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跋��简介简历(个人资料介绍)

北魏道武帝(371年―409年),又名涉��、什翼圭、翼圭、开,北魏开国皇帝,鲜卑族人。他是代王拓跋什翼犍的孙子,献明帝拓跋��的儿子,太武帝拓跋焘的爷爷。376年,拓跋��被其母亲贺兰氏携走出逃。385年,15岁的拓跋��趁*重兴代国,在盛乐即位为王。又在次年即386年改国号“魏”,是为北魏,改元“登国”,398年,他将国都从盛乐迁到大同,并自称皇帝。他即位初年,积极扩张疆土,励精图治,将鲜卑**推进封建社会,天下小康。晚年好酒色,刚愎自用,不团结兄弟,导致在409年的宫廷**中遇刺身亡,终年仅三十九岁,在位二十四年。, 拓跋�� - 一生简述

北朝魏道武帝拓跋��他是代王拓跋什翼犍的孙子,献明帝拓跋��的儿子(一说为什翼犍的儿子),太武帝拓跋焘的爷爷。376年,秦灭代国,拓跋��被其母亲贺兰氏携走出逃。10年后即385年,15岁的拓跋��趁前秦灭亡、北方混*的机会重兴代国,在盛乐即位为王。又在次年即386年改国号“魏”,是为北魏,改元“登国”,398年,他将国都从盛乐迁到大同,并自称皇帝。

他即位初年,积极扩张疆土,励精图治,将鲜卑**推进封建社会,天下小康。晚年好酒色,刚愎自用,不团结兄弟,导致自己最后在409年的宫廷**中遇刺身亡,终年仅三十九岁,在位二十四年。

拓跋��谥号为道武皇帝,庙号太祖。

拓跋�� - **体系

对北魏皇始元年九月的**活动,《魏书》、《北史》、《资治通鉴》有不同记载。通过分析三种不同记载和相关史料,可以看出“置百官,封拜公侯、将军”是北魏**体系的重要部分;道武帝时期,在地方官制上,北魏的刺史、太守多任用代北武人,汉族儒生、文人的比重相当小;在任命“尚书郎以下”的职能部门**时,不仅仅囿于儒生。因此,以《魏书》、《北史》“初建台省,置百官,封拜公、侯、将军、刺史、太守,尚书郎已下悉用文人”这样的记载和断句来理解北魏皇始元年九月的**活动,比《资治通鉴》中对此条史料的记栽和断句更符合当时的情况。

拓跋�� - 精神分裂

拓跋��依照汉魏模式草创了北魏**。按说在这个以专制主义**集权为表现形式的**体制中,皇帝应该有绝对的权威和至高无上的权力。但是北魏初期制度“胡风国俗,杂相揉*”,“参采古制,多违旧章”,拓跋��格于环境,根本无法充分伸展自己的权威,反而行动处处受人规范,甚至连皇位也不断受到威胁。 联盟时期,大酋长的职务需通过部落贵族公选产生。拓跋��称帝后,公选的历史痕迹在皇位传承中依然发挥作用。根据“代都旧制”,“以黑毡蒙七人,・・・,帝于毡上西向拜天毕,入御太极殿”。皇帝即位祭天要降格与七位勋臣蒙毡团拜,真是相当奇特的仪式。七位勋臣代表了最早加**盟的七个部落,所谓“帝室七族”,和拓跋氏构成了“宗室八姓”,是联盟的核心部分。这一仪式表明,北魏的最高统治权,起码从形式上说,不是一姓专有,八姓都有机会。在**官职上,北魏初期有八部大人制度。八部大人由原来的部落首领担任。他们执掌朝柄,权力极重,对皇权实行严重的分割。连州郡县三级地方政府,也分置三刺史、三太守、三令长,“比古之上中下三大夫”。这种体现氏族民主制传统的多元政体,从**一直延伸到地方,使皇帝的诏令在执行时大打折扣。建国之初,拓跋��曾想定都中原的邺,但“群下咸思北还”,早有“异图”的一部分贵族更是不断地制造叛*,并策动留守代北的拓跋��族弟拓跋顺自立。拓跋��不敢固执己见,被迫迁都平城。他所行信任的一批汉族人士,也由于旧贵族的陷害,相继废黜和被*。 拓跋��感到旧贵族是强化皇权的严重障碍,故同他们之中的一些人关系相当紧张。他先后处死了一些气焰嚣张的狂徒,并警告“不义而求非望者”,应该有所收敛,否则“徒丧其保家之道,而伏刀锯之诛”。但是,拓跋��又不能与他们决裂,因为北魏的建国是通过对周围各族和中原汉族的征服战争而实现的。在压迫被征服民族的问题上,拓跋鲜卑上层分子之间的态度完全一致。部落贵族是拓跋��对外开疆拓土的中坚,又是对内实行统治的依靠力量。所以拓跋��必须尽量满足他们的各种要求,甚至对他们的罪行也一度容忍。他连续饶恕了几个企图发动**的主谋,但部落贵族谋夺皇位的**仍然不断发生,最后连他最亲信的族弟拓跋仪与早年救护过他的近臣穆崇也背叛了。拓跋��无计可施,陷入了极度矛盾之中。焦虑不安与过度紧张,使他精神变态,最终导致了精神分裂症的发生。 这确实是拓跋��个人的不幸,也是那个时代的悲哀。

拓跋�� - 道武纪年

北魏道武帝登国元年 (公元386年),鲜卑什翼犍之孙拓跋��东山再起,在牛川(今呼和浩特市西南)大会诸部,复即代王位,建元登国,国号代。二月,迁都盛乐(今和林格尔县北土城子古城),四月,改称魏王,国号魏。是为北魏建国之始。同年,氐族人吕光统部占据凉州,建都姑臧(今甘肃省武威市),建立后凉**,置西海郡,领居延县。后凉辖地几乎囊括今阿拉善盟全部地区。

登国初年,拓跋��在其统治地区的腹地 (今内蒙古西部地区)推行“离散诸部”、“分土定居”政策。

北魏道武帝登国三年 (公元388年),拓跋��进攻库莫奚(驻牧于今赤峰北部地区),获杂畜10余万。

北魏道武帝登国七年 (公元392年),拓跋��破铁弗匈奴刘卫辰部,得马30余万匹、牛羊400余万头(只),黄河以南(今伊克昭盟地区)各部都归附于北魏王朝。

北魏道武帝登国十年 (公元395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拓跋。大破后燕于参合陂(今凉城县岱海地区),后燕数万大军覆没,北魏军获资财无数。

北魏道武帝天兴元年 (公元398年),魏王拓跋迁都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东北),改元天兴。翌年(公元399年),即皇帝位。

北魏道武帝天兴三年 (公元400年),陇西大姓**李�本荻鼗�(今甘肃省敦煌市),自称凉公,建立西凉**。北魏道武帝天赐二年(公元404年),西凉迁都酒泉(今甘肃省酒泉市),置西海郡,领居延县(辖今额济纳河流域)。

北魏道武帝天兴五年 (公元402年),柔然族在公元4世纪末开始强盛,首领社仑在征服了漠北各部之后,于是年建立了游牧的军事**。社仑自称丘豆伐可汗,庭帐设在弱落水(今土拉河)畔,今内蒙古阴山以北地区都在柔然的控制之下。

北魏道武帝天兴六年 (公元403年),后秦**灭后凉,控制了后凉所辖今阿拉善盟大部地区。

北魏道武帝天赐四年 (公元407年),铁弗匈奴刘卫辰之子赫连勃勃自认为乃匈奴夏后氏之苗裔,称大夏天王,建立夏国。

北魏明元帝永兴五年(公元413年),勃勃筑都城统万(今乌审旗西南、无定河左岸,俗称白城子),辖地曾北达今巴彦淖尔盟乌加河以北地区,置幽州于大城(今杭锦旗东南),占有今鄂尔多斯高原及河套周围的广大地区。

拓跋�� - 历史政绩

拓跋��是北魏著名的统治者。在他在位期间,对外遏制了柔然等族的袭扰,稳固了北魏的边疆;对内迁都“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称帝建国,仿中原封建制度营建宫室,制定各类典章制度、礼仪等。重视文化事业的发展,把文化水平作为选拔官吏的重要条件之一。对拓跋鲜卑建立在*缘基础上的部族制度进行改革,“离散诸部,分土定居”,使各个民族都成为北魏的编民,加强了**集权,使拓跋鲜卑在新的环境、新的条件下很快地适应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经济方面,在继续注重发展畜牧业的同时,“务农息民”、“劝课农桑”、“计口授田”,在黄河以北、五原、云中、代郡等地(今内蒙古中西部和山西省部分地区)大兴农业,开立屯田,而且亲自参加农业劳动,稳固了北魏的经济基础,加速了拓跋鲜卑封建化的进程。其更为重要的意义则在于使拓跋鲜卑成为**个统一北方地区并建立**的北方游牧民族。

拓跋�� - 后妃子女

皇后

慕容皇后 刘皇后

儿子

拓跋嗣 北魏明元帝 拓跋绍

女儿

华阴公主

原文链接:,转发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