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元礼(人物)简介简历(个人资料介绍)

李元礼(110―169),名膺,字元礼,东汉颍川襄城(今属河南)人。出仕之初举孝廉,后历任青州等地太守、乌桓校尉、徵度辽将军、河南尹。在《世说新语》里,直接记载李元礼言行的,共有5条,分布在《德行》《言语》《赏誉》《品藻...,基本内容

  李元礼(110―169),名膺,字元礼,东汉颍川襄城(今属河南)人。出仕之初举孝廉,后历任青州等地太守、乌桓校尉、徵度辽将军、河南尹。在《世说新语》里,直接记载李元礼言行的,共有5条,分布在《德行》《言语》《赏誉》《品藻》四门里。总观这五条记载,对李元礼的评价都非常高。《赏誉》之2就评论:“世目李元礼「谡谡如劲松下风。」”。他被太学生标榜为“八俊”之**,在世人心目里有着很高的地位。(见《品藻》之1、汝南陈仲举,颍川李元礼二人,共论其功德,不能定先后。蔡伯喈评之曰:「陈仲举强于犯上,李元礼严于摄下,犯上难,摄下易。」仲举遂在「三君」之下,元礼居「八俊」之上。)李元礼为官期间,和陈蕃同样反对宦官专擅,纠劾奸佞,号称“天下楷模李元礼”。《资治通鉴》第五十五卷记载:太学诸生三万馀人,郭泰及颍川贾彪为其冠,与李膺、陈蕃、王畅更相褒重。学中语曰:“天下模楷,李元礼;不畏强御,陈仲举;天下俊秀,王叔茂。”于是中外承风,竞以臧否相尚,自公卿以下,莫不畏其贬议,屣履到门。)历史上的李元礼,其出名是和他礼贤下士为官清正分不开的。

  李元礼本身已经就是个非常有才华的人,他为官后还不遗余力为朝廷搜罗人才。《资治通鉴》第五十五卷记载,有个才子叫郭泰,还没被世人认识的时候,被介绍给李元礼认识。李元礼与之交谈后,发现是个不可多得的有才能的人,对郭泰大加赞赏。后来交情深厚,一起回乡的时候,那么多侍从门生,惟独与郭泰同船同车,时人看了非常羡慕(泰博学,善谈论。初游雒阳,时人莫识,陈留符融一见嗟异,因以介于河南尹李膺。膺与相见,曰:“吾见士多矣,未有如郭林宗者也。其聪识通朗,高雅密博,今之华夏,鲜见其俦。”遂与为友,于是名震京师。后归乡里,衣冠诸儒送至河上,车数千两,膺唯与泰同舟而济,众宾望之,以为神仙焉。),后世有个成语叫“同舟共济”,典故即出于此。

  李元礼有个老乡聂季宝,出身低微,不敢来见李元礼。有人知道聂季宝科举考试不会被录取,将他的情况告诉了李元礼。李元礼同聂季宝会面,坐在台阶下为牛御寒的蓑衣上面谈了一次话,便断定说:“这个人将来会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后来果然如李元礼所预料的一样,聂李宝成为国家大才。(《太平广记》:膺同县聂季宝,小家子,不敢见膺。杜周甫知季宝,不能定名,以语膺。呼见,坐置砌下牛衣上。一与言,即决曰:“此人当作国士。”卒如其言。)不光聂季宝得到李元礼赏识后能够顺利入仕,其他的人,也都是这样,一旦被李元礼赏识,便如同鲤鱼登了龙门。东汉时期,名人士人清议对一个人前途尤其是仕途的影响,由此可见一斑。

  当时有个孔子后裔叫孔文举的,十岁那年跟着父亲,专门去洛阳拜访李元礼。本来寻常人等是见不到李元礼的,可是孔文举说自己是李元礼的亲戚,从而得以顺利进入李家大门。李元礼问他:“我们是什么亲戚呀?” 孔文举说:“我的远祖孔子和您的远祖老子(老子姓李)有师徒之谊,我是孔子的后人,你是老子的后人,我们当然是世交啦!” 孔文举因机智求得一见不说,又以表现突出,而得到李元礼赏识。当时有太中大夫陈韪不以为然,说他小时候出色并不等于长大了也出色。不想孔文举头脑敏捷,马上回答:“看到你现在的样子,就知道你是小时了了的啦!”(《言语》之3、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诣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既通,前坐。元礼问曰:「君与仆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韪大□(足叔)□(足昔)。)后来成了个成语,说小孩子早彗,就叫“小时了了”。不过后人一般和“大未必佳”连用,说明“小时候聪慧,不等于大了就有出息”的意思。孔文举就是孔融,孔子第二十世孙,后来成为东汉名臣,小时候也“了了”,大了,也“佳”了。这是后话。

  李元礼因为官清正冷竣,惩治阉人宦官****手不留情,曾经被一个贪官反咬一口而遭罢官(《资治通鉴》第五十五卷:宛陵大姓羊元群罢北海郡,臧污狼藉;郡舍溷轩有奇巧,亦载之以归。河南尹李膺表按其罪;元群行赂宦官,膺竟反坐)。后来陈蕃等很多当时非常有影响的高级**反复上表为李元礼辨析冤情,不但要求把他放出来,还要求升他的官。终于李元礼被释,“复拜司隶校尉”。放出来了还是耿直威正,一如既往地追查官场里的****现象。那时候宦官张让有点势力,他的弟弟张朔在外做官,贪婪而残*,知道李元礼要抓他,就跑到京师哥哥张让家里,藏到房屋柱子的夹层里。李元礼竟追到张让家里,破开屋柱抓住了张朔,审问清罪行后将他很快正法了。张让得知这个消息已经晚了,就跑到皇帝跟前恶人先**,说李元礼*罪犯不先请示皇帝私自动手。李元礼并不惧怕,慷慨陈词,辨析义理,皇帝被说服了,回头答复张让:“这是你弟弟自己做恶了,和李元礼没什么关系的啦!”自此后,中庭阉宦再不敢私自出宫为害百姓,朝廷**,莫不战战兢兢坚守岗位,再不敢懒散放纵。皇帝见到这个现象奇怪,就问为什么变得这么胆小,宦官们说:“怕那个李校尉啊!”(见《《资治通鉴》第五十五卷:时小黄门张让弟朔为野王令,贪残无道,畏膺威严,逃还京师,匿于兄家合柱中。膺知其状,率吏卒破柱取朔,付雒阳狱,受辞毕,即*之。让诉冤于帝,帝召膺,诘以不先请便加诛之意。对曰:“昔仲尼为鲁司寇,七日而诛少正卯。今臣到官已积一旬,私惧以稽留为愆,不意获速疾之罪。诚自知衅责,死不旋踵,特乞留五日,克殄元恶,退就鼎镬,始生之愿也。”帝无复言,顾谓让曰:“此汝弟之罪,司隶何愆!”乃遣出。自此诸黄门、常侍皆鞠躬屏气,休沐不敢出宫省。帝怪问其故,并叩头泣曰:“畏李校尉。” )那时候,朝廷风气纲纪败坏,李元礼却坚持正义,主持清廉,一时名气大振,士人都以被李元礼赏识为荣,认为被李元礼称赞也如同登了龙门一样(出处同上:时朝廷日*,纲纪颓弛,而膺独特风裁,以声名自高,士有被其容接者,名为登龙门云。)后来李元礼举荐名士为官,其名下属官荐官门徒学生无数,政事为之一振,世人开始期待太平盛世。但是终究是社会**太甚病入膏肓,李元礼和追随他的士人,不但没有实现**抱负,反而和阉宦结怨,两次沉浮,死伤无数,历史上非常著名的“党锢之*”即是说这事情。

  公元169年,李元礼诛宦官失败,反被其收捕,被下狱拷问致死。其妻其子徙边,父兄及其门生故吏并遭禁锢。“党锢之*”是东汉灭亡天下大*的标志,此后东汉名存实亡,军阀割据社会动荡,开始进入历史上最混*的三国时期。号称“天下楷模”的李元礼,有心清政,无力回天,终被阉宦*掉了。

原文链接:,转发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