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尔伯格简介简历(个人资料介绍)

柯尔伯格 (L.Kohlberg) (1927-1987)美国心理学家,1958年获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1968年起任哈佛大学教授,从事认知道德发展研究。提出了儿童道德发展阶段模式,并把儿童的道德判断概括为三个水平,细分为六个阶段。它提示了道德观念从认知的低级形式到高级形式的发展过程,在道德教育中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主要著作有《儿童面向道德秩序的发展:道德思维发展的**个序列》、《道德性格和道德意识形态的发展》、《认知阶段和学前教育》、《早期教育:认知发展的探讨》等。,基本内容    柯尔伯格 (L.Kohlberg)

  (1927-1987)美国心理学家,1958年获 芝加哥大学 博士学位,1968年起任哈佛大学教授,从事认知道德发展研究。提出了儿童道德发展阶段模式,并把儿童的道德判断概括为三个水平,细分为六个阶段。它提示了 道德观念从认知的低级形式到高级形式的发展过程,在 道德教育中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主要著作有《儿童面向道德秩序的发展:道德思维发展的**个序列》、《道德性格和道德意识形态的发展》、《认知阶段和学前教育》、《 早期教育:认知发展的探讨》等。

  柯尔伯格采用道德两难故事,与10~16岁儿童进行道德谈话。两难故事创设了一种道德两难情境,要求儿童作出选择。人的行动是应该遵从规则和权威,还是应该遵从与此相冲突的他人的需要与利益?经典的两难故事为:一个名叫海因茨的人,需要一种昂贵的 特效*来挽救 生命垂危的妻子。他 向发明并控制这种*的 *剂师提出先付一半的钱,另一半以后再付,却遭到*剂师的拒绝。海因茨为挽救妻子,若偷取*品就违背了社会“不许偷盗”的规则;若遵守社会规则,就使妻子等死。柯尔伯格依据儿童对遵从规则还是服从需要的行为选择,将儿童的道德发展划分为三种水平、六个阶段。水平一,称为“前习俗水平”,行为受逃避惩罚和获得奖赏的需要驱使,儿童主要着眼于自身的具体结果,还没有发生 社会规范的内化。水平二,称为“习俗水平”,儿童认同于父母,并遵从父母的道德判断标准,儿童主要满足社会期望,这时社会规范已开始内化。水平三,称为“后习俗水平”,儿童主要履行自己选择的道德准则。此时社会规范已完成内化。

  柯尔伯格 道德认知发展阶段论,揭示了社会规范内化为儿童自身 道德标准的过程中的规律:在内化的初始阶段,行为结果的反馈起着关键性作用;而在内化中期,社会期望起着决定性影响。因此,我们在规范教育中必须注重对儿童的 道德行为作出及时反应,并强化家长、老师对儿童的道德期望。

   柯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是美国心理学家劳伦斯·柯尔伯格用以解释道德判断发展的理论。1958年,他在芝加哥大学攻读心理学时,受到让· 皮亚杰着作的启发,对儿童面对伦理困境所作的反应产生了强烈的兴趣, 在写作的博士论文中,创立了这一理论 ,概述道德发展的阶段。

  柯尔伯格的理论认为道德判断作为道德行为的基础,可以区分出6个发展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比前一个阶段对伦理困境的回应更为适当。 也宣称 逻辑与道德发展贯穿各建构的阶段。 柯尔伯格在此基础上大为扩展,确定道德发展的过程主要是对正义的看法,并且这一发展将持续终生,

  柯尔伯格在研究中使用伦理困境的故事,关注人们在面临类似的伦理困境时,如何证明自己的行动是正当的。然后他将反应进行分类,总结出6个不同的阶段。这6个阶段属于3种水平: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和后习俗水平。

  阶段

  柯尔伯格的6个阶段归属3种水平: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和后习俗水平。 即便如此,还是没有人一直能够处于最高阶段。不可能“跳跃”中间的阶段;每个阶段都比前一个阶段的观点更加全面、更加综合、也更清晰。

   水平1 (前习俗)

  1. 服从与惩罚定向

  2. 利己主义定向

  (“对我有何益处?”)

   水平2 (习俗)

  3. 人际和谐与一致

  (好孩子定向)

  4. 维护权威与社会秩序定向

  ( 法律与秩序定向)

   水平 3 (后习俗)

  5. 社会契约定向

  6. 普遍伦理原则

  ( 原则与良心定向)

   前习俗水平

  以自我为中心的 道德推理水平(根据行为的直接后果和自身的利害关系判断 好坏是非)

  在**阶段,服从和惩罚定向

  儿童评定行为好坏着重于行为的结果,认为受赞扬的行为就是好的,受惩罚的行为就是坏的。

  在第二阶段,“朴素的 利己主义定向”

  儿童评定行为的好坏,主要看是否符合自己的要求和利益。所以第二阶段的观点经常被视为道德 相对主义(moral relativi**)。

   习俗水平

  内化了社会规则(依据行为是否有利于维持习俗秩序,是否符合他人愿望进行道德判断,他们遵守那些他们认为正确的规则)

  在第三阶段,“好孩子定向”

  儿童认为:凡取悦于别人,帮助别人以满足他人愿望的行为是好的,否则就是坏的(他们的推理受众人的共同愿望和一致意见决定)

  在第四阶段,“维护权威和社会秩序的定向”

  儿童认为,正确的行为就是尽到个人责任,尊重权威,维护社会秩序,否则就是错误的(他们已经意识到良心与社会体系的重要性)

   后习俗水平

  (能摆*外在因素,着重根据个人自愿选择的标准进行道德判断,即根据内心的一套标准进行道德推理,它们可能与社会规则一致,也可能不一致),在这一水平,社会规则成为大多数行为的基础,当社会规则与内心的道德准则发生冲突时,人们的内心准则往往占上风。很少人达到这一水平。

  在第五阶段:社会契约定向

  儿童认为,道德法则只是一种社会契约,可以改变,不能以不变的规则去衡量人。

  第六阶段:普遍的伦理原则定向

  儿童已具有抽象的以尊重个人和个人良心为基础的道德概念。认为个人一贯**句自己选定的道德原则去做就是正确的

   对柯尔伯格理论的简评:

  (1)针对故事情节进行打分时比较主观的,可能会导致错误的解释。

  (2)道德发展的阶段并不像柯尔伯格理论所认为的那样时领域一般性的。

  (3)柯尔伯格发现人们的行为会出现倒退,说明思维与行为实际上联系不是非常紧密( 言行不一致)。

  (4)该理论最初只在少数白人身上得到验证,而且样本仅限于美国17岁以下的男性。虽然其他研究者找到了一些跨文化的证据,但在一些人群(犹太人聚居区)发现存在不同于柯尔伯格所说的 价值体系的更高的道德水平。

原文链接:,转发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