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细君简介简历(个人资料介绍)

刘细君(公元前140年――前87年间在世),西汉沛人(今江苏沛县)中国西汉时江都王刘建的女儿。作品《悲愁歌》(《细君(乌孙)公主歌》、《黄鹄歌》)等。, 刘细君 - 简介

丝绸之路**个远嫁西域的公主

刘细君(公元前140年――前87年间在世),西汉沛人(今江苏沛县)中国西汉时江都王刘建的女儿。汉武帝为了联合乌孙(居今伊犁河上流流域),抗击匈奴而于元封六年(前105年),汉武帝封细君为公主,下嫁乌孙国王昆莫猎骄靡(又作昆莫),以和乌孙结为兄弟之邦,共制匈奴。《汉书・西域传》记载,细君公主出嫁时,汉武帝“赐乘舆服御物,为备官属侍御数百人,赠送其盛”。细君公主到达乌孙后,猎骄靡封她为右夫人,随从工匠为她建造了宫室。

细君公主在乌孙语言不通,生活难以习惯,思念故乡,作《悲愁歌》(《细君(乌孙)公主歌》、《黄鹄歌》):吾家嫁我兮天一方,远托异国兮乌孙王。穹庐为室兮旃为墙,以肉为食兮酪为浆。居常土思兮心内伤,愿为黄鹄兮归故乡。

据说,乌孙公主的悲歌传到汉武帝的耳中。汉武帝也不禁为之感动,非常同情她的境况。每隔一年,他便派遣使者带者锦绣帏帐,增给乌孙公主。

两年后,猎骄靡去世,其孙子岑陬军须靡继承王位。按照习俗新王要继承旧王的所有妻妾。细君公主无法接受,向汉武帝请求归国,汉武帝让她接受当地风俗(从其国俗),以成就联合乌孙共击匈奴的大局。细君只得再嫁岑陬。一年后,细君为岑陬生下一女名少夫后,因为产后失调,加上心绪难平,不久便忧伤而死。

作为汉朝与乌孙的**个友好使者,细君公主积极联络乌孙上层贵族,使乌孙与汉朝建立了巩固的军事联盟,初步实现了联合乌孙,遏制匈奴的战略目标。

刘细君 - 愿为黄鹄归故乡

――乌孙公主刘细君

刘细君(约前公元前140―前87年间在世),西汉沛(今江苏沛县)人,为皇族江都王刘建之女。汉武帝为了联合乌孙(居今伊犁河上游流域),抗击匈奴,而遣细君为公主,嫁给乌孙王,因此世称乌孙公主。《汉书・西域传》中载有她的事迹。

刘细君远嫁乌孙,是同张骞通西域的历史**联系在一起的。汉武帝时代,在民族关系上面临的严重问题,就是如何对付匈奴的骚扰。匈奴遭受汉军几度打击,远遁漠北;汉朝廷为了进一步制止匈奴的复起,便有了联络西域诸国的愿望,致使张骞出使西域。武帝即位后,听取了张骞提出的联合乌孙以“断乌孙右臂”的建议,命他为中郎将,率三百人再度出使西域。张骞到了乌孙,要求乌孙王昆莫东回故土(指敦煌祁连之间的地区),臣服于汉,以防匈奴,并答应把汉公主嫁给他,作为结盟的条件。乌孙惧怕匈奴,不干贸然应允。不过从此以后,汉与西域的往来,也就进入了极频繁的时期。

张骞死后,乌孙已亲眼看到了汉朝的强盛,同时又惧怕匈奴报复性的侵略,于是自动地结好于汉,遣使献马,表示愿意和亲,结为昆弟之交。武帝当下同群臣计议,同意了这个要求,只是提出说:“一定要先来纳聘,然后才能把公主送出去。”

元封(公元前110年―前105年)中,乌孙向汉朝廷献上良马千匹,作为聘礼。汉朝廷便把江都王刘建的女儿细君作为公主,嫁给乌孙王昆莫,并且还赠送了丰厚的妆奁,以及官属宦官侍御数百人。当时匈奴听到了这个消息,唯*乌孙被汉朝拉过去,也照样把自己的女儿嫁给昆莫。昆莫就以细君为右夫人,以匈奴女为左夫人。

细君到了乌孙以后,即开始进行**活动,经常“置酒饮食,以币帛赐王左右贵人”,以博取乌孙贵族们的欢心。 昆莫年事已高。乌孙公主细君去国离乡,语言不通,生活习惯不相适应,心中不免涌起无限悲愁。因自作骚体《悲愁歌》①一首,抒写远嫁异域的哀伤和怀念故土的忧思。歌词是这样的: 吾家嫁我兮天一方,远托异国兮乌孙王。 穹庐为室兮毡为墙,以肉为食兮酪为浆。 居常土兮心内伤②,愿为黄鹄兮归故乡。

歌词内容初看起来似乎单调,但若与细君只身异域的境况联系起来,就不难体味到作者的那种感叹自身孤独和眷念故土的复杂心情。

据说,乌孙公主的悲歌辗转传到了武帝的耳中,武帝也不禁为之感动,非常同情她的境况。每隔一年,他便派遣使者带着锦绣帷帐,赠送给乌孙公主。

按照乌孙的风俗习惯,兄弟可以和寡嫂结婚;儿子可以和非亲生的寡母结婚;甚至祖父尚在,孙子竟可以和后祖母结婚。当时,乌孙王昆莫年岁已老,准备让他的孙子岑陬娶乌孙公主为夫人。细君当然不答应,因为这在一个儒教妇女看来,岂不是大逆不道的“** ”么!她连忙写了一封信,向武帝说明这个情况,请示应如何处理。当时西汉正想联结乌孙共同对付匈奴,武帝就命细君顾全大局,“从其国俗”。其实,乌孙的这些习俗,从儒家的封建伦理观念看来,固然是不可思议,而从社会发展的观点来说,不过是原始社会*缘群婚制的遗迹而已。

后来,乌孙王昆莫真的把细君嫁给了他的孙子岑陬。昆莫死后,岑陬继立为王。细君在乌孙期间约有四、五年,生了一个女儿,名叫少夫。细君死后,武帝又把楚王刘戊的孙女解忧嫁给乌孙王。通过和亲,乌孙终于和汉朝结成了长期的同盟。细君为此献出了自己宝贵的青春,为汉王朝的安邦睦邻做出了贡献。

刘细君 - 历史价值

刘细君是那个时代的民族英雄,她的成就和贡献是多方面的。在中国历史上她创下了三个**:古代和亲女性中取得成功的**人;古代诗坛上突破“诗言志”樊篱的**人;乐器琵琶的首创之人。三者之中,尤以出塞和亲功绩最为显著。

史书载:从公元前192年至公元前152年,西汉先后七次送宗室女嫁给外邦。其中“公主”三名。可惜,均未留下和亲女子的具体姓名,所以她们的苦乐和功绩后人也都无从知晓了。直到汉武帝为联合乌孙抗击匈奴,加封了江都王刘建之女细君为公主,于元封六年(公元前105年)远嫁乌孙王昆莫为右夫人,成为**位有名有姓的汉家公主,被史学家们将芳名载入史册。

《悲愁歌》为后世传诵,其叶被称作是历史上的**首边塞诗。刘细君也被称为“和亲公主中的**才女”。这首诗被班固收入《汉书》,后来又收入汉诗,称为“绝调”。至汉代,传世的名篇都带有浓厚的**功利色彩。唯独刘细君的《悲愁歌》,通过对周边事物的描写和述说,着重抒发了自己真切真挚、丰富复杂的感情世界。它首先突破了“诗言志”的樊篱,给沉闷的诗坛吹进了一股清新空气。从《悲愁歌》开始,抒情诗广泛流传。刘细君出生扬州,扬州旧属楚地,故此诗以楚声骚体为制。80年后,班婕妤的《怨歌行》完成了抒情诗由骚体向五言的转变。东汉末年,蔡琰的《悲愤诗》又沿着《悲愁歌》的轨迹继续前行,把抒情诗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

刘细君精通音律,是乐器琵琶的首创人。晋人傅玄《琵琶赋・序》对之考证甚详。唐人段安节在《乐府杂录》中明确指出:“琵琶,始自乌孙公主造。”由此可以看出,刘细君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相当大的贡献。

刘细君 - 细君公主墓

细君公主墓坐落的夏特河,南依巍峨挺拔的汉腾格里峰,东临乌孙山,墓高近十米,底径四十米,是乌孙草原中规模不小的陵墓,嘉迕赘叩南妇峡套拧跋妇之墓”的六个大字熠熠生辉,墓地坐西朝东,显得十分的幽静,四周草原襟抱,青草葳蕤。

据《前汉书・乌孙传》 记载,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伊犁河流域是当时西域最强大的乌孙国的游牧地。当时乌孙属哈萨克族祖先的一支。西汉武帝时期,为了彻底击败西北边塞的匈奴,张骞建议用厚赂招引乌孙,同时下嫁公主,与乌孙结为兄弟,这样就可“断匈奴右臂”,共同夹击匈奴, 于是汉朝就有了**位远嫁西域的细君公主。 西汉前期,北部高祖刘邦采纳刘敬的建议,“遣宗室公主为单于阏氏,岁奉匈奴絮、缯、酒、米、食物各有数? 10余载的苦心经营,汉朝国力日渐强盛 ,汉武帝为摆*受制于匈奴的被动局面,数度开塞击胡。特别是经卫青、霍去病的打击,匈奴从匈奴之战,极大地削弱了匈奴的军事、经济实力,其逐步丧失了对阴山、河西走廊广大地区的控制。因其依然控制着西域诸国的支持,才能从根本上解除匈奴的威胁。为取得彻底的胜利,汉武帝实施远交近攻的策略,武力与怀柔双管齐下,联合西域各国夹击匈奴。实力强大的乌孙,就成了主要的争取对象。公元前2世纪初,乌孙与月氏均在祁连山附近游牧,乌孙王难兜靡被月氏攻*时,他的儿子猎骄靡刚刚出生,由 匈奴冒顿单于收养**。公元前161年,在匈奴的支持和援助下,猎骄靡率领部众西击大月氏,遂居留伊犁河流域一带,建立了乌孙国。乌孙多年来一直是匈奴的从属,猎骄靡感念匈奴的恩德,却又不愿长此蜷伏于匈奴肘腋之下。

西汉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 万数大军浩浩荡荡第二次出使西域。张骞到达乌孙后,请乌孙东返故地,“乌孙能东居故地,则汉遣公移徙。随之,张骞派遣副使分别赴大宛、康居、大月氏、安息、身*、于阗等国展开外交活动(115年),乌孙王配备了翻译和向导,护送张骞回国,同行的还有数十名乌孙使者,这是乌孙人**次到中原。乌孙王送给汉武帝数十匹天马,深得汉武帝的欢心。乌孙国见汉朝军威远播,财力雄厚,遂重视 与汉朝的关系。汉元封初(公元前110-109年),乌孙再遣使“以马千匹”为礼,媒聘汉家公主。

刘细君生在钟鸣鼎食之家,长于温柔富贵之乡。其父刘建养尊处优,放荡不羁。他联络对朝廷不满的刘安等人,企图谋反。丞相府长史在他的住处查出了武器、印玺、绶带、使节和地图等准备(21年)以衣带自缢? 因而她总是处处小心、郁郁寡欢,时常见花流泪、对月伤情。 ?08年)的某一天,细君正在皇室花园里迎风戏蝶,一纸诏书改变了她一生的命运? ?6岁的细君怀着以身报国的爱国之情 ,同意远嫁乌孙和亲。这意味这细君公主今后将永远置身异域、天各一方。塞外荒凉,颠沛流离。

送嫁那一天,汉武帝“赐乘舆服御物,为备官属宦官侍御数百人,赠送甚盛”。“武帝令琵琶马上作乐,以慰其乡国之思”。盛妆的细君在 随从**、乐队、杂工以及侍女等数百人的簇拥下,恋恋不舍地上了车辇。送亲队伍浩浩荡荡地向乌孙出发。

关于细君公主出嫁,民间也有另一种说法。据说细君出嫁时的车队是从江都出发的,行经安徽灵璧时,细君停车驻马,在一处山岩前悄然伫立,手抚巨石, 东望乡关,久久不忍离去,以至于在石上留下一枚清晰的手印。这手印后来经匠人摹刻,遂成一方景观 ,名为“灵璧手印”。元代钱塘诗人钱惟善有《灵璧手印篇》纪其事,诗前《序》云:“汉以江都 王女细君嫁乌孙王,女过灵璧,尝扶于石,后人镌石为模,腕节分明,故述其事而为之辞”。

为了迎接汉朝公主的到来,乌孙国都赤谷城大路两旁官民奏起胡乐,载的猎骄靡仍然畏惧匈奴的势力,希望在汉王朝与匈奴之间保持平衡。

自幼长在深闺的细君自然比不上匈奴公主对塞外生活的适应。匈奴公主骑马如飞,挽弓 射雕,驰骋草原。而在江都富贵之乡长大的细君公主却很不适应逐水草、住毡房的草原游牧生活,室居,岁时一再与昆莫会,置酒饮食,以币帛赐王左右贵人”。用汉武帝所赐丰厚妆 奁与礼物,广泛交游,上下疏通,为汉朝做了大量工作。

细君公主精通音律,妙解乐理。据史载,乐器琵琶创制的直接原因,就是细君出塞乌孙。晋人傅玄 《琵琶赋・序》对之考证甚详,云:“闻之故老云:‘汉遣乌孙公主,念其行道思慕,使知音者裁,碧天无际雁行高。”唐人段安节在《乐府杂录》中明确指出:“琵琶,始自乌孙公主造。”或 隐指,或明言,都认为刘细君是琵琶的首创者。

在一个深秋的清晨, 郁闷已久的细君走出夏宫,徜徉在“地莽平、多雨寒,山多松”的昭苏夏特河谷。远处,乌孙山巍峨 矗立,山中墨绿的塔松、碧绿的青草、枣红的骏马、洁白的羊群,在晨光的映衬下美丽而生动。河岸 上生长着蒲草,蒲草旁边,摇动着一串一串殷红的水蓼花,俨然江南秋色。猛然抬头,一对天鹅 由西向东缓缓飞去,撩起汉家公主强烈的思乡之情,悲戚之感油然而生。望着天鹅越飞越远,几年 的痛苦凝结成诗行一泻而出,吟唱出那首被史官班固记入《汉书》的思乡绝唱《悲愁歌》:“即毡)为墙,以肉为食兮 酪为浆。居常土思兮心内伤,愿为黄鹄(hú,天鹅)兮归故乡!”当这首思乡之歌传到长。

猎骄靡是乌孙历史上一位杰出的**家 ,虽年老昏花,但确精明,细君公主的哀怨乌孙王怎能看不出来?按乌孙的礼俗,国王死后,年 轻的王后必须嫁给王室子孙为妻。为了细君的幸福,也怕将来莫测的变化可能对细君不利,猎骄靡思? 自然不肯接受。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她上书恳求汉武帝,一旦猎骄靡归天,便将她召回故土,她要把自己的生命结束在养育自己的土地上。汉武帝接书后,内心也很悯情,可匈奴仍在北方虎视眈眈 ,为保中原安宁,与乌孙的结盟必须坚持下去。于是汉武帝回书曰“从其国俗、欲与乌孙共灭胡” 。细君只得含悲忍辱再嫁军须靡。细君虽然与军须靡年龄相当,但此时她已心如死灰,终日以泪洗面?

细君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她由藩国郡夫人。她历经几番浮沉,饱尝了人间的荣宠和酸楚。可以说她为了国家的利益,民族的大义,做出牺牲,才女,香销玉殒于伊犁河畔。每当朔风掠过荒原,发出潮水般的呼啸时,她的芳魂也许会忆起遥 远的广陵涛声。也只有在这时,她的“愿为黄鹄兮归故乡”的梦想,才能得以实现?

刘细君 - 资料

①《乐府诗集》题作《乌孙公主歌》。

②《玉台新咏》中“以肉为食”句无“以”字;“居常土思”作“常思汉土”。《艺文类聚》作“居常思土”。

△「汉」司马迁:《史记》卷一百二十三

△「汉」班固:《汉书》卷九十六下

△「南朝・陈」徐陵选编:《玉台新咏》卷九

△「唐」欧阳询等辑:《艺文类聚》卷十六、卷四十三

△「宋」郭茂倩编:《乐府诗集》卷八十四

△安作璋:《西汉与西域关系史》

△张维华:《论汉武帝》

原文链接:,转发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