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尔巴哈,德国旧唯物主义哲学家。1804年7月28日生于巴伐利亚,卒于1872年4月13日。他批判了康德的不可知论和黑格尔的唯心主义,恢复了唯物主义的权威;肯定自然离开人的意识而独立存在,时间、空间是物质的存在形式,人能够认识客观世界;对宗教神学进行了有力的揭露和批判。但他抛弃了黑格尔的辩证法,他的唯物主义依然是形而上学的,社会历史观是唯心主义的。, 费尔巴哈 - 简介 路德维希・安德列斯・费尔巴哈(Ludwig Andreas Feuerbach,1804年7月28日-1872年9月13日)。费尔巴哈是德国旧唯物主义哲学家。1804年7月28日生于巴伐利亚,卒于1872年4月13日。他批判了康德的不可知论和黑格尔的唯心主义,恢复了唯物主义的权威;肯定自然离开人的意识而独立存在,时间、空间是物质的存在形式,人能够认识客观世界;对宗教神学进行了有力的揭露和批判。但他抛弃了黑格尔的辩证法,他的唯物主义依然是形而上学的,社会历史观是唯心主义的。 费尔巴哈 - 人物生平 费尔巴哈早年在黑森州的海德堡学习神学,受到当时教授的影响,对黑格尔的哲学感兴趣,不顾父亲的反对,到柏林跟随黑格尔学习哲学,随后他成为“青年黑格尔学派”的成员。 1828年,他到纽伦堡附近的埃尔兰根学习了两年自然科学,并任大学讲师。 1830年,费尔巴哈匿名发表了**部著作《论死与不朽》,抨击个人不朽的概念,拥护斯宾诺莎等人提出的,“人死后会被自然重新吸收”的哲学。他的这种激进思想加上不善演讲,他一直在学术界无法取得成功,并被永远驱逐出大学讲坛。只能依靠他妻子在一座瓷厂中的股份生活,居住在纽伦堡附近的勃鲁克堡。 1834年,费尔巴哈发表了《阿伯拉尔和赫罗伊丝》 1838年,发表《比埃尔・拜勒》 1839年,发表《论哲学和**教》,宣称“**教事实上不但早已从理性中消失,而且也从人类生活中消失,它只不过是一个固定不变的概念”,公开反叛当时的观念。同年发表了《黑格尔哲学的批判》,对黑格尔的唯心论作了分析批判。 1841年,发表《**教的实质》,重申对**教的看法。 1857年,发表著作《神统》。 1860年,由于他赖以为生的瓷厂倒闭,他只得离开在勃鲁克堡的家,搬到纽伦堡。靠朋友的帮助生活。 1866年,费尔巴哈发表了最后一本著作《上帝、自由和不朽》。 1870年,他加入了德国社会民主党。 1872年,费尔巴哈在纽伦堡去世,享年68岁[1][2]。 早年入海德堡大学神学系,后转入柏林大学学习哲学,1826年转入埃尔兰根大学学习植物学、解剖学和心理学,后获博士学位,并在该校任教。后因发表反对神学的著作被辞退,隐居乡间。在逝世前不久曾参加德国社会民主工党(爱森纳赫派)。他的功绩是在唯心主义统治德国哲学界达数十年之久后,恢复了唯物主义的权威。黑格尔逝世前,形成了一个庞大的黑格尔学派。黑格尔逝世后,学派迅速分化瓦解。形成了保守的右翼派老年黑格尔派,鼓吹政教统一;激进的左翼派即青年黑格尔派,主张**与宗教分离。费尔巴哈曾属青年黑格尔派,他几乎听完了黑格尔的所有讲座。后批判了黑格尔的思维和存在同一说,提出了以人和自然为哲学唯一对象的人本学。他肯定自然是物质的客观实在,空间、时间和机械运动是物质的存在形式,人是自然的产物,是灵魂和肉体的统一,唯物地阐述了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他认为人是认识的主体,主体和客体通过感觉直接联系达到统一,自然是可以被认识的,主张直观的反映论。在批判黑格尔的唯心主义时,抛弃了黑格尔的辩证法 。他的人本学对人的理解是抽象的自然人。他论证了宗教和唯心主义在本质上的联系,提出唯心主义只是用理性改造了的神学。在否定了过去的宗教之后,他试图建立一种无神的宗教来宣扬超阶级的爱。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地吸取了费尔巴哈哲学的“基本内核”,建立了科学的、革命的辩证唯物主义,因此费尔巴哈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来源之一 。 费尔巴哈 - 人物著作 著有《黑格尔哲学批判》、 《**教的本质》、《未来哲学原理》等。 《黑格尔哲学批判》是德国哲学家费尔巴哈的一部重要哲学著作,他代表了当时的唯物主义观点,从认识论的根源上,对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进行的分析批判。他认为人的精神、思想是人脑的属性,是附属于肉体的,黑格尔的错误在于把精神和思维看作一种*离人脑而独立的东西,“没有感觉,没有人的,在人之外的思维”是十分荒谬的。 费尔巴哈指出黑格尔所说的“绝对精神”,不过是以精神、思维形式表现出来的上帝,“唯心论直接地将理性神化”,“黑格尔哲学是将思维……当成了神圣的绝对的本质,‘绝对’哲学的秘密,因此就是神学的秘密”。 费尔巴哈认为,黑格尔将精神、思维“外在化”为自然的学说,不过就是改装了的上帝创世说,“从精神里推出自然,意思等于算帐不找掌柜”,“等于从水里做出酒”,“等于用语言呼风唤雨,用语言移山倒海,用语言使瞎子复明”,“等于处女借圣灵而生救世主”。 卡尔・马克思认为费尔巴哈在批判黑格尔时,没有认识到黑格尔哲学中辩证法的重要性和其合理成分,因此费尔巴哈的唯物论是形而上学的。马克思写了一本《费尔巴哈论纲》来分析评价他认为费尔巴哈的正确和错误的地方。 人本学哲学 费尔巴哈人本学哲学,在唯物主义发展史上做出了贡献。他的思想的主要特点有: ①用自然界代替存在,就派出了社会存在。 ②用生物学上的人代替社会人的思维,排出了人的思维的社会性。 ③把人的本质就是为生物学上的本质。 从总体上说,费尔巴哈属于德国古典哲学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费尔巴哈 - 人本学哲学 关于自然的学说 ①自然界:是一切物质的感性的有形事物的总和,是唯一的客观实在,是“非产生、非创造”的实体,是永恒的实体。 ②自然界变化的原因,它的存在和变化使自身原因。 ③时空与物质关系:时间和空间是自然界事物的存在形式。 ④自然界的发展变化是有规律的。 ⑤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物质**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他说:“思维和存在的真实关系只是这样;存在是主体,思维是宾词。思维是从存在而来的,然而存在并不来自思维。……存在只能为存在所产生。” 关于人的学说
①人是以自然界为基础的人与自然界是不可分割的物质统一体。人是自然界的产物,有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的思维有是一自然界为内容、凭借身体和思维同自然界发生联系,凭着人的本质来认识自然界,实际上不过是自然界自己认识自己,因而是完全可能的。
②人是以身体(肉体)为基础的灵魂与肉体,思维与存在的统一体。大脑是肉体,灵魂与大脑分不开,没有大脑活动便不能思维,二者有差别,有统一于人本身。所以,以人为基础的灵魂与肉体的统一实体,是正确理解思维与存在同一的前提。
③人是以感性为基础的感性和理性的统一体。人首先是有感性,然后才有理性。因此,只有存在与本质结合,直观与思维结合,才有生活和真理。由于感性感觉是对客体的特性的反映,因此,只有以人的感性为基础的感性和理性的统一体,主体和思想才能找到通向客体和存在的道路。
④人是以“类”为基础的“个体”于“类”的物质统一体。人与人的感觉和思想都是在与他人交往中产生,形成和证实的,但是你我之间交往有限,要解决认识中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矛盾,就需要把个体和类统一起来,依靠世世代代相传的人类认识。
⑤人的本质,他在不同地方有三种说法:一是人本身所同化的东西;二是两性关系,人的情欲;三是主要的,他认为人的绝对本质是理性,意志和心,所谓理性是思维力――认识之光,所谓意志是意志力――品性之能量,所谓心是心力――爱。
认识论 ①认识对象:客观事物及其本质。他指出,哲学是关于存在物的知识,事物的本质是怎样的,就必须怎样来思想,来认识它们。 ②认识的起点和基础:感觉(经验)。他非常强调感觉,感性认识的确实性,可靠性,但也不完全遍地理性认识的作用。 ③坚持唯物主义可知论。费尔巴哈承认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并说:“人的感官不多不少,恰合在世界的全体中认识世界之用”并批判了不可知论和唯心论。费尔巴哈认为,必须以人作为思维和存在统一的主体和基础,才能正确解决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性,思维能否反映存在和如何反映存在,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问题,以及解决认识中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矛盾问题。 ④检验真理的标准:实践。列宁说,费尔巴哈“把人类实践的总和当作认识论的基础。”但是,列宁认为,费尔巴哈并不了解实践的科学含义。 费尔巴哈 - 宗教思想 费尔巴哈批判宗教的目的就是要把神的本质还原为人的本质,把天国生活还原为现实生活,要人们相信自己,为追求现实生活而斗争。 对**教的批判 费尔巴哈是德国哲学史上**个自觉的、公开的同**教决裂的资产阶级思想家,他完成了德国资产阶级对传统宗教地批判。 费尔巴哈从三个角度批判了**教。 ①揭露了**教的本质,指出,不是神创造了人,而是人创造了神,上帝是人们按照自己的本质幻想出来的;人对上帝的崇拜,实际上是对人的本质的崇拜。 ②揭露了宗教产生的认识根源,指出宗教产生的基础是人的依赖感和利己主义。 ③揭露了宗教的**社会作用,指出宗教是科学的死敌。 在《论哲学和**教》中,费尔巴哈认为人就是他自己的思考对象,将宗教归结为对无限的认识。宗教“不过是对于知觉的无限性的认识;或者说,在对无限的认识中,有意识的主体以其自身本能的无限性作为认识的对象”。也就是说,上帝不过是人的内在本性的向外投射。这本书的**部分发挥了“宗教之真正的或人类学的本质”,论及上帝作为“理解的存在”、“道德的存在或法律”、作为“爱”等方面,都是为了适应人类的本性的各种不同的需要。在这本书的第二部分,费尔巴哈分析了“宗教之虚伪的或神学的本质”,认为把上帝看成是离开人的存在而存在,会使人相信启示和奇迹,不仅会“损坏和消除人类的最重要的感觉,对真理的追求”,而且相信宗教仪式的“圣餐”和献祭,导致“必然的结果是迷信和不道德”。他认为**教的上帝只是一个幻像。
TAGS: 各国历史人物 哲学家 社会科学人物 手机浏览本页《费尔巴哈》
上一篇: 弗里德里希・威廉・约瑟夫・冯・谢林 下一篇: 斐洛 名人图文 邓斯・司各* 文艺复兴早期英国哲学家、教育家。方济各派教团教士,被称为“灵巧博士”。遵循新柏拉图主义和奥古斯丁路线,强调神学理论不可能由理性加以演绎:理... 戴维・休谟 戴维・休谟 也译作大卫・休谟(David Hume,1711年4月26日―1776年8月25日),苏格兰哲学家,出生于爱丁堡,与约翰・洛克(John ... 恩培多克勒 恩培多克勒是哲学家,但他在青年时代曾毫不犹豫地投身于**。他故乡阿克拉噶斯推翻*君的斗争的策动者,感激他的公民愿把*君的王位留给他以示报答... 弗里德里希・威廉・约瑟夫・冯・谢林 谢林(Friedrich Wilhelm Joseph von Schelling,1775年1月27日-1854年8月20日)德国哲学家。一般在哲学史上,谢林是德国唯心主义发展中期的主... 费希特 (来源: 南丰公益书院 ) 姓名: 费希特 出生: 1762年5月19日(德国拉梅诺,Rammenau) 去世: 1814年1月27日(德国柏林) 学... 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 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德语: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1844年10月15日―1900年8月25日),德国著名哲学家、语言学家、文化评论...
名人推荐 贝奈戴托・克罗齐 鲁道夫・奥托 陆九渊 鲁迅 阿那克西美尼 奥古斯丁 爱比克泰德 尼古拉 杨悦锁 钱穆 奇伦 凌纯声 相关名人
彼得・阿伯拉 布拉德雷 高尔吉亚 胡塞尔 赫拉克利特 金岳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