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刚毅,粤剧名演员,广东番禺潭州人,一九四七年出生。冯刚毅自小酷爱粤剧艺术,坚持献身粤剧事业,他一九六三年从艺,曾先后得到著名粤剧表演艺术家陈笑风,罗家宝的传授。他勤奋好学,博采众长,艺术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是深圳市粤剧团一手裁培出的粤剧艺坛新人。他虚心好学,发扬尊师重道的优良传统,在剧团里,热情地就教于各位师傅,经常主动关心师傅们生活,因此,老一辈主动地把自己的本领绝招传授他,并给他更多的演出实践机会。
冯刚毅 - 特色冯刚毅的音域宽,音色美,尤长于真假嗓结合,唱腔清脆明亮、圆润柔和,其表演朴实,真实自如,洒*而不轻佻,同时,他追求在传统的基础上,结合现代人的欣赏习惯和审美趣味,大胆突破。1980年他成功地创造了《鸳鸯泪洒莫愁湖》中的多情公子徐澄的形象,崭露头角,观众对他的表演评价颇高,1982年夏,他随团赴上海演出《偷祭潇湘馆》中的贾宝玉时特地向越剧名家徐玉兰拜师求教。
冯刚毅 - 代表剧目有:《山伯临终》、《胡不归》、《玉佩菱花》、《状元打更》、《天之娇女》、《鸳鸯泪洒莫愁湖》、《偷祭潇湘馆》(或《宝玉祭潇湘》)、《宝玉哭晴雯》、《风雪夜归人》、《驼哥的旗》等。
冯刚毅 - 职业生涯冯刚毅生于1947年2月,1963年4月考入博罗县东乐粤剧团学艺,1965年底调入宝安县粤剧团,1971年因剧团解散,调入该县文艺宣传队,1974年调回重新组建的宝安县粤剧团,即现在的深圳市粤剧团至今。
20世纪60年代回国,以养蜂为业,历遍大江南北。1979年来澳门,曾开设咖啡室,后从事新闻工作。任《华侨报》副刊编辑。1990年筹建澳门中华诗词学会,任理事;1993年主持全球汉诗第四届年会;1994年荣获台湾中国文艺协会颁授海外文艺奖。创作了大量旧体诗词、新诗及散文,著有《天涯诗草》、《镜海吟》、《咏兰诗五百首》等。又是兰花爱好者及鉴赏专家。冯刚毅的音域宽,音色美,尤长于真假嗓结合,唱腔清脆明亮、圆润柔和,其表演朴实,真实自如,洒*而不轻佻,同时,他追求在传统的基础上,结合现代人的欣赏习惯和审美趣味,大胆突破。1980年他成功地创造了《鸳鸯泪洒莫愁湖》中的多情公子徐澄的形象,崭露头角,观众对他的表演评价颇高,1982年夏,他随团赴上海演出《偷祭潇湘馆》中的贾宝玉时特地向越剧名家徐玉兰拜师求教。徐玉兰毫不保留地将自己多年塑造宝玉的体会传授给他,同时还得到该团著名演员严桂芳、王文娟的悉心指导,又有了喜人的进步。他在《偷祭潇湘馆》一剧中,香港评论界称赞他演的贾宝玉,可以相仿于当年饮誉省港澳的前辈粤剧名伶何非凡。香港著名粤剧前辈新马师曾认为,冯的唱腔“神似凡腔,尤胜凡腔”,盛赞他有新鲜的创造和发展。一九八三年十月,中国音乐学院民扶声乐歌唱家王玉珍到深圳演出,冯刚毅得此机会,便向她请教民族唱法,从中得许多有益的启迪。冯刚毅在团先后主演过《山伯临终》、《胡不归》、《玉佩菱花》、《状元打更》、《天之娇女》、《鸳鸯泪洒莫愁湖》等和久演不衰的两套“看家戏宝”《偷祭潇湘馆》和现代戏《风雪夜归人》。一九八四年冯随团到北京演出时,曾到**办公的所在地中南海演出这两出“戏宝”,受到首长的赞扬,也深受北京观众的好评。
冯刚毅 - 个人影响冯刚毅,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广东省戏剧家协会会员,深圳市戏剧家协会副**,深圳粤剧团副团长,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988年获中国第六届戏剧“梅花奖”,2001年又获中国第十九届戏剧“梅花奖”,是粤剧界**位“梅花奖”暨**位“二度梅”得主。 1980年主演传统剧《鸳鸯泪洒莫愁湖》一举成名。1981年主演《情僧偷到潇湘馆》、1984年主演现代剧《风雪夜归人》,并赴北京中南海汇报演出,获得高度评价。2001年,在现代剧《驼哥的旗》中,他使出“新招”,以文丑诠释“貌丑心美”的驼哥,亮出了粤剧艺术的独特韵味。冯刚毅也因此剧一举夺得“二度梅”,并获中宣部第九届“五个一工程”奖。
冯刚毅 - 生平经历冯刚毅,男,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生于1947年,1963年从艺,1989年他凭借粤剧《风雪夜归人》摘取中国戏剧最高奖“梅花奖”,成为中国粤剧界摘“梅”**人。2001年,又凭借《驼哥的旗》“梅开二度”,获中国第十九届戏剧“梅花奖”。曾担任深圳市戏剧家协会副**、深圳粤剧团副团长等职,现已退休。 从1963年考入博罗县东乐粤剧团学艺起,冯刚毅从事粤剧艺术已整整47年。作为粤剧界唯一一个“两届梅花奖”得主,冯刚毅坦言,他的粤剧事业的起步、发展和辉煌都在深圳。作为深圳建市以后唯一的一个专业艺术团体,深圳粤剧团给了他施展才能的舞台。而深圳开放、包容、创新的精神和各级**对文化艺术事业的重视则是粤剧能在深圳“梅开二度 ”的主要原因。
新凤霞坐轮椅帮排戏冯刚毅16岁就考入博罗县东乐粤剧团学艺,1965年底调入宝安县粤剧团。1971年因剧团解散,调入该县文艺宣传队,1974年调回重新组建的宝安县粤剧团(深圳粤剧团前身),直至2007年退休,我一直在深圳粤剧团。40多年的从艺经验让我深深懂得:一部好戏光有好的演员是远远不够的。好的剧本、剧团**的重视以及市**的关心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上世纪70年代末,深圳粤剧团还是一个寂寂无名的县级小剧团。为了能培养镇得住台的当家文武生和花旦,剧团**推出了《鸳鸯泪洒莫愁湖》,全剧大胆创新,运用了饿马摇铃、夜深深、柳摇金等广东音乐填词。一上演,该剧就获得了观众好评,我由于扮演了该剧主角“徐澄”,也开始有了一定的名气。 好的剧本是一部戏成功的重要因素。《风雪夜归人》就是这样一部好剧。该剧是我国著名剧作家吴祖光的代表作,早在上世纪50年代演出时就引起轰动。1982年,深圳粤剧团决定移植该剧。当时的编剧兼团长曾文炳和原广东省艺术研究所的张云青承担了改编工作。市**也非常重视,特地请来吴祖光和其夫人、著名评剧表演艺术家新凤霞现场指导。尤其令我感动的是,新凤霞老师拖着病残的身躯从北京来到深圳,坐在轮椅上帮我们拍戏。冯刚毅现在还记得排“风雨送伞”这一幕时,在露天的排练场上,新凤霞老师边讲剧情边示范动作的情形。
零的突破 “一度梅”来了1983年,《风雪夜归人》正式推出并获得成功。第二年,粤剧团赴中南海礼堂演出,受到李鹏等****同志接见。随后,这部戏在新加坡、澳门、香港等地巡回演出,盛况空前。粤剧开始走出广东,进入全国乃至海外观众的视野。1989年第六届梅花奖颁奖晚会在深圳体育馆举行,冯刚毅获得了粤剧界首个“梅花奖”。这对于粤剧来说,是零的突破。领奖的时候,粤剧名伶“红线女”亲自来到现场为冯刚毅鼓劲。 在获得梅花奖后,有很多人问他有何感受、碰到了哪些困难等等。其实,获奖令冯刚毅有些措手不及。他从来没想过演戏还可以获奖。这么多年来,他不需要考虑别的,只需运用好声腔,把握好表现人物特征的手、眼、身、步等身体语言,将戏演好就行了。获奖了,所有荣誉都来了。比如,此次获奖是“深圳粤剧的里程碑”、“代表着深圳粤剧的至高荣誉”等溢美之词全加诸于我身上。实际上,一部戏获得成功并不只是一个演员的事,这离不开整个剧团对艺术的坚持和创新,更离不开当时深圳为剧团提供的宽松、开放的创作氛围。可以说,粤剧当年的艺术探索和经济特区的经济建设一样“红红火火”,充满着“敢闯敢试”的精神。
暂别舞台开出租一年又八月 不过,获奖不久,受市场经济大潮的影响,全国兴起了下海潮,粤剧开始不景气,演出机会很少。冯刚毅狠狠心,就随大流下海了。但由于冯刚毅文化水平低,除了演戏我啥都不会。一般人下海经商,成为时代“弄潮儿”,他下海却成了名“的士佬”。1991年,冯刚毅和深圳小汽车公司签订了两年合同,开始了冯刚毅的“的哥生涯”。 起先开车的确有些尴尬,因为在驾驶室的右上方贴着他的照片和名字。经常会有乘客问冯刚毅是不是演粤剧的名演员,是不是来体验生活的,冯刚毅总是说“同名同姓”而已。除了有些不自在,收入上还不错。当时冯刚毅在粤剧团每月的工资才400多。但他开出租车每月最少也能赚1000多块。而且他还是“三不”司机:周末不开、晚上不开、下雨不开。 冯刚毅开了一年零八个月28天的出租,因为剧团要赴新加坡演出,市**和剧团**找冯刚毅谈话,希望冯刚毅能回来演出。开了一年多的出租车,他知道自己有多么眷恋粤剧舞台。就这样,冯刚毅又回来了。原本想着只要有戏演就行,没想到还有机会第二次获得“梅花奖”。
11年后,“梅开二度”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深圳粤剧团开始改革,鼓励“一年一新戏,一年一新招”。在这样的大气候下,我们的创作热情再度被激发起来了。《情系中英街》、《牌坊村新传》等一批具有时代气息的现代戏*颖而出。并相继获得了“五个一工程奖”、“中国人口文化奖”等奖项。 2000年,团里邀请著名编剧刘云程创作了现代粤剧《驼哥的旗》。冯刚毅扮演剧中的“驼哥”。这对于冯刚毅来说是个很大的挑战。剧本中,驼哥属于“丑生”,这与冯刚毅一直擅长的“小生”相距甚远。为了诠释“貌丑心美”的“驼哥”,冯刚毅剪了个“锅盖”,抠肩驼背、相貌丑陋的小人物取代了过去那个唇红齿白的英俊小生。为了展现“驼哥”委曲求全到奋起反抗的心路历程、刻画他逆来顺受、却不失幽默的性格特点。在演唱上,冯刚毅则融入了“马腔”、“凡腔”,以表现角色的辛酸与无奈。 就是这样一个丑角却成为了粤剧舞台上的“明星”。该剧不但获得了第七届中国戏剧节曹禺戏剧奖,还将第19届梅花奖收入囊中。很多人说冯刚毅又获奖了,“梅开二度”。但在冯刚毅看来,这个奖应该颁给所有参与创作的人。这部戏的剧本在排演之前就改了11次,排演后又三易其稿,没有大家的通力合作,他摘不了“这朵梅花”。 现在,冯刚毅退休已经3年了,但他听说深圳粤剧团正在进行一系列的市场化改革。他很期待改制后的粤剧团能重现深圳粤剧当年的红火和辉煌。冯刚毅想,深圳有好的演员、有好的基础和政府的重视。京剧来深圳都能获得关注和成功,粤剧这个在深圳有着深厚观众基础的剧种又有何不可呢?
冯刚毅 - 个人作品三十年前,由粤剧著名演员何非凡演出的《情僧偷到潇湘馆》,场场狂满,出现了一槌锣鼓打响,连演三百六十多场的奇迹,使当时省港各大名班相形敛色。此后,《情僧》一剧相继流传,成为一出历演不衰的名剧。
粤剧《情僧偷到潇湘馆》在震撼人心的宝黛爱情悲剧上,发掘出新的感人力量,它不仅让人看到残酷的封建势力对美好爱情无情的摧残,而且集中笔力描划贾宝玉不肯就范于封建势力的倔强性格和美好的情*。在古典名著《红楼梦》中,曹雪芹描写宝、黛,是以一个饮恨归天,一个愤然出家,来表现他们对封建礼教的反抗。粤剧《情僧偷到潇湘馆》,则别出心裁地描写出家为僧的贾宝玉,不忘“木石前盟”,穿了袈裟,还要逃禅回来,偷祭潇湘馆。这个奇巧的艺术构思和独特的情节是《红楼梦》中所无的,正如曹雪芹自称他的巨著“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一样,看来近于荒诞,但他却是“寓真实于荒诞”,相当真实地显示了贾宝玉对封建礼教不妥协的抗争和对于爱情自由的强烈追求,进一步深化了贾宝玉的叛逆性格。剧中贾宝玉一首“偷祭潇湘馆”,深沉凝练,既有对“木石前盟”深切的怀念,更有对“金玉良缘”的厌恶与憎恨。整首曲有怨有诉,有爱有恨,凄楚悲酸,委婉动情。这首主题曲经过粤剧名宿何非凡精心演唱,闪射出迷人的光彩,几十年来,一直广泛流传于广大观众之中。深圳粤剧团最近演出《情僧偷到潇湘馆》,是由当年参与此剧编撰的编剧家陈冠卿重新整理的。新本在保留原著精华的基础上,对剧本结构和人物性格做了调整与补充,清除了粤剧因人成戏的陋习和常见的陈词滥调,使剧本结构更加紧凑,人物性格更加丰满,唱词语言更有文采。全剧以“失玉**”开头,直至最后一场“偷祭潇湘”,起伏变化有如层峦叠嶂,浪滚波翻,一场更比一场紧紧地掀动观众的心潮,曲终人散,仍止不住萦绕回荡。
演出该剧的主要演员,是一批颇有前途的粤剧新秀,他们在继承前辈艺术精华的基础上,努力独创新风,成绩显著。扮演贾宝玉的冯刚毅,唱腔醇厚明亮,表演朴素自然。郑秋怡声腔流丽,扮演林黛玉,纤纤弱质,意切情真,颇具特色。深圳粤剧团建团历史不久,由于他们在艺术创造上锐志革新、严肃认真,因而获得广大观众普遍好评。
冯刚毅 - 人物评价 冯刚毅随团长期活跃在两广地区,多次远赴北京、上海、香港、澳门等地和美国、新加坡演出,深受海内外观众欢迎和专家、同行的赞誉。其所演剧目大部分被录制成电视节目和唱片。冯刚毅从学艺以来,一直遵循不谕的宗旨,就是在传统的基础上,结合现代人的欣赏习惯和审美趣味,他大胆突破,革新创造,使粤剧得到枝繁叶茂的发展,获得青年观众的支持。一九八O年前后,冯刚毅成功地创造了《鸳鸯泪洒莫愁湖》中的多情公子徐澄的形象,使他在南国艺苑崭露头角,观众对他的表演评价颇高。他的音域宽广,迂回曲折,运用假嗓结合的发音方法,唱腔清脆明亮,圆润柔和,流畅自然,他的表演朴实,重洒*不轻佻,力求真实自如。 相关条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