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沅君简介简历(个人资料介绍)

冯沅君(1900~1974),河南唐河人,现代文学史家、戏曲史家、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冯沅君 - 简介 (1900~1974),女,原名恭兰、淑兰,字德馥,笔名淦女士、大绮、吴仪、漱峦、易安、沅君等,河南唐河人,现代文学史家、戏曲史家、作家。

冯沅君父亲冯台异,字树侯,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中进士,到两湖总督张之洞幕下办事,曾任武昌“方言学堂”会计庶务委员(即外国语学校的总务长),后任湖北省崇阳县知县。冯树侯注重对子女的教育,在家设书房请“教读师爷”,为其长子友兰、二子景兰及女儿沅君讲授古文、算学、写字、作文。年幼的冯沅君喜爱读古文,尤爱读唐诗,十一二岁时不仅能背诵大量的诗词,而且还能够吟诗填词,故有“才女”之誉。后来,冯沅君的大兄、二兄先后赴京、沪学习。冯沅君在家一方面利用家中父兄念过的书,刻苦攻读,吟诗作赋;一方面大量阅读大兄、二兄带回来的中国古典名著及新出的报刊,从中接受新的思想。1917年秋,冯沅君说服母亲,随长兄冯友兰到北京,入考国立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

冯沅君 - 生平 1922年,冯沅君考入北京大学国学研究所。由于社会新思潮的猛烈冲击和个人自由思想的迅猛发展,她连续写了《隔绝》、《隔绝之后》、《慈母》、《旅行》等短篇小说,以淦女士的笔名在创造社办的《创造季刊》、《创造周报》上发表。3个集子《卷�》、《春痕》、《劫灰》系统地表现了一个女性生活的全部过程,仿佛是一个女性青春时代的“自传”。冯沅君从事文艺创作的同时,还写了几篇阐述文艺见解的精辟论文,《为病**》、《对于文学应有的见解》、《不著名的文人作品》、《闲暇与文艺》等,文章清晰、简炼,表达了她对文艺的诸多看法。

1925年起,冯沅君先后到南京金陵大学、上海暨南大学、复旦大学等校中文系任教。

1929年1月24日,与三峡文学研究家陆侃如在上海结婚。

1932年,他们考取巴黎大学文学博士班,专事古典词曲的研究,并获得博士学位。

1933年出版论文集《沅君卅前选集》(上海女子书店)。

冯沅君1935年回国,先后在河北女子师范学院、武汉大学、东北大学等校中文系担任中国古典文学教授,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除担任教学工作外,仍继续古典文学、文学史的研究和著述,被誉为中国著名的文学史家。这期间出版了《张玉田年谱》、《古优解》、《孤本元明杂剧题记》、《古剧说汇》等,并与陆侃如合著《中国诗史》、《南戏拾遗》等书。

1949年以后,她一直担任山东大学中文系教授,并被选为省妇联副**。1955年,任山东大学副校长,先后担任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二、三届代表,山东省文联副**及山东省人民委员会委员等职。在繁忙的教学和行政工作之余,她还与陆侃如合编了《中国文学史简编》和《中国文学简史》,和林庚教授一起主编了《中国历代诗歌选》(下编),为大学中文系中国古典文学课的教学提供了教学依据和系统教材。1974年6月17日,冯沅君因病逝世于山东济南。冯沅君是一位著名学者,一位教育家,也是“五四”以后出现的新文学史上**批颇有影响的女作家之一,曾与蜚声文坛的女作家冰心、庐隐齐名。袁世硕汇编整理的《冯沅君古典文学论文集》由山东人民出版社1980年出版,收录了《古优解》、《南戏拾遗?导言》、《记侯正卿》及1949年以后撰写的重要戏曲论文13篇,较完整地保存了冯沅君一生研治古典文学的成果。1983年,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冯沅君创作译文集》,辑有她的小说、散文、诗词及译文等。 冯沅君 - 作品 著有《中国诗史》、《南戏拾遗》、《中国文学史简编》(以上与陆侃如合著)、《张玉田年谱》、《古剧说汇》、《冯沅君古典文学论文集》,以及小说集《卷》《劫灰》、《春痕》等。

《南戏拾遗》发表于1936年《燕京学报》,是继赵景深、钱南扬等人之后的又一本宋元南戏佚曲辑录的著作。主要根据的材料是当时新发现的《汇纂元谱南曲九宫正始》(徐于室、钮少雅合编),共得南戏新目72种,有佚曲增补的南戏43种,扩大了学术界对宋元南戏的认识。

《古剧说汇》收辑了著者1935年以后的10年间撰写的关于古代戏曲的考证文章,共15篇。1947年商务印书馆出版1956年经著者重订,抽去《南戏拾遗补》、《南戏拾遗补跋》、《元剧中二郎斩蛟的故事》、《古优解补证》4篇,另增加《孤本元明杂剧钞本题记》一篇,由人民文学出版社重印出版。这些文章,涉及宋、金、元时期有关戏曲的若干具体问题。《古剧四考》及《古剧四考跋》,包括《勾栏考》、《路歧考》、《才人考》、《做场考》,考证、探讨了古代的剧场、演员、剧作者及其团体、戏曲演出等方面的实际情况。中间对元代重要剧作家关汉卿等人的生卒年代,也作了考证说赚词及说赚词跋、《〈天宝遗事〉辑本题记》及《〈天宝遗事〉辑本题记跋》、《金院本补说》及《金院本补说跋》,考证、探讨了对元杂剧的形成有直接关系的赚词、诸宫调、金院本的曲调、体制演变、作品、演唱等方面的问题。《孤本元明杂剧钞本题记》一文,就近世发现的《脉望馆钞校本古今杂剧》一书,考证了元剧上演时各种脚色“穿关”、“题目正名”的功用、元剧联套程式。对王国维的《宋元戏曲史》有所补充和发展。这部书对所考证、探讨的现象和问题,大体上理出了眉目,做出了贴近事实的铨释和说明,对研究宋、金、元戏曲和中国戏曲的历史,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1980年出版的《冯沅君古曲文学论文集》,收录了《古优解》《南戏拾遗・导言》《记侯正卿》及1949年以后撰写的重要戏曲论文13篇。

冯沅君治学谨严,博览慎思,言必有据。戏曲研究论著所援引的文献资料丰富充实,文章的注文中也多有参考价值的论证。

冯沅君 - 作品特色 冯沅君作品体现出明显的浪漫主义色彩。这不仅是指其作品思想上的浪漫因素,更主要的是指其创作方法上的特征。其作品不以故事情节安排为重心,而以人物心理刻画为重心;不以故事情节发展来框架作品的结构,而以人物心理、情绪发展为作品的线索。在那里,运用得最得心应手的是**人称的叙述方式。即使是在第三人称的叙述方式的作品中,作者也是借主人公的语言或心理活动描写来渲泄自己的情感,表达自己的思想,并不失时机地借景抒情,以景物、环境的描写来渲染作品的抒情氛围。杨义认为,庐隐的小说广泛使用日记和书信的形式,“在五四作家中是首屈一指的,堪称日记书信体的专家”。其实,从创作整体而言,冯沅君似乎表现得比庐隐更突出。在她的15篇作品中,运用书信体或运用书信作为作品主体的就有8篇,并且几乎包括她的全部重要作品在内,这个数字是惊人的。像《隔绝》这篇作品,由于书信体的运用,使作者的笔直入主人公的内心世界,表达了女主人公敢于为恋爱自由而死的决心,且由于时空的立体性安排,把主人公“隔绝”后的痛苦和“隔绝”前与爱人的欢愉交织成一体,增强了作品的情感张力。即使不是书信体,如《旅行》这篇代表作式的作品,也同样是**人称的叙述角度,通篇都是女主人公的内心独白,作家注意的不是作品的故事性,而是对作品中人物心理的刻画;不是人物的外在行动,而是人物的内在思想和情绪。这样,作品便表现出描写对象的强烈叛逆精神,同时,女主人公强烈的叛逆精神背后的“怕敢毅然和传统战斗”的矛盾心理也得到充分地表现。我们还将发现,由于作家对她笔下人物的思想、情感的认同,也增强了小说的艺术感染力量,作家的主体情感也通过她笔下的人物形象塑造,得到淋漓尽致地渲泄,而这一点又恰恰是同作品**人称叙述方式相联系。冯沅君说:“文学作品必需作者的个性”,“至于书信,我以为应较其他体裁的作品更多含点作者个性的色彩”。 �� 作为女性作家作品的浪漫主义色彩的另一特征,是她的作品中无一例外地浸染了古典诗词的艺术情调。冰心擅长“诗化的白描”,并常常引用或化用古典诗词的词句:“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斯人独憔悴》) 这种特征亦体现在冯沅君的小说中,《卷�》的集名,如鲁迅所说:“是‘拔心不死’的草名”,作者以此象征女主人那刻骨铭心的爱情,也暗示了其恋爱的悲剧。此外如《慈母》题下引孟郊的诗《游子吟》,《劫灰》集题词引《诗经》中《小雅?节南山》的诗句等等,几乎是惯例。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作家还在某一篇作品中引用古诗的句子或自作诗词来表达主人公特定的心理活动。如《误点》中引李白“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隔绝》中嵌进一首长达四节的新诗,都和作品的情节和主人公特定情境下的心理活动、情绪特征相吻合,起到了极好的烘托作用。冯沅君这一创作上的特征,无疑是和她深厚的古典文学修养有关。这一特征使她的作品更加深入人心,深得新文学初期受过古典文学熏陶、训练的读者的喜爱。写作《春恨》后,冯沅君的热情转向学术研究。总之,她的作品别具一格,很有特色。她的作品,特别是恋爱小说,确实是中国现代文学珍贵的遗产。 冯沅君 - 陆侃如和冯沅君 陆侃如(1903―1978),著名学者。原名侃,字衍庐,笔名小璧。祖籍江苏太仓,出生于江苏海门,生于一爱国士绅家庭。1920年,入北京高等师范学校。1922年考入北京大学。1924年由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考入清华大学研究院专攻中国古典文学。大学一年级时他便出版了《屈原》,大学毕业时又出版《宋玉》一书。研究院毕业后,他在上海中国公学任教授,并在复旦大学、暨南大学**。

1929年,陆侃如在上海与冯沅君结婚,从此二人合作研究中国古典文学。

1932年夏,陆冯同时出国,入法国巴黎大学研究院,1935年夫妇均获文学博士学位。1935年回国后,任燕京大学教授兼中文系主任。抗日战争*发后,于1938年初南下昆明,在迁至云南的中山大学师范学院任教。1942年,到四川三台,任内迁的东北大学文学院院长兼中文系主任。1946年随校迁回沈阳。1947年到青岛,担任山东大学中文系教授。 1958年随学校迁居济南。

1949年青岛解放后,陆侃如任山东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兼图书馆馆长,1951年任副校长、《文史哲》编委会主任,并当选为省人大代表。1953年相继担任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文联委员、全国作协理事。1953年加入九三学社,为九三学社山东地方组织创始人之一,历任九三学社****、青岛分社主任委员、济南分社筹委会主任等职。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1978年12月1日病逝。临终前将其珍存的全部书籍和近3万元存款捐献给山东大学。1979年**昭雪,恢复名誉。

冯沅君是新中国**位女一级教授,也担任过山东大学副校长,同时还在文化界、妇女界担任一些要职,积极参加青岛市的社会活动。

陆、冯夫妇在文学研究领域同心协力著书立说,比翼齐飞,堪称文坛佳话。1931年,他们二人合作出版60万字的《中国诗史》,打破传统见解,很有新意。1932年二人又合作出版《中国文学史简编》一书,他们二人的著作被译成几种外国文字出版,使中国古代优秀文学遗产在世界范围内发扬光大。

山东大学以陆冯二人生前积蓄为基金,设立了“冯沅君文学奖”,鼓励有成就的文学教学研究工作者,努力献身祖国的文化学术事业。

重要著作有:《屈原》《宋玉》《乐府古辞考》《陆侃如古典文学论文集》,与冯沅君合著《中国诗史》《中国文学史简编》《中国古典文学简史》,与高亨合著《楚辞选》,与牟世金合著《文心雕龙选译》《刘勰论创作》《刘勰与文心雕龙》。译著有高本汉的《左传真伪考》、小仲马的《金钱问题》、塞昂里的《法国社会经济史》。

冯沅君 - 影响

冯沅君在逾半个世纪的古典文学教学和研究工作中,作出了出色的成绩,在中国古今文学研究家中,堪称“豪杰”。她,对教学工作兢兢业业,勤勤恳恳,数十年如一日;她,热心培养青年,提携后进。她的学生或者是她指导过的青年教师都深得其益。曾被冯先生提名留校担任古典文学教学助教。她的治学态度也十分严谨。她在研究和探讨问题时,总是充分地占有资料,从多方面进行考察和分析,然后实事求是地进行判断。解放后,在繁忙的教学和行政工作之余,她还与陆侃如先生合编了《中国文学史简编》和《中国文学简史》,并受教育部的委托,和林庚教授一起主编了《中国历代诗歌选》(下编),质量颇高。

1974年6月17日冯沅君因患不治之症,与世长辞了。生前,她曾对山东大学王仲荦教授表示:“我一介寒儒,连个后嗣亦无,能为国家民族留点什么?我想个人艰窘一点,存几个钱,身后让国家做学术奖金;奖掖后人吧!”

杰出的女作家、学者犹如一道星光,消失了,但她辛勤培育出来的接班人,将继承她的遗愿,沿着她的足迹,在古典文学研究领域中进行新的探索。1974年,袁世硕汇编整理的《冯沅君古典文学论文集》由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较完整地保存了冯沅君一生研治古典文学的成果。1983年,山东人民出版社又出版了《冯沅君创作译文集》,辑有她的小说、散文、诗词及译文等,是一本她的全部创作的作品集。

冯沅君 - 荣誉成就

冯沅君系国家一级教授,**、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山东省人民政府委员,山东省文联副**,山东省妇联副**,山东大学副校长。

冯沅君作为当代杰出女学者、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可谓20世纪中国的一个奇迹。这位蜚声全国、倾一生心*致力于我国古典文学教育事业的文化名人,是20年代中国新文坛上与苏雪林、庐隐、冰心齐名的富有才华、独具风格的女作家,当代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的开拓者。她与学者陆侃如的结合,曾被人称做是一部充满着“爱、自由和美”的奇特的罗曼史。可以说,她与陆侃如既是感情的结合,也是学术的结合,他们从20年代末结为伉俪,合著《中国史诗》、《中国文学史简编》等,一起远渡重洋留学法国,一起经受战*年代颠沛流离的苦难辛酸,又一起于1947年盛夏来到山东大学任教,在这所享有良好声誉的高等学府度过了他们一生中最后的3O来个春秋。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这对学者伉俪始终情深爱笃,相依为命。他们都是国家一级教授,都被国务院任命为山东大学副校长,冯沅君还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陆侃如为全国政协委员。他们在中国古典文学的教学和研究中,不仅多有建树,更为国家培养了许多人才,当代研究中国古典文学卓有成就的学者袁世硕、牟世金都曾是他们的高足。冯沅君身为当代中国著名学者,她的长兄冯友兰(哲学家),二兄冯景兰(地质学家),一门三杰,在学术上都有相当成就。

冯沅君 - 个人评价

在二十世纪的中国,冯沅君是一位著名学者,一位教育家,也是“五四”以后出现的新文学史上**批颇有影响的女作家之一,曾与蜚声文坛的女作家冰心、庐隐齐名。她从事文学写作的时间,仅为其生命的十分之一,从1922年开篇创作到1929年搁笔,历时七年,给后人留下三个短篇集――《卷荒》、《春痕》、《劫灰》及其未入集的少量文字。她的作品的中心主题是大胆写出了当时女性挣*旧礼教束缚的恋爱心理,表达了“五四”运动前后一些人对封建传统的激愤和反抗。她的作品如涓涓细流汇入“五四”以后文学的洪流中,浩浩荡荡,奔腾不息。冯沅君的创作,凝聚着鲁迅的心*,这棵幼苗,曾得到过鲁迅辛勤的灌溉和培育。早在1926年,鲁迅曾把她的短篇小说《卷(艹施)》连同其它三篇编入《乌合丛书》(之六),从编辑稿件到印刷出版,都亲自办理,鲁迅写信给画家陶元庆(112致陶元庆,《鲁迅书信集》上卷100页),要他为《卷(艹施)》设计封面,并自己撰写广告。鲁迅还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中用一页的篇幅对这本集子中的短篇小说《旅行》给予了热情而中肯的评价:冯沅君有一本短篇小说集《卷(艹施)》……其中的《旅行》是提炼了《隔绝》和《隔绝之后》(并在《卷艹施》内)的精粹的名文,虽嫌过于说理,却还未伤其自然;那“我很想拉他的手,但是我不敢,我只敢在间或车上的电灯被震动而失去它的光的时候;因为我害怕那些搭客们的注意。可是我们又自己觉得很骄傲的,我们不客气的以全车中最尊贵的人自命”。这一段,实在是五四运动直后,将毅然和传统战斗,而又怕敢毅然和传统战斗,遂不得不复活其“缠绵排恻之情”的青年们的真实的写照。和“为艺术而艺术”的作品中的主角,或夸耀其颓唐,或炫鬻其才绪,是截然两样的。鲁迅议论作品,同时也是对作家的评论。字里行间充分肯定了冯沅君毅然和传统战斗的革命精神。

原文链接:,转发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