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玉[相声演员]简介简历(个人资料介绍)

王文玉,天津人,著名相声、评书演员,曾任中国北方曲艺学校长书专业主任。, 王文玉[相声演员] - 简介 王文玉,1937年出生,天津人,著名相声、评书演员。曾任中国北方曲艺学校长书专业主任。 几十年的舞台艺术生涯中,王文玉录制了众多评书音像作品,其中包括《三条石》、《陆文庆上任》、《封神演义》、《德子外传》、《岳云》和《童侠彪子头》。王文玉还为天津文艺台录制了京韵大鼓书《金陵十二钗》,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 2009年10月,王文玉在阔别书场40年后回归茶楼,在天津金乐茶楼开场说书《聊斋》,一时反响强烈。 王文玉[相声演员] - 生平

1937年出生,天津人,自幼喜爱曲艺。

1957年拜相声演员张振圻为师,学说相声。后又拜张立川为师,学说评书。

1960年自河北大学肄业后,参加了天津市南开区曲艺团,开始评书表演。从艺几十年来,他在**电台、**电视台、天津电台、天津电视台,录制了较多的音像节目。如:《三条石》、《陆文庆上任》、《封神演义》、《*祭白狗坟》、《德子外传》、《岳云》、《童侠彪子头》等,并在天津交通台录制了故事百余段。特别还为天津文艺台录制了京韵大鼓《金陵十二钗》的解说词。 “文革”后,他被调入天津市实验曲艺团,与相声名家刘文亨搭档,表演相声。他们共同创作、演出了相声《追韩信》、《啼笑姻缘》、《老大难》、《请剧团》等。 二十世纪90年代后期,他与田立禾、魏文亮合作、分别录制了一些传统相声的音像资料。 1986年调入中国北方曲艺学校,任长篇书专业主任。 他的评书**有徐永刚。

王文玉[相声演员] - 艺术经历 从评书舞台到相声舞台 记者:您和许多演员不一样,拥有双重身份, 既是相声演员又是评书演员。 王文玉:因为我从小就喜欢曲艺,那时候业余时间就流连书场茶肆,听评书、相声、鼓曲和京剧,现在电台文艺台的《京剧大戏院》栏目我还在播音。当然,也看话剧和电影。高中毕业后,我考入了当时的天津师范学院,这学校后来被并入了河北大学。之后,我到了南开曲艺团说评书。 记者:据了解,您 最先学的是相声,但你的 艺术生涯是从评书开始的? 王文玉:1957年的时候,我拜张振圻老师学说相声。可后来到南开曲艺团的时候,评书演员后继乏人,加上我非常爱好这个,于是就拜张立川先生为师,走上了说书舞台。 记者:之后又怎么说起了相声呢? 王文玉:我没有停止过对相声的关注、学习。文革后,有相声演员自发组织起来卖票演出,非常受大家欢迎。于是,我也就和刘文亨先生一起合作,参加了相声演出。 记者:除了与刘老先生合作,我还听过您分别 与田立禾、魏文华老师合说过相声? 王文玉:刘文亨先生是一个资历、艺术水平相当高的演员,和他的合作非常好。文亨病了后,我就到电视台录制评书,给天津音像馆录制一批传统作品。后来,我也同田立禾先生、魏文华老师一起合作过。虽然我们的年龄相差不多,但是,在相声表演上,田立禾、魏文华都是我的老师。他们从事相声的时间比我长,知道的比我多,是我的师友,给我很多帮助。我明白一点,自己是捧哏的,为逗哏儿的服务,把整个作品完成好了。 记者:能谈谈您有哪些比较 满意的评书作品? 王文玉:我的评书作品中,影响比较大、有出新地方的是京韵大鼓书《金陵十二钗》,这是电台资深编辑张庆长先生策划的。这是个中篇评书,7个小时,14段,每段中都有京韵大鼓,有评书。文化界对此比较认同,天津广电局还曾为此举办过研讨会。另外,评书《德子外传》、《童侠彪子头》的反响也挺好,这两个作品都是儿童文学,儿童文学受重视度不够,我想让评书对儿童多有启发,培养一些小观众。还有就是**电视台录制的《陆文庆上任》反响也不错。 北方曲艺与京剧关系最密切 记者:既说相声又说评书,您觉得它们中哪个容易一些呢?二者在艺术上有联系吗? 王文玉:(笑)你的这个问题,尹笑声先生也问过我。从艺术来讲,实际上哪个都不好说。在艺术种类上,北方曲艺与京剧的关系最为密切。它们之间表现的内容、艺术特色有相通之处,差不多喜欢曲艺的观众都喜欢京剧,曲艺演员和京剧演员的交往也很密切。梅兰芳**就很推崇刘宝全先生,骆玉笙老师与京剧演员言慧珠、李玉茹的关系也非常好。评书和相声,作为北方曲艺的形式,它们都是以说为主,表现形式一样,观众群也差不多。 记者:像您这样既说相声又说评书的演员,在曲艺界中常见吗? 王文玉:许多演员都是这样的,像张寿臣老先生就说过评书《清官秘史》和《水浒传》,艺术造诣相当高。而其他演员,比如田立禾、于宝林、赵佩茹等先生,也都是这样,除了相声外,他们也说评书。 评书是孤独的艺术记者:有老评书演员说过这样一句话,“评书是孤独的艺术”。您觉得呢? 王文玉:我很认同。评书舞台上,说书演员一个人表演,相对其他曲艺类型来说,是很孤独的。另外,在经济浪潮冲击下,评书在今天是活动场地没有了,说书人也没有多少,这种境况很孤独。真正能展现评书魅力的是长篇评书,评书也不是背死词,它需要演员有驾驭语言的能力。评书一个人站上去就至少两小时,得下工夫,许多年轻人没有耐性,也耐不住那个寂寞。没有演员,没有观众,评书就没法儿发展。而且,这种艺术你越是不经营它,就越难发展。像茶馆相声,一开始观众少的时候甚至只有十多个或二十几个观众,但是经过大家的不懈努力,像名流、谦祥益、大金台这些相声茶馆据说现在都还不错。 记者:单田芳老师认为评书还是有很大的观众群的,他去过河南省的“书会”,每年都有几千名评书演员、几万名观众参加。 王文玉:对此,我提一点儿自己的看法。单老说的书会,我知道。不过书会是有时间限制的,而且多半在农村举办。但是,评书还是应以长篇为主。评书与某些曲艺形式是有差别的,它缘于市民文化,是城市里的东西,对观众层面也有选择。当然,我东西知道得很少,这些也都是探讨性、学习性的。而新的历史条件下,现代的各种潮流改变得太快,不好应付。 评书发展离不开书场记者:单田芳老师有一个想法,想办一个评书学校,聘请名师教学,培养评书演员。您觉得在评书教学中的困境是什么? 王文玉:单老师想办评书学校的这个想法很好,我表示支持。但是,现在的困境是已经没有书场了。以前,主要是学生在书场里现场听老师讲述,记脑子里,再不断的实践演出。但是,课堂是不允许当书场的。比如,一篇长书说下来要120个小时,老师是没法儿在课堂上教的。 评书要发展,离不开书场。相声演员背完词、排练好以后,就能上剧场演出。但评书不一样,尤其是长篇评书,它没法儿背词,也不好排练,这也是评书之所以没有“死词”的原因之一,评书要求现场与观众的互动。 我认为单田芳老师的想法很好,但是,在评书的授课方法上还应多加斟酌,比如可以安排师生讨论,老师指点等,学生必须要边学边实践,不可以背死词,一定要有即兴发挥,另外,还要多掌握各门类的知识。 记者:前段日子,袁阔成老师指导他的学生张少佐打造了“情景评书”《福尔摩斯和他的小分队》,节目在电视中播出。袁老先生说,评书要回归电视,与舞台、演员结合。您怎么看待? 王文玉:电视台有评书很好。电视于评书而言,我认为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袁阔成老师是评书行业里很受大家尊敬的演员,也是我的老师。他的表演很新,声望很高,张少佐是一个很有魄力的年轻人。但是,我认为评书如果作为一种舞台艺术存在的话,还得有书场有茶社,这样,这种艺术才能长期存在。评书的书场、茶社不能太大,像刘兰芳老师当年在体育馆的演出,只是一种特殊状况。当然,如果评书被改成了“小说播报”,那么,电视台也就足够了。而我认可的是:评书是一种舞台艺术。

原文链接:,转发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