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秀兰,女,蒲剧花旦演员,著名表演艺术家,生于1932年,初名秀贞,学艺后取名秀兰,祖籍山西临猗县,抗战*发后,流亡到西安。1939年入西安晋风剧社,受业于蒲剧花旦月月仙(原筱亭)。首次登台饰《柜中缘》中的许翠莲,受到观众赞赏。后成晋风剧社主要演员,受聘到兰州、平凉等西北主要城市演出,在西北一带有一定影响。1950年回山西,先后在山西省大众蒲剧团、晋南蒲剧院、运城地区蒲剧团任主要演员。1952年参加**届全国戏曲会演,获得演员二等奖。王秀兰与阎逢春、相虎臣、张庆奎和筱月来并称蒲剧五大泰斗。
,演艺经历王秀兰擅演花旦戏,除深得老师原筱亭的教益外,著名花旦孙广盛、王存才和青衣筱艳秋(孙安荣)都对她有较深的影响,并曾受到梅兰芳、程砚秋的指点。她勤奋好学,博采众长,传统功底深厚,戏路较宽,唱做皆优,尤以做工见长。她的表演细致,表情自然逼真,舞蹈动作优美洗练。在广泛地继承传统艺术的基础上,努力进行革新创造,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她重视艺术经验的总结和戏曲理论的探讨,曾提出运用程式要做到真实化、生活化、个性化和舞蹈美的主张,并著有不少艺术散论。她在《卖水》“表花”中美妙的舞蹈身段为人们所称道。她的嗓音清脆,咬字清晰真切,演唱委婉大方,韵味醇厚,声情并茂。
代表剧目:《*狗》、《少华山》、《燕燕》、《卖水》、《藏舟》、《送女》、《明月珠》、《回荆州》、《美人图》、《大家喜欢》、《王贵与李香香》、《*训图》、《蛟河浪》(现代戏)、《窦娥冤》等。其中《窦娥冤》于1957年摄制成彩色戏曲影片。
王秀兰曾当选为第三、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56年任山西省人民蒲剧团团长,1958年任晋南蒲剧院蒲剧团副团长。
因为王秀兰入晋风社以前,看过不少戏,她懂得了台上要见真功夫,台下就得勤学苦练。入社以后,她一方面加紧苦练基本功,拿顶、下腰、踢腿、扳脚、跑圆场等什么都练,每天喊嗓子从不间断;另一方面多学戏,晋风社聚集了大批蒲剧的著名演员,蒲剧旦角一代宗师王存才、孙广盛都在这里,著名青衣筱艳秋(冯安荣)、花旦筱兰香(田郁文),著名须生满娃、阎逢春,花脸杨登云(杨老六)、名丑晋南丑(吕庚仁),还有原小亭等等。王秀兰在这块肥沃的艺术土地上,多方面地吸取营养。她除了向原小亭师傅学会很多花旦戏以外,还向孙广盛学《藏舟》;向王存才学《*狗》、《双藏柜》;向筱艳秋求教《算粮登殿》、《四进士》;向晋南丑学习《断桥》的唱腔;她又学了《回荆州》、《美人图》等10本大戏。不到两年,蒲剧的花旦、青衣戏她学会不少,但她并不以此为满足,她还学眉户,学秦腔,她曾演唱过眉户《卖水》、《走南阳》、《隔门贤》;秦腔《走雪山》、《金玉奴》、《黛玉葬花》、《玉堂春》;她还唱过杂曲《小放牛》、《打花鼓》。
好学多闻,广采博收,使王秀兰在艺术上大为长进,学戏两三年就成了驰名远近的花旦演员。全国解放时,王秀兰才17岁,却已经是一个具有10年艺龄的相当成熟的青年艺人了。1950年,她回到山西,与著名须生阎逢春、张庆奎,花脸杨虎山,小生筱月来(段连杰),并称蒲剧五大名伶。在太原和晋南各地演出,深受家乡的观众欢迎。1952年全国戏曲会演,她以演出《西厢记》、《藏舟》获得演员二等奖。她在回忆自己的成长过程时,深有体会地说:要想成为一个好戏曲演员,首先要有扎实的基本功,戏谚里有这样一句话:“站有站相,坐有坐相”,没有腰腿功,站在那里腰立不起来,腿绷不住劲,外形就不美;坐下、行走、跑圆场、走花梆子都需要腰腿的功夫。再就是要多学、多演。多学,要向前辈们学,向他们请教,学他们的拿手戏,继承他们的精华,和他们同台演出,也是很好的学习机会,在台上看得真,观察得细,体会得深;对唱、对做、对打的时候,更可以知道人家的劲头、尺寸。向同辈学,向各兄弟剧种学,会戏多,表演艺术手段就掌握得多,才能更好地塑造人物。多演,多实践,多学多用,多用多学,既学戏,又练功,以戏带功,上功快。她说:“我如今戏路子宽,花旦、丫环旦、闺门旦、青衣都不挡手,演什么角色都拿得起来,就是当初学得多,演得多的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