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夏简介简历(个人资料介绍)

  朱夏(1920―1990),又名小可,嘉兴人,中国科学院院士、大地构造学和石油地质学家。1920年生于上海,为导中国 油气田的找矿工作,以及一些油气田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人物简介

  著名地质学家、诗人,1920年生于上海。原中国科学院部学部委员,第三、五、六届中国人大代表,国际地科联沉积学会特别委员会委员,中国地质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海洋地质学会常务理事,上海海洋地质调查局技术顾问,同济大学**教授,上海诗词学会理事。1990年11月25日因病去世。

  在其生父、本世纪30年代中国知名诗人朱大可先生的影响下,他从十余岁开始诗词创作,直至古稀之年从未辍笔,一生留下诗词千余首。从40年代以来,他的诗词蜚声学术界,其中描写地质生活的诗作占有相当比重,并广为地质界同仁和后学者传抄和珍藏。

  1993年4月,《朱夏诗词选集》由地质出版社出版。

人物生平

  1920年9月10日生于上海,1990年11月25日逝世于上海。15岁时考入上海交通大学物理系,次年考入 国立**大学(今南京大学)地质系。1940年毕业后考入**地质调查所,先后参加和担任四川 威远构造详查,川康边境地质矿产调查和变质岩研究,黔湘边区和贵州 开阳、务川等地汞矿调查工作,并参加了黄汲清**的1∶300万中国地质图和1∶100万分幅地质图编制工作。

  1946年考取公费留学;翌年,与夫人严重敏一同赴瑞士深造。1949年10月6日,朱夏夫妇毅然中止学业,回到祖国。回国后,在杭州协助建浙江省地质调查所并任副所长。1951年到上海参加筹建华东工业部地质处。其间,撰写了《矿物原料概论》、《中国的金》等专著。

  1953―1954年,调往地质部地矿司主管煤田勘探,译著了《煤地质学的理论问题》一书。1955年,地质部开展全国石油普查,朱夏主动请求参加并任地质部新疆石油大队总工程师,率领全队地质工作者完成了准噶尔盆地的石油地质普查任务,为我国解放后的**个大油田克拉玛依油田的发现奠定了基础。1956年到青海石油大队进行柴达木盆地的全面油气普查,同时还开拓了藏北伦坡拉盆地的工作。1958年,地质普查工作拓展到当时尚属地质空白区的祁连山、阿尔金山南坡和昆仑山北坡,为了对石油以外的金属、非金属矿产进行普查,朱夏还率领部分地质工作者穿越昆仑山、可可西里山和唐古拉山到藏北工作。1959年奉命去松辽盆地,长期留驻协助指挥油田勘探和技术工作,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1960―1962年,在北京先后任地质部地质研究所石油研究室主任和地质部石油地质局副总工程师。这期间,对南方各省的油气地质进行了调查研究,并提出勘探陕北麒麟沟一带古生界的建议。

  1962―1975年,任地质部华东地质矿产研究所副所长,主持华东各省1∶20万地质图幅的野外验收与报告审定,进行区域地质矿产的广泛研究。70年代初,率先介绍板块构造学说并运用于中国油气盆地的研究,译著了《板块构造的岩石证据与历史实例》和《动力地球学》,对板块学说在中国的传播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1975年前后,在我国重点抓黄金地质工作之初,向****同志提出了许多宝贵建议,作了许多咨询,为我国黄金工作作出了很多贡献。

  1975―1983年,任江苏石油勘探指挥部副指挥兼总工程师,先后发表多篇重要论文,对中国油气盆地作了系统的论述,就“石油普查的广阔领域”与“对石油普查工作部署的设想”提出重要建议。同时,受地质部委托,参加筹建地矿部石油地质研究室,开展中国油气盆地形成发展动力机制的理论研究,指导勘探决策。并主编出版了《中国中、新生代盆地构造和演化》。他主编的《中国沉积盆地》一书,由荷兰 埃尔塞佛出版社出版,成为“世界沉积盆地丛书”的首卷。该书是**部由中国人撰写的盆地研究外文文集。其重要学术见解反映在《朱夏论中国含油气盆地构造》一书,具有广泛而重要的影响。1983年起,任上海海洋地质调查局技术顾问,对东海的油气勘探提出了重要建议。在同济大学任**教授,指导博士研究生进行“中国大陆边缘构造演化”的研究。

职业生涯

  民国24年(1935年)15岁时考入上海交通大学物理系,读了不少地质矿产的书籍,立志为祖国辽阔地域寻找丰富的地下宝藏,富华利民。民国25年考入**大学地质系就读。民国29年毕业,进**研究院地质调查所工作。民国35年考取公费留学,次年与夫人严重敏同赴瑞士苏黎世高等工业学校地质研究所深造。1949年8月,朱夏夫妇离开瑞士,几经周折,于10月抵达北京。

  朱夏回国初期,被派到杭州协助组建浙江省地质调查所,任副所长。1951年调到上海,参加筹建华东军政委员会工业部地质所,任副处长。1952年华东工业部地质处组建为华东地质局,任该局副总工程师。其间,他为适应国家经济建设的急需,一面筹建地质勘探机构,一面著书立说,撰写了《矿物原料概论》、《中国的金》等专著。华东地质局撤销后,1953年由李四光提名,调至地质部地矿司主持煤田勘探,又译著了《煤地质学的理论问题》、《构造断裂的分类及其几何研究方法》。

  1960-1962年,先后任地质部地质研究所石油地质研究室主任和地质部石油地质局副总工程师。在此期间,他又对南方各省的油气地质进行了调查研究。1960年来上海市地质勘察局讲学,认为上海陆域处于大陆架,有存油可能,已发现的如松江凹陷、�f直凹陷等均属盆内套盆,而且钻探深度不够,尚未钻透凹陷,作无油结论,为时过早。

  1962-1975年,任地质部华东地质矿产研究所副所长,主持华东各省1:40万地质图幅的野外验收与报告审定,进行了区域地质矿产的广泛研究。

  1983年从苏北油田调回上海,担任上海海洋地质调查局技术顾问,并在同济大学任**教授,指导博士研究生,开展“中国大陆边缘构造演化”的研究,对东海的油气勘探从部署方针到地质构造的名称,都提出了指导性建议。今东海地质构造名称就是根据朱夏的倡议以西湖名胜命名的。朱到上海海洋地质调查局工作时,填了一首东海即事词《望海潮》,词文为:

  遏住洪流,钻开玉垒,九渊唤起潜龙。记否当初,沙沉潮落,无边大泽迷蒙(注:钻井所见,主要为新第三纪沉积相沉积)。浩尽岂无穷,喜香诞凝雾,银甲生风(注:“雾”喻凝析油,“风”指天然气)。破壁重来,上点灵犀,海陆通。沧溟为记游踪,借明湖胜景,指点相逢(注:1980年建议以西湖名胜为东海构造命名,以示海陆一体,得承采用)。射龙南山,掣鹰北国,浩茫凭诉心胸(注:“南山”、“北国”指陆上西北、东北诸油气田)。酹酒向琼宫,看牵鲸就缚,提鳖归笼。吩咐铜琶铁板,唱彻棹头东。

社会评价

  朱夏在兼任同济大学海洋地质系教授后,倾注大量心*培养硕士生和博士生。其时正是80年代板块构造学说新分大陆边缘地质学在国际上开始发展的时期,朱在同济大学**和组织了一个教学研究集体,提出以“海陆结合”、“古今结合”和“地质与地球物理结合”的途径,来研究中国的大陆边缘构造演化和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

  朱夏是国际著名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委员,第三届、第五届、第六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届江苏省人大**,第九届上海市人大代表,地质矿产部科学技术顾问委员会委员,国际地科联沉积学会(IAS)特别委员会委员,中国石油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地质学会常务理事,第三届上海地质学会理事长,中国海洋地质学会常务理事。

荣誉与成就

  朱夏是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1982年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获得者,198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曾任地质矿产部科学技术顾问委员会委员、国际地科联沉积学会(IAS)特别委员会委员、中国石油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地质学会常务理事、第三届上海地质学会理事长、中国海洋地质学会常务理事、1979年国际沉积学会海岸沉积讨论会中国代表团团长、1979年联合国长远能源会议中国代表团副团长。

  1980年参加国际地科联第26届大会,并在大会上宣读论文,受到国外同行的赞誉。朱夏还是第三、五、六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届江苏省人大**,第九届上海市人大代表。朱夏学术渊博,治学严谨,一生著述甚丰,发表学术著作和译著总计200余万字,涉及地质科学的许多领域。朱夏兴趣广泛,酷爱读书,在致力于地质科学的一生中,一直爱好创作他从童年时就向往的古体诗,为我国自然科学界的著名诗人。著有《朱夏诗词集》

著作

  《矿物原料概论》、《中国的金》、《煤地质学的理论问题》、译著《板块构造的岩石证据与历史实例》和《动力地球学》、主编出版了《中国中、新生代盆地构造和演化》、《中国沉积盆地》、《朱夏论中国含油气盆地构造》、《朱夏诗词集》。

原文链接:,转发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