遭遇与董卓大将徐荣交锋,因双方兵力悬殊,曹*大败,士卒死伤大半,自己也被流矢所伤,幸好得到堂弟的救护。

回到酸枣,曹*建议诸军各据要地,再分别向武关(今陕西丹凤东南)进军,围困董卓,关东诸将并不合作。他们名为讨董卓,实际各自心怀鬼胎,意在伺机发展自己的势力。不久,联军之间发生摩擦,相互火拼。联合军至此解散。曹*单独去了扬州,在那里招兵买马,养精蓄锐。公元193年,青州黄巾军大获发展,连破兖州郡县,曹*在众人推举下出任兖州牧,领兵对抗黄巾军。曹*“设奇伏,昼夜会战”,终于将黄巾军击败。曹*将黄巾军的精锐力量收为己用,组成军队,号青州兵,实力大增。

献帝刘协自被董卓劫至长安后,一直处于颠沛流离之中。公元195年,献帝终于回到洛阳。洛阳经董卓之*,已是一片废墟。百官没有地方居住,连粮食也不充裕。这时,驻兵在许城(今河南许昌)的曹*接受了谋士毛�d“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建议,亲自到洛阳朝见献帝。公元196年,汉帝迁都许城,从那时起,许城成了东汉的临时首都,改名为许都。从此,曹*取得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优势。

家庭出身

曹*,沛国谯人(今安徽亳州),曹*出生在官宦世家,曹*的父亲曹嵩是曹腾的养子,汉灵帝时官至太尉,历侍四代皇帝,有一定名望,汉桓帝时被封为费亭侯。

《三国志·武帝纪》中说他是曹嵩之子,而其父曹嵩“莫能审其本末”,而在宋人裴松之注《三国志》时间接引用三国吴人所著《曹瞒传》中称曹嵩本姓夏侯,但此说可信度不高。曹嵩继承了曹腾的侯爵。

早年经历

年轻时期的曹*机智警敏有随机权衡应变的能力,而任性好侠、放荡不羁,不修品行,不研究学业,所以社会上没有人认为他有什么特别的才能,只有梁国的桥玄等人认为他不平凡,桥玄对曹*说:“天下*,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南阳何�J对他说:“汉室亡,安天下者,必此人也!”许劭,字子,以知人著称,他也曾对曹*说过:“君清平之奸贼,*世之英雄”(此据《后汉书·许劭传》,《三国志》中是“治世之能臣,*世之英雄”。孙盛《异同杂语》及《三国演义》小说中作“子治世之能臣,*世之奸雄也。”)

公元184年曹*于汉末黄巾起义时显露头角,后被封为西园八校尉之一,参与了天下诸侯讨伐董卓的战争。董卓死后,独自发展自身势力,纵横*世,南征北战,先后战胜了关中李�唷⑿熘萋啦肌⒒茨显�术,并接受了张绣的投降。

崭露头角

公元174年【甲寅年】(熹平三年),二十岁的曹*被举为孝廉,入京都洛阳为郎。不久,被任命为洛阳北部尉。洛阳为东汉都城,是皇亲贵戚聚居之地,很难治理。曹*一到职,就申明禁令、严肃法纪,造五色大棒十余根,悬于衙门左右,“有犯禁者,皆棒*之”。皇帝宠幸的宦官蹇硕的叔父蹇图违禁夜行,曹*毫不留情,蹇图用五色棒处死。于是,“京师敛迹,无敢犯者”。但是曹*也因此得罪了蹇硕等一些当朝权贵,碍于其父曹嵩的关系,明升暗降,曹*被调至远离洛阳的顿丘(今河南清丰)。任顿丘令。这一年,曹*二十三岁。曹*给其子曹植的一封书信《戒子植》写道:“吾昔为顿丘令,年二十三,思此时所行,无悔于今。今汝年亦二十

三矣,可不勉欤!

公元184年(中平元年),黄巾起义*发,曹*被拜为骑都尉,受命与皇甫嵩等人合军进攻颍川的黄巾军,结果大破黄巾军,斩首数万级。随之迁为济南相。济南相任内,曹*治事如初。济南国(今山东济南一带)有县十余个,各县长吏多依附贵势,贪赃枉法,无所顾忌。曹*之前历任国相皆置之不问。曹*到职,大力整饬,一下奏免十分之八的长吏,济南震动,贪官污吏纷纷逃窜。“政教大行,一郡清平”。当时正是东汉**极度黑暗之时,甚至有了买官制度。朝廷封曹*为议郎,曹*不肯迎合权贵,遂托病回归乡里,春夏读书,秋冬弋猎,暂时隐居了。

公元188年(中平五年),汉灵帝为巩固统治,设置西园八校尉,曹*因其家世被任命为八校尉中的典军校尉。

公元189年(中平六年),凉州刺史董卓进入洛阳,废少帝,立献帝刘协,后又*何太后及少帝,自称太师,专擅朝政。曹*见董卓倒行逆施,不愿与其合作,遂改易姓名逃出京师洛阳(今河南洛阳东北)。曹*到陈留后,“散家财,合义兵”,且首倡义兵号召天下英雄讨伐董卓。

公元190年(初平元年)正月,袁术等人共推渤海太守袁绍为盟主,曹*任代理奋武军,参加讨董军。二月,被联军击败的董卓胁迫献帝迁都长安(今陕西西安西北),自己则焚毁宫室,挖开王陵,劫掠人民,致使洛阳方圆200里荒芜凋敝无复人烟。而关东联军惧怕董卓精锐的凉州军的战力,无人敢向关西推进,全都屯兵酸枣(今河南延津北)一带。而曹*认为董卓“焚烧宫室,劫迁天子,海内震动”,应趁机与之决战,遂独自引军西进。曹*行至荥阳汴水(今河南荥阳西南),与董卓大徐荣交锋,因为士兵数量悬殊,曹*大败,士卒死伤大半,自己也被流矢所伤,幸得堂弟曹洪所救,幸免于难。回至酸枣,曹*建议诸军各据要地,再分兵西入武关(今陕西丹凤东南),围困董卓,关东诸不肯从。关东诸军名为讨董卓,实际各自心怀鬼胎,意在伺机发展自己势力。不久,诸军之间发生摩擦,相互火拼。联合军至此解散。

公元191年(初平二年),曹*在东郡大败于*、白绕、眭固、於扶罗等,袁绍表其为东郡太守。

公元192年(初平三年),青州黄巾军大获发展,连破兖州郡县,阵斩兖州刺史刘岱。济北相鲍信等人迎曹*出任兖州牧。曹*和鲍信合军进攻黄巾。鲍信战死。曹*“设奇伏,昼夜会战”,终于黄巾击败。当年冬天,获降卒三十余万,人口百余万。曹*收其精锐,组成军队,号青州兵。又助袁绍打败刘备、单经及陶谦诸军。初平四年春天,曹*在匡亭六百里大追击大败袁术、黑山军、南匈奴。徐州牧陶谦率军攻入兖州南部的任城,曹*率军征讨陶谦攻克徐州十余城。

逐鹿中原

公元193年(初平四年)秋,曹*的父亲曹嵩来曹*处路上,被陶谦派兵*害,曹*遂进兵徐州(治郯,今山东郯城),向东南扩展势力。陶谦退守郯县。不久曹*军粮尽,撤围回军。

次年夏,曹*再征徐州,略地至东海。曹*征徐州期间,所过大肆*戮,一路上“鸡犬亦尽,墟邑无复行人”。陈留太守张邈和曹*部陈宫对曹*不满,遂叛*,迎吕布为兖州牧。吕布为当时名,先为董卓部,曾与王允定计诛*董卓。当时只有鄄城(今属山东)和东郡的范(今山东范县东南)、东阿(今山东阳谷东北)两县尚在曹*掌握之中,分别由司马荀��和寿张令程昱、东郡太守夏侯��等坚守,形势异常危急。曹*从徐州赶回,听说吕布屯于濮阳,遂进军围攻濮阳。二军相持百余日,蝗灾大起,双方停战,曹*军还鄄城。此时,曹*失去了兖州,军粮已尽,袁绍派人来劝说想让曹*投靠他,曹*举家迁到邺县(在今河北临漳县西四十里)当人质。曹*本打算答应袁绍,多亏程昱劝阻,曹*才打消这个念头。

公元195年(兴平二年),曹*整军再战吕布,三败之,破定陶、庸丘等,平定兖州。吕布逃往徐州投靠刘备。

公元196年(建安元年)八月,曹*迎汉献帝。辛亥,汉献帝封曹*为司隶校尉,录尚书事。庚申,迁都许昌。冬十一月丙戌,汉献帝封曹*为司空,行车骑军事,百官总己以听。

公元197年(建安二年)春正月,曹*讨张绣,军于�U水,绣举众降,旋即复叛,长子曹昂、侄子曹安民、猛典韦战死。此后,曹*又两度攻击张绣,都没有彻底击破。秋,九月,曹*东征袁术,袁术弃军而逃至淮河,枭袁术留守四。

公元198年(建安三年)夏四月,曹*遣谒者裴茂率中郎段煨讨李�啵�夷三族。九月,曹*东征徐州,进攻久与他为敌的吕布。在曹军攻势之下,吕布军上下离心,十二月,吕布部魏续、宋宪等生擒陈宫归降曹*。吕布见大势已去,下城投降。曹*将吕布、陈宫、高顺等人处死,收降吕布部张辽以及泰山豪杰臧霸、孙观等人,初步控制了徐州。公元199年(建安四年),曹*派史涣、曹仁击破张杨旧部眭固,取得河内郡,把势力范围扩张到黄河以北。

官渡之战

消灭睦固后,为了应对之后与袁绍的战争,曹*预作布置,命在青州有潜在影响的臧霸等人攻入青州,占领齐(治今山东临淄)、北海(治今山东寿光东南)等地,巩固右翼;又命大于禁屯军黄河南岸,监视袁军。不久,张绣听从谋士贾诩之计,投降曹*,曹*大喜,拜张绣为扬武军,解除了后顾之忧。公元199年(建安四年)十二月,曹*自率军屯于官渡(今河南中牟北),准备迎击袁绍。

刘备在陶谦死后,曾一度出任徐州牧,后徐州被吕布攻占,刘备投奔曹*。曹*认为刘备是个英雄,先后表他为豫州牧、左军。曹*攻占徐州不久,淮南袁术准备逃往青州往依袁绍,曹*派刘备去截击。建安五年正月,董承等人谋诛曹*事泄,被曹**掉。刘备遂袭*徐州刺史车胄,占据徐州。

曹*为了免于来同袁绍作战时前后受敌,决定先消灭在徐州立足未稳的刘备。时诸皆怕袁绍乘机来攻许都,曹*对此胸有成竹,说:“刘备,人杰也,今不击,必有后患。袁绍虽有大志,而见事迟,必不动也。”遂进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击破刘备,刘备逃奔袁绍。

袁绍是当时北方最强大的一股势力,也是曹*统一北方最强大的敌人。袁氏一门,自袁绍曾祖袁安以下,“四世居三公位”,“门生故吏遍于天下”,势力本就很大,后袁绍取得冀、并、幽、青四州之地,实力大增,有军队数十万人。袁绍以其长子袁谭、次子袁熙、外甥高干分守青、幽、并三州,后方稳固,兵精粮足,根本不把曹*放在眼里。他挑选精兵十万、战马万匹,志在一举消灭曹*。

公元200年(建安五年),袁绍命大颜良等人进兵白马(今河南滑县北),自率大军进屯黎阳(今河南浚县东),向曹*发动进攻。曹*的实力比袁绍弱得多(《三国志》中说不足一万),曹*所占的大河以南地区,地盘既小,又是四战之地,残破不堪,还没有完全恢复,物资比不上袁绍那样丰富。曹*的兵力也远不及袁绍,其总兵力大概不过几万人,投入前线的兵力据《武帝纪》说“兵不满万,伤者十二三”。裴松之认为此数不准确,曹*的兵力不会如此之少,但曹*兵力远逊于袁绍却是毫无疑问的。

袁绍大军来攻,许都震动。曹*安慰众说:“吾知绍之为人,志大而智小,色厉而胆薄,忌克而少威,兵多而分画不明,骄而众令不一,土地虽广,粮食虽丰,适足以为我奉也。”

二月,袁绍大颜良等人围攻白马,拉开了大战的序幕。四月,曹*亲自率兵北上解白马之围,他采纳谋士荀攸之计,先进军延津(今河南延津北,在白马以西),做出要渡河袭击袁军的态势,吸引袁军分兵西向,然后突然转向迅速赶往白马。曹*军突然*到,袁军措手不及,颜良被关羽斩首,袁军大败,白马之围遂解。曹*救出白马军民,沿黄河西撤。袁绍闻知,立即命文丑、刘备渡河追赶曹*。曹*见追兵渐近,命军士解鞍放马,并置辎重于道。袁军追兵大至,争抢辎重,阵形混*。曹*率领仅有的骑兵突然*出,大破追兵,阵斩文丑。袁军大震。曹*初战得胜,主动撤军,继续扼守官渡。

八月,袁绍大军连营而进,东西数十里,依沙堆为屯,进逼官渡。曹*分兵坚守营垒,伺机而动。袁军向曹营发动猛攻,先是作高橹、起土山,由上向曹营中射箭,接着又挖地道,欲从地下袭击曹营,皆被曹*以设投石机、挖掘沟壑之法破解。两军一攻一守,相持近二个月。久战之下,曹*处境极为困难。

十月,袁绍从河北运来粮草万余车,派大淳于琼等带万余人看守,屯于离袁绍大营四十里的乌巢。这时袁绍谋士许攸因向袁绍献偷袭许都之计不成,且在河北的家眷犯法被抓,心生悔恨,而来投曹*,献计让曹*偷袭乌巢。曹*大喜,跣足出迎,之后亲率精锐步骑五千人,军队人衔枚,**口,换袁军军装乘夜从小路偷袭乌巢。曹*军至乌巢,命四面放火,袁军大*,淳于琼拒营死守。袁绍闻知,急忙派兵救授,曹*左右见“贼骑稍近,请分兵拒之。”*怒曰:“贼在背后,乃白!”士卒皆殊死战,遂大破之,斩琼等,尽燔其粮草。而当袁绍听说曹*袭击乌巢时,认为这正是攻破曹*大营的好机会,因此派去的援兵很少,而以重兵围攻曹*大营。由于曹*预留兵力精且多,曹营未破,乌巢败讯已经传来,大张�A、高览等人率部投降曹*,袁军溃散。袁绍弃军逃回黄河以北。曹军大获全胜,斩首七万余级,尽获袁军辎重图书珍宝。曹*清点袁绍书信,得到自己部下**袁绍的信,尽烧之,说:“当绍之强,孤犹不能自保,而况众人乎!”

从客观条件上说,曹*本处于劣势,但由于他能正确分析客观条件,善于听取别人的正确意见,所以能扬长避短,采用正确的战略战术,使战争向有利于自己的方面转化,经过自己主观上的努力,终于赢得了胜利。官渡之战,曹*击溃了最大的敌人袁绍,由他统一北方已是大势所趋。官渡之战也创造了世界战争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

远征乌桓

公元202年(建安七年),袁绍病死,袁绍的两个儿子袁谭、袁尚不和,发生火拼。袁谭不敌袁尚,向曹*乞降。

公元204年(建安九年)二月,曹*乘袁尚出兵攻打袁谭之机,进军围攻邺城。袁尚率军回救,依滏水(今滏阳河)为营,曹*进军其营寨包围。袁尚害怕,请求投降,曹*不许。袁尚乘夜逃跑,袁军溃散。袁尚逃奔中山(今河北定县)。曹*命人拿着缴获袁尚的印绶节钺招降邺城守军,城中斗志崩溃。邺城遂被曹*攻破。

公元205年(建安十年)正月,曹*又以负约为名,攻灭袁谭,冀、青二州平定。于是,曹*让还兖州牧,改任冀州牧。袁尚兵败后,逃奔幽州刺史袁熙。不久,袁尚、袁熙又逃奔三郡乌桓。

公元206年(建安十一年),曹*攻灭高干,平定并州。

公元207年(建安十二年),曹*为了肃清袁氏残余势力,也为了彻底解决三郡乌桓入塞为害问题,决定远征乌桓。汉末,辽西、辽东、右北平三郡乌桓结合,是为三郡乌桓,其首领为辽西部的蹋顿。三郡乌桓与袁氏关系一直很好,并屡次侵扰边境,掳掠人口财物。

这年五月,曹*亲率大军到达无终(今天津蓟县)。时正雨季,道路积水,“浅不通车马,深不载舟船”。曹*从无终人田畴之议,改从一条久已断绝,但“尚有微径可寻”的路线进军。在田畴的引导下,曹*大军登徐无山(今河北玉田北),出卢龙塞(今河北喜峰口附近一带),“堑山堙谷五百余里”,直指乌桓老巢柳城(今辽宁朝阳南)。曹军进至离柳城不足二百里时,乌桓才发现,于是蹋顿与袁尚、袁熙等人率数万骑兵迎击。

八月,二军相遇,时曹军辎重在后,“被甲者少,”而敌军军势甚盛。曹*登高�t望,见敌军虽多,但阵势不整,遂命大张辽为前锋,乘敌阵稍动之机,向敌军发动猛攻。乌桓军大*,曹军阵斩蹋顿,大获全胜,胡、汉降者二十余万,袁尚等人逃奔割据平州的公孙康。这时,有人劝曹*乘势进击公孙康,曹*说:“吾方使康斩送尚、熙首,不烦兵也。”遂率军还师。不久,公孙康果然斩*袁尚、袁熙,并其首级献与曹*。诸不明所以,曹*说:“彼素畏尚等,吾急之则并力,缓之则自相图,其势然也。”于是,曹*攻破三郡乌桓,也彻底肃清了袁氏势力。

十一月至易水,代郡乌丸行单于普富卢、上郡乌丸行单于那楼其名王来贺。同年郭嘉因水土不服、气候恶劣、日夜急行*劳过度,在曹*北归前病逝。归程途中,《曹瞒传》曰:“时寒且旱,二百里无复水,军又乏食,*马数千匹以为粮,凿地入三十馀丈乃得水。既还,科问前谏者,众莫知其故,人人皆惧。公皆厚赏之,曰:‘孤前行,乘危以徼幸,虽得之,天所佐也,故不可以为常。诸君之谏,万安之计,是以相赏,后勿难言之。’”。

赤壁之战

公元208年(建安十三年),开辟玄武池训练水军。六月,曹*废三公,恢复丞相制度,并自任汉朝丞相。基本平定北方后,兵锋转而南向。

七月,进军南征荆州刘表。八月,刘表病死,其子刘琮接任荆州牧。九月,曹*大军进至

新野(今属河南),刘琮以为无法抵挡,举荆州之众投降曹*。

这时,官渡之战后投奔刘表的刘备屯驻于樊城(今湖北襄樊),听说刘琮投降,便率军向江陵(今属湖北)撤退。江陵为荆州重镇,存有大量军用物资。曹*听说,怕江陵落入刘备之手,遂亲率五千骑兵从襄阳(今湖北襄樊)疾驰三百里,在当阳长坂(今湖北当阳东北)刘备追上,大破其军,随后进占江陵。

由于曹*的进军威胁了江东孙权的统治,孙权命都督周瑜率军三万,与刘备的两万人马组成联军抵抗曹*。曹*自江陵东下,至赤壁(今湖北武昌县西赤矶山)与孙、刘联军接战不利,暂驻军于乌林(今湖北洪湖县东北,长江北岸邬林矶),与对方隔江对峙。

周瑜用诈降之计,命大黄盖率小战船十艘,上装柴草,灌以膏油,船头钉上大钉,假称投降,向北岸而进,至离曹营二里之处时,各船一齐点火,然后借助风势,直向曹军冲去,曹军大败,舟船被烧。曹*率军从华容道(今湖北监利西北)陆路撤回江陵。撤军北还。

平定凉州

赤壁战败后,曹*采取一些措施,稳定内部。建安十五年春,曹*下《求贤令》,说:“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贤之急时也……二三子其佐我明扬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曹*提出不拘品行、唯才是举的用人方针,目的是尽量把人才收罗到自己身边。

公元211年(建安十六年),曹*开始对关中用兵。三月,曹*遣司隶校尉钟繇率大夏侯渊以讨伐汉中(治南郑,今陕西汉中东)张鲁为名进兵关中。关中马超、韩遂、杨秋等十部心生疑惧,一时俱反。曹*立即派大曹仁进攻关中,马超等人屯据潼关。

七月,曹*率大军亲征关中。九月,大破关中诸军,马超、韩遂逃至凉州,杨秋逃至安定(治临泾,今甘肃镇原南)。十月,曹*进军安定,杨秋投降。曹*率军撤回,命夏侯渊督众继续西征,在两年内,逐马超、破韩遂、灭宋建、横扫羌、氐,虎步关右,凉州地区基本平定。

创建曹魏

公元213年(建安十八年),曹*起兵号称四十万,亲自南征孙权。次年正月,曹军进至濡须口(今安徽巢县东南),攻破孙权设在江北的营寨,生擒其公孙阳。孙权亲率军七万,前至濡须口抵御曹军。二军相持月余,各无所获。曹*见孙权军容严整,自己难以取胜,遂撤军北还。

同年五月,复《禹贡》九州。汉献帝册封曹*为魏公,加九锡、建魏国,定国都于邺城。魏国拥有冀州十郡之地,置丞相、太尉、大军等百官。献帝还准许其“参拜不名、剑履上殿”,如汉丞相萧何故事。

公元216年(建安二十一年)夏四月,汉献帝册封曹*为魏王,邑三万户,位在诸侯王上,奏事不称臣,受诏不拜,以天子旒冕、车服、旌旗、礼乐郊祀天地,出入得称警跸,宗庙、祖、腊皆如汉制,国都邺城。王子皆为列侯。他名义上还为汉臣,实际上已是皇帝。七月,南匈奴单于呼厨泉来朝贺,被扣留在邺城,曹*借机南匈奴分为五部,选**为司马加以监督。冬十月,汉献帝又赐予曹*王冕十有二旒,乘金根车,驾六马,设五时副车,曹*以五官中郎曹丕为魏太子。

相争汉中

公元215年(建安二十年)三月,曹*见刘备已取得益州,而汉中是益州门户,“若无汉中,则无蜀矣”,刘备必然要攻取汉中。于是曹*抢先一步,率十万大军亲征汉中张鲁。五月,攻克河池,斩氐王窦茂;七月,曹*大军进至阳平关(今陕西勉县西北)。张鲁听说阳平关失守、逃往巴中。曹*进军南郑,尽得张鲁府库珍宝。十一月,张鲁出降曹*,汉中遂为曹*所有。公元217年(建安二十二年)春,曹*再次南征,率军猛攻濡须口,击败孙权,孙权派都尉徐详求降,曹*同意,并允结为姻亲。

曹*主力退出汉中后,刘备随后向汉中发动进攻。公元218年(建安二十三年),刘备亲率大军进至阳平关,夏侯渊等人与刘备夹关对峙,曹军多次击退刘备军猛烈攻势。七月,曹*亲率大军赶往关中,坐镇长安,以便随时指挥汉中战局。同时,边塞硝烟再起,曹*命曹彰、田豫北征,大破乌桓鲜卑联军。

公元219年(建安二十四年)正月,刘备自阳平关南渡沔水(今汉水),依山而进,驻军于定军山(今陕西勉县东南),夏侯渊出兵与刘备争夺地势,被黄忠斩*,曹军大败。之后,曹*亲率大军来夺汉中,但是刘备坚壁不出,曹军与刘备军相距数月,无利,遂放弃汉中。

击退关羽

公元219年(建安二十四年)七月,曹*刚刚从汉中撤出,刘备大关羽就从荆州向他的东南防线襄、樊一带发动了进攻。曹*闻知,立刻派大于禁率兵往救樊城。八月,关羽乘洪水泛滥之机,擒于禁,斩庞德,乘势进军,樊城围住。时樊城曹军只有数千人,城被水淹,水面离城楼仅有数尺,曹仁率军死守。曹*又派徐晃领兵去救樊城。十月,曹*从关中赶到洛阳,亲自指挥救援樊城。

孙权因关羽处其上游,不愿意让关羽势力发展,且他早有攻取荆州之心,于是联结曹*,准备以大吕蒙偷袭荆州要地江陵。曹*接信后,这一消息通知曹仁,命他继续坚守,自己进至摩陂(今河南郏县东南),临近指挥,又派兵十二营增援徐晃,命他反击关羽。经过恶战,关羽大败而走。不久,吕蒙偷袭江陵得手。关羽撤往益州,路上被孙权军擒*。

壮士暮年

曹*在孙权擒*关羽、取得荆州后,表孙权为骠骑军、荆州牧。孙权遣使入贡,向曹*称臣,并劝曹*取代汉朝自称大魏皇帝。曹*孙权来书遍示内外群臣,说:“是儿欲踞吾著炉火上耶!”曹*手下群臣乘机向曹*劝进。曹*自己还不想废献帝自立,他说:“苟天命在孤,孤为周文王矣。”

公元220年(建安二十五年正月),曹*还军洛阳。当月,病逝在洛阳,终年六十六岁。这年十月,魏王曹丕取代汉朝,自立为皇帝,国号魏,追尊曹*为武皇帝,庙号太祖。

历史成就

曹*在北方屯田,兴修水利,解决了军粮缺乏的问题,对农业生产恢复有一定作用;用人唯才,打破世族门第观念,罗致地主阶级中下层人物,抑制豪强,加强集权。所统治的地区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精于兵法,著《孙子略解》、《兵书接要》《孟德新书》等书。善诗歌,《蒿里行》、《观沧海》、《龟虽寿》等抒发自己的**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他在**上的功绩亦是不凡的。曹*统一北方的积极作用。前已叙及,东汉王朝后期,由于**黑暗,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人民无法生活,终于*发了轰轰烈烈的黄巾大起义。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农民起义不可能取得最终的胜利,继之而来的是东汉王朝的解体和军阀混战。在混战中,不仅董卓、李�嗟攘怪菥�阀到处屠*人民、抢劫财物,就是打着勤王旗号的东方领也“纵兵钞掠”。因而普遍出现了“民人相食,州里萧条”的荒凉景象。但相对的说,各军阀之间,毕竟还是有所差别的。拿曹*来说,他虽然镇压过农民起义和滥*过无辜人民,但从他在**、军事、经济各方面的表现来看,他比被他消灭的那些军阀还是胜过一筹的。比如他推行屯田,兴修水利,实行盐铁官卖制度,对社会经济的恢复和经济的整顿起了积极作用。

曹*一开始走上仕途就试图用比较严格的法律改变当时权豪横行的情况。但由于*害根子在**,曹无法施展自己的意图。到他自己掌握**以后,才得全面推行抑制豪强的法治政策。他说:“夫刑,百姓之命也”;“拨*之政,以刑为先”。他起用王修、司马芝、杨沛、吕虔、满宠、贾逵等地方官吏,抑制不法豪强。如果把袁绍和曹*在冀州先后推行的治术加以比较,就可以看出两种不同的情况:“汉末政失于宽,绍以宽济宽,故不摄”。在袁绍的宽纵政策下,“使豪强擅恣、亲戚兼并,下民贫弱,代出租赋,炫鬻家财,不足应命”。这样,自然不能使“百姓亲附,甲兵强盛”。所以袁绍虽地较大、兵较多、粮较足,终为曹所败。曹得冀州后,立即“重豪强兼并之法”,因而收到了能使“百姓喜悦”的效果。司马光说曹“化*为治”,并非无据。而且曹用人不重虚誉,他选用**要“明达法理”,能行法治。曹还提倡廉洁,他用崔琰、毛�d掌管选举,“其所举用,皆清正之士,虽于时有盛名而行不由本者,终莫得进。务以俭率人,由是天下之士莫不以廉节自励,虽贵宠之臣,舆服不敢过度”。社会风气有所好转。

总的来看,黄河流域在曹*统治下,**有一定程度的清明,经济逐步恢复,阶级压迫稍有减轻,社会风气有所好转。所以说曹*在汉朝的名义下所采取的一些措施还是具有积极作用的。

**

三国演义中曹*描写为一个汉朝的篡逆者,其实并不公平。东汉末年,外戚宦官争权,朝野上下乌烟瘴气。步入建安年代,东汉朝廷早已无可救*。对此,司马光曾在《资治通鉴》中评论道:“建安之初,四海荡覆;尺土一民,皆非汉有。”董卓擅行废立,刘焉自造龙袍,淮南袁术称帝刻玺、袁绍欲私立新帝的*世中,曹*一直保持了对朝廷的尊敬。

早在中平五年,就有人阴谋推翻汉灵帝另立新主,拉拢当时任议郎的曹*时被其拒绝;联军讨伐董卓时,与其他人观望顾虑相比,曹*身先士卒奋力进取;初平二年韩馥、袁绍等人又想立幽州牧刘虞为帝,再次为曹*所拒绝,并明确提出:“诸君北面,我自西向。”;李�嗟热嘶雎页ぐ玻�献帝一行狼狈从他们手下逃命时,漠然无视者有,趁火打劫者有,落井下石者也有,曹*是为数不多的几个主动迎接献帝的人;建安二十四年十二月,魏吴合作击*关羽后孙权上表劝进称臣,曹*也不听:“这小子是想把我放在火上烤啊!”这一系列的言行中虽然有曹*的慎重权谋,但客观上不能否认是对朝廷的尊重。

至于曹*诛*董承、伏寿等皇亲国戚,毕竟是他们动手于前曹*反击于后,难道能指望曹*高高兴兴地等死吗?况且,东汉的败落就是败落在外戚宦官的手里,目睹着天下如何大*的曹*对此一清二楚。诛董承*伏完的同时,曹*也规定了自己亲属一律不得违反朝廷律令,即使对亲儿子曹彰等人也是“居家为父子,受事为君臣”。才高八斗的曹植为人放荡,曾私自“开司马门而出”,他的车夫立刻就被处死。综合这些回头看曹*并不是一个汉朝的篡逆者。

曹*的军事、文学才能很少有人否认,稍微有争议的是他的政绩。他的政绩与军功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回顾三国前的历史,东汉桓帝年间,中国的人口曾经达到五千多万,但到了三国时锐减到七百多万,甚至还不如四五百年前动不动就“斩首十万”的战国时代。*光这么多人不可能,但饿死却不难。究其根源,无非是天灾人*。自东汉桓帝灵帝以来,旱灾、水灾、瘟疫、*动、叛*不断,民不聊生之余人口、户数大量减少。根据后汉书记载,汉桓帝时期,比较大的灾*有“延熙九年春三月,司隶、豫州饥死者什四五,至有灭户者”按照这个估计,仅此一年这两地就饿死了大约三四百万;汉灵帝时期,“建宁三年春正月,河内人妇食夫,河南人夫食妇”,“光和五年二月,大疫。”,“光和六年夏,大旱”。其余小规模的天灾、诸胡叛*或入侵,不计其数。加上*发于公元184年的黄巾大起义和随后的军阀混战后,生产遭到了完全的破坏。这样的*世中,恢复正常的生产秩序使民众丰衣足食,是刻不容缓的首要任务。

然而,汉末三国中的各个诸侯中,军事上有才能的不少,内政上有作为的不多。**经济上的成功与失败都会自然的反映在军事上,大多数人因此吃尽苦头,最终受困于“米”而连证明自己是否是“巧妇”的机会都没有。恢复生产的方法,无非是开源节流,这两方面曹*做得都非常出色。

屯田制的实行,实际上是以国家投资的方式保证再生产,工作效率当然高于普通的自耕农。因此这个政策收到立竿见影之效,短时间内就地方变成“农官兵田,鸡犬之声,阡陌相属”的欣欣向荣,称其为一大创举并不过分。曹*在攻破邺城后,鉴于东汉后期沉重的人头税,改为户调制,对土地所有者(包括自耕农和地主)收田租每亩为四升,每户出绢二匹、绵二斤,“他不得擅兴发。”这一政策大大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得到了一致的拥护。

曹*在世时大力兴修水利设施并卓有成效,如在周瑜的家乡舒城建立的七门三堰一直到北宋宋仁宗时还能每天浇灌两万顷良田。这些政策之厉害,可以从下面的事例中反映出来:**,曹*在汉中打过两仗,先战胜张鲁后败于刘备,但由于北方的元气恢复他前后顺利地从汉中武都等地迁出了十三四万户人口。以一户人家四口人计算,这就是五十多万。想想蜀汉投降时不过二十八万户九十四万口,就能明白这对刘备是什么样的釜底抽薪!毕竟,兵民是抗战之本。第二,建安十九年五月,吕蒙提醒孙权,曹*在皖城(即庐江)一带屯田,如果坐等他们收获,无异于如虎添翼。因此东吴趁雨季来临水军来去自如之机,孙权大动干戈亲征皖城这么一个弹丸之地,吕蒙、甘宁全上阵后俘获太守朱光,迁数万百姓回吴。有统计称,孙策、孙权兄弟曾先后四次打到周瑜的故乡淮南舒城一带,但毫无例外的是劫掠而还。因此周瑜的老家出现了这样的滑稽:曹魏拼命建设大兴土木,孙吴拼命破坏*人越货。

开源同时,曹*也非常注意节流,并以身作则。史书中称曹*“雅性节俭,不好华丽,后宫衣不锦绣,侍御履不二采,帷帐屏风,坏则补纳,茵蓐取温,无有缘饰。”简单地说,衣服没有花里胡哨,鞋子不曾雕花绣彩,帷帐屏风落满补丁,床榻被褥“败絮其中”。在曹*的大力纠正下,东汉以来的奢华之风为之一扭,天下的人都以廉洁勤俭自律。即使是**显贵也不敢过度铺张,甚至出现了有人故意穿破旧衣服取悦曹*的咄咄怪事。

建安十四年,曹*反过来不得不下令来纠正这一奇怪的不正之风。曹*的遗嘱,也体现了自己的一贯俭朴的风格:“天下尚未安定,未得遵古也。葬毕,皆除服。其兵屯戍者,皆不得离屯部。有司各率乃职。敛以时服,无藏金玉珍宝。”相比之下,刘备、孙权的晚年则是昏聩糊涂。《三国志·先主传》注引《典略》记载:“刘备称汉中王,于是起馆舍,筑亭障,从成都至白水关,四百余区”,他的这些所作所为,后来成了陈群劝谏曹�逼�奢华罢宫室的反面教材:“昔刘备自成都至白水,多作传舍,兴费人役,太祖知其疲民也。”后来的夷陵之战中刘备的表现,就更惨不忍睹了。孙权的“老糊涂”就更多了,甚至不老的时候都有些糊涂,以至于张昭以纣王的“酒池肉林”加以讥讽。后来孙权在太子废立上的胡来更是把群臣弄得四分五裂无所适从,已经成了笑柄了。 诚然,曹*并不是个完人。他在徐州的屠城等都是应该受谴责的。但综合看他的成功决不是偶然,无愧于陈寿“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的评论。

军事

汉末三国的军事家首推曹*。曹*深通兵法,他曾熟读孙武、吴起等前代军事家的著作,在习诸家兵法的基础上,写成《兵书接要》一书,并注《孙武兵法》十三篇,流传至今。曹*也善于带兵,他治军严整,法令严明,《通典·兵典》中收录的《魏武军令》、《魏武船战令》、《魏武步战令》等,便反映了他严明的军令。曹*更善于用兵,史称他“行军用师,大较依孙吴之法,而因事设奇,谲敌制胜,变化如神。自作兵书十万余言,诸征伐,皆以新书从事,临事又手为节度,从令者克捷,违教者负败。”他确实是一个极为杰出的军事家。李靖的《李卫公问对》、何去非的《何博士备论》等著作都赞誉曹*的行军用兵。

文学

曹*对文学、书法、音乐等都有深湛的修养。他的文学成就,主要表现在诗歌上,散文也很有特点。

曹*的诗歌,今存不足20篇,全部是乐府诗体。内容大体上可分三类。一类是关涉时事的,一类是以表述理想为主的,一类是游仙诗。

与时事有某种关联的作品有《薤露行》、《蒿里行》、《苦寒行》、《步出夏门行》等。《薤露行》、《蒿里行》二诗,作于建安初年。前一篇反映何进谋诛宦官事败,董卓入洛阳作*;后一篇写关东各州郡兴兵讨卓,又各怀野心,互相*伐,在内容上紧相承接。诗篇以简练的语言,高度概括地写出了这一段历史过程,因此被誉为“汉末实录,真诗史也”(钟惺《古诗归》)。尤其可贵的是,在《蒿里行》诗中他以同情的笔调,写出了广大人民在战*中所罹的深重苦难:“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苦寒行》作于建安十一年,诗篇描写冬日太行山区的酷寒、荒芜、险峻,形象生动,同时也写出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感受。《步出夏门行》作于建安十二年征三郡乌桓时。该诗包括“艳”(前奏)及四解。“艳”着重写了诗人出征时的复杂心情。一解“观沧海”,写进军途经碣石时的观感;二解“冬十月”、三解“土不同”,写归途中见闻;四解“龟虽寿”,写取得了这场重要战役胜利后的思想活动。其中“观沧海”描写大海景象,“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气势磅礴,格调雄放,映衬出诗人包容宇宙、吞吐日月的阔大胸怀。“龟虽寿”以一系列生动的比喻,表达诗人对人生及事业的看法:“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这是诗人贯彻终生的积极进取精神的真实表白。

曹*诗语言多古朴质直,少华美词藻;情调悲壮,激昂慷慨;音调昂扬,气魄雄伟;形象鲜明,善用比兴。

曹*诗文辞简朴,直抒襟怀,慷慨悲凉而沉郁雄健,华美辞藻并不常见,惟形象鲜明,如《观沧海》一诗:“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寥寥数笔,即能以辽阔的沧海景象,表现诗人胸襟,不加润饰。

思想

以表述理想为主的诗歌有《度关山》、《对酒》、《短歌行》等。前两篇写诗人的**理想。他设想的太平盛世是儒法兼采、恩威并用的贤君良臣**。这在汉末社会大破坏的现实背景下,无疑是具有进步意义的。《短歌行》的主题是求贤,以“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等诗句,来抒发求贤若渴,广纳人才,以冀成其大业的心情。

在艺术风格上,曹*诗歌朴实无华、不尚藻饰。它们以感情深挚、气韵沉雄取胜。在诗歌情调上,则以慷慨悲凉为其特色。慷慨悲凉,这本来是建安文学的共同基调,不过在曹*的诗中,它表现得最为典型,最为突出。在诗歌体裁上,曹*的乐府诗并不照搬汉乐府成规,而是有所发展。如《薤露行》、《蒿里行》,在汉乐府中都是挽歌,他却运用旧题抒写了全新的内容。曹*开创了以乐府写时事的传统,影响深远。建安作家以及从南北朝直到唐代的许多诗人,他们拟作的大量乐府诗,都可以说是这一传统的继承和发扬。

曹*在文学上的功绩,还表现在他对建安文学(见建安七子)所起的建设性作用上,建安文学能够在长期战*、社会残破的背景下得以勃兴,同他的重视和推动是分不开的。刘勰在论述建安文学繁荣原因时,就曾指出“魏武以相王之尊,雅爱诗章”(《文心雕龙时序》)。事实上,建安时期的主要作家,无不同他有密切关系。曹丕、曹植是他的儿子,“七子”及蔡琰等,也都托庇于他的荫护。可以说,“邺下文人集团”就是在他提供的物质条件基础上形成的;而他们的创作,也是在他的倡导影响下进行的。

曹*著述,据清姚振宗《三国艺文志》考证,有《魏武帝集》30卷录1卷、《兵书》13卷等十余种,然多已亡佚,今存者唯《孙子注》。明代张溥辑散见诗、文等145篇为《魏武帝集》,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中。丁福保《汉魏六朝名家集》中也有《魏武帝集》,所收作品略多于张溥辑本。1959年,中华书局据丁福保本,稍加整理补充,增入《孙子注》,又附入《魏志·武帝纪》、《曹*年表》等,重新排印为《曹*集》。

书法

后人称曹*为中华民族历史上杰出的**家、军事家、文学家,文武双全、文艺兼亥之人。而曹*是一代书法家却鲜为人知,这主要是曹*传世的书法作品较少的缘故。历史上见过曹*书法作品的人,无不赞其书作有“金花细落,遍地玲珑;荆玉分辉,瑶若璀粲。”、“笔墨雄浑,雄逸绝论。”之大美。汉朝末期,书法评论家评出章草大家有五人,即:崔瑗、崔实、张芝、张昶、曹*。南朝的书法评论家梁瘐肩在其《书 品》中,把古代名人的书法作品分为:上、中、下三品,每品又分作上、中、下,共九品;他把曹*的书法作品列入中中之品。唐代书法家兼评论家张玉灌,按历代书法家的艺术成就,把它们划分为神、妙、能三类:杰立特出者为神,运用精美者为妙,离俗不谬者为能;他在书法评论专著《书 断》中称曹*的书法作品为妙品。由此看来,曹*的书法作品虽不能列为神品、上品,但在全国名书法家中是数得着的。按理说,他也是个书法大家。

因中国的文字都是方块形状,所以极重书写的形式、讲究形体美。一旦某种字体被世人称为美,且固定下来,人们一看便知这种字体是出于何人手笔,遂便成为中国文字史上不可磨灭的精神。所以,几千年来,数以忆万计的中外文化人为在中国文字史上占有一席位,便不惜财力、物力去研究它、发展它,并倾其一生为之而奋斗。自古迄今,习练书法者浩如烟海,形式虽有千变万化,但最终还是*不了:正(真)、草、隶、篆四体;成为书法大家者,也不过数百人而己。自成一体者,也只有颜、柳、欧、苏、黄、米、董、赵而己。随着中国书法事业的不断创新、发展,自然而然地也使书法成为一门学问,一门艺术;同时,也出现了众多的书法理论家、评论家。

史书记载,曹*青少年时 “少机警,有权数,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博览群书,特好兵法”,除读书习武外,特喜“飞鹰走狗,游荡无度”,大有游侠气质、风范;而从未提及他是如何关在房中习练书法的。曹*何时练的书法呢?曹*二十岁被举为孝廉,入朝为郎;后来当洛阳北部尉,迁顿丘县令一年,既因从妹夫宋奇事,被“从坐免官”解职回家。虽说回亳后“筑室城外,春夏习读书传,秋冬弋猎,以自娱乐”,但不久,朝庭又以其“能明古学”,复征拜他为议郎,当骑都尉、济南国相……三十五岁开始“兴义兵,诛**”,直到六十六岁去世的三十一年间,他为使中国实现统一,结束全国混战、动荡的局面,安定秩序、恢复生产,不是南征北战,就是为稳定复杂动*的政局,把大量精力用在治理国家和应付险恶的明争暗斗上。作为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他,倍感时间的宝贵,经常发出:“天地何长久!人道居之短。”的感叹。曹*习练书法的机会是极少的。有书说,曹*喜读贴、擅观摩。有一定道理。

曹*虽善书,大概因忙于战事、政事,没有机会写吧,所以他流传于世的墨迹很少。

宋郑樵在所著《通志·金石略》中,仅收录曹*书写的一篇《大飨碑》;明杨慎在《丹铅总录》中,也只是说到元朝时还有曹*书写的《贺捷表》;清叶奕苞在《金石录》中说,曹*在武昌“黄鹤楼”侧曾写有特大、凛凛有生气、正书的“涌月台”三字。现留存于世的只有两个字了,即曹*在征汉中时,写在石门南褒河一块大石上的“衮雪”二字,现已迁入汉中博物馆内。我们在亳州《曹*地下运兵道》处所见到的“衮雪”二字,系依拓本刻写;上边两个隶书小字落款“魏王”,因系直题,又模糊不清,乃后人仿题的。

成事条件

曹*从陈留起兵到兴平二年吕布、张邈赶出兖州,经过六年的经营,终于有了自己的一块根据地。曹*起兵之初,仅有数千人,出任东郡太守前后,他陆续延揽一些拥有宗族、部曲等家兵的豪强地主归附自己,后击溃青州黄巾军,又收其精锐组成“青州兵”。这样,曹*又有了一支颇具战斗力的军队。根据地和军队,是曹*得以成事的基本条件。

献帝刘协自被董卓劫至长安后,一直处于颠沛流离之中。建安元年七月,献帝终于回到洛阳,洛阳经董卓之*,已是一片废墟。百官没有地方居住,“披荆棘,依丘墙间”,洛阳也没有粮食,“州郡各拥强兵,而委输不至,群僚饥乏,尚书郎以下自出采稆,或饥死墙壁间”。

早在初平三年(公元192年),曹*的谋士毛�d就向曹*提出了“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以畜军资”的战略性建议,曹*深以为是。建安元年八月,曹*亲至洛阳朝见献帝。随即挟持汉帝迁都许县(今河南许昌东)。从此,曹*取得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优势。这是曹***上的一大成功。曹*被封为大军、武平侯。汉魏之间,社会生产遭受严重破坏,出现大饥荒。这一时期,粮食供应成为各军事集团最大的问题,因军粮不足而无敌自破者不可胜数。

建安元年,曹*采纳部下枣�o等人的建议,利用攻破黄巾所缴获的物资,在许下募民屯田,当年即大见成效,得谷百万斛。于是曹*命令在各州郡设置田官,兴办屯田。屯田有效地解决了曹*集团的粮食问题,所以曹*说:“后遂因此大田,丰足国用,摧灭群逆,克定天下”。在兴置屯田的同时,曹*采取各种措施,扶植自耕农经济。针对当时人口流失,田地荒芜的情况,曹*先后采取招怀流民、迁徙人口、劝课农桑、兴修水利、检括户籍等办法,充实编户,恢复农业生产。此外,曹*还陆续颁布法令,恢复正常租调制度,防止豪强兼并小农。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颁布新的征收制度,到建安九年,又明确:“其收田租亩四升,户出绢二匹,绵二斤而已,他不得擅兴发。”曹*前后实行的这一系列措施,使濒于崩溃的自耕农经济不断得到了恢复和发展。这成为曹*集团的雄厚经济基础。通过以上二项措施,曹*统治区的农业生产迅速恢复。这是曹*在经济上的一大成功。

迎献帝、迁都于许和恢复农业生产是曹*得以成功的两个重要条件。

选官标准

唯才是举

汉时期选拔官吏,被选用人既要有仁义孝悌等方面封建道德品质,也要有高贵的家世出身。曹*为维护和发展势力,让更多的人为自己的事业服务,不受上述标准限制,强调“唯才是举”。只要有才能,即使缺少封建道德品质、出身下层的人,他也注意提拔。从210年到217年,他先后下了三次“求贤令”,选拔和任用一些有才能的人。

亲属成员 直系 养祖父曹腾父亲曹嵩叔父曹胤叔父曹炽叔父曹鼎 妻妾

曹*正妻及侧室,据《魏志·后妃传》及《武文世王公传》,可考者有15位:

丁夫人,曹*的原配正室夫人,因曹昂之死而与曹*反目,曹*曾欲迎回而不可得。武宣皇后,即卞氏,丁夫人被废后才扶正,生有曹丕、曹植、曹彰、曹熊四子。刘夫人,曹*之妾,早年病亡,生有曹昂、曹铄两子,女儿清河公主。环夫人,曹*之妾,生有三个儿子曹冲、曹据、曹宇。杜夫人,曹*之妾。和前夫秦宜禄生有儿子秦朗。和曹*生有儿子曹林、曹衮,女儿金乡公主。秦夫人,曹*之妾,生有曹�t、曹峻二子。尹夫人,曹*之妾。和前夫何咸生有儿子何晏,和曹*生有曹矩一子。王昭仪,曹*之妾,曹干生母早卒,曹*命其抚养。孙姬,曹*之妾,生有曹上、曹彪、曹勤三子。李姬,曹*之妾,生有曹乘、曹整、曹京三子。周姬,曹*之妾,生有曹均一子。刘姬,曹*之妾,生有曹棘一子。宋姬,曹*之妾,生有曹徽一子。赵姬,曹*之妾,生有曹茂一子。陈妾,曹*之妾,生有曹干一子。

野史记载有一位:

来莺儿,东汉洛阳之名妓,后爱上曹*的侍卫王图。

子女 曹安民,曹*之侄曹氏,曹*弟海阳哀侯(名不详)女,嫁夏侯衡曹氏,曹*侄女,嫁孙匡

据《魏志·文帝纪》、《任城陈萧王传》、《武文世王公传》,曹*的儿子有25位:

曹昂(? - 197年),曹*长子,庶出,但是由曹*原配丁氏抚养长大,年轻时曾举孝廉。因张绣反叛而死于战*之中。曹丕(187年 - 226年),曹*嫡长子,建安廿五年(220年)迫汉献帝禅让帝位,是为魏文帝。曹彰(? - 223年),绰号“黄须儿”,为一勇将,曾大破代郡乌丸。223年封任城王。曹植(192年 - 232年),擅长文学,曾作《洛神赋》。虽然得到曹*宠爱,但与其兄曹丕争位失败,从此在**上无从施展抱负。225年立为陈王。曹熊(? - 220年),早薨。曹铄(? - ?),早薨,侄魏明帝曹睿后追封其为殇王。有子曹潜及孙曹偃,曹偃死后绝子嗣。曹冲(195年 - 207年),为著名神童,未成年便夭折。曹据(? - ?),太和六年(232年)封为彭城王。曹宇(? - 278年),太和六年(232年)封为燕王。曹林(? - 256年),太和六年(232年)封为沛王。曹衮(? - 235年),太和六年(232年)封为中山王。临终病重时魏明帝曹睿对其爱护备至,死后又获厚葬。曹�t(? - ?),建安十六年(211年)封为西乡侯。曹峻(? - 259年),太和六年(232年)封为陈留王。曹矩(? - ?),早薨。曹干(216年 - 261年),太和六年(232年)封为赵王。曹上(? - ?),早薨。曹彪(195年 - 251年),太和六年(232年)封为楚王。嘉平三年(251年)与太尉王凌谋反事泄,被赐死。曹勤(? - ?),早薨。曹乘(? - ?),早薨。曹整(? - 218年),建安廿二年(217年)封为�d侯。曹京(? - ?),早薨。曹均(? - 219年),建安廿二年(217年)封为樊侯。曹棘(? - ?),早薨。曹徽(? - 241年),太和六年(232年)封为东平王。曹茂(? - ?),与曹*及曹丕不和,太和六年(232年)封为曲阳王。

曹*的女儿,可考证者6位,及其相关史书:

曹宪(? - ?),汉献帝贵人。(《后汉书·皇后纪下》)曹节(? - 260年),汉献帝皇后。(《后汉书·皇后纪下》、《后汉书·孝献帝纪》)曹华(? - ?),汉献帝贵人。(《后汉书·皇后纪下》)安阳公主(? - ?),名不详,为荀恽之妻。(《魏志·荀��传》)金乡公主(? - ?),名不详,尹夫人或杜夫人之女,何晏之妻。(《魏志·曹真传》引《魏末传》)清河公主(? - ?),名不详,夏侯��之妻。(《魏志·夏侯��传》引《魏略》)

另《昭明文选》陆机《吊魏武文》刘善注引《魏略》曰:太祖杜夫人生沛王豹及高城公主。未知高城公主与金乡公主是否一人。

曹*的养子,可考证者3位:

曹真何晏秦朗
旁系 弟曹德:《后汉书·曹腾传》称“曹疾”,《后汉书·应劭传》则作“曹德”。夏侯��(?-220年):字元让,有记载的活动期间约为189年-220年。初为奋武将军司马。建安十二年(207年)封邑2500户。官至大将军,封高安乡侯。死后谥为忠侯,其七子二孙皆为关内侯。青龙元年(233年)入太祖庙庭,配享祭祀。其子夏侯��娶曹*之女清河公主。夏侯渊(?-219年):字妙才,��之族弟,其妻为为曹*原配夫人丁氏之妹,有记载的活动期间为189年-219年。初为别部司马、骑都尉。建安廿一年(216年)封邑800户。官至征西将军,封博昌亭侯。建安廿四年(219年)死于与刘备、黄忠的争夺汉中的战役。死后谥为愍侯。正始四年(243年)在太祖庙庭,享祭祀。其子夏侯衡娶曹*弟海阳哀侯之女。曹仁(168-223年):字子孝,太祖从弟,祖父曹褒曾任颖川太守,父亲曹炽曾任侍中、长水校尉。其有记载的活动期间为187年-223年。初为别部司马,行厉锋校尉权。建安廿五年(220年)封邑3500户,封陈侯。文帝年间官至大将军。死后谥为忠侯。青龙元年(233年)入太祖庙庭,配享祭祀。曹纯(170-210年):字子和,曹仁之弟,有记载的活动期间为196年后-210年。初为议郎。约建安十二年(207年)封邑300户,封高陵亭侯。死后谥为威侯。从弟曹洪(?-232年):字子廉,太祖从弟,伯父曹鼎曾为尚书令。其有记载的活动时间为189年-232年。初为鹰扬校尉。黄初年间,封邑2100户。官至骠骑将军,封乐城侯。死后谥为恭侯。正始四年(243年)在太祖庙庭,享祭祀。曹休(?-228年):字文烈,太祖族子,其祖父曾为吴郡太守。有记载的活动时间约为188年-228年。十余岁时,父死,独与一家仆携母亲渡江至吴。曹*起兵,变更姓名,辗转荆州,以投奔曹*。初为虎豹骑宿卫。黄初七年(226年)封邑2500户。官至大司马,封长平侯。死后谥为壮候。正始四年(243年)在太祖庙庭,享祭祀。曹真(?-231年):字子丹,太祖养子,其父曹邵为曹*招兵被人所*。《魏略》中说其本姓秦,其父为掩护曹*,为追兵所*,曹*收养真,改其姓为曹。有记载的活动时间189年-231年。初讲虎豹骑。太和三年(229年)封邑2900户。官至大司马,封邵陵侯。死后谥号为元侯。正始四年(243年)在太祖庙庭,享祭祀。 后裔 曹霸,曹髦后人,唐玄宗时期画家,能文善画,官至左武卫将军,杜甫作有《丹青引》及《观曹将军画马图》二诗,表达对其画艺的赞叹。 侍卫 典韦(?-197年):被曹*称为古之恶来,与曹*之长子曹昂和曹*之侄曹安民战死于宛城,为救曹*而断后。许褚(?-?):字仲康,被曹*称为虎痴,典韦死后继续保护曹*,后曹*被马超追*,许褚虎视马超,马超才退兵,曹*逝世后许褚痛哭至吐*。 人物评价 史书评论

“汉末,天下大*,雄豪并起,而袁绍虎视四州,强盛莫敌。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 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陈寿《三国志·武帝纪》)

“太祖御军三十余年,手不舍书。书则讲武策,夜则思经传。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王沈《魏书》)

名人评说 许劭:“子治世之能臣,*世之奸雄。”陈宫:“今天下分裂而州无主;曹东郡(曹*),命世之才也,若迎以牧州,必宁生民。”袁绍:“曹*当死数矣,我辄救存之,今乃背恩,挟天子以令我乎!”刘表:“今天下大*,未知所定,曹公拥天子都许,君为我观其衅。”吕布:“明公(曹*)所患不过于布,今已服矣,天下不足忧。明公将步,令布将骑,则天下不足定也。”于禁:“且公聪明,谮诉何缘!”(《三国志·魏书·张乐于张徐传第十七》)荀��:“将军(曹*)本以兖州首事,平山东之难,百姓无不归心悦服。”郭嘉:“真吾主也。”“公奉顺以率天下;公纠之以猛而上下知制;公外易简而内机明,用人无疑,为才所宜,不问远近,;公策得辄行,应变无穷;公以至心待人,推诚而行,不为虚美,以检率下,与有功者无所吝,士之忠正远见而有实者皆愿为用;公于目前小事,时有所忽,至于大事,与四海接,恩之所加,皆过其望,虽所不见,虑之所周,无不济也;公御下以道,浸润不行;公所是进之以礼,所不是正之以法;公以少克众,用兵如神,**恃之,敌人畏之。”董昭:“将军(曹*)兴义兵以诛**,入朝天子,辅翼王室,此五伯之功也。”田丰:“曹公善用兵,变化无方,众虽少,未可轻也,不如以久持之。将军据山河之固,拥四州之众,外结英雄,内�农战,然后简其精锐,分为奇兵,乘虚迭出,以扰河南,救右则击其左,救左则击其右,使敌疲于奔命,民不得安业;我未劳而彼已困,不及二年,可坐克也。今释庙胜之策,而决成败于一战,若不如志,悔无及也。”刘备:“今指与吾为水火者,曹*也,*以急,吾以宽;*以*,吾以仁;*以谲,吾以忠;每与*反,事乃可成耳。今以小故而失信义于天下者,吾所不取也。”“惟独曹*,久未枭除,侵擅国权,恣心极*。”(《三国志·蜀书·先主传第二》)孙权:“老贼欲废汉自立久矣,陡忌二袁、吕布、刘表与孤耳。今数雄已灭,惟孤尚存,孤与老贼,势不两立。”(《三国志·吴书·周瑜鲁肃吕蒙传第九》)“其惟*伐小为过差,离间人骨肉以为酷耳,御将自古少有。”周瑜:“*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三国志·吴书·周瑜鲁肃吕蒙传第九》)鲁肃:“今之曹*,犹昔项羽,将军何由得为桓文乎?肃窃料之,汉室不可复兴,曹*不可卒除。为将军计,惟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彼曹公者,实严敌也”(裴松之注引《魏书》及《九州春秋》)“曹公威力实重”(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三国志·吴书·周瑜鲁肃吕蒙传第九》)韩嵩:“豪杰并争,两雄相持,天下之重,在于将军。将军若欲有为,起乘其弊可也;若不然,固将择所从。将军拥十万之众,安坐而观望。夫见贤而不能助,请和而不得,此两怨必集于将军,将军不得中立矣。夫以曹公之明哲,天下贤俊皆归之,其势必举袁绍,然后称兵以向江汉,*将军不能御也。故为将军计者,不若举州以附曹公,曹公必重德将军;长享福祚,垂之后嗣,此万全之策也。”诸葛亮:“曹*五攻昌霸不下,四越巢湖不成,任用李服而李服图之,委夏侯而夏侯败亡,先帝每称*为能,犹有此失”(《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第五》)张松:“曹公兵强无敌于天下”(《三国志·蜀书·先主传第二》)王沈:“太祖御军三十余年,手不舍书。书则讲武策,夜则思经传。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魏书》)陈寿:“汉末,天下大*,雄豪并起,而袁绍虎视(目示)四州,强盛莫敌。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搅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人之矣。”(《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裴松之在三国志注:“历观古今书籍所载,贪残虐烈无道之臣,于*为甚。”陆机:“曹氏虽功济诸华,虐亦深矣,其民怨矣。”(《辨亡论》)张悌:“曹*虽功盖中夏,威震四海;崇诈杖术,征伐无已!民畏其威而不怀其德也。”石勒:“大丈夫行事,当磊磊落落,如日月皎然,终不能如曹孟德、司马仲达父子,欺他孤儿寡妇,狐媚以取天下也。”(《晋书·载记第五·石勒下》)崔浩:“刘裕平逆*,司马德宗之曹*也。”(《资治通鉴·卷一百一十八·晋纪四十》)习凿齿:“昔齐桓公一矜其功而叛者九国,曹*暂自骄伐而天下三分,皆勤之于数十年之内而弃之于俯仰之顷,岂不惜乎!是以君子劳谦日昃,虑以下人,功高而居之以上,势尊而守之以卑。情近于物,故虽贵而人不厌其重;德洽群生,故业广而天下愈欣其庆。夫然,故能有其富贵,保其功业,隆显当时,传福百世,何骄矜之有哉!君子是以知曹*之不能遂兼天下者也。”(《汉晋春秋》)李世民:对曹*用兵才能评价:“临危制变,料敌设奇,一将之智有余,万乘之才不足。”“以雄武之姿,当艰难之运;栋梁之任同乎曩时,匡正之功异于往代”李世民:对曹*品德评价:“朕常以魏武帝多诡诈,深鄙其为人。”(《贞观政要》)刘知几:“贼*母后,幽迫主上,罪百田常,*千王莽。”(《史通u2022探赜篇》)王安石:“青山为浪入漳州,铜雀台西八九丘。蝼蚁往还空垄亩,麒麟埋没几春秋。功名盖世知谁是,气力回天到此休。何必地中余故物,魏公诸子分衣裘。”司马光:“知人善任,难眩以伪。识拔奇才,不拘微贱;随能任使,皆获其用。与敌对阵,意思安闲,如不欲战然;及至决机乘胜,气势盈溢。勋劳宜赏,不吝千金;无功望施,分毫不与。用法峻急,有犯必戮,或对之流涕,然终无所赦。雅性节俭,不好华丽。故能芟刈群雄,几平海内。”(《资治通鉴》)元好问:“曹刘坐啸虎生风,四海无人角两雄。”(《论诗绝句》)张溥:“究其(曹*)初,一名孝廉也……孟德奋跳,当涂大振,易汉而魏,虽附会曹参,难洗宗耻……孟德御军三十余年,手不舍书,兼草书亚崔、张,音乐比桓、蔡,围棋埒王、郭;复好养性,解方*。周公所谓多材多艺,孟德诚有之。使彼不称王谋篡,获与周旋,画讲武策,夜论经传;或登高赋诗,被之管弦。又观其射飞鸟,擒猛兽,殆可终身忘老,乃竟甘心作贼者,谓时不我容耳。汉末名人,文有孔融,武有吕布,孟德实兼其长;此两人不死,*孟德有余。《述志》一令,似乎欺人,未尝不抽序心腹,慨当以慷也。”(《汉魏六朝百三家集·魏武帝集题辞》)陈祚明:“德天分甚高,因缘所至,成此功业。”黄摩西:“魏武雄才大略,草创英雄中,亦当占上座;虽好用权谋,然从古英雄,岂有全不用权谋而成事者?鲁迅:“曹*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我虽不是曹*一党,但无论如何,总是非常佩服他。”毛泽东:“曹*统一中国北方,创立魏国。他改革了东汉的许多恶政,抑制豪强,发展生产,实行屯田制,还督促开荒,推行法治,提倡节俭,使遭受大破坏的社会开始稳定、恢复、发展。”范文澜:“他是拨*世的英雄,所以表现在文学上,悲凉慷慨,气魄雄豪。” 后人赞诗

《邺都引》 张说

君不见魏武草创争天禄,群雄睚眦相驰逐。昼携壮士破坚阵,夜接词人赋华屋。

都邑缭绕西山阳,桑榆汗漫漳河曲。城郭为墟人代改,但有西园明月在。

邺傍高冢多贵臣,娥眉曼�F共灰尘。试上铜台歌舞处,唯有秋风愁*人。

《邺城引》 张鼎

君不见汉家失统三灵变,魏武争雄六龙战。荡海吞江制中国,回天运斗应南面。

隐隐都城紫陌开,迢迢分野黄星见。流年不驻漳河水,明月俄终邺国宴。

文章犹入管弦新,帷座空销狐兔尘。可惜望陵歌舞处,松风四面暮愁人。

《次相州》王安石

青山如浪入漳州,铜雀台西八九丘。

蝼蚁往还空垄亩,骐�埋没几春秋。

功名盖世知谁是,气力回天到此休。

何必地中余故物,魏公诸子分衣裘。

《邺中歌》 钟惺

邺则邺城水漳水,定有异人从此起。雄谋韵事与文心,君臣兄弟而父子。

英雄未有俗胸中,出没岂随人眼底?功首罪魁非两人,遗臭流芳本一身。

文章有神霸有气,岂能苟尔化为群?横流筑台距太行,气与理势相低昂。

安有斯人不作逆,小不为霸大不王?霸王降作儿女鸣,无可奈何中不平。

向帐明知非有益,分香未可谓无情。呜呼!

古人作事无巨细,寂寞豪华皆有意。书生轻议冢中人,冢中笑尔书生气!

【五言】

雄哉魏太祖,天下扫狼烟。动静皆存智,高低善用贤。

长驱百万众,亲注《十三篇》。豪杰同时起,谁人敢赠鞭?

《浪淘沙 北戴河》毛泽东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

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

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

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大事年表

公元200年10月,曹*在官渡以少胜多大败河北袁绍。

公元201年在仓亭再次击破袁绍大军。

公元207年12月北伐三郡乌桓,彻底铲除了袁氏残余势力,基本统一了中原地区。

公元208年,曹*就任东汉帝国丞相。7月,曹*南征荆州刘表,12月在赤壁(今湖北黄冈)与孙刘联军作战,失利。

公元211年7月,曹*领军西征击败了以马超为首的关中诸军,构筑了整个魏国基础。

公元213年,汉献帝派御史大夫郗虑册封曹*为魏公,以冀州、并州等十郡为魏国封地,于邺城建立魏王宫铜雀台,享有天子之制,获得“参拜不名、剑履上殿”的至高权力。

公元215年攻占阳平关,击败、降服了汉中张鲁。

公元216年,汉献帝册封曹*为魏王。

公元220年3月15日,曹*于洛阳逝世,享年66岁,谥号“武王”,死后葬于高陵。曹丕继位后不久称帝,追谥曹*为“武皇帝”,庙号“太祖”,史称魏武帝。

曹*在北方屯田,兴修水利,解决了军粮缺乏的问题,对农业生产的恢复有一定作用;用人唯才,罗致地主阶级中下层人物,抑制豪强,加强集权,所统治的地区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精兵法,著《孙子略解》、《兵书接要》、《孟德新书》等书;善诗歌,《蒿里行》、《观沧海》等诗篇,抒发自己的**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后人集有《魏武帝集》。

在**军事方面,曹*消灭了众多割据势力,统一了中国北方和南方大部分区域,并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奠定了曹魏立国的基础。文学方面,在曹*父子的推动下形成了以“三曹”(曹*、曹丕、曹植)为代表的建安文学,史称“建安风骨”,他的诗以慷慨悲壮见称,在文学史上留下了灿烂的一笔。

身世争议 陈寿观点

曹*的父亲曹嵩被宦官曹腾收养,其本来身份一直存在争议。《三国志》作者陈寿记载“莫能审其生出本末。”刘宋裴松之《三国志注》中引用的《曹瞒传》和郭颁《世语》则记载曹嵩本姓夏侯,是夏侯��的叔父。

何焯观点

关于曹嵩出自夏侯氏的记载,何焯提出夏侯��的儿子夏侯��娶了曹*的女儿清河公主,夏侯渊的儿子夏侯衡也娶了曹家的女子,所以这种说法是敌对方东吴的传闻,不可采信。而潘眉、林国赞、姚范和赵一清则认为陈寿将夏侯��、夏侯渊、曹仁、曹洪、曹休、曹真、夏侯尚放在同一个列传中,正隐寓夏侯氏是曹魏的宗室,曹*是夏侯氏的子孙,赵一清还指出曹*把女儿嫁给夏侯��大概是想掩盖自己的出身,非常地奸诈,何焯据此辩证曹*不是夏侯氏的子孙,完全是颠倒事实。

恽敬观点

恽敬则认为曹*虽然阴险狡猾,也不应该做出近亲通婚之事。曹氏与夏侯氏世代通婚,而夏侯��、夏侯渊和曹仁、曹洪、曹休、曹真等是曹魏开国元勋,他们死后,曹爽与夏侯玄陆续被*,大权归于司马氏,所以陈寿将夏侯氏与曹氏合传,让后人看到曹魏兴衰的缘由,这是陈寿写史书定下的史学法规。

洪亮吉说

洪亮吉猜测陈寿大概是因为当时世传曹*是夏侯氏的子孙,所以在评论中特别注明夏侯氏和曹氏世代通婚,以表明此说的错误,洪亮吉还认为将《曹瞒传》和《世语》当做信史的人都是不善于读史书的。

刘咸�运�

刘咸�匀衔�即便曹嵩是夏侯氏的子孙,他的后裔也未必不能与夏侯氏通婚,因为两家已经是不同族了,陈矫就是如此。如果曹嵩为夏侯氏的子孙不是丑事,没必要避讳,曹嵩是宦官养子人所共知,曹氏家族也没对此事避讳,不避讳养子而避讳出自夏侯氏是不近人情的,所以此说不足信。刘咸�匀衔�恽敬所给出的曹氏、夏侯氏合传的解释合理,陈寿评论中曹氏合夏侯氏世代通婚就是他这样立传的理由,洪亮吉所说陈寿意在辨明流言的是非反而曲解了陈寿的意思。

李景星说

李景星认为“莫能审其生出本末”是陈寿揭露曹*家世的丑闻。

吴金华说

吴金华总结各家观点,指出陈寿“莫能审其生出本末”是一种曲笔,他还提出曹嵩为夏侯氏的三个证据:

《三国志注·吴主传》中引《魏略》记载了孙权写给浩周的书信,当中有“今子当入侍,而未有妃耦,昔君念之,以为可上连缀宗室若夏侯氏”,此时孙权向曹魏称臣,魏臣浩周以为孙权之子可以如同夏侯氏一样和曹魏宗室连结在一起,这已证明曹嵩出自夏侯氏并非敌对方的传闻。

裴松之说

《三国志·文帝纪》记载夏侯��去世的时候,裴松之引用《魏书》“王素服幸邺东城门发哀”,又引孙盛的评价“在礼,天子哭同姓于宗庙门之外。哭于城门,失其所也。”孙盛是东晋时人,以“良史”著称,他的这项评价以曹丕和夏侯��为同姓,证明曹嵩出自夏侯氏这一点在孙盛时代仍为人所共知。

周寿昌说

一九七四年至一九七九年安徽亳县城南出土了曹氏墓砖,刻辞有“夏侯右”。

关于夏侯氏和曹氏世代通婚之事,周寿昌指出陈矫原为刘氏子孙,后成为舅舅家养子改姓陈,又娶了刘颂的女儿,刘颂与陈矫是近亲,曹*因爱惜陈矫的才华,为他周全,特别下令禁止诽谤此事。周寿昌认为曹*禁止人们议论同姓通婚,也是为自己的私事提供方便。

其他观点

吴金华也提出曹魏时期同姓通婚毫不奇怪,甚至有同母兄妹结为夫妇的情况,如《三国志注·曹爽传》引《魏末传》记载曹*义子何晏就娶了同母妹妹金乡公主。吴金华指出只要知道这一点,就会对曹嵩出自夏侯氏没有任何疑问。此后朱子彦和韩升仍旧以《曹瞒传》和《世语》不可信,夏侯��、夏侯衡、夏侯尚娶曹氏女来论证曹*不是夏侯氏的后裔。

考古鉴定

2011年,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副会长韩�N、复旦大学现代人类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李辉教授来到曹氏宗族墓所在地―安徽亳州。在当地文物主管部门的积极配合下,课题组专家在库房内找到两颗牙齿―均是上世纪70年代从曹氏宗族墓“元宝坑一号墓”中出土的。

结合曹氏宗族墓考古挖掘领队李灿和现场挖掘人的口述,以及“元宝坑一号墓”墓室内**位置的墓砖铭文“河间明府”,课题组最终确定两个牙齿均来源于曹*叔祖父河间相曹鼎。曹鼎和曹腾是兄弟关系,这在《后汉书》中有明确记载:“又劾奏河间相曹鼎臧罪千万。鼎者,中常侍腾之弟也。”

课题组带回一颗保存较好的牙齿,回到复旦大学现代人类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课题组严谨提取牙齿中的古DNA,经过一个月一次、反复6次的测试,最终确认该牙齿中的古DNA中Y染色体SNP突变类型就是之前找到的O2*-M268。

2012年底,根据现代基因和古DNA的双重验证,复旦课题组最终100%确定了曹*家族的DNA:家谱记载为曹*直系后代的现代8个独立家族中,有6个家族的Y染色体为少见的O2*-M268,这证明曹*Y染色体是该类型,安徽亳州的曹*祖辈墓葬“元宝坑一号墓”的遗骨(曹鼎)也属于此类型,但夏侯氏、曹参后人都不是该类型。

目前通过DNA鉴定,共找到了9支曹*的后人(其中6支有家谱记载),分别来自安徽绩溪、安徽舒城、安徽亳州、江苏海门、广东徐闻、江苏盐城、山东乳山、辽宁东港、辽宁铁岭。

文献记载 《三国志·后妃传》:年二十,太祖于谯纳后为妾。陈寿.三国志·卷01. 中文维基文库. "谥曰武王。"《后汉书·卷五十一·李陈庞陈桥列传第四十一》:初,曹*微时,人莫知者。尝往候玄,玄见而异焉。谓曰:“今天下将*,安生民者其在君乎!”《三国志·卷一·魏书一·武帝纪**》:玄谓太祖曰:“天下将*,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三国志注·卷一·魏书一·武帝纪**》:魏书曰:太尉桥玄,世名知人,睹太祖而异之,曰:“吾见天下名士多矣,未有若君者也!君善自持。吾老矣!原以妻子为�。”《后汉书·卷六十七·党锢列传第五十七》:初,�J见曹*,叹曰:“汉家将亡,安天下者必此人也。”*以是嘉之。《后汉书·卷六十七·党锢列传第五十七》:初,曹*微时,瓒异其才,将没,谓子宣等曰:“时将*矣,天下英雄无过曹*。张孟卓与吾善,袁本初汝外亲,虽尔勿依,必归曹氏。”诸子从之,并免于*世。《三国志注·卷一·魏书一·武帝纪**》:公之为布衣,特爱俊;俊亦称公有治世之具。及袁绍与弟术丧母,归葬汝南,俊与公会之,会者三万人。公于外密语俊曰:“天下将*,为*魁者必此二人也。欲济天下,为百姓**,不先诛此二子,*今作矣。”俊曰:“如卿之言,济天下者,舍卿复谁?”《三国志注·卷一·魏书一·武帝纪**》:世语曰:玄谓太祖曰:“君未有名,可交许子将。”太祖乃造子将,子将纳焉,由是知名。《三国志注·卷一·魏书一·武帝纪**》:尝问许子将:“我何如人?”子将不答。固问之,子将曰:“子治世之能臣,*世之奸雄。”太祖大笑。《后汉书·卷六十八·郭符许列传第五十八》:曹*微时,常卑辞厚礼,求为己目。劭鄙其人而不肯对,*乃伺隙胁劭,劭不得已,曰:“君清平之奸贼,*世之英雄。”*大悦而去。《资治通鉴·卷第五十八·汉纪五十》:*父嵩,为中常侍曹腾养子,不能审其生出本末,或云夏侯氏子也。*少机警,有权数,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世人未之奇也,唯太尉桥玄及南阳何�J异焉。玄谓*曰:“天下将*,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J见*,叹曰:“汉家将亡,安天下者,必此人也。”玄谓*曰:“君未有名,可交许子将。”子将者,训之从子劭也,好人伦,多所赏识,与从兄靖俱有高名,好共核论乡党人物,每月辄更其品题,故汝南俗有月旦评焉。尝为郡功曹,府中闻之,莫不改*饰行。曹*往造劭而问之曰:“我何如人?”劭鄙其为人,不答。*乃劫之,劭曰:“子,治世之能臣,*世之奸雄。”*大喜而去。尉,即县尉,是县令的辅官,掌管治安捕盗工作,约相当于现代的副县级警察局长。由于洛阳县是东汉首都,所以它设置有四个尉官,北部尉是其中之一据《三国志》裴松之注所引的《魏武故事》建安15年12月己亥令所载:“去官之后,年纪尚少,……故以四时归乡里,于谯东五十里筑精舍,欲秋夏读书,冬春射猎,……。”魏书载太祖拒芬辞曰:“夫废立之事,天下之至不祥也。”对于曹嵩之死,史书说法不一。**种说法,《三国志·武帝记》引《世语》曰:嵩在泰山华县。太祖令泰山太守应劭送家诣兖州,劭兵未至,陶谦密遣数千骑掩捕。嵩家以为劭迎,不设备。谦兵至,*太祖弟德于门中。嵩惧,穿后垣,先出其妾,妾肥,不时得出;嵩逃于厕,与妾俱被害,阖门皆死。劭惧,弃官赴袁绍。后太祖定冀州,劭时已死。第二种说法,《三国志·武帝记》引《吴书》曰:太祖迎嵩,辎重百馀两。陶谦遣都尉张�]将骑二百卫送,�]于泰山华、费间*嵩,取财物,因奔淮南。太祖归咎于陶谦,故伐之。范晔 《后汉书·卷七十三·刘虞公孙瓒陶谦列传·第六十三·陶谦》:初平四年,曹*击谦,破彭城、傅阳。谦退保郯,*攻之不能克,乃还。过拔取虑、雎陵、夏丘,皆屠之。凡*男女数十万人,鸡犬无余,泗水为之不流,自是五县城保,无复行多。《三国志·魏书·荀��传》:��劝太祖曰:“昔晋文纳周襄王而诸侯景从,高祖东伐为义帝缟素而天下归心。自天子播越,将军首唱义兵,徒以山东扰*,未能远赴关右,然犹分遣将帅,蒙险通使,虽御难于外,乃心无不在王室,是将军匡天下之素志也。今车驾旋轸,东京榛芜,义士有存本之思,百姓感旧而增哀。诚因此时,奉主上以从民望,大顺也;秉至公以服雄杰,大略也;扶弘义以致英俊,大德也。天下虽有逆节,必不能为累,明矣。韩暹、杨奉其敢为害!若不时定,四方生心,后虽虑之,无及。”太祖遂至洛阳,奉迎天子都许。”王鸣盛,《十七史商榷·三国志二》赵翼,《二十二史札记·卷七》万绳楠:《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演讲录》,页9-13。《三国志·魏书十四·刘晔传》:鲁奔走,汉中遂平。晔进曰:“明公以步卒五千,将诛董卓,北破袁绍,南征刘表,九州百郡,十并其八,威震天下,势慑海外。今举汉中,蜀人望风,破胆失守,推此而前,蜀可传檄而定。刘备,人杰也,有度而迟,得蜀日浅,蜀人未恃也。今破汉中,蜀人震*,其势自倾。以公之神明,因其倾而压之,无不克也。若小缓之,诸葛亮明于治而为相,关羽、张飞勇冠三军而为将,蜀民既定,据险守要,则不可犯矣。今不取,必为后忧。”太祖不从。《傅子》曰:居七日,蜀降者说:“蜀中一日数十惊,备虽斩之而不能安也。”太祖延问晔曰:“今尚可击不?”晔曰:“今已小定,未可击也。”大军遂还。《三国志·武帝记》引《九州春秋》曰:时王欲还,出令曰“鸡肋”,官属不知所谓。主簿杨修便自严装,人惊问修:“何以知之?”修曰:“夫鸡肋,弃之如可惜,食之无所得,以比汉中,知王欲还也。”《三国志·蜀书·关张马黄赵传》:梁、郏、陆浑群盗或遥受羽印号,为之支党,羽威震华夏。《晋书·宣帝记》:帝谏曰:“禁等为水所没,非战守之所失,于国家大计未有所损,而便迁都,既示敌以弱,又淮沔之人大不安矣。孙权、刘备,外亲内疏,羽之得意,权所不愿也。可喻权所,令掎其后,则樊围自解。”《三国志·吴书·吴主传》:曹公且欲使羽与权相持以斗之,驿传权书,使曹仁以弩射示羽。羽犹豫不能去。中华民国**研究院两千年中西历转换《遗令》:“吾死之后,葬于邺之西冈上,与西门豹祠相近,无藏金玉珠宝。馀香可分与诸夫人,不命祭。吾婢妾与伎人皆勤苦,使著铜雀台,善待之。台上施六尺床,下施穗帐,朝脯上酒脯米长�L之属,每月朝旦十五日,自朝至午,辄向帐前作伎乐。汝等时时登铜雀台,望吾西陵墓田。馀香可分与诸夫人,不命祭。诸舍中无所为,可学作组履卖也。吾历官所得绶,皆著藏中。吾馀衣裳,可别为一藏,不能者兄弟可共分之”。中华民国**研究院两千年中西历转换《三国志袁涣传》是时新募民开屯田,民不乐,多逃亡。《三国志》明年使于谯,太祖问济曰:“昔孤与袁本初对官渡,徙燕、白马民,民不得走,贼亦不敢抄。今欲徙淮南民,何如?”济对曰:“是时兵弱贼强,不徙必失之。自破袁绍,北拔柳城,南向江、汉,荆州交臂,威露天下,民无他志。然百姓怀土,实不乐徙,惧必不安。”太祖不从,而江、淮间十余万众,皆惊走吴。《曹瞒传》曰:“是时南阳闲苦繇役,音于是执太守东里衮与吏民共反,与关羽连和。”《三国志武帝纪》:孙盛异同杂语云:太祖尝私入中常侍张让室,让觉之;乃舞手戟于庭,逾垣而出。才武绝人,莫之能害。《后汉书·陶谦列传》记载:“过拔取虑、雎陵、夏丘,皆屠之。凡*男女数十万人,鸡犬无余,泗水为之不流,自是五县城保,无复行迹。初三辅遭李�嗦遥�百姓流移依谦者皆歼。” 《资治通鉴》记载:“初,京、雒遭董卓之*,民流移东出,多依徐土,遇*至,坑*男女数十万口于泗水,水为不流。*攻郯不能克,乃去,攻取应、睢陵、夏丘,皆屠之,鸡犬亦尽,墟邑无复行人。” 《三国志武帝纪》记载:“九月,公东征布。冬十月,屠彭城” 《三国志武帝纪》记载:“夏四月,公自陈仓以出散关,至河池。氐王窦茂众万余人,恃险不服,五月,公攻屠之。”等《后汉书·袁绍列传》记载:“余众伪降,曹*尽坑之,前后所*八万人”《后汉书·孝献帝纪》记载:“曹**皇后伏氏,灭其族及二皇子。”《后汉书·皇后纪》:“董承女为贵人,*诛承而求贵人*之。帝以贵人有妊,累为请,不能得。后自是怀惧,乃与父完书,言曹*残逼之状,令密图之。完不敢发,至十九年,事乃露泄。*追大怒,遂逼帝废后······又以尚书令华歆为郗虑副,勒兵入宫收后。闭户藏壁中,歆就牵后出。时帝在外殿,引虑于坐。后被发徒跣行泣过诀曰:“不能复相活邪?”帝曰:“我亦不知命在何时!”顾谓虑曰:“郗公,天下宁有是邪?”遂将后下*室,以幽崩。所生二皇子,皆鸩*之。后在位二十年,兄弟及宗族死者百余人,母盈等十九人徙涿郡。”《三国志》:太祖南征,军�U水,绣等举众降。太祖纳济妻,绣恨之。太祖闻其不悦,密有*绣之计。计漏,绣掩袭太祖。太祖军败,二子没。《三国志 典韦传》:绣反,袭太祖营,太祖出战不利,轻骑引去。韦战于门中,贼不得入。兵遂散从他门并入。时韦校尚有十余人,皆殊死战,无不一当十。贼前后至稍多,韦以长戟左右击之,一叉入,辄十余矛摧。左右死伤者略尽。韦被数十创,短兵接战,贼前搏之。韦双挟两贼击*之,余贼不敢前。韦复前突贼,*数人,创重发,�_目大骂而死。英雄记曰:布谓太祖曰:“布待诸将厚也,诸将临急皆叛布耳。”太祖曰:“卿背妻,爱诸将妇,何以为厚?”布默然《后汉书u2027方术列传下》:“为人性恶,难得意,且耻以医见业,又去家思归,乃就*求还取方,因托妻疾,数期不反。*累书呼之,又敕郡县发遣,佗恃能厌事,独不肯至。*大怒,使人廉之,知妻诈疾,乃收付狱讯,考验首服。荀��请曰:“佗方术实工,人命所悬,宜加全宥。”*不从,竟*之。”《三国志》裴松之引《曹瞒传》曰:初,袁忠为沛相,尝欲以法治太祖,沛国桓邵亦轻之,及在兖州,陈留边让 言议颇侵太祖,太祖*让,族其家,忠、邵俱避难交州,太祖遣使就太守士燮尽族之。桓邵得出首,拜谢于庭中,太祖谓曰:“跪可解死邪!”遂*之。《先贤传》称不疑幼有异才,�明敏达,太祖欲以女妻之,不疑不敢当。太祖爱子仓舒,夙有才智,谓可与不疑为俦。及仓舒卒,太祖心忌不疑,欲除之。文帝谏以为不可,太祖曰:“此人非汝所能驾御也。”乃遣刺客*之。”《三国志注·魏书一·武帝纪》:吴人作曹瞒传及郭颁世语并云:嵩,夏侯氏之子,夏侯��之叔父。太祖于��为从父兄弟。《义门读书记·卷二十四·后汉书列传》:注引曹瞒传及郭颁世语并云:嵩,夏侯氏子,��之叔父,魏太祖于��为从父兄弟也。按��、渊之子皆与魏室缔姻,有以知曹瞒传及郭颁世语之妄。《义门读书记·卷二十六·三国志魏志》:采注吴人作《曹瞒传》郭颁《世语》并云嵩夏侯氏子,按夏侯��子��尚清河公主,渊子衡亦娶曹氏,则谓嵩夏侯氏子者,敌国传闻,盖不足信。《三国志考证·卷一·魏书一》:陈志于《帝纪》云:“莫能审其生出本末”,于列传则以夏侯��、夏侯渊、曹仁、曹洪、曹休、曹真、夏侯尚为一卷,显以夏侯氏为宗室矣。《三国志裴注疏》:历代史率以宗室合传,陈氏于蜀、吴亦然。志独以夏侯、曹氏合传,用意尤其明审。《援鹑堂笔记·卷三十·三国志》:余按陈氏以夏侯及诸曹同列一卷,毋亦有是疑乎?又按陈矫刘氏子,而婚于刘颂,则未得以吴人作传而遂以为妄也。《三国志注补·魏志列传第九》:承祚以夏侯与诸曹互列一卷,正隐寓*为夏侯氏子。至*以女妻茂,盖欲掩其迹,所谓奸也。而何氏转据此,力辨*非携养,不亦�俸酰�《大云山房文稿·初集卷二·书诸夏侯曹传后》:武帝纪注引曹瞒传及世语以*父为夏侯氏之子,于��为叔父,后人谓承祚合传夏侯曹,以嵩为夏侯氏子。按传,太祖以女妻敦子��,而渊子衡亦尚太祖弟海阳哀侯女,尚嫡室又曹氏女也。*虽鬼蜮,何至污*若此邪!盖二氏世为婚姻,��、渊有开国勋,与仁、洪、休、真等,及其亡也,爽与玄先后诛夷,大权始尽归司马氏,故合传之,以观魏氏兴衰之所由,乃作史定法也。《四史发伏·卷九·三国志》:评夏侯曹氏世为婚姻,承祚盖因世有谓*夏侯氏子者,故评中特著夏侯、曹氏世为婚姻,以明其非。今之读《曹瞒传》《世语》而信为实者,皆不善读史。《刘咸�匝�术论集 史学编下·三国志知意》:《武纪》注引《曹瞒传》、郭颁《世语》并云嵩夏侯氏子。何曰:“夏侯��子��,尚太祖女清河公主;渊子衡,亦娶曹氏,则谓嵩为夏侯氏子者,敌国传闻,盖不足信。”赵一清《三国注补》曰:“承祚以夏侯、曹互列一卷,正隐寓*为夏侯氏子。至*以女妻茂,盖欲掩其迹,而或转据此力辨*非携养,不亦�俸酢!闭卵С稀兑颐�答记》亦谓此篇有深意。洪亮吉《四史发伏》曰:“承祚盖因世有谓*夏侯氏子者,故评中特著夏侯、曹氏世为婚姻,以明其非。今之读《曹瞒传》《世语》而信为实者,皆不善读史。”恽敬《书后》曰:“后人谓承祚合传夏侯、曹,以嵩为夏侯氏子。按传,太祖以女妻敦子茂,而渊子衡亦尚太祖弟海阳哀侯女,尚嫡室又曹氏女也。*虽鬼蜮,何至污*若此邪!盖二氏世为婚姻,敦、渊有开国勋,与仁、洪、休、真等。及其亡也,爽与玄先后诛夷,大权始尽归司马氏,故合传之,以观魏氏兴衰之所由,乃作史定法也。”尚说同恽。按即使嵩是夏侯子,未尝不可与夏侯氏为婚,彼固已异族也。陈矫亦行之矣。但夏侯氏子不足为丑,何故讳之?嵩为宦者养子,固人知之,而曹氏族亦未尝讳,不讳养子,而反讳夏侯乎?此不近情,固知其说不足信。合传之义,恽说为当,评中世为婚姻,乃是立此传之意。洪氏谓意在辨正世传,则反曲矣。《四史评议·三国志评议·魏书武帝纪**》:“莫能审其生出本末”句,揭老瞒家世,丑不可言。世言陈承祚此书专为魏讳,以此证之,殊不尽然。梁章巨《三国志旁证·卷一》:按夏侯��薨,裴注引《魏书》曰:“王素服幸邺东城门发哀。”孙盛曰:“在礼,天子哭同姓于宗庙门之外。哭于城门,失其所也。”魏并未闻以夏侯为同姓,故累为婚,孙氏所议,殊非事实。且其时即以天子例曹丕,又何说乎?《三国志校诂》 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0年10月**版 ISBN 7805191972K 1-2页《三国志注证遗·卷一》:魏武纪云:“养子嵩嗣,官至太尉,莫能审其生出本末。”案嵩即*父也,裴注引吴人曹瞒传及郭颁世语并云嵩夏侯氏之子,夏侯��之叔父。太祖于��为从父兄弟注引曹瞒传及郭颁世语并云:嵩,夏侯氏子,��之叔父,魏太祖于��为从父兄弟也。何焯谓夏侯子��尚清河公主,渊子衡亦娶曹氏,则谓嵩为夏侯氏之子者,敌国传闻,殆不足信。予案魏陈矫本刘氏子,出养于姑,改姓陈氏,后娶刘颂女。颂与矫固近亲也,魏武拥全之,特下令禁人诽议。殆以同姓为婚禁人议,即以便己私也。《三国志校诂》 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0年10月**版 ISBN 7805191972K 1-2页朱子彦 存世曹氏族谱与曹*后裔无关――与复旦"曹*墓人类基因调查的历史学研究"课题组商榷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03期韩升 曹魏世系考述《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Chuanchao Wang et al. 2011. Present Y chromosomes reveal the ancestry of Emperor CAO Cao of 1800 years ago. Journal of Human Genetics复旦大学定位曹*家族DNA 称准确率超90%Validating the authenticity of the pedigrees of Chinese Emperor CAO Cao of 1,800 years ago.H. Li ICHG 会议摘要 墓地遗址

2018年3月29日,发掘确认了曹*高陵陵园及相关建筑遗迹的存在,陵园包括内外夯土基槽、神道、东部建筑和南部建筑等五个部分”,陵园位于安阳。

**形象 年份 电视剧/电影 饰演者 1983 《神通术与小霸王》 白彪 1983 《华佗与曹*》 王洪生 1985 《诸葛亮》 王伟 1992 《关公》 胡庆士

1994

《三国演义》

鲍国安

1994 《东方小故事之望梅止渴》 李国梁

1995

《三国英雄传之关公》

龙隆

1996 《诸葛亮》 柯俊雄

1999

《一代枭雄曹*》

柯俊雄

2000 《医神华佗》 黄日华

2000

《曹*》

姚橹

2001

《吕布与貂蝉》

聂远、邵峰

2002

《洛神》

刘丹

2002

《曹*与蔡文姬》

濮存昕

2004 《武圣关公》 张永刚

2008

《三国之见龙卸甲》

刘松仁

2008

《赤壁》

张丰毅

2009 《赤壁下》 张丰毅

2010

《三国》

陈建斌

2010

《关云长》

姜文

2010 《越光宝盒》 郭德纲 2011 《钟繇》 吴广林 2011 《回到三国》 罗乐林

2012

《铜雀台》

周润发

2013

《曹*》[106-107]

赵立新、王翰

2013 《新洛神》[108] 李进荣 2015 《半为苍生半美人》 王建新 2015 《武神赵子龙》 张鹰 2016 《军师联盟》 于和伟 2017 《三国机密》 谢君豪
原文链接:,转发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