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斯・恩斯特(MaxErnst,1891-1976年),德国出生的画家和雕塑家。达达主义和超现实主义的灵魂人物。他以极端多变的风格和技巧著名。他的大部分艺术关注幻觉和令人不安的想象。诸如《大象西里伯斯》与《雨后欧洲》之类梦幻般的绘画充满了神奇、奇异的形象。恩斯特发展了擦印画法,将有纹理的涂擦与素描结合起来创造奇异的形象。他还用19世纪的版画创造了复杂的拼贴画。富有想象力和原创性是他雕塑的特点,如《与王后嬉戏的国王》与《巴黎女人》。
马克斯・恩斯特 - 个人经历马克斯・恩斯特出生于科隆,自学成才成为画家。一战退役后,他创立了科隆达达小组。1922年,他定居巴黎,并在那加入了超现实主语流派。二战期间,恩斯特生活在美国。
马克斯・恩斯特 - 艺术历程马克斯・恩斯特(MaxErnst,1891―1976),德裔法国画家,雕塑家。1891年出生于德国古都科隆附近的布鲁尔小镇。中世纪的科隆是莱茵兰的文化中心,著名占星家亚克列巴的诞生地,有着炼金术的传统,也是充满着很多亡灵与传说的地方。恩斯特的父亲是一位教师和业余画家,他的创作给了恩斯特以一定的艺术熏陶。恩斯特在童年时受到了古都怪异传说的影响,加上自身的敏感,产生了各种幻觉。这些都成为了他日后进行幻想性绘画创作的源泉所在。恩斯特曾在书中记录过幼时体验的幻觉及特质,幻觉是他艺术表现的基础,对他的艺术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恩斯特还曾在波恩大学学习尼采和弗洛伊德的思想、艺术史、以及德国文学。他对当时新兴的精神学极为感兴趣,经常出入于精神病院,对患者进行仔细的研究。
1919至1921年,恩斯特创作了达达主义的物件拼贴画、素描以及照片镶嵌画作品。他同让・阿尔普和约翰内斯・巴尔盖德共同创作出一种“集体拼贴法”,预示出了所谓的“优美的*体”。1920年,他遇到了保罗・艾吕雅,并为后者的诗歌创作了插图,并将未来的超现实主义者们搬上了画布《在朋友的会面中》。
自1923年起,他使用“意识流记述法”进行创作,力图展示出一个超现实主义的世界。上世纪20年代,出现了所谓“幻觉主题”,在恩斯特的作品中也产生了共鸣。他利用色彩和变形的手段,创造出了梦幻般的景致:“充满了植物与动物遗迹的凝结物。”同时,他还描绘被撕碎的形体,离奇的动物及幽灵般的女性形象……
1925年,他首创擦印画法,用薄纸描摹出板材表面的凹槽,以此来“激发视觉的能力”。恩斯特逐步使用其他方法,创作了刮擦画、纸贴画和小说拼贴画及移印画等。
1942年,当他在美国时,通过《被一只飞起的非欧几里得几何的苍蝇所惊呆的年轻人》这部作品,创造出一种名为“浇筑”的技法,后来被杰克逊・波洛克所系统地使用。恩斯特还钟情于美洲印第安人的艺术和面具造型,将其形式融入于自己的作品之中,创作了如《星空下的舞者》等作品。
马克斯・恩斯特 - 艺术特点恩斯特首先在波恩接触到了艺术,然后在科隆参加了达达主义运动,又在巴黎投身于超现实主义的艺术洪流。其独特的观念和对幻觉的追求,扩展了新的美感形式。他创作过各种理性与非理性、寓意与隐喻题材的作品,作品的标题与内容或相符或相悖:超现实的动物、人体、类人体、形体的全景直观以及陆地和天空的形态。
马克斯・恩斯特 - 艺术手法他运用拼贴画、摩擦法、拓印法和刮擦法,致力于创造一个多变、彩色的虚幻世界。
马克斯・恩斯特 - 恩斯特与拓印法恩斯特于1925年发明了拓印法(Frottage),即用名墨棒的纸在有纹理的表面摩擦,拓出木头纹路、布纱经纬、树叶脉络等各种图案。他认为这能够将创作者的主动作用降低到最低限度,因而是“以‘自动写作’一名为人所知的那种东西的真正等同者”。在《超越绘画》一书中,他这样描述,“我兴奋地盯着地板上经过成千次擦洗后挖出的条条沟沟,一种着魔似的感觉打动了我。之后,我决定研究这着魔感觉的象征意义,并且为了帮助我的沉思默想和创造幻觉的能力,我在木板上面随意放上印上石墨的纸片,作为一组素描。细心凝视这样作成的素描……我为我的视觉能力的突然变化和一个叠一个交搭形成的矛盾形象的一连串幻象所震惊。”除拓印外,他还使用移画印花法,即在未干的画布上摩擦,使颜料在另一平面上形成粗糙纹理,籍此方法,艺术家摆*理性控制,把偶得的纹样自由地加以组合,从而获得价值独特的作品。这种作品造型奇特模糊,富于视觉吸引力。
马克斯・恩斯特 - 个人作品作品有《自然史》(1926年,擦印画法素描);拼贴画集《百头女》(1929年)及《为一周的仁慈》(1934年)。《绘画之上》(1948年)包含了他的艺术观点。
马克斯・恩斯特 - 作品赏析 《新娘的婚纱》马克斯・恩斯特油画《新娘的婚纱》这幅色彩浓郁的作品中,展示的是超现实主义图景,画面上充满了非逻辑性的荒诞感。美丽的新娘*体披着鲜红的婚纱,却有一只猫头鹰般的头。新娘的右侧为一*女,*女下方有一个丑陋的怪人,左侧为鸳鸯头颅的人身武士,手执长矛。这一婚礼场景的荒诞性,显示了超现实主义绘画的超现实性联想形式,充满了梦幻的内容,表现了一种潜在的意识和情感,表达了在现实中被压抑的欲望,并将其转化为无意识的表现形式。
《被夜莺吓着了的两个孩子》基本信息
【名称】被夜莺吓着了的两个孩子
【类别】油画、名画
【年代】1924年
【作者】恩斯特
【规格】46x33厘米
【属地】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藏
简介
作于1924年,是木板拼贴与油画的结合体。与他这一时期的许多作品一样,它是令人费解的。我们看到,木头拼贴而成的房子及栅栏分别越出了左右画框。田野、天空和远处的建筑构成了一个看上去十分美好的小世界。在这个小世界里,门铃被夸张得那么大,但手却始终够不着它。夜莺会带来美妙歌声,却吓着了两个孩子。显然,我们对此无法理解、无法解释,这是一个一反常态的梦幻世界。也许,它还暗喻了艺术家年幼时的经历:他的小妹妹出生了,恰恰他的宠物小鹦鹉死了。过去的这种魔幻感与现在的某种无意识相结合,使作品抹上了奇异的感觉。
马克斯・恩斯特 - 艺术成就马克思・恩斯特被誉为“超现实主义的达・芬奇”,他在达达运动和超现实主义艺术中,均居于主导地位。他的作品所展现的丰富而漫无边际的想象力,对世界的荒诞之感,汲取自日耳曼浪漫主义和虚幻艺术的梦幻般的诗情画意氛围,令全世界惊异不已。这位不知疲倦的发明家不断地更新着自己的表现手法:他运用拼贴画、摩擦法、拓印法和刮擦法,致力于创造一个多变、彩色的虚幻世界。被誉为具有**性的创新艺术家。
超现实主义者马克思・恩斯特(MaxErnst)是一位科隆的达达派艺术家(Dada-Künstler)。达达艺术家们在**次世界大战末形成了一种艺术上的反潮流思想。他的故乡布吕尔(Brühl)为他建立了一座现代化的博物馆,收藏有他的绘画、版画和包括新的58件陈列品的雕塑作品,重点是这位艺术家的早期作品。
马克斯・恩斯特 - 艺术地位恩斯特早就成名,其艺术得到行家与世人的欣赏。1954年,他获得了威尼斯双年展大奖,从此赢得了国际声誉。他是科隆达达运动和巴黎超现实主义的灯塔,是新现实艺术的先锋之一。他一生以幻觉艺术把德国的怪异传统**于现代。那些幻想与神话的世界,在20世纪美术史中占有着重要的地位。
马克斯・恩斯特 - 人物评价马克斯・恩斯特具有**性的创新艺术家恩斯特被誉为“超现实主义的达・芬奇”,他在达达运动和超现实主义艺术中,均居于主导地位。
马克斯・恩斯特 - 电影版 剧情简介坦普尔出生于德国奥伯劳西茨的一个农民家庭,他年轻时就梦想成为天文学家。因此他在青年时代离开父母,四处寻找天文台。但不管到哪家天文台,他都被粗*地拒之门外。教授们告诉他,没有受过高等教育的他不可能帮助他们寻找遥远的星星和螺旋星云。坦普尔失望地离乡背井,在意大利和法国艰难度日。他坚定不移地追求其探求宇宙的目标。36岁时他自己花钱买了一台望远镜。此后不久,他就取得了首批惊人的成就。几年内他探寻了5颗小行星,13颗彗星和大量的宇宙星云。从那以后,学术界不再能绕开这个门外汉。1875年,坦普尔成为阿尔切特里天文台台长,那里藏有意大利当时最大的望远镜。而在德国他连这么微不足道的科学职位也从未得到过。后来电影编导彼得・沙莫尼给这个不幸的人在德国竖立了一块姗姗来迟的纪念碑。
在沙莫尼编导的《马克西米利阿纳�D�D�D违法从事天文学》影片中,超现实主义者马克斯・恩斯特以坦普尔...(展开全部) 坦普尔出生于德国奥伯劳西茨的一个农民家庭,他年轻时就梦想成为天文学家。因此他在青年时代离开父母,四处寻找天文台。但不管到哪家天文台,他都被粗*地拒之门外。教授们告诉他,没有受过高等教育的他不可能帮助他们寻找遥远的星星和螺旋星云。坦普尔失望地离乡背井,在意大利和法国艰难度日。他坚定不移地追求其探求宇宙的目标。36岁时他自己花钱买了一台望远镜。此后不久,他就取得了首批惊人的成就。
几年内他探寻了5颗小行星,13颗彗星和大量的宇宙星云。从那以后,学术界不再能绕开这个门外汉。1875年,坦普尔成为阿尔切特里天文台台长,那里藏有意大利当时最大的望远镜。而在德国他连这么微不足道的科学职位也从未得到过。后来电影编导彼得・沙莫尼给这个不幸的人在德国竖立了一块姗姗来迟的纪念碑。在沙莫尼编导的《马克西米利阿纳�D�D�D违法从事天文学》影片中,超现实主义者马克斯・恩斯特以坦普尔的狂热追随者的身份出现,1967年这部影片获德国电影奖。恩斯特有时甚至认为,天文学家坦普尔在他身上获得了新生。这位艺术家在影片中愤愤不平地说:“坦普尔是一位天才,但不走运,他出生在一个没有大学毕业文凭什么都干不成的国家里。没有大学毕业文凭的人没有探求行星和彗星的权利。”
获奖履历GermanFilmAwards1992 OutstandingFeatureFilm(提名)彼得・沙莫尼 BavarianFilmAwards1992 BestDocumentary(Dokumentarfilmpreis)彼得・沙莫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