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志忠,1970年出生于福建省一个普通的海滨小镇陈埭。丁志忠16岁时,他最大的心愿就是去首都北京闯荡一番。攥着1万块钱,丁志忠走遍了小镇上的所有鞋厂,挑出600双他认为最好卖的鞋,乘汽车去福州,花48元买一张去北京的火车票,开始卖鞋。而后丁志忠回到家乡,与父兄共同创立了“安踏”品牌。如今安踏在整个体育用品的份额上已经连续三年市场占有率**,运动服占**。
,人物简介1970年,在福建省一个普通的海滨小镇陈埭,有一位16岁的普通少年丁志忠,他最大的心愿就是去首都北京闯荡一番。攥着1万块钱,丁志忠走遍了小镇上的所有鞋厂,挑出600双他认为最好卖的鞋,乘汽车去福州,花48元买一张去北京的火车票。
两天两夜后,北京呈在眼前。丁志忠一头扎进一个鞋子大卖场――大康鞋城,在那里租了一个柜台,600双鞋很快就卖光了。
但这个细心的年轻人并没有急于回家进货,而是开始统计什么样的人喜欢购买什么样的鞋。闲暇时,丁志忠跑到北京大商场的运动鞋柜台,去观察国际名牌耐克和阿迪达斯,心里暗自做着统计。
5年后,丁志忠回到家乡,与父兄共同创立了“安踏”品牌。
不做中国的耐克,要做世界的安踏。
如今安踏在整个体育用品的份额上已经连续三年市场占有率**,运动服占**。
成长历程时间倒流20年的话,丁志忠还是一个独自上京城摆地摊、到各大商场推销晋江鞋的少年。如今,他已是一家年销售额超10亿元的企业的少壮派老板,是安踏集团的总裁。当年含辛茹苦工作4年才积攒20万元的他,在雅典夏季奥运会期间的20来天时间,就一把花掉了2000万元。
面对中国运动鞋市场的硝烟弥漫,他**下的安踏却始终保持着领先地位。已经有很多人开始拿安踏和国际品牌一起进行比较,但丁志忠说,安踏不会做中国的耐克,而是要做中国的安踏、世界的安踏。
上世纪80年代末的晋江,制鞋业刚刚兴起。当时晋江有300万人口,其中就有200万是海外侨民。有人把耐克的旅游鞋引入了晋江,家庭作坊式的鞋厂就慢慢多了起来。丁志忠的父亲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和人合伙办起了鞋厂。
初中毕业的那个夏天,17岁的丁志忠提出要到北京发展,家里人都不理解。父亲让他说出理由来。丁志忠就说,每天都有外地人拿了钱来买东西,几乎什么都能卖掉,我们为什么不主动把晋江的商品拿出去销售。
丁父的鞋厂那时候也是刚办起来,经济并不宽裕,但却被儿子说服,掏出了1万多块钱,让丁志忠买了600双晋江鞋。用48元买了张从福州到北京的火车票,丁志忠带着这600双鞋,开始孤身闯荡北京。
为了把晋江的货摆进北京西单商场的柜台,丁志忠天天去找商场的人,一开始别人就说不同意,还对他说:“你才多大啊,就跑出来做生意?”丁志忠硬着头皮说自己有20岁了,人家都不相信。他也不管别人的脸色,特别真诚地介绍起晋江产品的优势来,连续去了一个多月,商场的人终于答应去晋江看看。丁志忠高兴得不得了,赶紧先回晋江准备。
闲暇时间,丁志忠就跑到北京各个商场的运动鞋柜台,观察一些知名品牌鞋的款式和性能,跑到大街上留意来来往往行人的脚,心里暗自琢磨,还天天给商场反馈市场信息。
就这样,丁志忠靠着腿勤、嘴甜和真诚,让北京所有的商场都摆上了晋江鞋,包括最权威也是最艰难的销售通道―――北京王府井商场。
自创品牌在北京的4年,丁志忠赚下了20万,但通过对市场的观察,晋江鞋在北京的低价销售也深深**了他。丁志忠认为,晋江货质量上没有问题,但是别人的鞋一天能卖1万元,晋江鞋却只能卖3000元,主要的原因就是晋江鞋没有品牌。丁志忠决定,他要自己创立一个品牌。
带着赚到的钱,丁志忠回到晋江,创办起安踏。当时晋江的制鞋企业基本上都是在给国外品牌做加工,海外订单相当可观。但丁志忠力主进军国内市场,而且提出自己负责销售,保证能够拿到足够的订单,家族成员也一致同意他担任副总经理。
1992年,安踏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规模。一个山西的商人在北京看到安踏热销,就主动找到丁志忠要求做山西的总代理。丁志忠让他先拿走了50箱货,没想到三天后他就把鞋卖完了。
其实,在此之前,丁志忠就在考虑分级经营的加盟模式了。他相信,安踏鞋在北京能够成功,在别的城市也一定能成功。经过一番考察,他提出山西的代理一年要投资300万,销售10万双安踏鞋,代理商同意了,并且一年之后在山西就卖出了60万双安踏运动鞋。
就这样,丁志忠开始致力开拓国内市场的分销渠道,到1998年底,安踏在全国各大中城市已经建立起了近2000个专营点。
绞碎百万海尔集团首席执行官张瑞敏曾经用一把大铁锤,把有质量缺陷的海尔冰箱全部砸烂了。而丁志忠也曾经做过了一件类似的事情,他把价值100万的鞋子放到绞碎机里,绞了个粉碎。
1998年10月,安踏在北京的公司接到一个消费者的投诉电话,说他一双安踏才穿了三天,鞋头就有个部件断裂了。丁志忠马上指示立即赔偿并查明原因。检测结果发现,这一批鞋使用的鞋底确实存在质量问题。
丁志忠想了一个晚上,作出了一个痛苦的决定,把1万双已经发往全国八个大区的鞋全部召回。然后他把公司全部员工都集中到办公楼前,那1万双鞋也集中堆放在地上。他对大家说:这批鞋价值100万,但出了质量问题就要承担责任。不管付出多大的代价。丁志忠带头拿起一双鞋,放进了绞碎机。有的员工当场就落泪了,因为很多人以为只要返工就可以了。但他认为,人心中的责任墙一旦破了洞,就不是那么容易修复的。“如果损失100万能换来大家双倍的责任心,值得。”丁志忠说。
营销大战1999年,一场国内鞋业的广告大战和体育明星大战孕育而生,丁志忠成为**个吃螃蟹的人。
当年,丁志忠做出了一个让陈埭镇的人非常吃惊的重大决定:安踏与国家乒乓球队签订协议,聘请当时如日中天的乒乓球世界冠军孔令辉出任安踏的形象代言人。
签下孔令辉后,丁志忠决定当年就在央视投放广告。结果又是一片反对声。当年上半年,安踏的利润是600多万,当时的广告预算却达到了500万,股东都认为支出太大了。可是,丁志忠的态度非常坚决,他认为签约却不宣传,别人还是不知道安踏,80万就真的是白扔了。他告诉大家,如果他判断错了,当年的股东分红就分文不取。
广告投入前两个月,市场没有反应,丁志忠的决定受到了质疑。但是从第三个月开始,销售商就在厂门前排起了长队。“孔令辉+CCTV”,使安踏迅速赢得了很高的知名度,2000多家专营点的销售大涨。
安踏树立品牌的成功模式,迅速为陈埭镇上的制鞋同行所模仿,半年后,**5套几乎成了“陈埭运动鞋频道”。但跟进者的不足在于,不掌握一个现成的经销网络,最初的广告效果不明显。丁志忠说:“安踏只是在一个正确的时间做了正确的事情,先声夺人,赢得了市场先机。”
品牌塑造丁志忠认为,运动鞋只是单一的领域,应该把“安踏”定位为一个真正的体育用品品牌。
2001年,“安踏”由生产单一运动鞋过渡到生产体育用品,产品结构扩展到运动鞋、运动服装、帽袜、箱包等;同时重新打造“安踏”的店铺模式―――体育用品专卖店。这是“安踏”发展的一个新阶段。
同年,北京安踏东方体育用品公司的成立,承担着专卖推广的任务。安踏定下了一年内在全国开500家专卖店的计划。所幸的是,专卖模式的推出得到了大批安踏经销商的支持,特别是一些已经发了财的经销商,都愿意把积累的资金拿出来开专卖店。2001年底,500家专卖店在各大中城市遍地开花。其中由原经销商开的自营店就占了一半以上。
企业文化2003年开始,“安踏”走上了专业体育品牌建设的路子―――与专业体育运动相结合打造品牌。随着对中学生、大学生篮球联赛特别是对CBA的投入,“安踏”的专业形象越来越清晰,品牌内涵也得到成功提升。
丁志忠说,安踏就是要宣扬个性,倡导通过体育展现自我,所以安踏品牌文化的内核就是现代体育精神。安踏和耐克走的不是同一条路,耐克追求运动,以某种运动类别和运动项目出现,而安踏更多的是以一种运动休闲的形象出现。安踏不想做中国的耐克,而是要做中国的安踏、世界的安踏。就是要通过树立自己的鲜明个性,成为“中国乃至世界大众都喜欢的安踏”。
寻求上市“企业面临的路只有一条,惟有创新,没有守业。”丁志忠虽然说得漫不经心,但他走过的轨迹就是对这句话的精彩诠释。
当制鞋企业忙着开工厂赚钱时,丁志忠就明确了“安踏”要走品牌之路;当一批批鞋厂都在模仿安踏的“体育明星+央视广告”营销方式时,“安踏”已经走在专业体育品牌建设的路上;当其他企业在揣摩学习“安踏”的销售网络和渠道拓展时,丁志忠已经为“安踏”由家族企业向公众企业转型―――上市做准备了。
丁志忠对安踏的上市踌躇满志,他经常提到的就是企业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丁志忠正面临着企业上市转型、战略调整的新挑战。他坦言,上市的最大压力来源于要确保企业可持续性发展,确保给投资者带来良好的回报。
前途漫漫如今,安踏已经“安全踏过”15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丁志忠这位年轻的企业家,2013就以11亿的财富位列福布斯富豪榜273名,但相信他要创造的辉煌还在后面。
人物语录● 实事求是地看,买耐克的消费者不会买安踏,而买安踏的也不会去买耐克。我只是希望做到,尽管高端消费者不买安踏,但是会尊重安踏。尊重安踏的理由是什么,因为你的收入比较高,认为你要买比安踏更贵的东西,但是你的收入没那么高,买安踏就是最好的选择,就是物超所值。
● 企业一定要有自己的生存方式和模式,任何人把别人的模式全部拿过来你肯定完蛋,好像我们中国改革开放如果把西方的那套模式拿到中国来,你肯定要完蛋的,做企业也是如此。
● 竞争对手永远是存在的,但是企业不会等着挨打。安踏能存活到现在,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在竞争当中一直在挣扎,一直在前进,然后突破一道道障碍,打败一个个对手,在打拼中成长起来的。那怎么打败对手成长起来呢?你要去研究,打败对手不见得说别人失败,而是自己要超越,自己能不能在每个阶段都能升级。
成功原因务实主义
回首来路,丁志忠并不认为安踏跟随模仿耐克。恰恰相反,安踏之所以更快速发展,就是因为实行独特的快速业务模式。跟耐克不同,安踏坚持自己生产。早期的安踏,企业规模很小,实际上无法实行紧密型战略,寻找代理商、开专卖店都是奢望,只能实行松散型的批发销售方式。“我们的定位是中档产品,追求的是同等价位物超所值,如果什么产品都给人家OEM,你有可能物超所值吗?”丁志忠说,制造是安踏的优势。
安踏的自有工厂不仅为整个集团贡献利润,更重要的是也为庞大的渠道快速补货起到重要作用,市场反应速度快。闽南的爱拼精神跟草根精神结合,形成了安踏的务实主义。
丁志忠提出,企业不能盲目追求。安踏提出的愿景则是,到2011年销售收入达到120亿元人民币,成为中国**、世界第十。
他认为,安踏这几年最大的进步表现在,从丁志忠的个人**能力发挥作用,转变为整个职业经理人团队作战能力发挥作用。“这是个很重要的转变。”在员工印象中,思维极其跳跃的丁志忠是个强势的经常突发奇想的**者,一旦确定目标,便用最快速度集中力量超常规推进。但也能小心求证。
狼性精神
丁志忠透露,丁氏家族传统的个性就是“谁能多做事谁就做”,这让他这位并非家族老大却有成功案例的后辈获得了家族的支持,让他得以专注公司核心事务。
丁志忠奉行结果导向的管理模式,他经常提醒团队,结果是最好的证明,成功案例是最重要的。
安踏首席运营官赖世贤指出,安踏家族留下的几位参与财务、生产等管理的股东,是由于具有在各自领域丰富的专能。而从一开始,丁氏家族就未渗透到参与决策的经理层,这为企业向心力和上市前的改革奠定了基础。
越挫越勇是丁志忠的特点。当年,CBA推出改革的“北极星计划”时备受冷落,安踏挺身赞助,却因改革牵涉各俱乐部利益而被球队投诉产品质量不佳。这是丁志忠最感痛苦的时期,重压之下,他把此次危机视为关乎安踏存亡,并斥资2000万元建成国内**家企业科学运动实验室,一举扭转局势。
安踏专卖店
自2009年底,全国的安踏专卖店已突破7000家,自2011年的今天,扩展势头一路高进,相信在在不久的将来,安踏的专卖店会遍部全国主要的镇级及以上地区。
安踏的部门划分
安踏的部门分为一级部门和二级部门。各大事业部与中心为一级部门,其余部门都为二级部门。如“鞋业事业部”为一级部门,也是安踏负责鞋子生产、质量、入库等主要工作为中心的部门。“鞋业事业部”下面的二级部门如“品质管理部”,主要负责鞋子在生产期间的一切质量问题。
管理方式
“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
在福建晋江,前跨国公司高管最集中的地方,可能就是安踏公司总部。安踏60%的总监或副总监都来自像沃尔玛、宝洁这样的跨国公司。
安踏无疑也是跨国机构人员经常可以碰头的地方。丁志忠聘用智威汤逊为其做广告策划,聘用科尔尼为其做战略咨询,聘用摩根士丹利为其做上市承销服务……给予充分的授权,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是丁志忠极力主张的。
在与汤姆斯接触过程中,丁志忠与时任汤姆斯中国首席代表的朱正中结识。朱是美籍华人,曾任可口可乐中国区副总裁,并且是摩根士丹利专家顾问团成员,对摩根士丹利投资蒙牛、南孚等企业均提供过管理上的建议。不久后,朱被丁志忠委任为安踏战略顾问。
在朱的引荐下,摩根士丹利2003年曾与丁志忠接触,有意注资给安踏。但当时的丁志忠认为安踏暂时不需要钱。
2004年以前,丁志忠并不是一个舍得放权的人。但,丁已经把放权作为公司的一项制度进行建设。“放权和激励,是王良星最显著的管理特点,丁的这一思想,直接来自于王良星的影响。”
王良星是丁志忠从小玩到大的伙伴。在丁志忠并不广泛的交友圈里,王良星是丁最铁的知己。王创办的利郎也是休闲服装业的一只劲旅。
从两年前开始,安踏每个事业部的总监均获得授权,不必事事向丁志忠请示汇报。
丁的确没有让授权之事沦为空谈。一位公司业务主管来到他的办公室,向他汇报一个情况:由于给美国客户配送的一批运动鞋发生了号码错误,对方索赔3万美元。这位主管问丁志忠该怎么办。丁说:“你不要问我该怎么办!你自己来决定该不该赔,并且查出谁应该为这起错误负责。”这位主管只好退出丁志忠的办公室。
有了授权和责任机制后,丁不怕犯错。有一次安踏承诺给经销商的一批货物没有按时交付。虽然对方没有要求赔偿,但丁知道后主动提出赔偿300万。“赔偿金是公司埋单的。相关责任人受到了批评。这以后,再也没有出现类似的错误。因为动真格的赔偿过,他们就知道,这种错误不能再犯。”丁志忠对南方周末记者说。
推崇新管理方式后,丁志忠也将自己从公司事务中解放了出来,据说他在公司每天只签署不到5份文件,每个月只参加3个内部会议。他将大量时间用于吸收有效信息,与公司员工进行交流,并且清醒地思考公司的战略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