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杉简介简历(个人资料介绍)

中国电影剧作家。浙江慈溪人。原名李文德。1930年参加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1年转为中国***党员。在从事党的地下工作时被捕,抗日战争*发后出狱,并前往晋西北解放区从事戏剧工作。先后任晋西文联剧协主任、剧社社长、西北艺术学院戏剧系主任等职。创作了一批宣传抗日、反映晋西北人民生活的小戏。1949年调**电影局剧本创作所,从事电影文学创作。,

中国电影剧作家。浙江慈溪人。原名李文德。1930年参加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1年转为中国***党员。在从事党的地下工作时被捕,抗日战争*发后出狱,并前往晋西北解放区从事戏剧工作。先后任晋西文联剧协主任、剧社社长、西北艺术学院戏剧系主任等职。创作了一批宣传抗日、反映晋西北人民生活的小戏。1949年调**电影局剧本创作所,从事电影文学创作。

林杉 - 基本资料

姓名:林杉(1914--1992)原名:原名李文德职业:剧作家籍贯:浙江慈溪人

林杉 - 生活历程

1914年出生于浙江省慈溪县一个农民的家庭。三岁时父亲在上海谋到一个职员的位置,便随同父母一起来到上海。后来就读于绍兴小学。少年时代的林杉,学习成绩优异,作文始终名列前茅;性好动,爱演讲、演戏、唱歌、跳舞。当时,中华民族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热潮日渐高涨,特别是“五卅”**之后,青年学生经常在街头演讲,宣传爱国想,十一、二岁的林杉常听得热泪盈眶、激动不已。

1930年春,绍兴小学的校长被捕,地下党在学校组织了营救校长的后援会,并举行**活动。已在亚陆中学学习的林杉,回到母校积极参加**斗争活动,不久,便参加了中国共主义青年团,后来又转为中国***党员。从此他便结束了学校生活,走上了革命的道路。此后,林杉先后担任党**的铁路总工会东方办事处青工部长、团的基层**工作,并由党派到河南***军阀**做策反工作。在此期间,林杉在上海还组织了一个戏剧团体――青虹剧社,由左翼剧联派戏剧家刘保罗任指导。1932年8月林杉被捕,在浙江杭州伪陆军监狱度过了将近五年的囹圄生活。1947年,林杉参加了山西崞县的土地改革运动,任土改工作团秘书,为工作团起草了一份工作报告,题名《山西崞县是怎样进行土地改革的》 。这篇报告受到了毛泽东同志的重视,并作了重要批语。

林杉从事电影创作是在 1949 年调到**电影局剧本创作所以后。1950年,他怀着对晋西北人民的深情,将小说《吕梁英雄传》改编成电影文学剧本《吕雄》接着,又写出电影文学剧本《刘胡兰》 。1953年林杉到晋东南农村深入生活后,和孙谦合作写出了反映我国农村新面貌的电影文学剧本《丰收》。 《丰收》较之前两部作品在掌握电影特性、蒙太奇结构等方面都有所进步。但是总的说,这三部作品在一定程度上还保留着抗战时期写秧歌剧的那种配合**宣传的因素,因此没有能够把林杉自己从生活中感受到的真情实感传达出来。然而这些创作实践,包括1951年开始他担任**电影局艺委会秘书长的工作,都促使他进一步熟悉和掌握了电影艺术的规律,为他后来的创作奠定了基础。1956年林杉与曹欣、沙蒙、肖茅合作,创作了电影文学剧本《上甘岭》 。这一剧作不仅在表现战争题材方面有新的建树,而且是林杉个人创作的一个转折,在思想与艺术方面显露出林杉的艺术个性。

1961年开始,林杉担任长春电影制片厂艺术副厂长。在十年动*中遭到迫1969年底被下放到东北农村,直到粉碎“四人帮”后1979年才恢复工作,任中国电影家协会书记处书记和《大众电影》的主编。林杉虽已年逾花甲,然而革命的热情仍很旺盛,从他身上还不时地流露出青年时代的那股革命**呢!

林杉 - 牢狱艰辛

在狱中,林杉被吸收为监狱秘密党组织成员,积极参加狱中斗争活动,并如饥似渴地阅读了通过各种渠道搞到的**、经济、哲学、文艺等书籍。林杉在狱中遇到了刘保罗,俩人相见,分外亲切。刘保罗有惊人的记忆力,能够背诵不少古典和当代的话剧名著,他为林杉分析剧本的结构、人物、主题,然后讲解导演处理和舞台调度。刘保罗成了林杉步入戏剧创作的**位引路人。

抗日战争*发前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即将形成,林杉获释出狱。为了奔赴延安,他先到山西,任山西牺牲救国同盟会洪赵中心区组织部长,灵石县牺盟会特派员兼五县游击队政冶处主任,并组织吕梁剧团,任团长。1939年他到达延安,被派往晋西北解放区工作,直到全国解放。这期间他主要从事戏剧活动,先后任晋西文联剧协主任兼文联剧社社长,晋西大众剧社社长,七月剧社副社长,西北艺术学院戏剧系主任等职务。1942年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传达后,对林杉的思想震动很大,使他明确了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从这一方向出发,林杉认为凡是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自己都应该去钻研、去探索,从而改变了这之前只从事话剧创作的状况而重视地方戏的创作,并在导演工作中还提出了“中国传统的表演形式和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相结合” 的主张。 那时他创作了秧歌剧 《以*攻*》 、�d�剧《渗沙》 、山西梆子《刘保成》、 《重见天日》 、《买卖婚姻》、 《中华儿女》等,内容大多是宣传抗日,反映晋西北人民生活的。此时他的创作热情十分高涨,常常是自编、自导,有时竟按捺不住自己上台演出。他写的不少剧本不仅在县城、**、机关里演出,而且在农村也演,很受农民群众的欢迎。

林杉 - 创作风格

50年代末,林杉曾一度热衷于对革命浪漫主义的探索,提出写“理想人物”的主张。1959年,他在这种创作思想的指导下写了《冬梅》 ,1960年,他再度以《党的女儿》同样的历史背景写成了《在三年的日子里》。林杉在电影文学创作方面是有设想,有抱负的。早在创作《上甘岭》时,他便认定要以***员的形象作为自己作品的主人公,后来又准备通过一系列***员的形象来表现中国革命和中国***的斗争史,这即是林杉为自己的创作设计的总构思、总主题。这在他写的电影论文《在银幕上歌颂共产主义新人》中有所阐述。为此他已着手搜集了上海起义、广州起义以及第二次革命战争时期的资料。可惜这许多材料在十年动*当中都散失殆尽了。

林杉作品的题材相当宽泛,除前面谈到的外,还有他个人写的或和他人合作的,如:表现中苏人民友谊的《风从东方来》(1958年);描写新社会使戏曲艺人重获艺术青春的《再生记》 (1958年);以反映我国制成**艘万吨轮为题材的《试航》 (1958年);根据小说《桥》改编的描写农村生活的《两家人》等。他一贯主张电影要富有民族色彩,要有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认为我国电影需要从中国古典文学、戏曲以及其他传统艺术中汲取营养。林杉的作品在这方面作出了探索。其作品以真实、质朴、严谨取胜,不矫揉造做故弄玄虚,但又重视情节的跌宕起伏,有些剧本象《党的女儿》,还颇有些“传奇”色彩。他尤其注重人物性格的刻画,将人物思想感情的真切视为作品的生命所在。

林杉 - 电影理论作品

《谈主题及电影描写方法上的虚与实》

《关于典型形象问题》

《从电影的结构形式谈电影创作的借鉴与创新》

《1980年我国银幕一瞥》

林杉 - 参考资料

[1] 电脑网 http://.tvmao./profile/LinShan-13892.html

[2] 时光网 http://.mtime./person/893471/filmographies/list.html

[3] 生活网 http://blog.niwota./nb/caohb

[4] 天涯**书库网 http://.tianyabook./renwu2005/js/l/linshan/

[5] 中国收藏热线网 http://.997788./mini/shopstation/SHOP/detail.asp?table=%B5%E7%D3%B0%BA%A3%B1%A8&id=56538

[6] 电影网 http://movie.c1895./pl/p00800579/filmographies.html

原文链接:,转发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