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尔果夫・伊斯哈科夫简介简历(个人资料介绍)

马尔果夫·伊斯哈科夫,男,塔塔尔族,1923年3月13日出生于中国新疆尼勒克县,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少将。早年在新疆从事教育工作,后被新疆军阀盛世才关进监狱,1944年释放后后参加新疆三区革命。

1949年12月加入中国***。1949年12月后任中国人民***第5军副军长兼参谋长、军长。

1954年10月任伊犁军区司令员。1960年任新疆军区副参谋长。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并获一级解放勋章。

1961年,经****同意后与祖农·太也夫少将去了苏联,1992年在阿拉木图逝世。

,参加革命

1944年9月2日,新疆北部尼勒克县乌拉斯台地区人民为反抗***统治,举行武装*动。不久,这场*动发展到伊犁、塔城、阿勒泰地区,亦称“三区革命”。

1945年7月,在伊宁以*动队伍组成的游击队指挥部为基础,成立新疆民族军,刚刚出狱的马尔果夫·伊斯哈科夫投身革命,参加了民族军。

1951年1月,民族军在伊宁改编为中国人民***第5军,马尔果夫·伊斯哈科夫在第5军任职,后任新疆军区副参谋长,1955年授衔被授予少将军衔,时年32岁,成为我军**次授衔时最年轻的开国将军。

****

1962年4月,新疆军区副参谋长祖农·太也夫少将和马尔果夫·伊斯哈科夫少将以深入牧区为名,走村串户做了大量的**工作,加之一大批“克格勃”分子又以探亲访友,贸易谈判为由渗入中国境内,大肆活动,酿成了“伊塔**”。

伊宁、塔城、阿勒泰、博尔塔拉、伊犁的政府和军营都遭到了冲击和包围,从阿尔泰、塔城、博尔塔拉到伊犁四个地区,二十几个县,在三千多公里的中苏边境上,几个重要的边境口岸,滚滚的人流如潮水般涌动了三天三夜。

白天苏联当局用巨大的广播声指示方向,夜间则打开探照灯,一道道光柱射入中国境内几公里远,在此后的几个月里,中国共有边民六万七千余人逃到了苏联,有两个县跑得还剩几百人。

**发生之后,祖农·太也夫和马尔果夫·伊斯哈科夫写了报告,要求到苏联去。毛泽东**知道后说:“人家把手都伸到我们军队中来了,我看愿意走的不要硬留,我就不相信那边就是天堂,我也不相信他们这样做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周恩来总理说:“还有一些人也要走,我看是不是让赛福鼎·艾则孜同志去做一下工作?”“我看不必了,这件事不是一两句话可以说清的,究竟谁是谁非,现在讲不清楚,过20年,也许30年,大家会明白的。”毛泽东答道,“愿意走,可以欢送嘛!”

和祖农·太也夫、马尔果夫·伊斯哈科夫一块要求去苏联的还有40多名校、尉级军官(批准回国是在1961年,新疆军事志中二人的任职也到1961年)。

伊里旦·伊斯哈科夫同志(艾斯海提同志的长子)编写的《来自伏尔加河畔》一书对马尔果夫·伊斯哈科夫后来的结局有过叙述。

苏联解体后,有3万余人聚集在了霍尔果斯口岸以西的潘非洛夫,打着标语,喊着他们是中国人,结果被武警战士全部挡在了国门之外。过去的中国人以**尔族、哈萨克族、俄罗斯族、**居多,汉族也有,但是相当少。他们主要是居住在阿拉木图、比什凯克而且多数是农民。

原文链接:,转发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