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查德・米尔豪斯・尼克松简介简历(个人资料介绍)

理查德·米尔豪斯·尼克松,Richard Milhous Nixon(1913年1月9日-1994年4月22日),美国**家。1952年美国总统选举中成为德怀特·艾森豪威尔的竞选搭挡。1953至1961年担任第36任美国副总统。1960年参选总统,败给肯尼迪,1962年竞选加利福尼亚州州长仍然落败。1968年,他再度参选总统并成功胜出。1969年至1974年担任第37任美国总统。尼克松因水门**于1974年辞职,成为美国历史上**位在任期内辞职的总统。他曾在1972年和1976年两度访华,是首位在任期间访华的美国总统,被称为“中国人民的老朋友”。1974年8月9日,任内宣布辞职。也是截止2015年7月上旬唯一一位辞职的美国总统。1994年,因中风陷入昏迷,享年81岁。

,人物简介

理查德·米尔豪斯·尼克松(Richard Milhous Nixon,1913年1月9日~1994年4月22日)美国第37任总统(1969年1月20日~1973年1月20日,1973年1月20日~1974年8月9日)。于1913年1月9日出生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洛杉矶附近的约巴林达镇。爱尔兰人后裔。1937年至1942年在加利福尼亚州惠特尔当律师。1938年6月加入共和党。1942年至1946年在海军服役,升为海军少校。

1946年,尼克松当选为美国众议院共和党议员,开始步入政界。1950年当选为美国联邦参议员。1952年,在进行跳棋演讲后,他作为艾森豪威尔的竞选伙伴,当选为美国副总统。1956年他再度当选为美国副总统。

1968年尼克松重返政坛,在当年的美国大选中,他击败民主党人休伯特·汉弗莱和独立竞选人乔治·华莱士。1974年8月因“水门**”被迫辞去总统职务。

于70年代末和80年代先后出版了《尼克松回忆录》、《真正的战争》、《领袖们》、《别再有越南》和《1999:不战而胜》、《超越和平》。

早年经历

1913年1月9日,理查德·米尔豪斯·尼克松生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洛杉矶附近的约巴林达镇。爱尔兰人后裔。父亲是汽车加油站和百货店老板。尼克松毕业于惠蒂尔学院和杜克大学。1937-1942年在加利福尼亚州惠特尔当律师。1938年6月加入共和党。1940年,尼克松与特尔玛·凯瑟琳·罗恩结婚,他们共有两个女儿。

1941年,尼克松一家来到华盛顿,他在物价管理处找到了一个工作,但这个工作并不使他满意,于是他加入了海军,开始他被安排在本土工作,但他希望能寻求一些**的工作,于是他被派到所罗门群岛分管后勤,他从未前往前线,但获得了两枚海军战斗之星,1945年底晋升为海军少校,并准备复员。

大事年表

1913年1月9日出生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洛杉矶附近的约巴林达镇。爱尔兰人后裔。

1934年获惠特尔学院学士学位。后进杜克大学专修法学,1937年获法学士学位。

1937年至1942年在加利福尼亚州惠特尔当律师。

1938年6月加入美国共和党。

1942年至1946年在海军服役,升为海军少校。

1946年,尼克松当选为美国众议院共和党议员,开始步入政界。

1950年当选为美国联邦参议员。

1952年,他作为艾森豪威尔的竞选伙伴,当选为美国副总统。

1956年他再度当选为美国副总统。

1959年在竞选总统中以微弱票差被约翰·肯尼迪击败。竞选失败后,尼克松先后在洛杉矶和纽约从事律师工作。

1968年尼克松重返政坛,在当年的美国大选中,他击败民主党人汉弗莱和独立竞选人华莱士,当选为美国第46届(第37任)总统。

1972年11月连任第47届总统。

1974年8月因“水门**”被迫辞去总统职务。

1994年4月18日傍晚,尼克松在新泽西家中突患中风,当即被送往康奈尔中心急救。

**生涯 踏入政坛

1946年,美国即将进行中期选举,美国共和党迫切希望能够得到一位合适的候选人参选加利福尼亚州的12众议员选区,以击败该选区民主党人杰里·沃勒斯,然而共和党调查委员会始终未能寻找到一位合适的参选人,最终尼克松的母校惠蒂尔学院推荐了他们的校友尼克松,尼克松坦然接受了提名,他并在选战中一举以65586票击败了沃勒斯的49994票,当选美国国会众议员。

在任众议员期间,尼克松大力支持俄亥俄州参议员罗伯特·塔夫*的各项提案,同时他还是马歇尔计划的坚定支持者,1948年,尼克松在选举中轻松连任。

1948年,尼克松作为众议员非美活动委员会的成员参与了希斯间谍案,他是该调查的坚定支持者,在有证据表明希斯无罪时,他要求委员会继续调查,也因此被视为是共和党保守派成员和麦卡锡主义的帮凶。

1949年,尼克松开始筹备竞选加利福尼亚周参议员,他计划击败民主党参议员谢尔登·唐尼以跻身参议院,在民主党人道格拉斯同样宣布竞选后,唐尼宣布退出,尼克松最终在1950年的中期选举中以高票击败道格拉斯,当选美国国会参议员。

竞选美国总统

从1951年开始,美国总统杜鲁门的地位开始摇摇欲坠,共和党不择手段的对其发动攻击,麦卡锡主义泛滥、朝鲜战争,特别是解职麦克阿瑟和1951年钢铁工人大**,都一次又一次打击了他。1952年3月,杜鲁门正式宣布不再试图竞选连任―尽管他仍然可以参选。

与此同时,从1951年开始,越来越多的人呼吁北约最高统帅艾森豪威尔参选,1952年3月,在得知杜鲁门已经决意不参选后,在新罕布什尔州州长舍曼·亚当斯的帮助下,艾森豪威尔宣布参选,他回到了美国,积极投入竞选活动,尽管罗伯特·塔夫*的呼声也很大,但所有人都希望―未来的共和党候选人应该是一位中间派,在共和党全国代表大会中,艾森豪威尔以595票击败了罗伯特·塔夫*的500票,顺利获得提名,

由于是一位**,艾森豪威尔对竞选搭档的挑选并无意见,于是在杜威―前两次总统选举的共和党候选人的建议下,艾森豪威尔决定挑选尼克松,尼克松决定同意。

然而,到了9月,开始有媒体大肆渲染尼克松拥有所谓的富豪基金会为其进行**募捐,共和党高层建议尼克松亲自上电视解释,尼克松同意了,就在9月23日尼克松即将举行演讲时,他突然接到了杜威的电话,杜威表示艾森豪威尔的幕僚要求尼克松辞职,愤怒的尼克松挂断了电话,随即上台开始直播演讲。

他在演讲中公布了微薄的财产,还表示到目前唯一收到的礼物是别人寄给他女儿的一条狗,名叫跳棋,并表示无论如何,他们都将继续收养它,也因此,这篇演讲被称为跳棋演讲。

这篇演讲吸引了大约6000万美国人观看,也直接使得艾森豪威尔放弃了撤换尼克松的想法,并和他一起投入竞选。

在1952年11月4日的大选中,艾森豪威尔和尼克松取得的优势令人咂舌,他们夺取了除南方以外的所有州份,以3400万票和442张选举人票大败民主党伊利诺伊州州长阿德莱·史蒂文森,1953年1月20日,艾森豪威尔和尼克松就任美国总统和副总统。

任内大事

1959年7月时任美国副总统理查德·尼克松受总统艾森豪威尔之托出席在莫斯科举行的美国国家博览会(American National Exhi**tion)开幕式。为了这次展览,整个展馆都布置了美国人心目中每个国民能拥有的一切。展馆内到处都是现代的、自动化的休闲娱乐设备,用以显示在资本主义制度的美国规模巨大的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成果。在一座模板美式别墅的厨房展台,尼克松和前苏联部长会议**尼基塔·赫鲁晓夫之间展开了一场关于东西方意识形态和核战争以及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和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优劣的论战。大多数美国人认为尼克松赢得了这场辩论,他在本国的威信也因此大大增加。这就是著名的“厨房辩论”。

1972年2月,尼克松首次访问中华人民共和国,他也成为首位访问中国的美国总统。(准确的说应当是**位访问中国大陆的美国总统,首位踏上中国国土的美国总统是德怀特·戴维·艾森豪威尔,其于1960年6月17日至19日访问***统治下的台湾)访华期间中美两国政府发表了著名的《上海公报》。尼克松为打开中美关系大门并为改善和发展中美两国关系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尼克松的任期内,逐步将美国军队撤出越南。1973年1月27日,美国签署《关于在越南战争结束、恢复和平的协定》。3月29日,美军完全从越南撤出。至此,这场美国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也使这个国家陷入危机的越南战争结束。

访问中国 尼克松访华

1969年珍宝岛**后,毛泽东**决定和美国加强关系。而美国的新总统,理查德尼克松为遏制苏联力量,结束越战,也想与中国走的更近。

1972年2月21日至28日,美国总统尼克松正式访华。2月28日,中美两国发表了指导两国关系的《中美联合公报》,中美交往的大门终于被打开,东西方握手跨过1万6千英里和20年敌意之桥梁。尼克松此次访华是20世纪国际外交史上最重大的**之一。尼克松对此引用毛泽东的话:“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迫,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就是今日,就在此时。”

毛泽东**在中南海会见了尼克松总统。22日,周恩来总理同尼克松总统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会谈,就中美关系正常化及双方关心的其他问题进行了讨论。周恩来表示:****是阻碍两国关系正常化的关键。尼克松表示:美国承认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26日,周恩来总理陪同尼克松总统赴杭州访问。之后,尼克松一行飞往上海。

28日,中美双方在上海签署《中美联合公报》。在公报中,双方声明:“中美两国关系走向正常化是符合所有国家的利益的。”在****上中方重申了“一个中国”的原则,全部美国武装力量和军事设施必须从台湾撤走。美方声明:“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并“确认从台湾撤出全部美国武装力量和军事设施的最终目标”。《中美联合公报》是中美两国签署的**个指导双边关系的文件。它的发表,标志着中美隔绝状态的结束和关系正常化进程的开始。

为促进中美友好关系,中国政府将一对大熊猫“兴兴”和“玲玲”送给美国人民。

尼克松对中国的访问改变了冷战平衡,他在中国的胜利使人们淡忘了在越南发生的越来越悲哀的**。

1976年2月,尼克松第二次访问中国,此时已经卸任的尼克松虽然是以平民身份到中国访问,但依然受到了总统般的礼遇,他还同毛泽东**进行了1小时40分钟的会谈,只比福特总统在1975年12月同毛的会谈少10分钟。

1978年12月16日晚发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美利坚合众国关于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公报》。这为尼克松访华以及同毛泽东的会晤画上圆满的句号。

访问深圳

1993年4月8日,曾经历史性地”跨越浩瀚的太平洋”向中国人民伸出友谊之手的美国第37任总统理查德·尼克松,进行了最后一次访华之旅。期间,他兴致勃勃地访问了北京、上海、杭州、广州等城市,并于4月14日至15日到访深圳,并以此结束在华全部行程。

当时距其于1972年2月开创的”破冰之旅”已有21年之久。这期间,中国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之后,尼克松也曾多次访问中国。1993年4月的深圳之行,是他唯一一次访问深圳。一年后的1994年4月22日,尼克松因突发中风去世。于是,这座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城市,也就成为他在中国大陆的最后记忆。

首站登上国贸大厦

1993年4月14日上午10点50左右,尼克松一行从广州乘火车抵达深圳。火车为这些尊贵的客人专门留出了一节车厢。从广州到深圳的途中,尼克松对随行的助手莫尼卡·克罗利说看到了”真正的中国”。窗外的农田和牛车引起了他的兴趣,它们与步入现代化进程的广州都市形成巨大反差,也让他看到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同的侧面。

南国春早,四月的深圳天气湿暖,鲜花盛开。80岁高龄的尼克松在中国游历一周后,对这座几乎是一夜之间崛起的城市还是充满好奇。11点市外办的专车将尼克松一行直接送抵国贸大厦,前往顶楼的旋转餐厅观看市容。

一直对中国的发展非常关注的尼克松不可能不知道,就在一年前,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也来到深圳,也曾和他一样登临国贸的旋转餐厅。“邓小平的改革开放政策真是个了不起的创举啊。”尼克松一边看,一边由衷地感慨。”

当时的国贸大厦是深圳速度、深圳奇迹的象征,是全国各地游客必去之处,也是深圳最热闹、最繁华的地方。姚伟志记得,国贸大厦的所见所闻让尼克松非常兴奋,从旋转餐厅下来,走到大厦的门口,他发现附近游玩的群众闻讯而来,在警戒线外好奇地观望不少人认出了尼克松,喊着他的名字向他挥手致意。

当时尼克松也激动起来,他突然大步向前,一脚踏上等候他的奔驰车,一手抓着车顶保持身体的平衡,另一只手高高举起向围观的群众致意,引起一阵热烈的欢呼。”是啊,他的举动就像个活泼的年轻人,根本看不出是个80岁的老人。保安人员都吓了一跳,赶紧过去保护他。过了好久,尼克松才肯下来坐进车里这个小插曲,给姚伟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深圳比我期望的还要好

尼克松在会见中表示,我来深圳前,看过深圳的许多照片,对深圳抱有很高的期望,看了这个城市,我感到激动,事实上这个城市比我期望的还要好。我将向美国的商人们建议,如果要投资就来中国,把资金投向深圳。

尼克松的助手莫尼卡·克罗利在著作《冬天里的尼克松》里,详细记录了尼克松最后一次访华前前后后的许多细节。她在书中写道,应尼克松的要求,她收集了美国国会对中国、日本和朝鲜的概括性评论、剪报和其他背景资料。1993年3月31日,尼克松把克罗利叫去,对中国自1978年以来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翻三番等成就发表了不少感叹。他轻拍着一张纸说,“1992年,中国吸引了100亿美元的外资,这个数字与美国吸引的外资相同,这对于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来说是很不错的!”

感激中国人民对自己的欣赏

据克罗利在书中的描述,尼克松于1993年4月11日说,“有两件事将使我载入史册:水门**和对中国开放。”

虽然历经多次**和坎坷,尼克松始终对中国人民抱有好感。他不止一次称中国是世界上最强大、最富有、最古老、最骄傲的文明国度。上世纪70年代,他促使中美关系解冻,为中国走向开放创造了国际条件。1989年,当中国再一次面临困难时,尼克松又回到中国,以现实主义的态度为中美关系的继续发展做出了努力。1993年的最后一次旅行,正如克罗利在书中透露的,“尼克松是要评价中国经济改革的现状,在离开时为中国的进步而大为惊叹。”

那天下午,尼克松先后参观了博物馆、杜邦中国集团有限公司和锦绣中华景区。在博物馆参观时,他两次重复同一句话,“中国是一所学者们穷其一生都无法毕业的大学”,意指中国文化之浩瀚令人叹为观止。记者在查阅资料时发现,尼克松已将这句话写入著作《竞技场上》(又译《角斗场上》)。

在锦绣中华,尼克松不顾保安人员的劝阻,兴致勃勃地停下来和景区的演员或游客握手、交流,对于有人能够认出他、记得他表示开心。当年还是年轻小伙的姚伟志也是尼克松的崇拜者之一。他得知尼克松要来深圳,事先去香港采购了尼克松英文原版著作《竞技场上》,并顺利地要求到尼克松在书的扉页签名。

克罗利在书中写到:“人们对他的欣赏和尊敬,在国内已渐渐变弱,而中国人对他显示出来了。在中国那个温暖的一天......他是一个受尊敬、受聆听、被需要的人。他寻求尊敬,在中国他找到了。最后一次访华途中,尼克松还对她说,中国人感激他为中国开放做出了贡献,而我则为他们的欣赏而感激他们。”

水门**

所谓“水门**”,是指1972年6月17日,在华盛顿水门大厦的民主党全国委员会总部查获的窃听**。当时(6月17日凌晨2点30分)有5人被捕,他们带着手套、电筒、复杂的偷听工具和电子窃听器。**的起因是由于尼克松吩咐查尔斯·科尔森去搞民主党全委会总部主要负责人拉里·奥布赖恩的情报。可是,由于民主党对此早有提防,而**情报局又自始至终监视着窃听者的行踪,所以窃听者的一切作为都败露了。这件事发生在美国总统竞选期间,后来追究到“总统竞选连任委员会”中的**们,一些政府**先后辞职了。其他一些**,包括前司法部长约翰·米切尔,前白宫办公厅主任霍尔德曼、前内务部总顾问埃利希曼,由于极力掩盖这个**而触犯了法律。尼克松则否认这个**和自己有任何瓜葛。但是法庭强迫他交出那些表明他实际上企图逃避调查的录音磁带,结果他不得不把磁带交了出来。1974年7月8日,最高**以八票对零票通过了对尼克松不利的裁决。与此同时,报纸社论发出要他辞职的舆论,国会也不停地呼吁,要对他进行弹劾。尼克松于8月7日在给霍尔德曼打电话,告诉他已决定辞职时,他说:“我简直得不到国会的**支持,而我要继续担任总统是需要这种支持的。我不能眼看由于6个月或更长时间的弹劾审判,国家陷于分裂,我们的对外政策遭到破坏。”于是他在第二天宣布辞去了总统职务。1个月之后,尼克松被赦免一切与“水门**”有关的罪名,而20名自认为是代表总统采取行动的总统下属人员都被定了罪。

晚年生活

1993年4月11日,美国第37任总统尼克松最后一次访问中国。因当时的中国政府怕引起外交**,所以当时中国的媒体对此只做了有限的报道,这些报道一个也没有作为重点,更没有一个放在头条位置。尼克松曾在后来的谈话中对此表示过不满,但他已不是美国权力塔尖上的那个人,不满也只能不满了。后来这次访问被详细地记录在《冬天里的尼克松》一书里,对出访背景、访问行程、与谁谈过话、到过哪些地方都叙述得清清楚楚,多少弥补了尼克松的一点缺憾。这本书的作者就是陪同尼克松的女助手莫尼卡·克罗利。莫尼卡之所以能成为尼克松晚年最得力、最亲近的女助手,有一段令人感动的故事。1989年5月,刚满20岁,就读于柯尔格特大学的莫尼卡,在一位教授的建议下读完了尼克松的新书《1999年:不战而胜》,其中的外交思想对她产生了很大的冲击,她马上写了一封长信寄给尼克松,信中表达了她的许多外交见解以及对尼克松的不同意见。暑假过后,莫尼卡竟收到了尼克松的亲笔回信,对她的信大加称赞,并承诺在适当的时候与她当面讨论美国的外交政策。10月2日,莫尼卡如约来到新泽西北部尼克松的办公室,和他就与美国有关的国际**问题面谈了两个小时,从此这个比尼克松小56岁的美国女孩走进了尼克松的工作和生活中,直到他在1994年中风去世。在尼克松最后的四年里,莫尼卡“成了他一个专职的知己和女友,成了他允许进入自己营造的避风港的少数人之一”。莫尼卡陪尼克松到国内外旅行,准备研究和讲演的资料,与他一同讨论有关**和他的思想、观点,“有时干脆同情地倾听他的诉说”,不仅帮助尼克松顺利地完成了他的最后两部著作《只争朝夕》和《超越和平》,而且在他死后又独立完成了《记录外的尼克松》和《冬天里的尼克松》,使得尼克松的晚年生活得以生动、真实地呈现在世人面前。

1974年辞职时的尼克松已61岁,一般而言应该长期隐居,安度晚年,可尼克松不是这样,他要做一件看来几乎没有可能实现的事情――用另一种努力改变他在美国公众心目中的形象,挽回自己的声誉。在此后20年的时间里,尼克松不断反思自己,积极参与国际间事务,为美国的在任总统出谋划策,在国内外讲演数百次,写出了包括《尼克松回忆录》、《六次危机》和《**人》在内的8部畅销书。这期间,每年的6月17日――水门**的纪念日,对尼克松来说都是一个痛苦的关卡,因为许多媒体会举行各种各样的活动来反思那段对尼克松来说极不光彩的日子,不断有新的录音资料公布出来,记者会在不同的场合发出攻击性的提问责难尼克松。尼克松以极大的耐心和真诚的悔恨来求得公众的原谅,并用实际行动来等待时间的裁决。他的行为终于让美国人感动了,他重新赢得了人们的信任。这也是尼克松真正打动少女莫尼卡的地方。

因病逝世

1994年4月18日傍晚,尼克松在新泽西家中突患中风,当即被送往纽约康奈尔中心急救。21日下午起,他陷入“深度昏迷状态”。22日在纽约康奈尔医疗中心逝世,享年81岁。

个人著作

尼克松1962年写了《6次危机》一书,记叙他自己的生活经历,自道短长,自言甘苦。退出政坛后,他在隐居式生活中大量读书,尤其偏爱**家的著作。读书之余以笔耕为乐,于70年代末和80年代先后出版了《尼克松回忆录》、《真正的战争》、《领袖们》、《不再有越战》和《1999:不战而胜》、《超越和平》。

艺术形象

尼克松

英文名:Nixon

中文名:尼克松

别名:惊世谎言尼克逊

剧情介绍:

影片试图从客观的立场出发探讨因水门丑闻而下台的美国总统理查德.米尔豪斯.尼克松的**生涯。虽然也涉及到他的童年和早期从政的经历,但重点是在水门**。当影片中一个女学生当面问总统:“为什么你作为总统制止不了越南战争?是不是因为这个制度?”尼克松似有所悟,他对手下人说:“她懂得我花了25年时间搞**才懂得的事情……”编导者正是试图从这样的角度来塑造尼克松的形象:对所谓“野兽”的无可奈何,沉湎于过去而不能自拔,既脆弱又具有领袖的魅力,易受惊吓又十分强硬,总之,是个复杂的悲剧性的人物。本片由奥斯卡大导演奥利佛史东所执导,奥利佛史东曾导过《七月四日诞生》、《刺*肯尼迪》等大家熟知的得奖佳片,《白宫风*》则是他在1995年最新的作品,除了导演之外,深为国人所熟知的奥斯卡影帝安东尼霍普金斯及东尼奖影后琼安艾莲同片较劲,给爱看好片的朋友绝佳的视觉享受。本片荣获奥斯卡四项提名:最佳男主角、最佳女配角、最佳编剧及最佳电影配乐

原文链接:,转发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