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七妹简介简历(个人资料介绍)

文七妹(1867年(丁卯年)2月12日―1919年(己未年)10月5日),又名:文素勤、文其美,湖南湘乡棠佳阁人。父亲文芝仪,母亲贺老太太,文七妹不识字,但心地善良,慷慨厚道,虔诚信佛,吃观音斋,初一十五带着毛泽东到凤凰山去拜佛烧香,经常接济穷人,施舍财物,前提是毛贻昌不在场。1919年,文七妹因为淋巴腺炎来到长沙治疗,居住在长沙河西刘家台子蔡和森的家里,10月5日,因为病情发作,文素勤逝世。

,词条概要

文七妹,中国清末人。文七妹毛泽东的母亲,待人宽容恭让,节俭勤劳,深得毛泽东兄妹及乡人的尊敬。1919年,毛母患淋巴腺炎到长沙治疗,同年离开人世,葬韶山南岸。

人物生平

文七妹(1867―1919),湖南湘乡棠佳阁人,文天祥后人,待人宽容恭让,节俭勤劳,深得毛泽东兄妹及乡人的尊敬。

1919年,毛母患淋巴腺炎,当时毛泽东在长沙读书,得知消息,急忙赶回家把母亲接到省城治疗,住在长沙河西刘家台子蔡和森家里。可是由于其他病症并发,毛母还是于1919年10月5日,因病离开了人世,终年53岁。葬韶山南岸。

名字辨析

根据俄罗斯国家社会**历史档案馆保存的毛泽民代毛泽东填写的《履历表》,其真名是文素勤,而非此前所称的“文其美”、“文七妹”。她继承了中国劳动人民的许多优秀品德,这些优秀品德,对早年毛泽东性格与观念的形成有很大影响。

祭奠母文

对母亲的去世,毛泽东万份悲痛,用泪和墨写下了《祭母文》和两副灵联。其灵联是:“疾草尚呼儿,无限关怀,万端遗恨皆须补;长生新学佛,不能住世,一掬慈容何处寻。”“春风南岸留晖远,秋雨韶山洒泪多。”这两副灵联,也深深地记述了毛泽东的母亲平生对他的养育之恩,也由衷地表达了他对母亲的孝敬之情。《祭母文》称:“吾母高风,首推博爱;远迩亲疏,一皆复载;恺恻慈祥,感动庶汇。爱力所及,原本真诚;不作诳言,不存欺心。”“头脑精密,擘理分清;事无遗算,物无遁形。”“病时揽手,酸心结肠;但书汝辈,各务为良。”

毛泽东《祭母文》全文:

呜呼吾母,遽然而死。寿五十三,生有七子。七子余三,即东民覃。其他不育,二女二男。

育吾兄弟,艰辛备历。摧折作磨,因此遘疾。中间万万,皆伤心史。不忍卒书,待徐温吐。

今则欲言,只有两端。一则盛德,一则恨偏。吾母高风,首推博爱。远近亲疏,一皆覆载。

恺恻慈祥,感动庶汇。爱力所及,原本真诚。不作诳言,不存欺心。整饬成性,一丝不诡。

手泽所经,皆有条理。头脑精密,劈理分情。事无遗算,物无遁形。洁净之风,传遍戚里。

不染一尘,身心表里。五德荦荦,乃其大端。合其人格,如在上焉。恨偏所在,三纲之末。

有志未伸,有求不获。精神痛苦,以此为卓。天乎人欤?倾地一角。次则儿辈,育之成行。

如果未熟,介在青黄。病时揽手,酸心结肠。但呼儿辈,各务为良。又次所怀,好亲至爱。

或属素恩,或多劳瘁。大小亲疏,均待报赉。总兹所述,盛德所辉。以秉悃忱,则效不违。

致于所恨,必补遗缺。念兹在兹,此心不越。养育深恩,春晖朝霭。报之何时?精禽大海。

呜呼吾母,母终未死。躯壳虽隳,灵则万古。有生一日,皆报恩时。有生一日,皆伴亲时。

今也言长,时则苦短。惟挈大端,置其粗浅。此时家奠,尽此一觞。后有言陈,与日俱长。

相关**

毛泽东的母亲姓文,在同族姐妹中排行第七,人称文七妹。七妹十八岁时和毛贻生结婚,共生五男二女,但四个都夭折了,只剩下毛泽东、毛泽民、毛泽覃三兄弟。

作为普通的农村妇女,文七妹一生默默地*持家务、抚养儿辈。她待人接物纯朴善良、极富同情心。湖南韶山的文七妹不逊色于三太和孟母,养育出了新中国伟大领袖毛泽东。

文七妹18岁与毛顺生完婚,先后怀过两胎,都在襁褓中夭折。八年后毛泽东诞生,文七妹了不起,她采取了四项措施:一,让毛泽东拜七舅妈为“干娘”;二,替毛泽东向南岳观音菩萨许愿,答应毛泽东长大**后去还愿;三,让毛泽东拜“石观音”为“干娘”(所以毛泽东小名又叫石三伢子);四,自己吃“观音斋”。

母亲介绍

毛泽东的母亲文素勤是一位伟大的女性,典型的贤妻良母。对少年毛泽东来说,母亲给他以谦和温厚之情,为他日后成就伟业奠定了重要基础。对于母亲,毛泽东十分敬重。关于他敬重母亲的史迹,广为人知,毛泽东曾在给同学邹蕴真的信中说:世界上有三种人,损人利己的,利己而不损人的,可以损己以利人的,自己的母亲便属于第三种人。

1959年6月25日,毛泽东回到阔别32年的故土。第二天一早,他来到父母墓前,神情肃穆,深鞠三躬,充满深情地轻声说:“前人辛苦,后人幸福。”下山后,在参观父母生前住过的卧室时,他又对身边人员说:“我父亲得了伤寒病,母亲颈上生了一个包,穿了一个眼,只因为那个时候……如果是现在,他们都不会死的。”毛泽东对父母的敬重与怀念,由此可见一斑。

原文链接:,转发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