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兹全简介简历(个人资料介绍)

著名历史学家。山东菏泽人。教授,博士生导师。出生于1911年9月,博士学位。主要研究领域为魏晋南北朝**制度史。2011年2月15日晚,不幸去世,享年100岁。

,人物简介

  何兹全(1911年9月7日-2011年2月15日),原名何思九,字子全,后改名兹全,山东菏泽人。著名历史学家。

  高中在山东省立六中(今菏泽一中)学习。1935年在北平大学(今北京大学)史学系毕业后,去日本留学,翌年因病回国。曾师从傅斯年、陈寅恪。1939―1940年接受中英庚款董事会的专款资助,在**大学历史系研究魏晋南北朝史,并在该系讲授“中国通史”课。1941―1944年任*****训练委员会编审。1944年秋任**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助理研究员。1947年赴美国,在纽约哥伦比亚大学读书,并受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资助,协助法兰西斯教授将范文澜著《中国通史简编》翻译为英文。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发生后回国,在北京师范大学任教,先后任副教授、教授,兼任魏晋南北朝研究室主任。主要致力于研究汉唐经济史、兵制史、寺院经济和魏晋南北朝史几个方面,是我国魏晋封建说的创始者和代表者。

  其子何芳川(1939年-2006年)曾于1996至2002年担任北京大学副校长。

学术研究

  何兹全主要集中研究汉唐经济史、兵制史、寺院经济和魏晋南北朝史几个方面。是国内最早倡导魏晋封建说的学者之一。早在学生时代,他就发表《魏晋时期庄园制的刍形》、《三国时期国家的三种领民》、《中古时期大族寺院领户研究》等论文,论述了魏晋南北朝封建依附关系的出现和盛行。以后,他又在《关于中国古代社会的几个问题》、《汉魏之际社会经济的变化》等论文中比较系统地阐发了魏晋封建说的主张。

  此外,他的《中国中古时期佛教寺院》(1934)一文,在学术界颇有影响。80年代,他又发表《佛教经律中关于寺院财产的规定》和《佛教经律中关于僧尼私有财产的规定》两文,把寺院经济的研究引向深入。他在兵制史研究方面,亦有创见,对世兵制、魏晋中军、孙吴兵制、十六国兵制和府兵制前的北朝兵制诸问题,他进行了深入探讨。《中国古代社会》一书,是他多年研究古代社会及古代向中世纪演变的重要成果。全书分四部分,对西周封建说、春秋战国之际封建说和亚细亚型东方社会说提出不同意见,并就“人类社会发展道路的同与异”发表独到见解。

  作为访问学者,他于1987―1988年去美国西雅图 华盛顿大学讲学。

任职情况

  他是 中国***革命委员会 **监察委员会委员。 中国***党员。秦汉史学会、 魏晋南北朝史学会、唐史学会和北京史学会的理事、副会长和顾问。 中国文化书院院务委员兼导师、 北京师范大学东西方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东西方文化研究》主编。他发表的论文,一部分已收入 《读史集》和《五十年来汉唐佛教寺院经济研究》。

研究成果

  何兹全先生主要致力于研究汉唐经济史、 兵制史、寺院经济和 魏晋南北朝史几个方面。是国内最早倡导魏晋封建说的学者之一。早在学生时代,他就发表《魏晋时期庄园制的刍形》、《三国时期国家的三种领民》、《中古时期大族寺院领户研究》等论文,论述了魏晋南北朝封建依附关系的出现和盛行。以后,他又在《关于 中国古代社会的几个问题》、《汉魏之际社会经济的变化》等论文中比较系统地阐发了魏晋封建说的主张。此外,他的《中国中古时期佛教寺院》(1934年)一文,在学术界颇有影响。80年代,他又发表《佛教经律中关于寺院财产的规定》和《佛教经律中关于僧尼私有财产的规定》两文,把寺院经济的研究引向深入。他在兵制史研究方面,亦有创见,对世兵制、魏晋中军、孙吴兵制、十六国兵制和府兵制前的北朝兵制诸问题,都进行了深入探讨。 《中国古代社会》一书,是他多年研究古代社会及古代向中世纪演变的重要成果。全书分四部分,对西周封建说、春秋战国之际封建说和亚细亚型东方社会说提出不同意见,并就“人类社会发展道路的同与异”发表独到见解。代表作为:《中国古代社会》、《 中国文化六讲》、《 三国史》等。

代表性论文

  《中古时代之中国佛教寺院》,《中国经济》第2卷第9期,1934年。

  《魏晋时期庄园经济的雏形》,《食货》半月刊创刊号,1934年12月。

  《南北朝隋唐时期的经济与社会》,天津《益世报―食货周刊》,1937年5月18日。

  《魏晋南朝的兵制》,《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16本(1948年1月)。

  《关于中国古代社会的几个问题》,《文史哲》,1956年第8期。

  《汉魏之际封建说》,《历史研究》,1979年第1期。

  《关于古代史的几个理论问题》,《历史研究》1984年第1期。

代表性著作

  《魏晋南北朝史略》,上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

  《中国通史·魏晋南北朝时期》。

  《中国古代社会》,河南人民出版社,1991年出版。

  《爱国一书生:八十五自述》。

  《中国古代及中世纪史讲义》

  《中国文化六讲》

  《秦汉史略》

  《三国史》

  《读史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文集

  《 何兹全文集》六卷本,2006年7月1日由中华书局出版。**卷: 中国社会史论、第二卷:中国史综论、第三卷:《 中国古代社会》、第四卷:《中国古代及中世纪史讲义》《 中国文化六讲》、第五卷:《秦汉史略》《 三国史》、第六卷: 《爱国一书生》杂著等。

自述节选 祖籍

  我是山东菏泽县人。菏泽县现在改为菏泽市。何家是菏泽县的大户人家。

  家谱上说:何家是明朝洪武年间从 山西洪洞县迁来的。好像最初先迁到河南考城,后来又迁到菏泽来鲁西一带的居民,很多是从山西洪洞迁来的。传说,迁人时候,明朝透露口风说,山西人要迁到山东去,只有洪洞县人不迁。于是大批百姓逃到洪洞去。官府又说,洪洞大也要迁只有老鸹窝(村名)的人不迁。于是大家又逃往老鸹窝。最后,就只迁了老鸹窝的人。山东西部很多人家说起老家,都说是山西洪洞县老鸹窝人。

  1970年左右,我下放临汾劳动两年,火车从老鸹窝大槐树旁经过,老鸹窝的大槐树老树已死,新树还在。我总要延颈向车窗外观望,好像看到大槐树,就像看到自己的老家一样。

根源

  明神宗万历年问,何家出了一位何尔健:官拜浙江湖广道监察御史、辽东巡按、大理寺丞。为人耿直敢言。神宗为了搜刮民财,填补他匮乏的财政收入,派太监到处采矿税,到辽东去的是太监高淮。何尔健适于此时巡按辽东,为了请求皇帝豁免矿税而申述辽东军民生活上的困苦,揭发高淮的胡作非为。他前后上了13个奏章,为辽东挣扎在生死线上的军民**。这些奏章在家族中保存下来,题名为“御��疏稿”。何尔健不畏强梁,拼死为民**的赤心肝胆,在当时就受到人民的敬爱,朝鲜到中国的使臣在辽东听到他的事迹,称他为“铁面御史”,朝鲜历史上都有记载。这部“御��疏奏”是研究明朝末年辽东人民生活、****和女真人所由兴起的很有价值的史料。我和内人郭良玉女士曾加以整理和点校,1982年由河南中州出版社出版。

  何尔健的儿子何应瑞做过南台(在南京)工部尚书,明朝亡后,绝食而死,以效忠明朝。

  以后何家虽然没有出过大官、学者,但几百年来,一直是菏泽的大家族、书香人家、官宦门第。何家有祠堂,供奉祖先。在我的记忆里,祠堂大门朝南,大门对面是影壁墙。进大门,有个二门。大门、二门之间,有二三十米距离。西面是跨院,东面是一南北长条空地。大门三大间,两边各有两间配房。平时大门不开,西跨院的南头,有一对外的小门,到祠堂去都开这个小门。进二门,对面是大厅。这是祠堂的主房,有五大间,两旁厢房各三间或四间。族有族田,有族长,还有管族中公共财产和事务的人。各代都有排行的字。我只记得我这一代的上下是:恒、思、芳、淑、茂。我原有个名字叫何思九,字子全,后来嫌这名字不好听,废了,以字行,又改“子”为“兹”,成为现在的名字。

  在家族中,我的辈数很高。我还是小孩子的时候,一些族中老人们已经叫我爷爷、老爷爷(曾祖)了。现在家乡来人说,我已是族长。只是我这族长,已没有族长的威风。解放后或者可以说北伐以后,族权和皇权、神权一起被打倒了。

去世消息

  讣告

  我国著名历史学家、教育家,中国***优秀党员,中国***革命委员会党员,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顾问,中国先秦史学会、魏晋南北朝史学会等学会顾问,点校本二十四史及清史稿修订工程学术顾问,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学术顾问,中华书局学术顾问,山东理工大学文化学院名誉院长、**教授何兹全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11年2月15日 20时17分在北京不幸逝世,享年101岁。

  何兹全先生是一位爱国知识分子,对国家、民族充满深厚感情。他以“爱国一书生”的高尚情怀,将学术抉择与时代命运紧密结合,关注思考与国家民族、社会历史密切相关的重大问题,在他身上,集中体现了北京师范大学的优良传统和“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校训精神。在长达八十年的学术生涯中,何兹全先生潜心研究魏晋南北朝史、中国社会史、中国文化史。他始终坚持唯物史观,治学严谨求实,既继承中国史学传统,又吸收西方史学方法,始终站在时代的前列和学术前沿,以科学的精神考察历史现象,揭示历史本质,探寻历史规律,造诣精深、成果丰硕,在海内外享有盛誉。何兹全先生爱生乐教,对教育事业倾注了满腔热忱,为国家培养和输送了一大批优秀人才,桃李满天下,为教育事业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为方便社会各界朋友对何兹全先生的哀悼,特在英东学术会堂演讲厅设立悼念灵堂,并定于2月21日(星期一)上午10 时在八宝山殡仪馆东礼堂举行何兹全先生遗体告别仪式。

  特此讣告。

  何兹全教授治丧委员会

  2011年2月16日

原文链接:,转发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