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唐经学家,字伯循,河东(郡治今山西永济蒲州镇)人。仕唐,官至洋州刺史。生卒年不详,其主要事迹在大历年间(766―779年)。唐代取士,还要求身言书判,对此,赵匡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赵匡作为儒学**对经典著作进行义疏阐述,此外,他关于科举方面的议论对后世科举考试规则有促成之功。
,相关著作赵匡师从啖助,啖助以治《春秋》著名于世,但早卒,年仅17岁。赵匡曾补订啖助所撰《春秋集传》和《春秋统例》,并自撰《春秋阐微纂类义疏》,认为《春秋》文字隐晦,不易明了,于是举例阐释,发挥“微言”。此外,他又怀疑《春秋》**有缺误,开宋代学者怀疑经传的风气。他的遗说保存在陆淳《春秋集传纂例》中,清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另辑存1卷。
思想主张从现存赵匡所留传下来的文章看,他对唐代的科举弊端进行过尖锐的批评,共举出唐代科举制的弊病10种,还提出了一套具体的改革办法,比如在科目上他建议设置经业、明法、进士、茂才、秀才、宏才等科。在学习考试上,经业科主要是学习儒家经典,考试采取策试及口问经义。明法科主要学习《春秋》,兼习三传,考试也采取策试及口问经义。进士科则不试诗赋,而需习《礼记》、《尚书》、《论语》、《孝经》并一史;其杂文试两篇,共五百字以上,六百字以下;又试��表、议论、铭颂、箴檄等有资于实用者。茂才科除需通《礼记》、《尚书》、《论语》、《孝经》之外,还需通《老子》、《庄子》、《孟子》、《荀子》、《管子》、《墨子》、《韩非子》等著作,及《吕氏春秋》等,考试也以这些著作为主。秀才科则要求学兼经史,达于政体,策略深正,文词典雅,考试时有相应的具体要求。宏才科,则要学倍秀才科,除要求大体相同外,还要求谈论贯通,究识成败。此外,赵匡还建议州府对考生进行初试,优者由州府推荐观察使审查,再由观察使选定,差人送都省司,到京城重试,然后再分开等第,各授官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