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文王简介简历(个人资料介绍)

  楚文王(?-公元前675年),楚武王子,芈姓,熊氏,名赀。公元前690年,武王于伐随途中卒,次年,熊赀继位为楚国国君,即楚文王。熊赀早年受过严格的教育,他的师傅是从申国请来的,史称“保申”。因武王位长达51年,文王继位时已人到中年了,其性格是锋芒毕露的。《楚史》载:“文王所做的**件大事就是迁都于郢(今宜城楚皇城),也许这是武王的遗命而由文王付诸实施的。”《古代荆楚地理新探》称:“或正式都郢乃在此时(楚文王元年),而事实的迁郢则在十年前(武王晚期,公元前703至前699年)”。

  

,人物生平

  武王给文王留下了一个正在富强起来的国家,一批忠信可用的官僚和将领,一支久经实战磨炼的军队。文王即位后,做起事来,通常是称心如意的。他对建设似乎不大关心,至少可以说他没有为建设事业作出显著的贡献。他的兴趣和精力贯注在战争上,他以战争为手段实现了武王“观中国之政”的宏愿。文王二年(公元前688年)冬,举兵北上伐申。

  楚、申之间有邓国(今湖北襄樊市),楚伐申(申国故址今河南南阳市),必须假道于邓。邓与楚为姻亲,当时的邓君邓祁侯是文王之舅。文王虽有伐邓之意,一时尚无口实。文王引兵过邓时,邓有三位大夫劝说邓候乘机*死文王,邓侯未从,按正规的礼仪接待了文王此后,文王继续北上,攻灭申国,除掉了周朝南土最大的一个异姓国,将申变成楚国的一个大县。此时,邓虽幸存,但已危若釜底游鱼。次年春,楚师在自申返楚的途中伐了邓。

  文王六年(公元前684年),举兵伐蔡(今河南上蔡县)。从郢到蔡,全程约400公里,楚伐蔡必须向一些小国假道,不像在江汉平原上来往那么自由自在。论战略,武王用兵如波浪式推进,文王用兵则跳跃式突进。自从武王扬言:“我有敝甲,欲以观中国之政”,只过了22年,其子文王就开始逐鹿中原了。文王此次伐蔡,意在控制中原南部最大的一个姬姓国。文王代蔡的缘由,从表面上说,是应息侯之请,去惩罚无无礼的蔡侯。

  息是蔡的南邻,故址在今河南息县。蔡夫人和息夫人是姐妹,都出身于陈国公室。蔡侯先娶,息侯后娶。息夫人(即息妫)美貌,自陈过蔡,将赴息,蔡侯以姐夫名义阻留求见,有轻浮的言谈举止。息侯闻知此事,大怒,即派使者到楚国,向文王献伐蔡之计,请楚佯为伐息,息乃求救于蔡,而楚即可伐蔡。文王大喜迅即整军出征。楚师与蔡师在蔡的南境相遇,楚师勇锐,蔡师一触即溃,蔡侯献舞被楚师俘获并被带回郢都。

  蔡侯献舞深恨息侯,为了报复,他在楚国郢都故意向文王渲染息夫人的美貌。此计竟有奇效,文王立即领兵到息国。息侯以为文王是去进行友好访问的,盛宴款待。文王把殿堂变战场,勃然变色,把息侯捉住,来了息国。从此,息夫人成了文夫人。这位文夫人在文王面前少言寡语,几乎从不先开口。

  文夫人沉默的缘由之一,是要假手于文王以报蔡侯。一次,文王问她何以如此不欢,她说:“吾一妇人,而事二夫,纵弗能死,其又奚言?”文王听了文夫人哀婉欲绝的话,决定继续扣留蔡侯献舞,蔡侯在楚国被软禁9年后去世。

  文王十一年(公元前679年),齐、宋、陈、卫、郑五国的国君会盟于鄄邑。齐,成为五国中的霸主。文王为逐鹿而深入中原腹地,向正在成为霸主的齐国**,于五国会盟的次年,举兵伐郑。史称“郑居天下之中”。郑都的故址在今河南新郑。

  文王即位到灭邓,伐郑为止,在国人的心目中,是一位合格的君主。但他的性格又是矛盾的。《楚史》称他,“强硬如挟雷带电,诡谲如翻云覆雨。”除了七分雄鸷,还有三分昏庸。但若顺其天性,遂其所欲,又可能是三分鸷,七分昏庸。由于受着楚国**体制的约束,才使他不至于沦落为昏君庸王。

  《吕氏春秋·直谏篇》记有文王受罚的一个故事,说楚文王得到了茹邑的良犬,宛邑制作的利箭,喜不自胜,带着到云梦去打猎,三个月不回都;他得到础被称为“丹之姬的一位美女,宠爱逾常,一整年不上朝。保申对文王说:先王命臣做大王的师傅,占卜利吉兆。现在大王有罪,臣请大王受罚。文王说:寡人不是小孩了,已经与请候同列了,寡人可以改过,请师傅免罚吧!保申说:臣受命于先王,不敢稍违。大王如不受罚,就是违先生之命了。臣宁开罪于大王,决不开罪于先王。文王元奈,表示“敬诺”,趴在地席上,保申把50根细荆条扎成一捆,自己先中跪下,然后举起地捆细荆条;轻轻放下,让它落在文王背上,,这样重复了一次,才说:请大王起身吧!

  文王觉得这么表演一下无关痛痒,便说受罚不受罚一个样,保申听了,深感痛心,对文王说;臣听说君子受苔为辱,小人受苔为痛。现在大王不以为耻,说痛不痛还有什么用处呢?于是,保申快步走出门去,说要投水以请死罪。文王这才认了错,把保申请固来,随即*死了那条良犬,折断了那些利箭,还放逐了丹之姬。

  先王的训诫,师傅的教育,加上自己的阅历,使文王渐渐学会了分辩直臣和佞臣。同时,注意选贤举能,甚至可以不分民族,不分等级,破格提拔,充分信任,使之有用武之地《左传·哀公十七年》说文王以俘获的申人彭仲爽为令尹,彭仲爽不负所望,战胜攻取,使楚国的边界达到了中原的汝水流域。

  文王做事,既有迅捷、凌厉的一面,了有慎重、严谨的一面。他是不容易轻信和妄为的,但信则不复疑,而一发则不可收。《韩非子·和氏篇》记:楚人卞和采得一块璞--即尚在石中之玉,献给厉王(楚无厉王,疑为蚣)。厉王命掌玉的官“玉人“去鉴定,玉人说是石头,和氏因欺君之罪被砍断了左脚,厉王死,武王立,和氏再把那璞献上去,玉人还说是石头,和氏又因此右脚被砍断。武王死,文王立,和氏在山中抱着璞哭泣不止,泪尽,而继之以*。文王听说此事,派人去查问缘由,和氏说:我不为自己断足而悲伤,所悲伤的是美玉竟然被说成是石头,讲真话的人竟然被说成讲假话的人呀!文王觉得需要考查落实,命玉人雕琢那块璞,果然得到了其美观无比玉,做成壁,名曰“和氏璧”。

  文王是楚国的一位明君,对此,楚人出身的汉朝君臣也未能忘怀。相传文王曾猎获一头被人们视为神羊的野羊,其名日“獬”,用它的皮毛做成一顶帽子,其名曰“獬冠”。文王爱着獬冠,楚人争仿效,到汉代,这獬冠竟成为执法者的礼帽了。

  文王的性格矛盾似乎愈演愈烈,终于在他的晚演成一场壮烈的悲剧。公元前676年(文王十四年)秋,巴师袭击楚国权县的所那自。楚国君臣轻视巴人,疏于防范,终至于酿成大*。事出突然,权尹阎敖因无备而弃守,只身泅水逃命以致巴师长驱北上,一度进逼郢都的南门。文王大怒,处死了阎敖留在那处的净敖的族人不胜其忿,竟与巴事谋反叛,次年春,文王自将的原因,大概是彭仲爽等一流杰出的将领已不在人世了,遇大事谨慎的人遇小事可能卤莽,善于将将的人未必了善于将兵。

  文王就这样,他竟在一个名为津的地方(今湖北江陵县或枝江县)打了大败仗。尽管如此,楚师尚未达到溃不成军的地步,巴师则退走了,文王率楚师回到郢都,司官门守卫之责的大臣鬻拳拒不迎纳。文王无奈,为了以功补过,自将伐黄。黄是淮河水上游的一个小国,公族为嬴姓,西北与息县为邻,其故址在今河南潢川县。文王接受了因轻敌而致的教训,调将用兵又像先前那样得心应手了,击败黄师之后,文王迅即撤兵,正是夏天六月,将郢都时,在一个名为渊的地方,*病而死。

  文王葬在楚俗称为“夕室”的墓地中,葬毕,鬻拳自尽,葬在楚俗称“经黄”的宫门内。

  

史籍记载

  楚文王虽名垂青史,但立位之初却不务正业,整天寻欢作乐,贪图安逸,不理朝政.

  一次,楚文王得到一只名叫茹黄的猎狗和一种叫宛路的长而直的竹子.他用这些竹子做箭杆,带著猎狗到云梦泽打猎,一去三个月不回来.后来他又得到了丹阳美女,从此纵情声色,整整一年不上朝听政.人们都说楚文王的"三宠":良犬,利弓和丹阳美女,是羁绊他的"三害".

  几位辅政老臣为此大伤脑筋,多次规观,但他却并不以为然,仍是我行我素.不得已,太保申和大将鬻拳只有冒死进入内宫进谏,太保申说:"先王占卜让我做太保,卦像吉利,临终前要求我等竭力辅佐大王,以使大王成一代明君.可大王即位以来,得到茹黄之狗和宛路之箭,前去打猎,一去三个月不回来;得到丹阳国美女,纵情声色,一年不上朝听政,臣等多次苦劝都不济於事.按照先王时制定的法度,您不履行君王的职责,您的罪应该施以鞭刑."

  文王说:"我从离开襁褓时起就列位於诸侯,请您换一种刑法,不要鞭打我."

  太保申跪下道:"我敬受先生之命,不敢辜负先王的重托.您不接受鞭刑,这是让我违背先王之命.我宁可获罪於您,也不敢废弃国家法度."文王说:"遵命."

  於是太保申拉过席子,让文王伏在上面,将楚武王赐的长鞭高高挥起,轻轻落下.打了几下,然后对文王说:"请您起来吧!"

  文王说:"我反正有了受鞭的名声,索性真的打我一顿吧!"

  太保申说:"我听说,对於君子,要使他心�感到羞耻;对於小人,要让他皮肉觉的疼痛.如果让君子感到羞耻仍不能改正,那么让他觉的疼痛又有什么用处"太保申说完,快步离开了朝廷,自行流放到深渊边上,请求文王治自己死罪.

  文王说:"这是我的过错,太保申有什么罪"于是改弦更张,罢黜三宠,治理国政.召回了太保申,*了茹黄之狗,折断宛路之箭,打发走了丹阳美女.将所有的心思全部放在了勤政爱民,励精图治上,几年兼并了三十多个国家,扩大了楚国的疆土.楚国日益强盛,楚国人欢

  

与鬻拳

  楚国是我国最早创立县制的诸侯国家。它突破了商周以来的分封制的成规,开秦以后郡县制的先河。

  分封制是中国古代皇帝分封诸侯的制度,周灭商以后,大规模以封地连同居民分赏王室子弟和功臣,诸侯在其封国内有世袭的统治权,对天子有服从命令,定期朝贡和提供军赋、力役的责任。

  随着时间的推移,*缘的疏远,联系的减少,西周后期至东周初叶,诸侯与周王朝的关系已经发生变化,诸侯的威权日重,周王的权力被架空,他们尾大不掉,藐视王室,如诸侯申伯联络犬戎,攻打周幽王。郑庄公向周王朝动武,射伤周桓王。而南方诸侯楚国,连最谦价的贡品苞茅草也长期不按规定进贡了。****,名存实亡。分封制阻碍了历史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

  楚人在向江汉发展中,征服了一些小国。是继续让这些被征服的小国统治者继续统治,成为楚国的国中之国,还是将原来的统治者(贵族)迁出,由楚王派员进行管理,成为楚国的一级地方**呢?楚人吸取了周朝分封制的教训,改间接统治为直接管理,采用了后者。首见于史籍的是公元741年间,楚武王灭权(今湖北荆门市)之后,设权为县,并派大夫斗缗为县公(长),出现了县制的雏形。公元前687年,楚文王伐申(今河南南阳),申国的国君原是周宣王的大舅。服申之后,文王曾想复申之国,使之与楚结盟。

  但楚令尹彭促爽从分封制的历史教训与申的地理位置考虑,建议楚文王灭申而设县。以后又灭掉息国(今河南省息县)而设县。楚国的县制由此真正开始。这就是《左转》所说的:“彭仲爽,申俘也,文王以为令尹,实县申、息。”

  “县”有何义?《说文》:“县,悬也。”义指悬于国门之外的军事据点。申、息北接中原,东连淮夷,正是楚国的北疆门户,悬于楚国门之外的边防要塞和楚国挥师北进的桥头堡。

  楚国初创的县制有以下一些特点:

  楚王对县公、县尹有任命与调遣的权力。它不是世袭之官。如楚文王首先派彭宇为**任申公。其后申公,屡易其姓。

  楚王可以直接从县邑征集军队。如城濮之战,楚帅子玉被晋打败,楚成王对他说:“申息子弟都从你而战死,你有何面目见其父老?”可见此役的兵员,是楚王直接从申息调出的。这是一支直属于楚王的正规军。

  申、息之师是一支强悍的**,楚成王三十七年,调它去戍守商密;楚共王六年,调它去援救蔡国,抵御晋军。楚王对它,如臂使指。

  楚王可以直接从县邑征集赋税。设县之后,土地占有形式,赋税制度都发生了变化。楚共王七年,大臣子重请求将申、息作为赏田,申公屈巫臣说:“不可,申息之所以设县,是为了收取赋税,抵御北方,要是作为大臣的赏田,楚国**政论就等于失去了这两个县邑。”可见,县邑是楚王的直属辖地,也是征收赋税的基地。

  由此可见,楚国创立县制,是把地方的**、经济、军事权力都集中到国君的手中。为全国的政令统一与**集权开创了历史的先例。

  楚文王以后,楚国在被灭国家设县的,有史可稽的有20处,其地点大多是在楚长城方城以外。

  楚庄王县沈(今河南平舆)。楚灵王县陈(今河南淮阳)、蔡(今河南上蔡)、东不羹(今河南襄城)、西不羹(今河南舞阳)。楚平王县城父(今河南宝丰)。楚惠王县叶(今河南叶县)。从《中国历史地图集》上看,这些县都在淮北,在从西向东的一条线上,构成了一道中原防线。

  

楚王很重视这些县的建设

  一是建立大城。楚灵王大城陈、蔡、不羹,“赋皆千乘”。一个县的田赋,能邮兵车千乘,可见其人口之众多,生产之发展了。在这些大城周围,还筑有许多卫星城以作拱卫。明周圣楷《楚宝》说:“楚方城之外,别有万城,是时楚争霸中,多筑列城于北方以逼华夏。”他又引楚唐勒的话:“我是楚也,世霸南土,勿越以至叶垂(叶县),宏境万里,故号万城是也。”

  二是选拔优秀**,担任县公县尹。楚共王时,派德才兼备的钟仪为郧公。楚灵王 选派曾经用剑追赶过他,且直言不讳,性格刚强的穿封戍为陈公。楚平王 选派公忠不私的奋扬为城父司马。楚惠王 选派名臣沈诸梁为叶公。战国时期,楚悼王派吴起为宛守,楚考烈王派荀卿为兰陵令。这些地方官长,除了致力治理县政外,还对楚国的稳定与发展作了重要的贡献。

  三是规范县、郡的权力范围与工作职能。战国时,楚国还设过郡,郡设在边境。郡是在边事紧急的情况下临时设置的,如改处于秦楚边境的新城县为郡,如改封春申君,因原封地“淮北十二县边齐,其事急”。联十二县为郡。郡的权力与职能和县有所区别。县尹的权力有限定,必须听命于代表楚王行使**政府权力的令尹。如《淮南子》:“子发为上蔡令,民有罪当刑,狱断论定,决于令尹前。”楚国的县邑之狱,令尹亲断;邑官之责,令尹亲察。可见楚国的**地方形成了一套较为系统的行政管理机构与管理措施。

  四是加强郢都与各县城的水陆交通建设。楚国志在中原,为了便于车马行进,在文王县申息后,就修建了从郢至申的�道,到楚灵王时,郢都已有驿道通到豫皖交界处,即楚国在淮北一带的中原防线,陆路贯串了各大城邑。楚怀王时,鄂君启节的商船,也溯流达河南安徽境。

  五是将灭国之民向县邑大城迁移。楚灵王灭赖,迁赖于鄢,迁许于赖。其间公子弃疾迁许于城父。灵王又迁许,胡、沈、房、道、申于荆。楚昭王时,申公寿余、叶公诸梁迁蔡于负函,迁方城外之人于缯关。在迁人的同时,还进行益田,如许人迁城父后,还“益以州来之田”。楚人对各县迁人益田的目的,是要解决从郢都到前线兵站线太长的困难。以就地解决组建大兵团的兵源和就地解决粮秣供应,使中原防线更为巩固。这种措施,可能对后来的“屯田”、“戍边”政策有所启示。

  它既可以免除师旅长途跋涉之苦,又减少了辎重前后转运之劳。且能对边警作快速反应,使县真正成为悬于国门之外的军事基地。

  正由于楚国重视县制的建设,就成功地实现了**的统一与集权,使这个地方五千里,带甲百万,车千乘,骑万匹、粟支十年的泱泱南方大国,没有出现象三家分晋,陈区代齐,三孙主鲁的分裂局面。他不仅统一了南国山河,更融合了东夷、南越、百濮、三苗等数十个部族,为华夏的大一统,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创立县制

  楚国初创的县制有以下一些特点:

  楚王对县公、县尹有任命与调遣的权力。它不是世袭之官。如楚文王首先派彭宇为**任申公。其后申公,屡易其姓。

  楚王可以直接从县邑征集军队。如城濮之战,楚帅子玉被晋打败,楚成王对他说:“申息子弟都从你而战死,你有何面目见其父老?”可见此役的兵员,是楚王直接从申息调出的。这是一支直属于楚王的正规军。

  申、息之师是一支强悍的**,楚成王三十七年,调它去戍守商密;楚共王六年,调它去援救蔡国,抵御晋军。楚王对它,如臂使指。

  楚王可以直接从县邑征集赋税。设县之后,土地占有形式,赋税制度都发生了变化。楚共王七年,大臣子重请求将申、息作为赏田,申公屈巫臣说:“不可,申息之所以设县,是为了收取赋税,抵御北方,要是作为大臣的赏田,楚国**政论就等于失去了这两个县邑。”可见,县邑是楚王的直属辖地,也是征收赋税的基地。

  由此可见,楚国创立县制,是把地方的**、经济、军事权力都集中到国君的手中。为全国的政令统一与**集权开创了历史的先例。

  

继往开来的领路人

  从本质上讲,楚文王熊赀其实是一个流氓。他干过所有流氓能够干过的事情,包括但不限于:抢夺人家土地,霸占人家老婆……他身上也具有一个流氓应该具有的“优良品质”,包括但不限于:好色、诡谲、阴鸷……

  流氓不可怕,就怕流氓有文化;楚文王就偏偏是这样一个有文化的流氓。

  楚文王他爹,楚武王熊通非常注重儿童的早期教育,为他专门请来洋家教:申国人葆申。申国在现在的陕西一带,早些年也是少数民族部落,后来与周王室通婚,从而摆*了二等公民的境地。因此,申国虽然是一个小国家,但其受中原文化熏陶已久,在楚武王眼里,也算是先进性文化的代表吧。

  葆申性格谨慎,兢兢业业地教导熊赀,不在话下。后面这位学富五车的学者还会有出彩的表演。

  熊赀接班时,已经是一个年富力强的中年人了。应该说,父亲楚武王留给他的是一份丰厚的遗产:一套精明能干的**班子,一支能征善战的威武之师。这让楚文王做起事来,显得称心如意。比如,为了更好的“观政中国”,楚文王一上任就进行了迁都,把首都迁到于郢(今宜城楚皇城),这件庞大的工程就完成得相当顺利。比如,楚文王相当长时间都亲自率部在外面南征北战,家里的事情被一班文臣们治理得井井有条。

  与治理国家相比,楚文王指挥军队冲锋陷阵的兴趣似乎更大一些(这与他“文王”二字也相差太远了吧?)。公元前688年,楚文王接班的第二年冬天,他就正式北伐了。楚文王**个攻打目标是申国。

  申国国家不大,但地处周朝的南大门,战略位置相当重要。因此周朝也派兵在此驻守。昔日楚武王曾经千里跃进大别山,企图直取申国,却因为兵车配置上落了下风,铩羽而归,成为楚武王纠结了一辈子的心病。楚文王要想“观政中国”,就得先拿下申国。可在申国与楚国之间,隔着一个邓国呢。

  说起来,邓国与楚国还是八竿子打得着的亲戚之交呢,按照辈分排下来,楚文王得管邓君祁侯叫舅舅。这一年,楚文王带着军队,来到邓国拜见舅舅了。

  楚国是威震南方的大国,邓国是碌碌无闻的小国,所以楚文王登门拜见舅舅,对于邓侯来说,那可是蓬荜生辉啊。邓侯忙里忙外,张罗了一大桌的好菜招待楚文王,什么鱼啊肉啊一股脑地全端上来。邓侯慈爱地看着狼吞虎咽的楚文王,说:“外甥啊,你我多年未见面,你这次一定要在我这儿盘桓几日,欣赏一下我国的大好河山。”

  楚文王放下筷子,脸上呈现出一种便秘的神色,说:“舅舅一番好意,外甥心领了;当年我爹抱憾申国,今日我要报这一箭之仇。请舅舅允许我过境,攻打申国。”

  邓侯笑道:“这不小事儿一桩吗?你尽管带队过去。我们等你凯旋归来,再痛饮三天三夜!”

  楚文王高兴地说:“好!谢谢舅舅!”

  酒过三巡,邓侯出去尿尿。从洗手间出来,在门口他“意外”邂逅三位大夫:骓甥、养甥和聃甥(这几个名字也真TMD难记)。这三位大夫对邓侯说:“您这外甥,表面上对您毕恭毕敬,实质上残酷无情。这次如果邓国允许他借道去攻打申国,将来难免受他侵害。不如趁此千载难逢的机会,将他*死,必能为邓国除去一个心腹大患,否则,到时候我们后悔都来不及了(亡郑国者,必此人也,若不早图,后君噬齐――语出《左传》)。”

  邓侯摸摸这几位大夫的脑门,说:“你们是喝多了还是脑袋被门夹了?他是我外甥,我是他舅舅,我们是相亲相爱的一家人,怎么能够做出如此伤天害理的事情呢?你们休得挑拨离间,都回去洗洗睡吧。”

  第二天,邓国人敲锣打鼓地把楚文王的**送上了前线。

  第二年春天,邓国人又敲锣打鼓地迎接凯旋归来的楚军。但这一次,楚军来了之后就不再走了。到公元前678年,楚军再次大举进攻邓国,此后邓国正式成为楚国的一个城邑。

  此事还衍生了一个历史典故“噬脐莫及”。自己的肚脐怎么能咬得到呢?由此比喻做了某些糗事,后悔也来不及了。唐代诗人胡曾有诗言道:

  邓侯城垒汉江干,自谓根深百世安。

  不用三甥谋楚计,临危方觉噬脐难。

  借道**自然可以看出邓侯的迂腐,以及对世界局势的不察,但同样看出楚文王完完全全的流氓做派。不按常理出牌,不讲江湖道义,视伦理秩序如无物,跟他爹一样,唯一信奉的真理就是:*杆子里面出**,嗯,不,是霸权。

  

都郢通上国

  楚文王也是一位很有作为的国君,为了奠定楚国的根基,他即位后采取的**大战略行动就是把都城定在郢(今湖北江陵纪南城)。关于“始都郢”的时间,《世本·居》说是“武王徙郢”;而《史记》的《楚世家》和《十二诸侯年表》都说是楚文王时期,后者说得更加具体:“楚文王熊赀元年,始都郢。”另据《后汉书·地理志》江陵注:“故楚郢都,楚文王自丹阳徙此。”

  更明确地指出在楚文王继位后,由原都丹阳迁入新都的。楚武王慑服汉东诸国,楚国势力已伸入江汉地区腹地,故楚文王即位后即迁都于郢,实际上是对楚武王战略行动的承袭与发展。

  至于始都郢的地址问题,历来众说纷纭,史家意见是不一致的。自杜注为湖北江陵北纪南城起,一直成为流行的说法,也为人们所普遍接受。近人根据史籍与考古发掘材料,进一步考证了郢都的地址问题,提出了很有价值的见解。石泉认为:

  春秋、战国的楚郢都及秦汉江陵城应在当时的沮漳二水间(今蛮河流域下游)、汉水以西不远处。今楚皇城遗址(指今湖北宜城西。笔者注)应即楚郢都及其后继城市秦汉江陵城故址石泉《古代荆楚地理新探》(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1988年10月**版)。

  张正明认为郢都先后有好几个,文王始都郢,在今宜城境。公元前506年,吴师入郢,楚昭王出逃,后虽回郢,但楚吴战争未息,公元前504年,楚王迁都于[若阝],而仍称郢。几年后,楚昭王又迁都于江陵,即纪南城,也仍称郢。故楚国以纪南城为都,长达220年左右(张正明《楚文化史》。)王光镐认为,“如果抛弃一切先入为主的偏见,实实在在地面对纪南城遗址的地层、遗址、遗物材料,它之绝非楚郢都当毋庸置疑”。

  所谓郢都,无疑是一座相当都城建制的城,……这是一座楚宣王至楚顷襄王元年前后的楚陪都,称“[艹/乔戈]郢”。“真正的楚郢都应在汉水西部的今宜城楚皇城遗址(王光镐《楚文化源流新证》。)

楚文王夫人息妫

  陈宣公(公元前692-647年在位)的大女儿嫁给蔡哀侯,陈宣公之二女儿息妫嫁给息侯,姐妹二人都很漂亮。前684年,息妫从息国回娘家陈国探亲,路过蔡国,蔡候既尽地主之谊,又尽姐夫之情,但因好色而调戏息妫。息妫拂怒而去,息侯得知,火冒三丈,于是借助南方楚国的力量报复蔡候。楚文王自前689年继承王位,把楚国的都城由丹阳迁到郢,不仅向北攻伐郑国,还灭除了地处南阳盆地的申、吕、缯等国。息候的借刀*人之计正好为楚文王东进淮河提供了良机。蔡哀侯在莘地战败,被俘虏。楚文王志在中原,如果*了蔡侯,诸侯*惧,必然联合抵抗,于是把蔡哀侯放了,以示仁德。蔡候恨息侯,心生一计,向楚王叙说 息妫的漂亮,楚王魂不守舍,决心据为已有。楚文王于是灭掉息国后,将息侯安置在汝水,并将息妫抢到楚国。楚文王许诺不*息侯,并立她为王后,因息妫面如桃花貌似仙,文王又称她为“桃花夫人”。前681年,息妫为楚文王生了两个儿子,长子取名熊艰,次子取名熊恽(楚成王)。但是息妫在楚宫三年,终日吞声饮泣、以泪洗面。楚文王为了博得她的欢心,在前680年打进了蔡国,将蔡哀侯囚禁。此后,桃花夫人的心情才逐渐开朗起来。

在位期间诸侯年表

  前689 壬辰/周庄王八年/鲁庄公五年/秦武公九年/陈宣公四年/蔡哀侯六年 郑姬婴五年

  宋闵公三年 楚文王元年 齐襄公九年 晋姬缗16年 曲沃武公27年 燕庄公二年

  卫黔牟七年 曹庄公13年 杞靖公15年

  前688 癸巳/周庄王九年/鲁庄公六年/秦武公十年/陈宣公五年/蔡哀侯七年 郑姬婴六年

  宋闵公四年 楚文王二年 齐襄公十年 晋姬缗17年 曲沃武公28年 燕庄公三年

  卫黔牟八年 曹庄公14年 杞靖公16年

  前687 甲午/周庄王十年/鲁庄公七年/秦武公11年/陈宣公六年/蔡哀侯八年 郑姬婴七年

  宋闵公五年 楚文王三年 齐襄公11年 晋姬缗18年 曲沃武公29年 燕庄公四年

  卫惠公13年 曹庄公15年 杞靖公17年

  前686 乙未/周庄王11年/鲁庄公八年/秦武公12年/陈宣公七年/蔡哀侯九年 郑姬婴八年

  宋闵公六年 楚文王四年 齐襄公12年 晋姬缗19年 曲沃武公30年 燕庄公五年

  卫惠公14年 曹庄公16年 杞靖公18年

  前685 丙申/周庄王12年/鲁庄公九年/秦武公13年/陈宣公八年/蔡哀侯十年 郑姬婴九年

  宋闵公七年 楚文王五年 齐桓公元年 晋姬缗20年 曲沃武公31年 燕庄公六年

  卫惠公15年 曹庄公17年 杞靖公19年

  前684 丁酉/周庄王13年/鲁庄公十年/秦武公14年/陈宣公九年/蔡哀侯11年 郑姬婴十年

  宋闵公八年 楚文王六年 齐桓公二年 晋姬缗21年 曲沃武公32年 燕庄公七年

  卫惠公16年 曹庄公18年 杞靖公20年

  前683 戊戌/周庄王14年/鲁庄公11年/秦武公15年/陈宣公十年/蔡哀侯12年 郑姬婴11年

  宋闵公九年 楚文王七年 齐桓公三年 晋姬缗22年 曲沃武公33年 燕庄公八年

  卫惠公17年 曹庄公19年 杞靖公21年

  前682 己亥/周庄王15年/鲁庄公12年/秦武公16年/陈宣公11年/蔡哀侯13年 郑姬婴12年

  宋闵公十年 楚文王八年 齐桓公四年 晋姬缗23年 曲沃武公34年 燕庄公九年

  卫惠公18年 曹庄公20年 杞靖公22年

  前681 庚子/周僖王元年/鲁庄公13年/秦武公17年/陈宣公12年/蔡哀侯14年 郑姬婴13年

  宋桓公元年 楚文王九年 齐桓公五年 晋姬缗24年 曲沃武公35年 燕庄公十年

  卫惠公19年 曹庄公21年 杞靖公23年

  前680 辛丑/周僖王二年/鲁庄公14年/秦武公18年/陈宣公13年/蔡哀侯15年 郑姬婴14年

  宋桓公元年 楚文王十年 齐桓公六年 晋姬缗25年 曲沃武公36年 燕庄公11年

  卫惠公20年 曹庄公22年 杞共公元年

  前679 壬寅/周僖王三年/鲁庄公15年/秦武公19年/陈宣公14年/蔡哀侯16年 郑厉公22年

  宋桓公元年 楚文王11年 齐桓公七年 晋姬缗26年 曲沃武公37年 燕庄公12年

  卫惠公21年 曹庄公23年 杞共公二年

  前678 癸卯 周僖王四年 鲁庄公16年 秦武公20年 陈宣公15年 蔡哀侯17年 郑厉公23年 宋桓公元年

  楚文王12年 齐桓公八年 晋武公38年 燕庄公13年 卫惠公22年 曹庄公24年 杞共公三年

  前677 甲辰 周僖王五年 鲁庄公17年 秦德公元年 陈宣公16年 蔡哀侯18年 郑厉公24年 宋桓公元年

  楚文王13年 齐桓公九年 晋武公39年 燕庄公14年 卫惠公23年 曹庄公25年 杞共公四年

楚文王(?-公元前675年),楚武王子,芈姓,熊氏,名赀。公元前690年,武王于伐随途中卒,次年,熊赀继位为楚国国君,即楚文王。熊赀早年受过严格的教育,他的师傅是从申国请来的,史称“保申”。因武王位长达51年,文王继位时已人到中年了,其性格是锋芒毕露的。《楚史》载:“文王所做的**件大事就是迁都于郢(今宜城楚皇城),也许这是武王的遗命而由文王付诸实施的。”《古代荆楚地理新探》称:“或正式都郢乃在此时(楚文王元年),而事实的迁郢则在十年前(武王晚期,公元前703至前699年)”。

原文链接:,转发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