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樾简介简历(个人资料介绍)

[清]字素庵,鄞县(今浙江宁波)人。善画。《鄞县志》,林樾   [清]字素庵,鄞县(今 浙江宁波)人。善画。《鄞县志》 词典解释

  林木;林间隙地。

  唐 皮日休 《桃花坞》诗:“夤缘度南岭,尽日寄林樾。” 宋 朱熹 《西寮》诗:“畲田种胡麻,结草寄林樾。” 清 杜�� 《游嘉善寺》诗:“旭日穿林樾,岚光宕屋檩。” 清 魏源 《重游百泉》诗:“遥山白于晓,林樾失翠黛。”清 袁枚 《所见》:“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许地山 《缀网劳蛛》:“她看见一个人携着她底女儿从海边上来,穿过林樾,一直走到跟前。”

城工部**烈士林樾b 抗日救亡,追求民主

  林樾(1924-1948),字竹秋,笔名中虚,福建省霞浦县松城镇(城关)西街人。 1924年3月出生于市民家庭,小学毕业后,先后就读于霞浦初级中学、三都中学和福安师范学校简师科,1942年中学尚未毕业,即投笔从戎参加抗日战争,在第三战区第五补训处(时驻福安)任职,从事抗日救亡宣传。1943年后,随军辗转于浙江丽水、云和等地,经常向第三战区主办的《前线日报》画刊和《处州日报》投稿,并因此结识进步木刻家野夫等人,参加中国木刻研究会福建分会和白燕艺术社。这一时期,他创作的木刻作品充满了民族义愤,以生动的艺术形象控诉日寇侵华*行,引起了强烈反响。

  抗战胜利后,***当局不顾全国人民的呼声和重庆谈判达成的《双十协议》发动内战,林樾从中认清了***当局的**本质。他不愿同流合污,遂离开***军队返回霞浦,不久前往福安师范学校任教,业余继续从事木刻创作,并在《南方日报》(闽东版)开辟《黑白》木刻专刊,担任编辑,发表闽东青年的木刻习作。期间,结识了一批进步青年学生,并参加求真读书会,从进步书刊中接受了民主革命思想。1947年2月,林樾应聘福州《力行报》任副刊编辑。是年夏加入中国***,以《力行报》为阵地,组织和刊发揭露时弊的稿件,并创作连续木刻《浮生相》(共67幅),由牛凡陀(程力夫)配诗,在《星闽日报》逐日刊载;单幅木刻《存在人民心中的愤和恨》、《饥饿》等作品在《大公报》的文艺副刊、《中国作家》等报刊发表。这些作品反映了人民群众要求自由民主的心声,揭露了*****统治的**。由于《浮生相》等作品的进步倾向,引起了***当局的不满,林樾被迫离职。此后,一度在南平中学任美术教员。

  1948年2月调闽浙赣区党委机关工作,任区党委机关报“人民社”编辑,继续运用木刻刀针砭时弊、唤醒民众,并参加游击战争。1948年4月“城工部**”发生后受到牵连审查,是年农历五月初五在闽侯游击区蒙冤罹难。1956年**重新审理“城工部**”后为被错*的同志**,福建省人民政府追认林樾为革命烈士。

木刻艺术家   林樾从小喜欢文学艺术,得其大哥林椿的熏陶指导,致力于绘画和木刻艺术。在木刻艺术方面有着很高的造诣。是中华全国木刻协会会员。生前创作木刻版画300多幅和部分漫画、速写,其艺术创作继承了中国现实主义传统,并吸收了西洋版画的长处,刀法粗犷浑厚,线条明朗刚劲,黑白对比强烈,融思想性、艺术性于一体,形成独特的风格。他的作品曾入选1946年举办的《抗战八年木刻展览》和第二届《全国木刻展览》,并在上海、南京等城市巡回展出,获全国美术作品奖殊荣;1948年4月,其兄林椿携一百多幅林樾的作品赴台湾省,并在台北、台中举办《林椿、林樾兄弟画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其作品编入中国美术家协会出版的《中国抗战木刻选》和《中国新兴版画五十年选集》。

原文链接:,转发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