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兰畦简介简历(个人资料介绍)

胡兰畦(1901年-1994年),四川成都人,**党员。是中国现代史上一位有影响的女革命战士。她是宋庆龄、何香凝、李济深和陈毅、吴玉章、廖承志、成仿吾等杰出人士的生前挚友。在整个民主革命的各个时期,她都做出了贡献。1994年12月13日在成都逝世,享年93岁。

在抗战期间又被蒋介石被授予少将军衔,成为近代中国**位获得少将军衔的女性。,介绍

 性 别: 女

  出生年月: 1901

  民 族: 汉族

  四川成都人。**党员。是我国现代史上一位有影响的女革命战士。她是宋庆龄、何香凝、李济深和陈毅、吴玉章、廖承志、成仿吾等杰出人士的生前挚友。在整个民主革命的各个时期,她都做出了贡献。毕业于成都毓秀女子师范,1927年又毕业于黄埔军校第六期女生队。1925年参加北伐,曾在*****妇女部工作,组织过四川妇女联合会。1930年留学于柏林德国国立**大学,因从事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反***斗争被捕入狱,经鲁迅、宋庆龄在上海向德国领事馆**后获释,1934年应邀参加苏联**次作家代表大会,同蔡特金、高尔基、巴比塞、法捷耶夫等世界风云人物有过交往。在德国时因参加反***运动而坐过希特勒的监牢。抗战开始后,组织上海劳动妇女战地服务团在前线服务4年。1946年任贵州日报社社长,1949年后在北京工学院工作。全国政协委员。1921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长篇特写《在德国女牢中》,京剧剧本《大战东林寺》等。长篇特写《胡兰畦回忆录》(2卷)获四川省社会科学荣誉奖。

人物简介

  民国时期,被国民政府**会授予将军军衔的女性只有7位,她们是中将宋美龄、奇俊峰、巴云英,少将、谢冰莹、额仁庆**、姜毅英。其中的胡兰畦少将是位大美女,她曾以时尚俏女郎登上过《良友》画报的封面。胡兰畦的经历颇为传奇,坐过纳粹德国的监狱,写出了有影响的著作《在德国女牢中》。她作为中国作家代表出席过苏联**次作家代表大会,苏联大文豪高尔基赞其“是一个真正的人!”高尔基去世,胡兰畦被选入了高尔基治丧委员会,曾为高尔基执绋。她还是茅盾小说《虹》中所描写的成都“五四”以来一位新女性“梅女士”的原型人物。她还和陈毅曾山盟海誓:互等三年,若三年后都还未婚,则结为连理。后来由于种种原因,两人最终没能走到一起。

生平经历 文学结缘

  1901年6月22日,胡兰畦出生于四川成都,远祖是明代开国功臣胡大海,其父参加过袍哥组织,一直从事“反清复明”的活动。其母也颇有文化,胡兰畦记事时,母亲就教她背诵诸葛亮的《出师表》、岳飞的《满江红》、文天祥的《正气歌》等传统名篇,接受了良好的家庭教育。

  胡兰畦的读书成绩一直很好。“五四”时期,她投入到反帝反封建的运动。1920年冬,胡兰畦从成都毓秀女子师范学校毕业。

  此时,胡兰畦已经出落成一个非常漂亮的大姑娘,成为许多男人追逐的对象。父亲将她许配给了表哥杨固之。杨固之是一个重利而轻离别的商人,向往的是个人发家致富,而胡兰畦却受新思想的影响,一心向往男女平等。由于人生观和志趣相去甚远,胡兰畦很不喜欢杨固之,婚后不久便从成都逃到川南巴县女学当了一名教员,自己开始独立谋生。1923年,经过亲友的证明,胡兰畦和杨固之正式解除了婚姻关系,恢复了自由身。 

  胡兰畦艳惊四方,四川军阀杨森曾想娶她做小老婆。杨森在***军阀中,以妻妾成群,儿女众多而出名,他公开的妻妾有12位,子女共有43人,其荒唐畸形的婚姻分外引人注目。杨森的四太太田衡秋是杨家的当家太太,是胡兰畦的同学。杨森让他的四太太田衡秋代他向胡求过婚,对于这样一个荒*无度的旧军阀,胡兰畦早有耳闻,断然拒绝了。

   作家茅盾听女友秦德君转述此事后,就写出了他的**部长篇小说《虹》,书中娇美而刚毅的女主人公梅行素,便是以胡兰畦为原型的。书中关于梅行素有这样的叙述:“在过去四年中,她骤然成为惹人注意的“名的*发户”,川南川西知有“梅小姐”,她是不平凡的女儿,她是虹一样的人物,然而她始愿何尝及此,又何尝乐于如此,她只是因时制变地用战士的精神往前冲!她的特性是u2018往前冲!u2019”

  不久,胡兰畦又考入川南师范学校读书。这所学校任教务长是***早期著名**人恽代英。1922年5月4日,胡兰畦加入恽代英在泸州组织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受进步思想的影响,1923年,胡兰畦还与辛亥革命以来另一位传奇女性杜黄一道发起组织了四川妇女联合会,并先后参与筹备川南女界联合会、成都妇女公会等活动。1924年,胡兰畦作为四川女界代表,赴上海参加全国学联第六届代表大会。

  1922年,从法国勤工俭学回来的陈毅担任了重庆《新蜀报》的主笔。在这个为***工作同时又可以施展自己文学才华的平台上,陈毅写出了思想激进的大量诗文,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抨击时政,激浊扬清,在四川知识界特别是青年学生中产生了广泛的积极影响。胡兰畦就是受他文章鼓舞的青年中的一个。她直接到报馆寻找陈毅,从此他们成了亲密的朋友,几乎无话不谈。

再遇陈毅

   1925年3月,经人介绍,胡兰畦和川军青年军官、川军第三师**部副主任陈梦云结婚。1926年春,胡兰畦和陈梦云奔赴当时的革命中心广州。在广州,胡兰畦结识了周恩来、李富春等**代表人物,也结识了***左派领袖、孙中山的亲密助手廖仲恺的夫人何香凝女士。何香凝与宋庆龄对胡兰畦的一生有重大影响,称得上是她的引路人和保护神。1926年秋,在北伐战争**中,胡兰畦离开以何香凝为部长的**妇女部,前往北伐前线,准备投考武汉**军事**学校。陈梦云对于胡兰畦考军校非常不满,竭力阻拦。但是胡兰畦投考的决心非常坚决,陈梦云无可奈何,只得同意。胡兰畦顺利考入武汉**军校,被编入女生队。

  武汉**军事**学校的前身就是原来在广州的黄埔军校。此时,*****撤消了蒋介石的校长职务,改校长制为委员制,校务委员有***方面的邓演达、谭延�]、顾孟余、徐谦,***方面的恽代英等5人,以邓、谭、恽3人为**。由于***的**不愿管学校的实际工作,校务实际上由恽代英**总教官负总责。据聂荣臻1980年9月回忆:在***内,陈毅到任后由恽代英、施存统、陈毅组成校党委,陈毅任书记。但是陈毅的党内身份要隐蔽,他的公开职务是校**部的准尉文书。 

  在**军校,胡兰畦见到了好友陈毅。1927年4月的一天,陈毅约胡兰畦到武汉黄鹤楼的一个饭馆吃饭。席间,陈毅问:“你到军校有几个月了,入党了吗?”胡兰畦回答说:“还没有。我向党组织申请过,但是李淑宁(即赵一曼)让我与陈梦云离婚,与他切断经济联系。但我曾对陈梦云说过,只要他永远革命,我就永远不和他分离。现在,我怎么能无缘无故与他离婚呢?”陈梦云是旧军阀的军官,当时对与旧军阀有联系的人,党组织接纳时是很谨慎的。对此,陈毅表示理解。他后来曾为胡兰畦入党的事情找过女生队党小组负责人李淑宁,也没解决了胡兰畦的入党问题。

  在蒋介石发动“四一二”*****以后,汪精卫也蠢蠢欲动,悍然解散了武汉**军校。在**党组织的争取下,武汉**军校被改编为张发奎第二方面军的教导团。8月1日是教导团奉命东征讨蒋、准备开拔的前一天,陈毅特地从武昌到汉口,向好友陈梦云、胡兰畦及范英士等辞行。胡兰畦知道陈毅会来,已经准备了酒菜,包括陈毅爱吃的回锅肉,为他饯行,还请了范英士,一起再聚聚。

  在筵席上,四个朋友无话不谈,但谈得最多还是政局。陈梦云问陈毅:“张发奎会同你们合作干下去吗?”陈毅表示:“有可能,要争取,可是不一定。即使张发奎不干,我们也要干下去。” 范英士带着一丝疑虑问陈毅:“你们单独干能成功吗?”陈毅信心很足:“接受了教训,会成功。”一直静静地倾听的胡兰畦问陈毅:“什么教训?”陈毅说:“教训就是我们的**者不敢、也不懂得把中国革命、革命的武装斗争的**权掌握起来。以后,要么不干,要干,就要有自己的*杆子!”胡兰畦笑着说:“当现代的李自成、张献忠?”胡兰畦后来一直记着陈毅的话:“以前清朝政府骂孙中山是土匪,现在***又骂我们是土匪。好,我偏要去当这个u2018土匪u2019!”

  大革命失败后,胡兰畦代理汉口市特别党部妇女部长和武汉总工会女工运动委员会主任,同时兼任湘鄂赣妇女运动指导委员。1929年,她被蒋介石亲自点名驱逐出江西省。是年,胡兰畦以江西省救济院孤儿所兼妇女教养所主任的名义,赴欧洲考察社会救济事业。1930年,胡兰畦抵达德国后,与何香凝、廖承志母子俩共居一所。同年,经成仿吾介绍,胡兰畦加入中国***,被编入德国***中国语言组。不久,宋庆龄来到德国,通过何香凝,胡兰畦认识了宋庆龄。当宋庆龄知道胡兰畦经济困难时,就每周买一些鸡鸭鱼肉做一顿中国饭来犒劳她,让胡兰畦非常感激。

被捕入狱

  1931年7月,宋庆龄的母亲逝世,她要回国奔丧,要胡兰畦陪她一起回国。宋庆龄对胡兰畦说:如果你愿意在国内工作,我帮你解决;如果要继续在国外求学,我负责资助你再到德国来。胡兰畦把这些情况告诉了组织。经组织批准,胡兰畦随宋庆龄一道回国。

  同年10月,宋庆龄通过美国进步记者史沫特莱和陈翰笙的帮助,送胡兰畦再度赴德继续学习。当时,德国的***势力猖獗,日本已强占了中国东北三省。为了团结更多的留学生抗日救亡,旅德华侨和留学生成立了党的外围组织“旅德华侨反帝同盟”,胡兰畦任**,成员有王炳南、江隆基、程琪英、刘思慕等人。

   当时在德国的中国留学生大部分受国民政府驻德大使馆控制,他们力图把抗日救国纳入拥蒋**的轨道。其中的***成员,受**驻共产国际代表团王明、康生等人的影响,对反***统一战线的意义理解不够,以极左的宗派情绪对待宋庆龄、何香凝等***左派领袖,散布流言蜚语。他们把宋庆龄和十九路军将领都看成是“中间派”――而所有“中间派”都是最危险的,因为他们表现进步,最具“欺*性”。有一段时期,他们禁止党员同宋庆龄及冯玉祥等反蒋将领有任何接触。

  在这种背景下,陪同宋庆龄回国奔母丧的胡兰畦在再返回柏林时,被德共中国语言组柏林小组****。若干年后在复查时才知道,当时胡兰畦被诬控了多项罪名,其中主要一条就是她护送“***大官”(指宋庆龄)回国,尽管她的担负这一任务事先是经党组织同意的。 

  胡兰畦上诉到共产国际。德共**受共产国际的委托,派议会党团负责人奥·托堡调查解决,在托堡和闵岑贝格的帮助下,德共为胡兰畦恢复了党籍。胡兰畦在回忆录中说:“某些同志表面上也没有异议,但内心却并不愿意照着执行。果然,会议结束后,他们仍没有立即将党证发还给我,也没有再通知我开过会。”此后,胡兰畦没有党证,在回国后也没有能够接上组织关系,一直以民主人士身份活动。

  1932年12月,根据德国***的决定,胡兰畦在柏林体育馆举行的反***大会上发言,控诉日本侵华罪行。1933年春,希特勒上台,大批***员和进步人士被捕。胡兰畦同德共**机关报《红旗日报》的工作人员费慈·新田合作,印发**,因而被捕,关入女牢。宋庆龄和鲁迅等人以“民权保障大同盟”的名义,向德国驻上海领事馆提出**。3个月后,胡兰畦获释。由于玛丽亚·爱塞和克拉拉·蔡特金以议员身份出面担保,胡兰畦得以暂留德国。

《在德国女牢中》问世

   不久,胡兰畦再度被驱逐出境,来得法国。在到法国前,德共中国语言组在转组织关系时并没有说明胡兰畦是***员,而只是介绍她是反帝同盟的盟员,并特别说明:“胡兰畦到法国来了,她的党籍我们是不承认的,她是以女性活动得到德国*****委员会的支持的。”法共中国语言组的同志知道了胡兰畦的情况,都很同情她,但是他们也无能为力。

  在巴黎住了几个月后,胡兰畦的经济更加困难了。这时,胡兰畦接到宋庆龄的来信,说将筹集2000元给她。胡兰畦知道宋庆龄正在从事革命活动,需要钱的地方很多,不忍拖累她,便写信辞谢了。迫于生计,胡兰畦在巴黎一家犹太人办的园艺学校半工半读,她利用这段时间,写出回忆录片断《在德国女牢中》,陆续在亨利·巴比塞主编的《世界报》上发表。胡兰畦的文章以亲身经历揭露德国***对进步人士和无辜群众的残酷迫害,也记述了来自社会各阶层的女囚对***的**和机智、顽强的斗争,文章立即被译成俄、英、德、西4种文字,在国际上引起了广泛的注意和普遍赞扬。《在德国女牢中》的发表,使胡兰畦的名声传遍了欧洲。路过巴黎的中国人,如邹韬奋、张发奎、冯友兰等人,都慕名前来看望胡兰畦。

为高尔基执绋

  不久,留苏的中国学生肖三给胡兰畦来信,说苏联准备召开**次作家代表大会,将邀请她作为中国的作家列席会议。胡兰畦听到这个消息非常高兴,因为会议是由高尔基主持的。1934年8月17日,苏联**次作家代表会议在莫斯科召开,胡兰畦应邀出席。

   8月26日,高尔基在莫斯科郊外的消夏别墅宴请作家代表和外宾。在晚宴上,高尔基把胡兰畦安排坐在自己右边**个位置上。左边**人是莫斯科市苏维埃**莫洛托夫。高尔基强烈谴责了蒋介石,说:“让我们大声疾呼,谴责屠*中国人民的刽子手和叛徒的罪恶。”高尔基指着胡兰畦说:“这是一个真正的人。”高尔基讲了胡兰畦最近的遭遇,然后写了一张纸条给在座的莫洛托夫说:“现在她不能回去,照顾她住一些时候。”高尔基讲完话后,莫洛托夫、伏洛希罗夫、卡冈诺维奇等苏联党和国家**人都过来和胡兰畦握手。翌日,在住房十分紧张的情况下,莫斯科市苏维埃政府在普希金广场附近给胡兰畦分了一套住宅。

  1935年3月,胡兰畦受**驻共产国际代表团王明、康生的派遣,前往香港从事抗日统战工作。1936年初,香港人民革命同盟派陈铭枢去莫斯科与中国代表团会谈,胡兰畦等随行。1936年6月18日,高尔基去世。作为高尔基生前特别欣赏和喜爱的中国女作家,胡兰畦被选入高尔基治丧委员会。在举行葬礼的那一天,斯大林、莫洛托夫、奥尔忠尼启则、卡冈诺维奇抬着高尔基的灵柩,胡兰畦和高尔基的儿子、儿媳一起手捧着他的遗物,为高尔基执绋。

参加抗日

  1936年7月,胡兰畦回国来到上海。全面抗战*发后,日军进攻上海。目睹日寇的烧**掠,胡兰畦非常气愤,她自告奋勇在上海**教女青年会开办的女工补习学校中招了10个女青年,于1937年10月5日成立了上海劳动妇女战地服务团。当天下午,女兵们向何香凝告别,奔赴抗日前线。何香凝问大家:“上前线随时有生命危险,你们怕不怕?”团员们齐声回答:“不怕!”何香凝见大家决心这样大,非常高兴,她勉励女兵们到军中要好好工作,为抗日的士兵和民众服务。

   胡兰畦率服务团在各战区进行宣传教育工作和战地救护工作。在淞沪抗战中,每天都有一些英勇*敌的动人故事。东林寺是敌我双方争夺的制高点,我方一个排守卫在这里。在敌人的轮番进攻下,我方士兵大多伤亡,只剩下排长胡玉政和班长潘玉林两个人了。最后敌人冲进庙里来了,胡玉政的子弹也用完了。在这千钧一发之际,胡玉政抓起一把铁锹,对着一个敌军官的脑袋,用力猛砍,敌军官立即倒地。敌军官一倒,其余日寇吓得回头就跑。班长潘玉林从后边连发几*,又打死了几个敌兵。就这样,他们又打退了敌人的又一次猛攻,坚守住了东林寺阵地。胡兰畦将这个英勇*敌的故事加工编写成京剧《大战东林寺》,在前线慰问演出,产生了很好的效果。她还和著名战地记者范长江一道赴战场实地采访,合写了《两下店**功》、《川军与抗战》、《川军在前线》等优秀通讯,在当时产生重要影响。胡兰畦组织队员们发动群众,组成担架队、运输队,上前线救伤兵、运弹*,还经常帮一些士兵写家书,帮助老百姓在前沿阵地抢割水稻。

  1937年11月,上海沦陷,服务团随军撤离上海,其后辗转于8个省的抗日前线从事抗战宣传,极大地鼓舞了广大的抗日将士们。

感情生活

  “将军为何多憔悴?半为兰畦半为茜”

  1938年初,服务团来到南昌。此时,项英、陈毅等新四军**人在南昌组建新四军。党组织决定在服务团中建立一个党支部,原来的9个共青团员全部转为***员,支部由陈毅直接**,不与地方党****。

  自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胡兰畦与陈毅已经有10年没有见面了。久别重逢,喜悦之情难以言表。胡兰畦讲述了这些年的经历,也提到了与陈梦云离婚的情况。陈毅点头说:“1927年李淑宁让你与陈梦云离婚,看来还是对的。分手以后,他虽然没有出卖朋友,但是也未按照我们分手时所商量的路线去做,个人生活走的是资产阶级的道路。”陈毅接着谈到了服务团:“这个工作很有意义,你一定要好好干下去。”

  陈毅在南昌与胡兰畦彻夜倾诉思念,遂订白首之盟。陈毅禀告父母,得到同意。然而组织上却不同意,新四军大当家的项英,亲自找胡兰畦谈话,说二人倘若结婚,则胡的党员身份就*露了,你这个***的将军,还是留在*****里,对革命更有贡献。二人只好痛哭而别,陈毅致信胡兰畦说:“马革裹*是壮烈牺牲;从容就义是沉默牺牲,为了革命,我们就吃下这杯苦酒吧。假如我们三年内不能结合,就各人自由,互不干涉。”

  新四军军部顾问兼战地服务团团长朱克靖曾写过一首调侃陈毅的诗,其中有两句是:“将军为何多憔悴?半为兰畦半为茜。”诗中的“兰畦”指胡兰畦,“茜”指的是后来成为陈毅妻子的张茜。从中我们可以看到,陈毅与胡兰畦的关系还是非常密切的。

   在离开新四军后,胡兰畦一直关注着陈毅的安危。1946年,胡兰畦任贵州日报社社长。1947年6月,***的报纸用触目惊心的大幅标题刊登“陈毅阵亡”、“陈毅毙命”,还用大幅版面详细描述“陈毅追悼会”的经过。胡兰畦得知后十分伤感。后来她又接到陈毅父母来信询问,便决心赡养二老,把成都东门外的一处果园、田地、房屋,全部给二老做养老之用。 1949年,上海解放,陈毅当了市长。胡兰畦写信要见他,接待她的却是副市长潘汉年,这时,陈毅已儿女成群了。

党籍问题

  为了解决胡兰畦的党籍问题,陈毅给邓颖超和蔡畅写了一封信。到达武汉后,邓颖超把陈毅的信转给了****长江局书记王明。王明很快召见了胡兰畦。王明说:“陈毅的信我看了,我们研究了一下,决定让你继续在外面活动,不要发生横的联系,以后就与我直接联系。”胡兰畦问自己的党籍问题怎么解决?王明说:“中国党没有发党证,你的党关系就是与我直线联系。”终于接上了党的关系,这让胡兰畦很高兴。但是后来随着王明受到批判,胡兰畦的党籍问题还是没有解决。

  1939年夏,胡兰畦来到陪都重庆。不久,蒋介石给胡兰畦发了一个委任状,任命她为国民政府**会战地党政委员会少将指导员,并派她到第三、六、九战区工作。胡兰畦利用***少将这个特殊身份,为党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

晚年经历

   解放后,她被安排到北京工业学院从事后勤工作,命运多舛的她,成了历次**运动的牺牲品,其经历充满了闹剧意味的荒诞与无奈:“三反”、“五反”时,她是“**分子”;她不认识胡风,“反胡风集团”时,她又被打成“胡风分子”;“反右”斗争中则被打成右派,下放农村劳动改造。可谓受尽了冤屈。1978年**后,胡兰畦重新入党,并成为全国政协委员。晚年在邓小平支持下,尽自己的所能,为老年事业做了许多贡献。

  1994年12月13日,胡兰畦在成都逝世,享年93岁。胡兰畦革命的一生历经坎坷,在感情方面是个悲剧,正如她自己在回忆录里所说:“这辈子只知道赶着时代大潮走,在浪尖上奔呀、跑呀。有时被礁石碰得头破*流,也只能独自舔着流*的伤口。”

人物评价

  《你应该知道胡兰畦》 

  ◎刘心武

  1957年初冬,我十五岁那年,忽然有位妇女出现在我家小厨房门外。那时候我家住在北京钱粮胡同海关宿舍里。走进小厨房的那位妇女,穿着陈旧的衣衫,戴着一顶那个时代流行的八角帽(帽顶有八处折角,带帽檐),她脸上尽管有明显的皱纹,但眼睛很大很亮。显然,这位妇女是来我家做客,我就朝厨房里大喊一声:“妈!有客来!”妈妈闻声提着锅铲出得厨房,一见那妇女,似乎有些意外,但很快露出真诚的微笑,妈妈忙把她引进正屋,我就自管自跑开去找小朋友玩去了。

  我玩到天擦黑才回到家里,那时爸爸下班回来了,那位妇女还没有走,爸爸妈妈留她吃晚饭,这时妈妈才让我唤她“胡娘娘”。

  就在胡娘娘来过后的一个星期天,妈妈责备我到处撂下书报杂志,我懒洋洋地应对,妈妈就亲自清理床上的书,其中一本是长篇小说《福玛·高尔捷耶夫》,妈妈正看那封面,我一把抢过去:“正经好书!高尔基写的!”妈妈就说:“啊,高尔基,那胡娘娘当年很熟的呀!”我撇嘴:“我说的是苏联大文豪高尔基啊!你莫弄错啊!”妈妈很肯定,“当然是那个高尔基,他常请胡娘娘去他家讲谈文学的啊!”我发懵,这怎么可能呢?妈妈又拿起一本法国作家巴比塞的《火线下》,说:“啊,巴比塞,胡娘娘跟他就更熟了啊。”我大喊:“天方夜谭!”

  胡娘娘没有再到我家来。我没有故意偷听,但偶尔爸爸妈妈的窃窃私语,还是会传进我的耳朵。关于胡娘娘,大体而言,是划成“右派分子”,送到什么地方劳动改造去了。妈妈说:“那陈毅怎么就不出来为她说句话呢?”爸爸就叹气:“难啊!”

  1983年,爸爸已经去世五年,妈妈住到我北京的寓所,我忽然想起了胡娘娘,问妈妈,她跟我细说端详。胡娘娘名胡兰畦,她虽有过一次婚姻,但遇上了陈毅,两个人沉入爱河,他们山盟海誓;在时代大潮中分别后,互等三年,若三年后都还未婚,则结为连理。胡兰畦生于1901年,1925年大革命时期,活跃在广州。后来***分裂,胡兰畦追随***左派何香凝,何香凝让儿子廖承志先期去了德国,胡兰畦不久也去了德国,并在那里由廖承志介绍加入了德国***,组成了一个“中国支部”,积极投入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1933年德国纳粹党上台,疯狂打击共产主义分子,廖承志和胡兰畦先后被逮捕入狱。那一年何香凝去了法国,并到德国将廖承志营救出狱,何先生与廖承志回到巴黎以后,就和我姑妈刘天素住在一起,我姑妈刘天素到法国留学,也是何先生安排的。不久入狱三个月的胡兰畦也被营救出狱,流亡到了巴黎,在那里写出了《在德国女牢中》。

这部作品先在法国著名作家巴比塞主编的《世界报》上以法文连载,很快又出版了单行本,并被翻译成了俄、英、德、西班牙文。这虽然是部纪实性的作品,但有文学性,那时世界共产主义运动密切关注德国纳粹的动向,这部作品也恰好碰到阅读热点上。于是,1934年苏联召开**次全苏作家大会,就向寓居巴黎的胡兰畦发出邀请,她也就以唯一的“著名中国作家”身份参加了那次盛会。那一年她33岁,端庄美丽,落落大方,成为会上一大亮点。那次大会选举高尔基为**任作协**,他对胡兰畦非常欣赏,除了大会活动中主动与胡交谈,还多次邀请胡到他城外别墅做客。一次高尔基大声向其他客人这样介绍胡兰畦:“她是一个真正的人!”因为作为共产主义作家,西欧对胡限制入境,苏联政府就为她在莫斯科安排了独立单元住房,说“养起来”都不足以概括对其的礼遇,实际上简直是供了起来。1936年高尔基去世,斯大林亲自主持了高尔基的丧事。出殡时,斯大林亲自参与抬棺,那时有多少人出于崇拜也好虚荣也好,都希望能成为棺木左右执绋人之一,但名额有限,最后的名单由**局,实际上也就是由斯大林亲自圈定,而“来自中国的著名女作家胡兰畦”被钦定为执绋人之一。

  1936年底胡兰畦回到中国。1937年到1949年这十二年里,她的活动让我这个后辈实在搞不懂。国共联合抗日,她公开身份是在***一边,作为战地服务团团长,蒋介石给她授了少将军衔,成为中国近代史上的**个女将军。她为***暗中做了许多策反一类的事情,但她的***员资格却被地下组织轻率取缔,这期间她与陈毅有几次遇合,爱得死去活来,但盟誓三年之后他们失却联系,陈最后与张茜缔结良缘,并携手穿越历史风雨白头偕老。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应该也是胡兰畦此前奋力追求的一个胜利果实,但她的身份却变得格外尴尬。上海解放后,陈毅担任**届市长,她顺理成章地写信到市政府请求会面,很快有了回音,约她去谈,但出面的不是陈毅而是副市长潘汉年。潘汉年多年来担任***谍报机关负责人,却并未将胡纳入过他的体系,他告诉胡,陈已娶妻生子,“你不要再来干扰他”,胡只好悻悻离去。1950年以后她在北京工业大学找到一份工作,不是担任教职,只是一个总务处的职员。那时候北京工业大学在皇城根原中法大学的旧址,离我家所住的钱粮胡同很近。

  那时从爸爸妈妈的窃窃私语里,我就知道,胡娘娘“日子难过”,“三反五反”运动里,她因管理大学食堂伙食,在并无证据的情况下被定为“老虎”(**犯),关过黑屋子。“肃清胡风***集团”时,她又被定成“胡风分子”,其实她根本不认识胡风。她倒是与远比胡风著名的国际大作家有交往,苏联的那些不说了,像德国的安娜·西格斯(其《第七个十字架》、《死者青春常在》等长篇小说在新中国成立后翻译过来风靡一时。)就是她的密友,那可是坚定的左派啊,可谁听得进她那些“离奇”的辩护呢?她的***将军头衔虽然是在国共合作时期获得的,但“肃反运动”一起,她不算“历史***”谁算?到了“反右运动”,像她那样的“货色”,有没有言论都不重要了,不把她率先划进去划谁?她实在是比热锅上的蚂蚁还难熬啊!她到我家来,连我那么个少年都看穿了,除了享受温情,实际上也是来借钱的,在那个革命浪潮涌动的年代,像我爸爸妈妈那样还能接待她的人士,实在已经属凤毛麟角。

  胡兰畦命途多舛,但胡兰畦寿数堪羡,她熬过了沦落岁月,活到了改革开放时期,得到**,恢复党籍,1994年含笑去世。她在复出以后写出了《胡兰畦回忆录》,但到1997年才正式出版。你应该知道,中国曾有过这样一位女作家。

当代传奇女杰

  1993年10月,我在柏林弗朗克·瓦格纳教授家中看到安娜·西格斯保存的一张照片,背面有赠送者的汉语签名:胡兰畦。照片上的中国妇女正是胡兰畦。这张因年久而发黄的照片不仅说明了西格斯和胡兰畦的友谊,也是研究胡兰畦的珍贵实物。

  中国的德语文学界知道西格斯在青年时代曾学习过汉语,对中国文化有浓厚的兴趣。她的《第七个十字架》和《死者青春常在》等著作在五十年代早已译成汉语出版,她是中国知识界、尤其是中国青年熟悉和热爱的德国作家,中国的著名作家郭沫若、冯至等人对她有很高的评价。然而,西格斯和中国作家、女革命家胡兰畦曾经有过个人间直接的友好交往,则鲜为人知。

  出现这种令人遗憾的不正常情况,并非由于学者们的疏忽,主要是由于中国方面的客观原因造成的。1949年以后的中国青年很少有人知道胡兰畦的名字,中国史学界有关中德关系史的研究著述中,也无人提及她,整个二十、三十年代在德国的中国人的活动,在研究中基本上还是一片空白。

  胡兰畦的一生毁誉交加,浮沉无定,充满传奇色彩。她在三、四十年代曾是一位声名赫赫、叱咤风云的女杰,但在解放后不久,便象一颗耀眼的流星倏而从天幕上消失了。她于五十年代起开始“受难”,被人从**上“打入冷宫”,文革期间受尽了江青集团的**和折磨,直到四人帮垮台后,她才重见天日。

  胡兰畦生于1901年,至今仍生活在出生地四川成都。她在青年时代受北京大学进步学生的思想影响,强烈向往民主、自由,在恽代英的直接指引下,于1922年在成都加入“马克思主义研究会”,读到了马克思和恩格斯著作的最早的中译本,并开始参加妇女解放运动,成为反封建斗争的一员猛将。

  1926年,她奔赴当时的革命中心广州,在广州结识了周恩来、李富春等**代表人物,也结识了***左派领袖、孙中山的亲密助手廖仲恺的夫人何香凝女士。

  何香凝与孙夫人宋庆龄对胡的一生有重大影响,称得上是她的引路人和保护神。1926年秋,在北伐战争(Nordfeldzug)**中,胡兰畦离开以何香凝为部长的**妇女部,前往北伐前线,进入**军校。军校校长为蒋介石,实际主持人为左派领袖邓演达。由法国归国的陈毅任**党委书记(身份不公开)。胡兰畦和陈毅为同乡好友。这就是后来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副总理兼外交部长并酷爱吟诗作赋的陈毅。

  1927年国共合作破裂,***左派领袖不愿与新军阀同流合污,愤然辞职,相继出国。何香凝,宋庆龄,邓演达等当时都生活在柏林。胡兰畦被蒋介石通缉,在国内难以存身,遂于1929年12月赴德留学,入柏林大学德文班。何香凝的儿子廖承志(后为****人)当时在汉堡留学。经廖承志和石厚生(即后来的著名作家,教育家成仿吾)介绍,胡兰畦于1930年10月加入**,正式名称为:“德国***中国语言组”。该支部的成员有成仿吾和章欣(即后来的驻美大使章文晋)等人。柏林组的刊物为《赤光》。

  1931年,胡兰畦陪同宋庆龄回国参加宋母葬礼。同年10月,宋庆龄通过美国进步记者史沫特莱和陈翰笙(现为中国文化书院院长)帮助,送胡兰畦再度赴德继续学习。

  当时,德国的***势力猖獗,日本已强占了中国东北三省,为了团结更多的留学生抗日救亡,成立了党的外围组织“旅德华侨反帝同盟”,胡兰畦任**,成员有王炳南(解放后任对外友协会长)和江隆基(解放后任北大副校长,兰州大学校长),程琪英(解放后任北大德语教师)和刘思慕(解放后任中国社科院世界历史研究所所长)等人。盟刊为《反帝》。

  1932年12月,根据德国***的决定,胡兰畦在柏林体育馆举行的反***大会上发言,控诉日本侵华罪行。在会上发言的还有德共国会议员玛丽亚·爱塞,二人从此结识。会后,胡被德国警察拘捕,次日被宣布“驱逐出境”。由于爱塞和克拉拉·蔡特金以议员身份出面担保,胡兰畦才得以暂留德国。

  当时在德国的中国留学生大部分受中国大使馆控制,他们力图把抗日救国纳入拥蒋**的轨道。其中的***成员,受**驻莫斯科代表王明、康生等人的影响,对反***统一战线的意义理解不够,以极左的宗派情绪对待宋庆龄、何香凝等***左派领袖,散布流言蜚语。胡兰畦也受到猜忌,并被少数人以极其草率的口头表决方式“开除出 党”。胡兰畦上诉莫斯科。德共**受共产国际的委托,派议会党团负责人奥·托堡调查解决,在托堡和闵岑贝格的帮助下,德共为胡兰畦恢复了党籍。

  1933年春,希特勒上台,大批***员和进步人士被捕。胡兰畦同德共**机关报《红旗》的工作人员费茨·新田合作,印发**,因而被捕,关入女牢。由于宋庆龄和鲁迅等人以“民权保障大同盟”的名义,向德国驻上海领事馆提出**,胡才于三个月后获释。不久再度被驱逐出境。

  离开德国以后,胡兰畦迫于生计,在巴黎一家犹太人办的园艺学校半工半读,她利用这段时间,写出回忆录片断《在德国女牢中》,陆续在亨利·巴比塞主编的《世界报》上发表。胡的文章以亲身经历揭露德国***对进步人士和无辜群众的残酷迫害,也记述了来自社会各阶层的女囚对***的**和机智、顽强的斗争,文章立即被译成俄、英、德、西四种文字,在国际上引起了广泛注意和普遍赞扬。

  在巴黎期间,胡兰畦仍继续进行反***宣传,法国当局要求她“限期离境”,她只好继续踏上流亡之路,取道英国,准备回中国参加抗日斗争。此时,她收到**驻苏代表肖三(著名诗人,**文艺界**人)转来的邀请函,赴苏出席全苏**次作家代表大会。在会上,她结识了高尔基、日丹诺夫、布哈林、西蒙诺夫和莫洛托夫等**人,成了高尔基的贵宾。会后,胡留在苏联。不久,高尔基病故,她作为中国作家代表执绋送葬。

  1935年,胡兰畦受**在苏联的代表王明、康生的委托,前往香港从事抗日统战工作。 1936年,她在把已发表的回忆录加以扩充,在上海的《妇女生活》杂志上连载,后由张仲实(著名理论家,出版家)主持的生活书店以单行本出版,半年之内再版三次。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发,胡兰畦受宋庆龄、何香凝和李济深委托,率领妇女工作团在各战区进行宣传教育工作和战地救护工作,1939年被任命为少将指导员。

  1949年初,胡兰畦以惊人的胆略,置生死于度外,只身穿越火线,成功地完成李济深交给她的任务,策动***军队起义,为加速解放战争的胜利做出了贡献。1949年上海解放前夕,胡奉命赴上海参加迎接解放的工作。1949年以后,她处境困难。著名文学家阳翰笙说:胡兰畦“在极左思潮泛滥的年月,倍受折磨,直到粉碎林彪、江青***集团后才重见光明。”历史激流终于冲掉了将她深深掩埋的灰尘污垢,呈现在世人面前的是反***战士、革命作家、真理卫士的本来面目。胡兰畦现为中国人民**协商会议委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她不顾年迈和体弱多病,以惊人的毅力写出了上下两卷《胡兰畦回忆录》,1985年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向我们提供了一份研究中国现代历史的珍贵资料。

  总起来看,胡兰畦的一生波澜起伏,在各个历史时期都站在斗争的最前列,英勇无畏,殚精竭虑,为中国的民族独立和民主解放作出了卓越的、不可替代的贡献。

  胡兰畦在柏林的时间虽然不长,但恰逢历史的转折关头,因而在她一生中具有重要意义。正是在柏林的生活和反***斗争,使她成为一个国际性的人物。胡同德国各界人士,从蔡特金到普通工人新田,有着广泛的接触。同时,她作为一个反***战士、青年作家与当时也是青年作家和反***战士的安娜·西格斯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顺便指出,安娜·西格斯的作品在中国拥有众多的“知音”,她的代表作《第七个十字架》曾经启发、教育、帮助和鼓励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革命者同形形**的**势力进行斗争。笔者本人就曾在极左思潮泛滥、“四人帮”肆虐的漫漫长夜里,象格奥尔格·海斯勒那样,在内心向华劳请教,从而获得坚持斗争的力量和智慧。许多中国读者把《第七个十字架》一书当作认识德国真实情况的教材,识别***制度的经典参考书,人们把安娜·西格斯看作自己的良师益友,当成照穿重重迷雾的不熄的智慧明灯。

  我还想在这里向尊敬的朋友弗朗克·瓦格纳教授致以衷心的感谢,他作为专家曾在北京大学培养过学生和青年教师,也曾向中国研究机构,比如中国社会科学院做过精彩的学术报告,帮助我们了解第三帝国的意识形态,也正由于他,我才有幸看到安娜·西格斯珍藏的与胡兰畦在一起的照片。他还按排我同青年朋友李士勋一起与安娜·西格斯的女儿露特·拉德瓦尼亲切会晤,然后又陪我们参观了西格斯故居及西格斯的墓地。正是由于瓦格纳教授的启发和鼓励,我和我的朋友们才决定出版西格斯著作的更好的译本、瓦格纳教授写的《西格斯评传》、他与露特·拉德瓦尼等人编辑出版的《安娜·西格斯画传》和以“西格斯与中国”为总标题的系列研究著作。

  编后记:安娜·西格斯与胡兰畦之间的亲密友谊,可以说是中德关系史上的的一段佳话,至于它的始末,正是目前我们要探讨的问题。本刊第二期介绍了迄今掌握的一点点资料。

  我们知道安娜·西格斯一家1930年从美茵兹迁往柏林采棱多尔夫菲石塔尔,一张兰畦与安娜·西格斯的女儿露特及邻家女孩在一起的照片就是1932年在这里拍摄的。她们经常在一起,直到西格斯1933年逃亡和兰畦被关进德国女牢。1932年,安娜和兰畦一起创作短篇小说《五月一日:杨树浦》,发表在当年五月一日的《红旗》上。现在,我们不知道她们是从何时起、经何人介绍相识的。在《实现》一文中,安娜·西格斯写道:“我们在德国也结识了一些年轻的中国人。蒋介石南下,用叛变与**回答了热烈的欢迎。……他们逃*了死亡。为了能安心学习,他们生活在我们中间。……当我在北京或上海的大街上行走时,我常想,在这稠密的人群中,也许我会认出一个当年的朋友的面孔……。”这是她1951年参加我国国庆观礼并到上海南京等地参观回国后,为画家赛茨的中国速写集写的导言中的话。在去北京途中,安娜·西格斯碰到诗人冯至,立即向他打听胡兰畦。在京期间她见到了兰畦。大概由于老朋友相见心切,兰畦忘了事先要请示**批准,致使她与女翻译事后都挨了批评。是否由于这个缘故,使安娜对这个期待已久的会晤没有留下任何文字,而只是回国后对家人作了激动的描述?我希望在胡兰畦的回忆录中或在采访她本人时能得到答案。同时,我也希望此文能引起读者的注意并帮助提供您所知道和发现的任何资料。

胡兰畦轶事

她是抗战女将军里的绝世佳人 却为陈毅终身不嫁

在中国近代史上,胡兰畦与国共两党许多名人都有密切的关系,可谓一位传奇的“文小姐”、“武将军”、“绝世佳人”。她曾被蒋介石驱逐出国,在德国留学秘密加入中国***,她曾坐过纳粹德国的监狱,为苏联大文豪高尔基执绋,在抗战期间又被蒋介石被授予少将军衔,成为近代中国**位获得少将军衔的女性。茅盾在他的长篇小说《虹》中,将这位反叛封建家庭的娇美而刚毅的胡兰畦作为生活原型,塑造和刻画成“五四”以来成都新女性代表梅行素。然而,就是这位胡兰畦将军与陈毅元帅,还有着一段“互等三年”又遭项英棒打“鸳鸯”的刻骨铭心恋情,却很少有人知道。

  胡兰畦才貌双全,据说,四川军阀杨森曾想娶她做小老婆,被断然拒绝。1920年,父亲将她许给了表哥杨固之,2年后两人解除了婚姻关系。1922年,胡兰畦考入川南师范学校。这一年,从法国回来的陈毅担任重庆《新蜀报》的主笔,胡兰畦就是受他文章鼓舞的青年中的一个。她直接到报馆找陈毅,从此二人成了亲密朋友。

  1927年,胡兰畦投考武汉**军事**学校,陈毅也被派到学校任**党团书记,两人重逢,之后又辗转分开。“将军为何多憔悴?半为兰畦半为茜。”当年新四军军部顾问朱克靖这首调侃陈毅的诗中,“兰畦”就是指胡兰畦,“茜”指的是后来成为陈毅妻子的张茜。

  全面抗战*发后,早在德国加入中国***的胡兰畦组建了上海劳动妇女战地服务团,由于影响甚大,她被国民政府任命为少将指导员。1938年初,胡兰畦率服务团来到南昌。此时,陈毅也在南昌组建新四军。久别重逢,喜悦之情难以言表。对于两人的恋情,《民国大腕》这样描述:“陈毅在南昌与胡兰畦遂订白首之盟。然而组织上不同意,新四军大当家的项英,亲自找胡兰畦谈话,说二人倘若结婚,胡的党员身份就*露了,她这个***的将军,还是留在*****里对革命更有贡献。二人痛哭而别。陈毅致信胡兰畦说:马革裹*是壮烈牺牲;从容就义是沉默牺牲,为了革命,我们就吃下这杯苦酒吧。假如我们三年内不能结合,就各人自由,互不干涉。”

  两人再次接触已到1949年,上海解放,陈毅当了市长。胡兰畦写信要见他,接待她的却是副市长潘汉年,这时,陈毅已儿女成群了。胡兰畦再没有婚育,解放后,她被安排到北京工业学院从事后勤工作。1994年12月13日,胡兰畦在成都逝世,享年93岁。

原文链接:,转发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