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麟(电影)简介简历(个人资料介绍)

  何麟,河南商丘人,**,出生于1951年8月,家中四兄妹,排行老大的何麟自小由爷爷奶奶带大。1967年初中毕业,后在上海海运局当海员。1967年入上海电影制片厂任演员。主演《等到满山红叶时》、《姑娘今年二十八》、《竹林隐士》等多部影片。

,简介

  八十年代何麟处于电影表演的高峰时期,每年都要拍摄影片。1981年的《南昌起义》。1988年的《开*为他送行》,1983年的《快乐的单身汉》等。他在多部影片中扮演各种身份、性格的角色,惟妙惟肖。  1994年,何麟出任上影演员剧团团长。团里集中了一大批在国内外享有声誉的艺术家。当团长的几年时间里,何麟整日想的是让演员剧团有更强的凝聚力,经济上有新的增长点,最要紧的是出人材,出明星,出好片。他率领创作人员深入生活,搜集素材,一年时间里四易其稿,终于诞生了纪实风格强烈的《何须再回首》。以新颖的视角描写了“两劳”释放人员,化腐朽为神奇成为今日的学习榜样。在该片中,何麟身兼制片人,策划和主演。该片获得专家好评。  1997年,轰动上海滩的《儿女情长》。何麟在其中扮演长子,是个催人泪下的孝子。他的表演非常本色,分寸感把握得非常妥贴。几年来,何麟率领上影演员剧团的同仁跨出了不同寻常的一步,他将在**表演中继续探索。  现任上海市文联党组副书记、副**,上海演艺工作者联合会会长。

参与影片

  海之魂(1997)  燃烧的港湾(1997)  悲情*手(1994)  黑狮行动(1993)  香港浴*(1992)  *战落魂桥(1991)  侠盗鲁平(1989)  生死之间ONTHEBEAT(1988)  死亡客栈DEATHINN(1988)  三宝闹深圳THELOSTNECKLACE(1988)  苦藏的恋情LOVEHURTS(1986)  竹林隐士RECLUSEOFTHEBAMBOOFOREST(1985)  姑娘今年二十八GIRLAT28(1984)  邮缘ROMANCEINPHILATELY(1984)  不平静的旅程ANEVENTFULJOURNEY(1983)  快乐的单身汉THEHAPPYBACHELORS(1983)  浪花细沙W**ESANDTINYSAND(1983)  晨曲THESONGOFMORNING(1982)  魂系蓝天BLUESKY(1982)  开*,为他送行SHOOTINGFORHIM(1982)  奇迹会发生吗?COULDMIRACLEHAPPEN?(1982)  楚天风云DONGBIWU-**ETERANREVOLUTIONARY(1981)  南昌起义NANCHANGUPRISING(1981)  等到满山红叶时WHENTHELE**ESTURNRED(1980)  燕归来COMEHOMESWALLOW(1980)  儿子、孙子和种子SONS,GRANDSONSANDSEEDS(1978)  平鹰坟UPROOTEAGLE-GR**E(1978)

参与电视剧

  草莽英雄(1992)人生有情(2000)我主沉浮(2005)我本英雄(2006)

政协对文艺组厚爱有加   中国人民**协商会议上海市第十一届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于今天上午在世博中心红厅隆重开幕。下午在市委党校举行了市政协委员的分组会议,审议**会工作报告、提案工作报告。  在文学艺术组,包括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上海中国画院院长施大畏,市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副主任、著名沪剧演员马莉莉,上海歌剧院副院长魏松,著名导演江海洋等数十名来自文艺界的菁英人士齐聚一堂,探讨了除审议、提案之外,如何促进沪上文艺创作氛围朝着更好更优的方向发展的课题。委员们纷纷表示,加大对沪剧、越剧等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文艺工作的保护性投入,重视文艺教育环境的养护和发展是十分必要的,上海要成为“文化的大都市”仍任重而道远。  市文联党组副书记、副**,上海演艺工作者联合会会长何麟主持了今天的分组讨论会。何麟认为,明星、艺术家参政议政能让更多普通民众关注政府的有关工作,有积极的引导作用。文艺界人士应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多多创作生动、优秀的文艺作品。“市政协对于文艺组还是厚爱有加,非常关心文艺界的提案和建言献策。文艺组还是要以文化发展繁荣、文艺事业开拓为大局积极履职,反映文艺圈内的愿望和诉求。”何麟表示,希望文艺组多出好提案,为沪上文化事业工作做更多一点实事。 批文艺作品"唯票房&quot “外来的和尚好念经,使得本土人才出才越来越难”,何麟委员在今天代表文学艺术界做大会发言时痛心地说,上海不缺乏可用的本土原创作品、可用的本土演艺人才和创作人才,缺少的是能凝聚本土人才、吸引外来人才、推出本土原创精品力作的良好文化环境。

  何麟委员开场白就以一篇《拍上海戏为何不用上海演员?》的新闻报道为例,表示像这样的上海戏不用上海演员、上海展览不用上海展品、上海的创作不用上海的创作人员等现象,近年来已越来越多。何麟委员认为,新闻报道提到上海**演员近年来人才流失严重,很多人都到外地去发展,“这正好说明,上海不是没有人才。”

  何麟委员说,目前的情况是“外来的和尚好念经”、“墙内开花墙外香”,很多演出宁愿使用外地的院团和外地的人才,也不愿意使用上海本土的资源。在何麟委员看来,这不仅使得本土人才“出才”越来越难,本土的原创力受到很大的制约,也可能使得许多著名艺术家再一次在家门口错失了与国际文化交流的机遇。

  2010年上海世博会作为体现上海软实力、展示上海本土文化的平台,上海的各大文艺院团都翘首企盼、摩拳擦掌,但是,许多著名艺术家,如魏松、史敏著名艺术家等迟迟未收到上海有关政府部门对于他们参与世博演出的热情呼应,甚为失落。相反倒是许多国外的院团纷纷向他们伸出了橄榄枝。

  何麟委员说到这儿话锋一转,“但就在今天的会议前我了解到,我们艺术家积极要求参与世博、奉献世博的热情,**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积极的支持,世博演艺相关部门已经决定择日跟我们的院团和艺术家进行深入的沟通,做好加量和增量,尽可能让上海的院团和艺术家在世博期间展示风采,为世博的精彩难忘作出共同的努力”。听到何麟委员激动的话语,台下的委员们纷纷动容,为艺术家们参与世博的热情大力鼓掌。

  虽然这一问题有了“解答”,但何麟委员还有着其他一些“忧虑”。他建议要组织召开上海文艺创作会议,使其成为上海本土原创作品、精品作品的创意孵化基地,让来自不同艺术门类的代表能够集思广益。同时,建议展开上海文学艺术大奖的评选,建立文艺创作孵化基地,鼓励和培养本土文艺家创作“能够传世的经典之作”,集中艺术、技术力量对院团或艺术人才的剧目创意进行重点加工。

  此外,何麟委员还提出要进一步营造活跃、宽松、自由的文艺创作环境,“文艺创作的标准不是大一统,很难量化,要尊重个性,尊重艺术上的创作自由”,何麟委员强调,要改进文化单位的绩效考核体制,增加文艺原创能力和逐年推出优秀作品量的考核,改变“唯票房、唯收视率”现象。“对于本土文化和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作品,文化行政管理部门就应该制定相应的作品推广计划,使之得以与商业性的文化产品进行同等竞争”,何麟委员举例说,“比如,电视台不能把所有的频道都以收视率作为作品取舍的标准,应该开设公益文化频道,以区别商业经营的频道,保证公益性作品、主旋律作品,有可靠的传播平台支撑。”

生命阳光馆布展工作 2010年1月25日从市残联获悉,“生命阳光馆”的布展工作将于今年3月底结束,4月1日起投入试运营。互动和体验是展馆的一大特色。

  当游客带上眼罩、拄着盲杖步入“天视奇观”体验区后,感受到的将是一段震撼之旅。在盲人引导员的指引下走进一个黑暗空间,参观者将依靠味觉、听觉和触觉,感受喧闹都市、鸟语花香和繁忙海港,并可利用特殊设备在黑暗环境中观看盲人足球赛。“天籁光韵”体验区给人们展现的则是一个声音的世界,这里有奇妙的回声和光束音乐,只要轻轻触动光束,聋人音乐家贝多芬《欢乐颂》的旋律就会从参观者的手中流淌而出。

  据介绍,“生命阳光馆”位于主题馆的“城市·人”馆中,面积约1200平方米,整个布展分为序厅、生命区、阳光区和爱心走廊四个部分。走进阳光区,呈现在人们眼前的是按残疾类别划分的四个单元区域,分别为反映智力残疾内容的“天乐公寓”、反映视力残疾内容的“天目公寓”、反映听力语言残疾内容的“天聪公寓”和反映肢体残疾内容的“天阶公寓”。这里将展示各种高科技辅助器具和无障碍设施,比如能将手语变成文字的特殊“电脑”、具有顶尖技术水平的“智能假肢”、让盲人“看到”世界的特殊“眼镜”等等。此外,还有模拟残疾人生活居室的“智能空间”、“智能汽车”和反映“2050年无障碍环境”的大型视频。

  “生命阳光馆”是世博会诞生以来首次设立的残疾人馆。在这里,残疾人将是主角。记者了解到,馆内的引导员、接待员都将由残疾人志愿者担任。走进场馆,游客首先看到的是由听力障碍残疾人担当的“千手观音礼仪员”;坐着轮椅的肢体残疾人将为中外来客进行解说;残疾人中的能工巧匠也将为大家展示用嘴画国画、用脚修手表等各种才艺。

  触觉艺术品如何走入“生命阳光馆”

  在世博会的历史上,2010上海世博会首次为残疾人设立了“生命阳光馆”。馆中有一批特殊展品――可以通过触觉感知的“视觉艺术品”。这些打破盲人欣赏局限的特殊艺术品,在去年初只是上海“两会”中一份提案里的设想,经过委员和委办单位的合力推动,在一年间,设想已化成实物。

  提案回顾:

  去年“两会”时,何麟等委员就注意到了盲人欣赏“视觉艺术品”的需求,他们提交提案建议设立触觉艺术公共展览场馆区,为盲人参与艺术活动开辟新的平台。

  他们设想,在触觉艺术馆中展出经过特殊处理的“感觉艺术品”,让盲人凭借触觉也能做一番品鉴;而借助世博会推广这种依靠盲文、电声、温差、气味传递美感的艺术品,是“触觉艺术馆”落地的**步,也是必要的一步,“世博会是全球的盛会,参与者也有不少是盲人,展区应该为盲人增设参观服务功能,也许还可以为盲人设立一个专门的场馆和园区。把奥运、世博场馆的模型和一些著名雕塑、名画、书法作品处理成符合触觉特点的展品,再配上气氛渲染,可以让盲人游客全身心地感受艺术品传递出的内容。”

  委员追踪:

  不到半年,何麟收到了市残联的答复:将选择一批精选的触觉艺术作品放入世博会展区的残疾人专题展览馆――“生命阳光馆”,供盲人触摸欣赏。

  作为市文联副**的何麟,得到了为“生命阳光馆”选择展品的机会。去年10月盲人节,由市文联和市残联联合主办的**场“盲人触觉艺术展览会”开幕了,他从中精选了三件展品,准备带入“生命阳光馆”――中国馆模型、世博演艺中心模型、城市高架道路模型,“它可以用来帮助盲人u2018看到u2019城市的建设。”

  何麟表示,市书画院创作的一幅长卷《浦江两岸尽朝晖》也有望进入“生命阳光馆”,目前正在与作者洽谈当中。“这幅长达20米、宽约10厘米的长卷绘有浦江两岸的典型建筑,集成了诗词、书法、绘画多种艺术形式,希望通过视觉转触觉的处理后,让盲人参观者通过指尖也可欣赏。”目前,“视转触”的方案正在制定当中。

  世博结束后,这些展品将何去何从?何麟表示,目前还没有一个专门的触觉艺术馆来承接这些作品,但他表示,“已经有了成功的触觉艺术品,相信不久后就会有触觉艺术馆的出现。”

  如今,何麟俨然对“触觉艺术”上了瘾。今年他又提出了一份“为盲人制作触觉电影”的建议,他认为,现在的“盲人电影”一般是靠旁白替盲人解释,盲人对人物形象、气质、道具的设计仍不了解,“是不是可以在一部电影上映时,做一些人物、道具、场景的模型,让盲人更好地理解这部电影?”

原文链接:,转发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