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谦字恭祖,丹阳人.他小时候是孤儿,好学,性格刚直,有高尚的节*。后举孝廉,拜尚书郎,授予舒令。后迁幽州刺史,征拜议郎,参车骑将军张温军事,西讨韩遂。后来黄巾起兵徐州,就让陶谦做徐州刺史,大败黄巾军。董卓之*中,各州各郡纷纷起兵,当时天子在长安城中,与各处都中断联系。陶谦就派使者到长安去进贡。又迁安东将军、徐州牧,封溧阳侯。
当时的徐州民殷国富,流亡外地的人也大多归顺他。但是他却背道而驰:广陵太守赵昱忠直,却疏远他;曹宏这些小人反倒亲近他们,任用他们。这样使各方不能和睦,渐渐*起来。后来下邳的阙宣自称天子,陶谦*死他,合并他的队伍。
初平四年,曹*征讨陶谦,攻下十几座城。在彭城大战,陶谦败走,退守郯城,死伤过万。后曹*因粮少退兵。兴平元年,曹*又东征,平定琅邪、东海等县。陶谦害怕了,想去丹阳。恰好张邈叛*,迎合吕布。曹*又去和吕布打。当年,陶谦病死,时年六十三岁。
陶谦 - 史书记载陶谦字恭祖,丹杨人。少好学,为诸生,仕州邵,举茂才,除卢令,迁幽州剌史,征拜议郎,参车骑将军张温军事,西讨韩遂。会徐州黄巾起,以谦为徐州剌史,击黄巾,破走之。董卓之*,州郡起兵,天子都长安,四方断绝,谦遣使闲行致贡献,迁安东将军、徐州牧,封溧阳侯。是时,徐州百姓殷盛,谷米封赡,流民多归之。而谦背道任情:广陵太守琊邪赵昱,徐方名士也,以忠直见疏;[四]曹宏等,谗慝小人也,谦亲任之。刑政失和,良善多被其害,由是渐*。下邳阙宣自称天子,谦初与合从寇钞,后遂*宣,并其�。
初平四年,太祖征谦,攻拔十余城,至彭城大战。谦兵败走,死者万数,泗水为之不流。谦退守郯。太祖以粮少引军还。兴平元年,复东征,略定琅邪、东海诸县。谦*,欲走归丹杨。会张邈叛迎吕布,太祖还击布。是岁,谦病死。谦二子:商、应,皆不仕。
陶谦 - 少有异表吴书曰:谦父,故余姚长。谦少孤,始以不羁闻于县中。年十四,犹缀帛为幡,乘竹马而戏,邑中儿童皆随之。故苍梧太守同县甘公出遇之涂,见其容貌,异而呼之,住车与语,甚悦,因许妻以女。甘公夫人闻之,怒曰:“妾闻陶家儿敖戏无度,如何以女许之?”公曰:“彼有奇表,长必大成。”遂妻之。
陶谦 - 性格刚直吴书曰:谦性刚直,有大节,少察孝廉,拜尚书郎,除舒令。郡守张盘,同郡先辈,与谦父友,意殊亲之,而谦耻为之屈。与�还城,因以公事进见,坐罢,盘常私还入,与谦饮宴,或拒不为留。常以舞属谦,谦不为起,固强之;及舞,又不转。盘曰:“不当转邪?”曰:“不可转,转则胜人。”由是不乐,卒以构隙。谦在官清白,无以纠举,祠灵星,有赢钱五百,欲以臧之。谦委官而去。
会西羌寇边,皇甫嵩为征西将军,表请武将。召拜谦扬武都尉,与嵩征羌,大破之。后边章、韩遂为*,司空张温衔命征讨;又请谦为参军事,接遇甚厚,而谦轻其行事,心怀不服。及军罢还,百寮高会,温属谦行酒,谦�辱温。温怒,徙谦于边。或说温曰:“陶恭祖本以材略见重于公,一朝以醉饮过失,不蒙容贷,远弃不毛,厚德不终,四方人士安所归望!不如释憾除恨,克复初分,于以远闻德美。”温然其言,乃追还谦。谦至,或又谓谦曰:“足下轻辱三公,罪自己作,今蒙释宥,德莫厚矣;宜降志卑辞以谢之。”谦曰:“诺。”又谓温曰:“陶恭祖今深自罪责,思在变革。谢天子礼毕,必诣公门。公宜见之,以慰其意。”时温于宫门见谦,谦仰曰:“谦自谢朝廷,岂为公邪?”温曰:“恭祖痴病尚未除邪?”遂为之置酒,待之如初。
陶谦 - 罢兵诏 吴书曰:曹公父于泰山被*,归咎于谦。欲伐谦而畏其强,乃表令州郡一时罢兵。诏曰:“今海内扰攘,州郡起兵,征夫劳瘁,寇难未弭,或将吏不良,因缘讨捕,侵侮黎民,离害者�;风声流闻,震荡城邑,丘墙惧于横*,贞良化为�恶,此何异乎抱薪救焚,扇火止沸哉!今四民流移,托身他方,携白首于山野,弃稚子于沟壑,顾故乡而哀叹,向阡陌而流涕,饥厄困苦,亦已甚矣。虽悔往者之迷谬,思奉教于今日,然兵连�结,锋镝布野,*一朝解散,夕见系虏,是以阻兵屯据,欲止而不敢散也。诏书到,其各罢遣甲士,还亲农桑,惟留常员吏以供官署,慰示远近,咸使闻知。”谦被诏,乃上书曰:“臣闻怀远柔服,非德不集;克难平*,非兵不济。是以涿鹿、阪泉、三苗之野有五帝之师,有扈、鬼方、商、奄四国有王者之伐,自古在昔,未有不扬威以弭*,震武以止*者也。臣前初以黄巾*治,受策长驱,匪遑启处。虽**敕戒,奉宣威灵,敬行天诛,每伐辄克,然妖寇类�,殊不畏死,父兄歼殪,子弟群起,治屯连兵,至今为患。若承命解甲,弱国自虚,释武备以资*,损官威以益寇,今日兵罢,明日难必至,上忝朝廷宠授之本,下令群凶日月滋蔓,非所以强干弱枝遏恶止*之务也。臣虽愚蔽,忠恕不昭,抱恩念报,所不忍行。辄勒部曲,申令警备。出芟强寇,惟力是视,入宣德泽,躬奉职事,冀效微劳,以赎罪负。”又曰:“华夏沸扰,于今未弭,包茅不入,职贡多阙,寤寐忧叹,无日敢宁。诚思贡献必至,荐羞获通,然后销锋解甲,臣之愿也。臣前调谷百万斛,已在水次,辄敕兵�送。”曹公得谦上事,知不罢兵。乃进攻彭城,多*人民。谦引兵击之,青州刺史田楷亦以兵救谦。公引兵还。臣松之案:此时天子在长安,曹公尚未秉政。罢兵之诏,不得由曹氏出。 陶谦 - 哀辞吴书曰:谦死时,年六十三,张昭等为之哀辞曰:“猗欤使君,君侯将军,膺秉懿德,允武允文,体足刚直,守以温仁。令舒及卢,遗爱于民;牧幽暨徐,甘棠是均。憬憬夷、貊,赖侯以清;蠢蠢妖寇,匪侯不宁。唯帝念绩,爵命以章,既牧且侯,启土溧阳。遂升上将,受号安东,将平世难,社稷是崇。降年不永,奄忽殂薨,丧覆失恃,民知困穷。曾不旬日,五郡溃崩,哀我人斯,将谁仰凭?追思靡及,仰叫皇穹。呜呼哀哉!”
陶谦 - 让徐州 三让徐州这件事既有史实,又有虚构。具体说,“让徐州”是史实,而“三让”则是虚构的。据《三国志・先主传》记载:“(陶)谦病笃,谓别驾麋竺曰:‘非刘备不能安此州也。’谦死,竺率州人迎先主。”这说明,陶谦在临死时的确曾安顿徐州**将徐州后事交给刘备,也就是“让”过徐州。但是,我们也要看到,陶谦是在死的时候才“让”的,准确地说这也不是“让”,而是将徐州这个庞大的遗产交给刘备继承了,如此而已。再要说到“三让”,则完全是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虚构的,历史上陶谦并不曾“让”过三次,只有一次而已;还有一情节史实与传说也不一样,就是陶谦“让”徐州时刘备并不在场,陶谦并不是直接“让”给刘备,而是陶谦先安顿他的下属将徐州大业交给刘备,而后由这些**将刘备“迎”来徐州的。 陶谦 - 缺点陶谦,被旧史书评价为“昏*而忧死”。
桀骜不逊:
陶谦出身扬州丹杨郡的小吏家庭,父亲终其一生也不过当过县长。而幼年失怙,一直是个玩劣小儿,十四岁方才折节向学。以茂才(《吴书》为孝廉)被推举出仕,历任卢令、幽州剌史、议郎、车骑将军司马。
陶谦个性向来桀骜不逊,在舒县当县令就怠慢太守张磐,随车骑将军张温西征又轻其行事。但是陶谦这副名士派头却没有遇到任何挫折,于是一直保持了下来。
志大才疏:
徐州黄巾起义,陶谦被任命为徐州刺史平*。破虏将军孙坚也派督军校尉朱治协助陶谦,镇压了这次起义。
琅琊赵昱、东海王朗、彭城张昭系徐州名士,陶谦均荐举为茂才。赵昱为别驾、王朗为治中。张昭不应,这时陶谦的脾气上来了,“以为轻己,遂见拘执。昱倾身营救,方以得免。”
董卓擅权,挟天子退入长安。河南尹朱俊要求各州郡出兵相助,讨伐董卓。陶谦派遣精兵三千听从调遣,“余州郡稍有所给”,又表朱俊行车骑将军。但是镇压黄巾军多有战功的朱俊却打不赢董卓的以战争为职业的凉州军队,被李�、郭汜击退。
董卓被诛后,李�、郭汜又擅权作*。陶谦联前杨州刺史周乾、琅邪相阴德、东海相刘馗、彭城相汲廉、北海相孔融、沛相袁忠、太山太守应劭、汝南太守徐�、前九江太守服虔、博士郑玄推举朱俊为太师为首,共讨李�、郭汜。而朱俊又不从。
别驾赵昱、治中王朗等说谦曰:“春秋之义,求诸侯莫如勤王。今天子越在西京,宜遣使奉承王命。”谦乃遣昱奉章至长安。拜谦安东将军、徐州牧,封溧阳侯。以昱为广陵太守,朗会稽太守。这样,陶谦又屈服于李�、郭汜。
刚愎自用:
陶谦与公孙瓒、袁术结盟,与袁绍、刘表、曹*对抗。曹*数次击败陶谦,陶谦于是派人*掉在徐州避难的曹*父亲和兄弟。当然当时曹*不过是袁绍的部下,兖州也比不上徐州。但是曹*誓之必死,托后事于张邈,结果陶谦却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即使挽留了刘备作为保护自己的盾牌,也挡不住曹*如潮的攻势。陶谦甚至想逃回老家丹杨,终于在焦虑中病死。遗命刘备接任徐州刺史。(《蜀书・麋竺传》)
值得指出的是,陶谦并没有疏远赵昱,赵昱外任广陵太守,想亲近也没法。陶谦也没有与下邳*贼阙宣合从,以阙宣区区数千人,陶谦怎么看得上? 可见陶谦虽然有诸多缺点,但并不是史书中描写的“背道任情,亲任谗慝,忠直见疏,刑政失和”,之所以被写成这样,不外是为曹*的屠*辩解罢了。
陶谦 - 演义记载陶谦字�恭,丹阳郡(今安徽宣州)人。东汉是因黄巾民变扰*徐州,任命陶谦当徐州牧(州长),他到职后击破黄巾,使得境内恢复秩序。后又封为全权州长,并又加衔安东将军,封溧阳侯。三国演义中写到,“太守陶谦,字恭祖,为人温厚纯笃,”。
曹*之父曹嵩搬家路过徐州,陶谦派手下人前去护送,结果派去的都尉张�见利忘义,*了曹家满门。曹*听说老子死了,“哭倒于地”。他立刻去攻打徐州,陶谦“曹兵势大难敌,吾当自缚往*营,任其剖割,以救徐州一郡百姓之命。”被打得落花流水。后得刘备、孔融等人相助才将曹*击退。 陶谦临死前将徐州让给刘备。
陶谦 - 历史评价陈寿:谦背道任情,广陵太守琊邪赵昱,徐方名士也,以忠直见疏;曹宏等谗慝小人也,谦亲任之。刑政失和,良善多被其害,由是渐*。
范晔:诏迁为徐州牧,加安东将军,封溧阳侯。是时,徐方百姓殷盛,谷实甚丰,流民多归之。而谦信用非所,刑政不理,别驾从事赵昱,知名士也,而以忠直见疏,出为广陵太守。曹宏等谗慝小人,谦甚亲任之,良善多被其害。由斯渐*。
张昭:猗欤使君,君侯将军,膺秉懿德,允武允文,体足刚直,守以温仁。令舒及卢,遗爱于民;牧幽暨徐,甘棠是均。
陶谦 - 今人评论陶谦这个人,也算是一个家喻户晓的人物,这倒不是因为他有多么大的才能和伟略,人们对他的认识大都集中在“三让徐州”上。他在曹*为父复仇、*腥屠城的困难局面下,求救于青州刺史田楷,田楷又同当时还是平原相的刘备同来协助。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处,陶谦对刘备赞赏有加,并在病故之前把徐州让给了刘备(让徐州的确有过,但“三让徐州”却是小说家言,不足为信。本文要讨论的是历史**,因此不再赘述)。一下子把个之前还是默默无闻的大耳公推到了前台,刘备一夜成名,由一个芝麻绿豆大的平原相跻身诸侯之列。要说陶谦此举也说明他还是很有些见地和头脑的,但偏偏史料上对他的评价却是相互矛盾的:一种是时人张昭,他认为陶谦“膺秉懿德,允武允文,体足刚直,守以温仁。令舒及卢,遗爱于民;牧幽暨徐,甘棠是均”,分明是一个文武双全的好官。而另一种是陈寿,则说他“背道任情……刑政失和,良善多被其害,由是渐*”,最后是“昏*而忧死”,这又像是个昏官。那么历史上的陶谦到底是个怎么样的人呢?为什么史料上又会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结论呢?让我们去伪存真,对各种历史记载进行认真的分析和对比,从内政、军事、**等各个方面来做一个综合分析,看看这个陶谦的真面目吧。
(一)历史上的陶谦本是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势力之中的重要一员,他的发展、灭亡对后来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都起着一定作用,特别是对曹*、刘备两大势力的发展具有重大影响。不过,陈寿的《三国志・陶谦传》及范晔的《后汉书・陶谦传》中对他的记载基本相同,而且是语焉不详,对于我们了解陶谦帮助有限,尤其是对陶谦的内政管理能力的记载很少,所以陈寿所言的陶谦“背道任情……刑政失和,良善多被其害,由是渐*”的证据并不充分。政绩如何《吴书》中引用张昭的话说是“令舒及卢,遗爱于民;牧幽暨徐,甘棠是均”,在《吴书》中还有一个记载,也可作为佐证:陶谦在担任舒县县令时,曾经得罪过上司,上司想伺机进行报复,但“谦在官清白,无以纠举”,这也可以说明陶谦这官做得应该不差。陶谦在担任徐州牧的时候,“是时,徐州百姓殷盛,谷米封赡,流民多归之。而谦背道任情:广陵太守琊邪赵昱,徐方名士也,以忠直见疏;曹宏等谗慝小人也,谦亲任之。刑政失和,良善多被其害,由是渐*”。范晔的《后汉书・陶谦传》中也说“(陶谦)诏迁为徐州牧,加安东将军,封溧阳侯。是时,徐方百姓殷盛,谷实甚丰,流民多归之。而谦信用非所,刑政不理,别驾从事赵昱,知名士也,而以忠直见疏,出为广陵太守。曹宏等谗慝小人,谦甚亲任之,良善多被其害。由斯渐*”。这两个记载基本是一致的,但都有个问题:按照陈寿和范晔的说法,徐州渐*的时间,是在陶谦担任了徐州牧之后,也就是在献帝初平元年(190年)之后,而之前呢?这两部史书都说是“徐州百姓殷盛,谷米封赡,流民多归之”,那这个“是时”的时间里谁是徐州的刺史呢?还是根据陈寿的《三国志・陶谦传》及范晔的《后汉书・陶谦传》的记载:是陶谦!综合相关的很多史料,陶谦是在灵帝中平五年(188年)的时候出任徐州刺史的。也就是说是陶谦把徐州治理得“百姓殷盛,谷米封赡,流民多归之”!。
灵帝中平五年(188年),陶谦出任徐州刺史,首先迅速扑灭了境内的黄巾之*,“境内晏然”,稳定了局势。当时整个中原广大地区“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徐州也不例外。据《先贤行状》中记载:徐州当时是“世荒民饥”。针对这一情况,陶谦“表(陈)登为典农校尉,乃巡土田之宜,尽凿溉之利,粳稻丰积”。陈登时年仅二十五岁,后来陈登在“广陵有威名”(《三国志・陈登传》),这不能不说与当时陶谦对他的大胆任用有关。是陶谦慧眼识英雄,使之名声大噪,证明陶谦用人有方。
除了对待年轻的陈登,陶谦对于当时居住在徐州的士人也是多加任用和提拔的。后来的历任曹魏御史大夫、司空的王朗就在陶谦手下做过会稽太守。王朗在历史上以才华横溢、知识渊博、经常不顾情面上书直谏著称,这样的人才对陶谦的帮助自然不小。刘备的小舅子、当时富甲一方的糜竺也被陶谦“辟为别驾从事”(见《三国志・糜竺传》),显然陶谦看中的是糜家的财力,委以重任,以便造福徐州。在《三国志・张昭传》中还有一个故事:“刺史陶谦举茂才,不应,谦以为轻己,遂见拘执。昱倾身营救,方以得免。”为了求得一个人才,不惜把他抓起来,逼其出仕,可谓方法独特了,这不禁让人想起了曹*为求司马懿也用了类似的一招,都可说是求贤若渴了。虽然史料上没有说明最后张昭有没有到陶谦手下为官,但从张昭对陶谦的悼念文章看,张昭对陶谦没有丝毫的怪罪,反而是大加称赞,这也可说明陶谦为官的能力应该是很强的。 陈寿的《三国志・陶谦传》及范晔的《后汉书・陶谦传》中都提到了赵昱。据谢承《汉书》中记载:“(赵)昱年十三,母尝病,经涉三月。昱惨戚消瘠,至目不交睫,握粟出卜,祈祷泣*,乡党称其孝。就处士东莞綦�君受公羊传,兼该�业。至历年潜志,不窥园圃,亲�希见其面。时入定省父母,须臾即还。高�廉正,抱礼而立,清英俨恪,莫干其志;旌善以兴化,殚邪以矫俗。州郡请召,常称病不应。国相檀谟、陈遵共召,不起;或兴盛怒,终不回意。举孝廉,除莒长,宣扬五教,政为国表……徐州牧陶谦初辟别驾从事,辞疾逊遁。谦重令扬州从事会稽吴范宣旨,昱守意不移;欲威以刑罚,然后乃起。举茂才,迁广陵太守。”赵昱一代名士的确不假,而且很有个性,不肯出仕,是陶谦硬把他请出来做官的,而且还亲自提拔。《三国志・王朗传》中提到陶谦先是任命赵昱为别驾,后来又提拔赵昱为一方太守,应该说是重用赵昱,而赵昱对于陶谦也是很忠心的,在关键时刻还同王朗一起帮陶谦出过主意。据《三国志・王朗传》记载:“时汉帝在长安,关东兵起,朗为谦治中,与别驾赵昱等说谦曰:‘春秋之义,求诸侯莫如勤王。今天子越在西京,宜遣使奉承王命谦乃。’遣昱奉章至长安。天子嘉其意,拜谦安东将军。以昱为广陵太守,朗会稽太守”,从这一史料也可以说明陶谦对赵昱的建议不但是采纳,而且事后还对他进行了提拔和重用,显然是对赵昱的一种肯定,像这样的有用之士,又是自己培养的部下,陶谦怎么可能疏远呢?让人有点疑惑。至于陈寿的《三国志・陶谦传》及范晔的《后汉书・陶谦传》中都提到的谗慝小人曹宏,他又身居何职,又如何“良善多被其害。由斯渐*”,笔者没有找到这方面的资料,不好妄加判断,不过从上面陶谦几个招揽、任用贤士的资料看,陶谦对于识人、用人都是很有一套的,就算陶谦一时失察,任用曹宏之类的谗慝小人,也翻不起多大的浪来,似乎应该不至于出现“良善多被其害”的现象。再加上陶谦本是文官出身,攘外必先安内的道理他不会不知道,如果他没有把徐州内部管理好,又怎能放心去参加对外的战争呢?陈寿说陶谦“昏*”似乎是不能成立的。(二)陶谦是个文官出身,但他在军事方面倒也不是一窍不通,还勉强算得上文武兼备。灵帝中平二年(185年)三月,陶谦随皇甫嵩出征三辅,被任命为扬武校尉,作为统兵的将领参加了这场战争,“与嵩征羌,大破之”(见《吴书》,下同),立有战功。同年张温司空西讨韩遂、边章,“又请谦为参军事,接遇甚厚”,这也说明陶谦在军事上面还是有点本事的,要不然张温也不会请一个对军事一窍不通的文人去参观学习了。
张角**的黄巾起义主力被镇压后,其他各地的黄巾军依然坚持斗争,其中以青州、徐州为甚。为了稳定局面,东汉**想到了既有担任地方行政长官履历、又有率军作战经验的陶谦,“以谦为徐州刺史,击黄巾,破走之”(见《三国志・陶谦传》),《三国志・臧霸传》中也提到:“黄巾起,霸从陶谦击破之,拜骑都尉”,根据《三国志・朱治传》中的记载,为了取得战争的胜利,孙坚也特意“表(朱)治行督军校尉,特将步骑,东助徐州牧陶谦讨黄巾”。对于这次战争的结果,范晔的《后汉书・陶谦传》中还特意加上了一句:“境内晏然”,说明效果不错,这也为陶谦的军事能力做了一个正面的评价。
董卓专权时期,各路诸侯合兵讨伐,而陶谦没有参加。等到董卓逃到长安、各路诸侯散伙后,陶谦却又推举朱�反董。据《后汉书・朱�传》记载:“卓后入关,留朱�守洛阳,而�与山东诸将通谋为内应……(�)乃东屯中牟,移书州郡,请师讨卓。徐州刺史陶谦遣精兵三千,余州郡稍有所给,谦乃上�行车骑将军。董卓闻之,使其将李�、郭汜等数万人屯河南拒�。�逆击,为�、汜所破。�自知不敌,留关下不敢复前”。这是史料上记载的陶谦参与的第三次战争。这段战争的时间是在献帝初平二年(191年),这时候的陶谦已经是徐州牧了。
董卓被*后,各路军阀陷入混战,陶谦加入了袁术、公孙瓒的阵营,对抗袁绍、曹*。为了尽快消灭曹*,陶谦采取了主动进攻的方式。《三国志・武帝纪》载:“袁术与绍有隙,术求救于公孙瓒,瓒使刘备屯高唐,单经屯平原,陶谦屯发干,以逼绍。太祖与绍会击,皆破之”。战斗的地点是在属于曹*势力的兖州东郡发干发生的,这场仗陶谦战败了,时间是在献帝初平三年(192年)。接下来是陶谦主动进攻曹*。《三国志・武帝纪》载:“(初平三年)夏,太祖还军定陶。下邳阙宣聚众数千人,自称天子;徐州牧陶谦与共举兵,取泰山华、费,略任城。”(关于这个阙宣,《三国志・陶谦传》中也说:“下邳阙宣自称天子,谦初与合从寇钞,后遂*宣,并其众。”不过司马光在《资治通鉴考异》中指出:“按谦据有徐州,托义勤王,何籍宣数千之众,而与之合从?”之后战争的规模逐渐扩大。这时是献帝初平三年(192年)夏。
紧接着发生的就是献帝初平四年(193年)徐州之战。起因是曹*的父亲曹嵩死在经过徐州、去往兖州途中,曹*迁怒于陶谦,发起屠城之战。关于曹嵩之死,史书上的记载不尽相同,主要有这么几种记载:
一是《三国志・武帝纪》:“兴平元年春,太祖自徐州还,初,太祖父嵩,去官后还谯,董卓之*,避难琅琊,为陶谦所害,故太祖志在复雠东伐。”
二是《后汉书・应劭传》:“兴平元年,前太尉曹嵩及子德从琅琊入太山,劭遣兵迎之,未到,而徐州牧陶谦素怨嵩子*数击之,乃使轻骑追嵩、德,并*之于郡界。劭畏*诛,弃郡奔冀州牧袁绍。”
三是《世语》记载:“嵩在泰山华县。太祖令泰山太守应劭送家诣兖州,劭兵未至,陶谦密遣数千骑掩捕。嵩家以为劭迎,不设备。谦兵至,*太祖弟德于门中。……嵩逃于厕,与妾俱被害,阖门皆死。劭惧,弃官赴袁绍。”
四是《吴书》:“太祖迎嵩,辎重百余两。陶谦遣都尉张�将骑二百卫送,�于泰山华、费间*嵩,取财物,因奔淮南。太祖归咎于陶谦,故伐之。”
五是《后汉书・陶谦传》:“初,曹*父嵩避难琅琊,时谦别将守阴平,士卒利嵩财宝,遂袭*之。”
综合这几种不同说法,笔者的看法是:曹嵩是在陶、曹交战的初期打算移居兖州,去投靠曹*,中途被*。因为如果曹嵩在等到曹**腥屠城以后再去投靠,时机不对,曹嵩应该没有那么傻,而且曹**腥屠城对徐州的震动非常大,以曹嵩“辎重百余两”这么庞大的队伍,想躲过徐州这么多与曹*有着*海深仇的徐州百姓的眼睛应该是不可能的,说不定哪个冲动的老百姓就会要了曹嵩的命,曹嵩不会那么张扬,更不会率领一支这么庞大的队伍招摇过市。再者,曹*听说父亲被害而*腥屠城,似乎更合情理,也就是说,曹嵩迁居的时间不会在兴平元年(194年),而应该是献帝初平四年(193年)曹*和陶谦交战一年后局面相对平静的时期,曹嵩看到局面相对平静后立即慌慌张张举家迁移。至于到底是不是陶谦*了曹嵩,笔者认为极有可能是陶谦所为。陶谦怨恨曹*与自己为敌,自然不会放过这个向曹*实施报复的机会。而在实施报复的过程中,陶谦的部下眼见曹嵩的富裕见财起意,同时进行了抢劫也是完全有可能的。
献帝初平四年(193年)夏,曹*为报父仇,**次大规模进攻徐州。《三国志・武帝纪》载:“夏,使荀�、程昱守鄄城,复征陶谦,拔五城,遂略地至东海。还过郯,谦将曹豹与刘备屯郯东,要太祖。太祖击破之,遂攻拔襄贲,所过多所残戮。”《三国志・陶谦传》中也说:“初平四年,太祖征谦,攻拔十余城,至彭城大战。谦兵败走,死者万数,泗水为之不流。谦退守郯。”《后汉书・陶谦传》中更是指出:“凡*男女数十万人,鸡犬无余,泗水为之不流,自是五县城保,无复行迹”,就连当初为逃避董卓之*而来到徐州避难的洛阳、长安一带的百姓也在这场战*中丧生。这时的陶谦面对曹*的疯狂进攻无力抵抗,只得固守郯城,同时向公孙瓒委派的青州刺史田楷求救。田楷便和刘备一起赶到徐州助战。陶谦“谦以丹杨兵四千益先主,先主遂去楷归谦。谦表先主为豫州刺史,屯小沛”(见《三国志・先主传》)。由于曹*军粮的供应出现问题,一时无法补给,无奈之下,曹*只得收兵回兖。
献帝兴平元年(194年),曹*卷土重来,《三国志・陶谦传》中提到:“兴平元年,复东征,略定琅琊、东海诸县。谦*,欲走归丹杨。会张邈叛迎吕布,太祖还击布”。由于在兖州境内发生张邈、陈宫的叛*,曹*担心有失,不得不匆匆撤兵。徐州免于失陷。经过这两次的战争,陶谦的精神再也支撑不住,同年病重而亡,临死前对别驾麋竺曰:“非刘备不能安此州也。”(见《三国志・先主传》)
从陶谦一生的几次战争情况来看,他在军事上还是有一定的才能,可惜是在错误的时间选择了一个错误的敌人,最后导致自己的失败,陈寿说他“昏*而忧死”,这“忧死”倒是名副其实的。
(三)从以上两节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陶谦还算是一个比较有能力的诸侯,那么到底该如何评价陶谦呢?这就是下面要谈到的第三个问题:**理想。这个话题在以往的文章中都很少谈及。而陶谦的**理想对他的发展和灭亡都有着直接的关系。笔者想顺着陶谦的发迹史来进行分析,看看陶谦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封建官僚。
应该说陶谦是一个没有什么雄心大志的诸侯。他的一生从未有过什么*臣贼子之心。陶谦在他的最后一次投机中,选错了同盟,两次主动去挑衅当时最伟大的军事家曹*,还把曹*的父亲给*了,其结果自然是忧死于徐州了。
综合以上分析,笔者做出了这样一个判断:陶谦,作为一个白手起家的封建官僚,具备一定的内部管理和军事作战能力,但在宦海沉浮几十年的过程中,成为一个善于**投机、时时刻刻为自己谋取**利益的政客,最后以失败告终。若在和平年代,陶谦或许能成为能臣乃至权臣,而在群雄割据的后汉三国时代,像他这样的投机政客是不能适应错综复杂的多变形势,他的失败是必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