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存葆,(1946-)作家、诗人。一级文学创作。现任中国人民***艺术学院副院长,少将军衔。曾用笔名茅山。山东五莲人。
1964.01-1969.09,****守备十九师五十团五连战士。
1969.09-1970.10,****守备十九师五十团五连排长。
1970.10-1978.09,******部宣传队创作员。
1978.09-1985.05,******部歌舞团编导。
1985.05-1986.10,******部歌舞团创作员。
1984.09-1986.07,在***艺术学院学习
1986.10-1992.01,******部创作室创作员。
1992.01-1996.08,******部创作室主任。
1996.08-1996.12,***艺术学院副院长。
1996.12-2006,中国作协第六届副**,***艺术学院副院长(1997.07被授予少将军衔)。
2006年11月第七届全国作代会上最新当选为全国作协第七届副**。
现为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中国报告文学会副会长。新时期以来,发表了二百余万字的文学作品,多次获全国、全军文学奖。创作的散文《火中凤凰》改编成同名舞剧,1979年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三十周年献礼演出创作一等奖。报告文学《将门虎子》1980年获***文艺创作一等奖。《高山下的花环》和《山中,那十九座坟茔》分别获第二、三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合作改编的电影文学剧本《高山下的花环》,1985年获第五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编剧奖。
李存葆 - 所获奖项1. 《高山下的花环》获全国第二届优秀中篇小说奖,获全国第五届电影金鸡奖及最佳编剧奖。
2. 《山中,那十九座坟茔》获全国第三届优秀中篇小说奖。
3. 《大王魂》获中国潮和报告文学奖。
4. 《沂蒙九章》(与王光明合作)获全国报告文学奖。5. 《将门虎子》获总**部颁发的对越自卫还击征文一等奖。
6. 《沂蒙九章》(合著)获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7. 《我为捕虎者说》获**届韩愈杯一等奖、全军八一新作奖一等奖。8. 《鲸殇》获第六届《十月》文学奖。9. 《大河遗梦》获第二届韩愈杯一等奖。10. 《百年老屋》(均已拍摄发行)获全国优秀电影剧本奖。11. 《大河遗梦》获第三届鲁迅文学奖全国优秀散文、杂文奖。
12. 《火中凤凰》(合著)获文化部1979年国庆文艺会演创作一等奖。
李存葆 - 人生经历1946年2月19日(农历正月十八),李存葆出生于山东省莒北县淮河区(现为五莲县于里镇)东淮河村一个贫苦农民的家庭里。他在这里度过了他的童年和少年。存葆五周岁进本村小学念书,童心正浓,难免顽皮。但他百练不厌,有一个字写不好也不放过。于是,小小年纪居然练出了一手“好字”。后来上中学时,老师用其所长,让他担任了板报员。1959年7月,年仅11岁的存葆考入管帅中学。此时的存葆已不满足单纯地练字,而是广泛地涉猎各类书籍,常常把在课外读物上学到的写作手法和词汇恰到好处地运用到自己的作文当中去。因此,他的语文成绩之优秀常使老师、同学们刮目相看。他编出的黑板报也常常因为词汇丰富、文采生动而受到老师、同学们的啧啧称赞。
三年的初中生活,正赶上三年国民经济困难时期。初中毕业后,家庭已无力支撑他再读高中,所以14岁的李存葆不得不下学务农。他参加生产队的集体劳动,锄地、割麦、晒瓜干、推车、挑担、打石头,样样都干。在温饱难求的情况下,从事重体力劳动,对于年纪轻轻、求学似渴的存葆来说,遗憾当然是很多的。然而,弥补他遗憾的方面也很多,那便是练体力、找书读、听老农讲故事…… 生于战*、长于新旧交替时期的李存葆,就这样在和父老乡亲们一起同困难的搏斗中,在粗茶淡饭和人生知识的双重营养下,度过了他的童年。他过早地介入了社会,熟悉了生活,也及早地从**上、知识上成熟起来,为他以后的创作储备了**座素材仓库。 李存葆参军后,历任战士、班长、排长。繁忙的训练之余,他还想“舞文弄墨”。他先是悄悄地在小本本上写诗继而公开向战友们请教,并“故伎重演”,大胆地把自己的诗作“发表”在营区的黑板报上。在战友的鼓励下,他将诗作寄到报社去碰“运气”,居然被报社采用发表。随着大量诗歌、歌词、乃至散文、小说的相继问世,他也引起了上级首长的重视,先被调到团里担任新闻干事,1970年,又被调到济南****部宣传队(即前卫歌舞团前身)担任创作员,正式走上了创作路。 在这期间,他创作了近千首(篇)诗歌、歌词、小说、散文和大中型剧本,虽然大部分作品发表或上演,并有作品获过奖,但是,没有特别的建树。他不甘心平庸的生活,他期待着有所突破。1979年初春的一天,他同济南**的几个创作员奉命奔赴云南省前线采访。同年八月,他又一次到广西前线参战**深入生活。这使他的灵魂经受了一次战火地洗礼。自卫还击战中涌现出的英雄人物,他们可歌可泣的业绩感染着他、震撼着他、也鼓励着他去大胆地如实地写英雄,写英雄的个性,写英雄心理历程。在潮湿的猫耳洞中,在丛林的帐篷里,在跳动的烛光下,他含着热泪写出了一个个活生生的“这一个”。 李存葆 - 散文创作散文创作之路何去何从,李存葆说:"散文是讲究气、韵、趣、味的。气可以是狂涛飞瀑,也可以是平湖静波,总是宜正不宜邪;韵可以是晨钟暮鼓也可以是蝉噪虫鸣,总是宜雅不宜俗;趣可以是武松打虎也可以是云中观月,
总是宜高不宜低;味可以是熊掌鲍鱼也可以是黄瓜土豆,总是宜淳厚不宜寡薄。散文易写难工。将没有呼吸没有知觉的汉字小方块,排列成稍大一点的方块,并鼓捣得活蹦*跳,明智达理,梦绕魂牵……实在不易�"2000年《十月》杂志**期又推出了李存葆的长篇散文《沂蒙匪事》,从人性的角度深层次思考着这个社会文化现象,给新世纪的文坛一个惊奇。从李存葆的系列文化大散文中,感受到的是作家的大气与深刻的忧患意识,是一个时时关心着民族命运、人类未来与宇宙前景的作家高度的责任感。黑格尔说过:"艺术的使命在于替一个民族的精神找到适合的艺术表现。"李存葆正是为着这样伟大的初衷,将全部的情思、苦痛与欢乐,全部的哲学思考熔铸进创作之中。
他的系列文化散文仍在继续。《十月》杂志第三期刊出的其长篇散文《飘逝的绝唱》,以《西厢记》中的莺莺与张生的爱情为线索,对爱情永远是人类常读常新的"陈词滥调"作了一次深层次的解剖,全方位地把孕育美好爱情的民族文化中的"人性之根"给读者展示出来,让读者得到全新的艺术享受。李存葆从全国很多地方都有关公庙的现象中,引发了他创作的下一个目标……
李存葆 - 个人影响作家是各式各样的,有的作家是书斋型的,有的作家是隐士型的;有的作家则是“号手型”的,他们站在时代的前沿阵地上,用自己的号角奏响一曲曲时代的变奏曲,这样的作家的心是最敏感的,他们的眼睛也是多棱的,他
们的脉搏是与时代紧紧连在一起的!李存葆无疑就是号手型的作家,他用一颗敏锐的心去真诚地捕捉这千变万化中的一瞬,然后付之笔端,变成那一篇篇意蕴深邃的作品。这一切均源于作家对生活的独特感受,源于他高度的责任感和神圣的使命感。有次他到青岛**和渔村采访,听到昔日“鲸鱼”经常出没而如今却行迹罕然,后来又看到电视上鲸鱼集体自*的图像后,一种忧患在他心底升腾,那就是人与自然、人与动物的生态平衡问题,在这种意识促使下,他写成了一万八千字的《鲸殇》。此文刊出后,全国12家文学刊物竞相转载,后来在首届“孔子杯”散文竞赛中一举夺冠。黄河断流,作家为之动情,他眼前一直挥不去那一幅浊浪滚滚的、雄浑苍凉的、万马奔腾的黄河巨图,而如今它就要消失在苍茫的云海之间了……作家的心再也平静不下来了,他站在历史的交接点上以超越历史、时代和未来的独特视角去冷静审视黄河,创作了一万五千字的《大河遗梦》,用一个哲人深深的啜泣与超越黄河个体本身,带着哲学的思考与呼唤,深沉地思考着黄河文化的未来,此文再获第二届全国“韩愈杯”散文大赛一等奖。一篇篇作品的获奖,给他的文学殿堂又增添了几许辉煌,在这辉煌中,他有的只是一抹夕阳般的凝重,因为生活的积淀,已淡化了成功的喜悦。李的散文创作在题材上都是在历史与现实之间思考。在他的文化散文中,除了在解说历史事情和人物方面有着崭新的视角和精辟的见解外,意在以史为鉴,作出历史的反思,对道德尊严和人类理想发出强烈的呼唤。其大气磅礴,激越昂扬,开拓了现代散文的新境界。
李存葆 - 人物评价李存葆虽为知名作家,但却十分谦虚,即使在晚辈面前,也从不以指指点点的方式谈话,而是以自己的写作感受和经验来娓娓相谈,与他谈话不论是古典文学还是现代文学,不论是哲学还是佛学,他思路敏捷,出口成章,时而背诵名家名句,时而引经据典,面对他的学富五车,我不禁肃然起敬,而作家却戏称只有初中文化……每个人的人生轨迹都有历史碾过的痕迹,每段生活内容都是时代背景的特写,而对于作家,由于他们肩负的历史使命,
体现在他们身上会更深沉些,深沉是一种气质,也是一种对生活的姿态。李存葆丰富的人生阅历孕育了他深沉的气质。1946年,李存葆出生在山东五葆县一个半山半涯的村庄里,齐鲁大地传统的文化氛围给了他文学上的灵气,淳朴的乡风则孕育了他做人的正直和善良。1964年,他参军来到青岛驻军某部,一次偶然的机遇使他与笔结下不解之缘。1970年,他调任济南****部宣传部创作室创作员,其间多次到边防**体验生活,后来又到***艺术学院进修,再后来任***艺术学院的副院长……一步一个脚印,他稳健地走着,“文品如人品”,正因为他的坦荡和正直,豪爽与热情,所以他的作品气势雄伟,跌宕起伏,洒*豪放。
“胸有得失心常泰、腹有诗书气自平。”作家心胸豁达,待人真诚,从不矫饰矜持,虽名声“显赫”但从不炫耀,他拒绝一切平庸与诱惑,经常谢绝一些媒体采访,除去工作就是静心潜读中外名著,他惟一的爱好就是鉴赏书画和奇石。他是个一直恪守“文章乃寂寞之道”的人,他表面看来深居简出,其实内心有着中国文人惯有的清高,而这种人文品格的*俗在物欲横流的大潮中是一叶逆水行舟的孤帆。《高山下的花环》成功后,李存葆先后担任了济南**创作室主任、***艺术学院副院长和中国作家协会副**。但是,他从来没放下手中的笔专事“做官”。在繁忙的公务之余,他笔耕不辍,不断地有力作问世。1985年,他的中篇小说《山中,那十九座坟茔》发表后,再一次引起人们的瞩目。他或他和别人合作的中、长篇报告文学《大王魂》、《沂蒙九章》、《沂蒙匪事》和《丹青十字架》、《祖槐》等,均在全国报刊发表或出版社出版,得到普遍好评。特别是最近出版的《大河遗梦》面世后,在文艺界引起很大反响。《文艺报》、《齐鲁晚报》等5家报刊均发表了整版评论,许多著名文艺评论家都对他的大散文创作给予了充分肯定。
一个人只有站在时代的最高峰,其声才能震啸云霄,其作品才能千古流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