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珍(1959~ ) 女,汉族,山西晋城人。戏剧家。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山西分会四届理事。晋城市上党梆子青年团二级演员。1972年考入高平县青年戏曲培训班,学小旦、青衣、主演《蝶恋花》、《红色娘子军》、《皮秀英打虎》及戏曲艺术片《斩花堂》等。同名的还有浙江大学医学院教授。
,个人简介1986年参加全国戏曲声乐学术讨论会,宣读了学术论文《要使曲中闻新意》。
1987年参加忻州展览演出,并发表文章。
1981年演唱《皮秀英打虎》选段获山西人民广播电台青年演员好唱段奖;
1982年获山西省中青年演员评比演出一级优秀演员奖;主演《梨花沟》
1984年获晋东南地区自编现代戏调演特等艺术表演奖86年山西戏曲青年团调演,《*妻》饰王玉莲,获主演金牌奖;
1988年山西省广播电台振兴上党梆子青年演员“杏花奖”广播赛,唱段“窗前梅树是我友”获优秀演唱奖;同年山西省振兴上党梆子调演《两地家书》饰卓文君,获主演金牌奖;
1991年进京角逐“梅花奖”演出《*妻》、《两地家书》,获中国戏剧第九届“梅花奖”;
1995年中国戏曲第二届“金三角”演出自编现代戏《路魂》饰山凤,获优秀表演奖;同年上党梆子《*妻》唱段“窗前梅树是我友”获第三届中国唱片“金唱片奖”;
2001年自编剧目上党梆子音乐剧《塞北有个佘赛花》饰佘赛花,获山西省“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
**电视台《名段欣赏》栏目分别于第37期、51期、171期、178期播放了表演专辑。
中国戏剧梅花奖创办20周年庆典展演了上党梆子《*妻》。中国唱片总公司出版了系列专辑VCD、CD、盒带20万盘(片)。
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了《张爱珍与“爱珍腔”》专业丛书。
享有国务院专家特殊津贴。
个人履历1959年5月7日,张爱珍出生在高平市河西镇官庄村的一个农民家庭里,父母出于对女儿的珍爱,为她取名为爱珍。这一天,她开启了自己的人生大戏。张爱珍的父亲张东林,是一位地地道道的上党梆子票友。
在家乡的业余剧团里,父亲是艺术全面的业务骨干。小爱珍和哥哥冯来生,从小就浸泡在这个业余剧团里,跟随父亲看戏成了他们兄妹童年时的最大快乐。哥哥冯来生是个音乐爱好者,一次,他在家中拉胡琴,见爱珍和几个同龄孩子在院里玩耍,出于无意,他把这些孩子叫进家,让他们每人唱一支农业学大寨的歌曲。
突然发现张爱珍音调准确,嗓音宏亮,能随着胡琴伴奏一起唱。这意外的发现,使冯来生惊喜万分。尽管爱珍当时只有6、7岁,由于不理解歌词的意思和吐字不清,把“粮冒尖”唱成了“两毛钱”,但凭着一个音乐爱好者的直觉,他感到妹妹具有音乐天赋,且有一副好嗓子,将来准是块唱戏的料。张爱珍天生爱好唱歌,那时,村里的高音喇叭里经常播放郭兰英演唱的“清凌凌的水来,蓝格莹莹的天……”、“交城的山来,交城的水……”等歌曲,她就是这些歌的忠实听众。学会了就唱,并且唱得甜丝丝的。村里的人们夏天乘凉时,爱把她叫来唱几曲,冬天聚在一起闹红火,也少不了让她唱几首。每逢此时,平时少言寡语的小爱珍,心里也是乐滋滋地,俨然一位小歌手。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9岁时,她失去了母亲;之后哥哥娶亲分出去单过,家里只留下了父亲和她两个人。为使父亲劳动之余不再*劳更多的家务,她用自己柔嫩的肩膀挑起了母亲留下来的家务重担。她的童年就是在上学、做饭、喂猪、洗衣、打扫中度过的。
直到今天,每每回想起那段日子,她都会感慨地说,大概从母亲去世那时起,她的童年生活就已经结束,也画上了人生的**个句号。1972年,高平县青年文艺培训班招生,在哥哥的劝导下,她报名参加了考试。
她穿着平生**次买来的塑料底鞋,走在城里的柏油马路上,脚下发出“叭、叭”清脆的响声,她兴奋极了……考试分演唱和道白。演唱主要是考高音,这是她的强项,她自然不怵。道白却是她的弱项,当时的道白考试要求考生说两句话,一句是“我们的文学艺术都是为人民大众服务的。”,另一句是《阿庆嫂》中阿庆嫂的说白“倒落下话把儿(ba'r)了。”
由于她的高平口音,前鼻音和后鼻音不分,舌尖音和舌后音不分,撮口呼和齐齿呼不分,又不会儿化音,这着实让这个说了十三年高平话的小姑娘为难了。为了能说得尽可能标准,她就在经常读错的地方画上圆圈,查字典,标上拼音,努力去读。到了考试时,其他人都是用高平口音说了这两句道白“我们的文学(xie)艺术都是为人民大众服务的。”、“倒落下话把(ba)儿(er)了。”
只有她说得比较标准。经过一番努力,13岁的她被录取了,苦涩而甜蜜的从艺生涯开始了。从此,定林寺里多了一位高挑而瘦弱的女孩,晨曦未露急起身,夜幕低垂人未归,踢腿、劈叉、下腰、拉顶……最让她头疼的就是拉顶,她始终不能完成这个动作。老师对此一点也不迁就,硬让她练,在老师的坚持下,她终于做成了这个动作,只是在短暂的时间内,随着她的倾斜倒地,和她在一起`练习这个动作的其他学员也“扑通、扑通”地纷纷倒下。
初生牛犊不怕虎。还在培训班时,一次在农村演出《杜娟山》,观众陆续进场了,而饰演柯湘的演员突然病了,不能上场,她毛遂自荐,主动请缨。手戴镣铐的柯湘上场了,唱得入情入戏,“冲开这……”边唱边做着动作,由于用力过猛,镣铐一甩,竟甩过头顶到了身后,情急之中,两脚迅速一抬,身后的镣铐又回到了前面。她边讲边演示,嘻笑声充满了屋子。“我到剧团里排演的**出戏是现代戏《蝶恋花》,在剧中饰演杨开慧。为了演好这个角色,我专程到北京观摩学习由李维康主演的京剧《蝶恋花》。她精湛的表演、优美的唱腔大大打开了我艺术的眼界。回来后,结合上党梆子的特点,在人物的身份、气质上狠下功夫,终于使这个角色的演出获得成功。当时在高平引起了不小的轰动,连演20余场。晋东南地区文化部门的**,亲率地区三团一校人员前往高平观看演出,戏校全剧照搬。”
1981年,生活中的“蝶恋花”有了结果,这一年,她不再是孤身一人,她结婚了。丈夫张建国和她是培训班时的同学,两人同窗4年,志同道合。张建国也是农民的儿子,忠厚、纯朴、为人正直,原来学表演,后来改学音乐,与她同年从培训班毕业后,同时被分配到高平人民剧团担任乐队演奏员。
1983年,儿子出生了。看着自己的儿子,她内心体验到了一位母亲说不出的快乐;但儿子的到来,也给增添了许多新的困难。演员的生活不固定,成年演出在外,孩子刚过满月,她就得带着儿子下乡演出。
有一次,她在高平青年团下乡演出时发高烧,当时还奶着5个月大的儿子,连医生都说她当晚不能参加演出,可后来,她硬是让医生想办法把体温降到38度,保证上台为观众演出。演出后连夜被送进医院。5个月大的孩子却因她发烧没有奶饿了两天,那时候,观众在看她的戏,而孩子却饿得直哭。回到高平住院后,奶奶抱着孩子来回往返走5里多地,还是吃不上奶……世上哪个母亲不疼爱自己的孩子。张爱珍她也是个贤妻良母,可她为了剧团,为了事业,她只能这样做。
如今,为了能更好地照看两个孩子,她的丈夫张建国离开了剧团,在职业技术学院当了教师。这也减轻了张爱珍的负担,演出时再也不必为孩子担心;在家休闲时,同样可以静心地唱、练、琢磨台词,此时,他还是她的顾问兼**观众。不知谁曾和我说起过“完美家庭是成功人生的一半。”可以说,张爱珍的完美家庭成就了她的事业。
“1978年,我演出了平生**部传统戏《英台抗婚》,我扮演祝英台。上党梆子传统戏中本无此剧,是高平县上党梆子剧团根据川剧《柳荫记》移植改编而来的。这是文革期间禁演传统戏之后,上党梆子恢复上演的**个传统剧目。并且在短短的1个月内,就将此剧搬上了舞台。那一年,我才19虚岁。”
在培训班学习期间,传统戏尚属禁区,因此,她没有系统地学习过传统戏的表演。为了演好这部传统戏,她从青衣的手指、提鞋、走脚步、跑圆场开始,一招一式都虚心向老艺人学习;也曾自费到太原,向晋剧表演艺术家田桂兰和肖桂叶老师学习水袖功夫。
短时间内,她就掌握了戏曲身段的基本功。上党梆子的表演,比较粗犷、豪放,追求粗线条、大轮廓,强烈明快,但她在《英台抗婚》中扮演的祝英台,却别有一番韵味,着眼于刻划人物的微妙心理。因此,《英台抗婚》演出后,观众和**对她塑造的祝英台反响不错,这是对她的鼓励,是一个好的开始。学无止境。为了更广泛地吸取上党梆子的优美唱腔,她又开始学习上党梆子名角吴婉芝的唱法。上党梆子名剧《皮秀英打虎》是吴婉芝老师的成名作,为了排好这出戏,她把吴婉芝老师“文革”前演出所灌制的唱片找来,认真地听,反复地学。为得到真传,她登门拜访,拜吴婉芝老师为师。吴婉芝老师热情地接纳了她,收她做徒弟。临走时,吴老师还以师徒的初次见面礼,送给她一身布料,一条裤子。吴老师不仅教她唱,还在生活上给予她关心,所以,张爱珍说:“我们师徒既有师徒缘,更系母女情。”在以后的排戏中,她都要向吴老师请教,特别是排演《秦香莲》一剧,吴老师给予了她许多指导。当吴老师病逝后。她深感悲痛:“声声泣哭先师鹤鸣,句句缅怀泰斗恩泽。”
“上党梆子是一种传统艺术,但也需要创新。演员不仅要唱戏,更要唱情。《*妻》就是对上党梆子唱腔做了改革之后推出的一部戏。我对《*妻》的表演体会是,**要分清段落层次;第二要抒情动情;第三要张驰有度,自然流畅,一气呵成。”
1984年,张爱珍还在高平县上党梆子剧团时候就开始演了,那时候的本子和现在的不太一样。
1986年调入晋城市上党梆子青年团,重新加工了这出戏,王玉莲仍由张爱珍扮演,吴汉改由张保平扮演,所不同的是,原来吴汉的扮相为武生,张保平则改为须生(吴汉改画红脸,上党梆子旧称红生),在这一年的山西四大梆子青年团调演活动中,张爱珍和张保平双双荣获主演金牌,演出获得了很大成功。“尤其是《*妻》的最后大段唱功戏,每次都震撼着观众,被深深地吸引。当时的场景是,观众席上一片安静,人们专注凝神,多少人泪流满面都忘了擦一下……”(――原晋城市上党戏剧院院长、国家一级作曲吴宝明语)调演结束后,上党戏和《*妻》在省城引起了很大轰动。
各种评议和反响也特别多。有“声震晋阳大地”之说,有“继承传统与改革创新的范例”之说,有“看了戏叫人u2018心神为之一震,耳目为之一新u2019”,“上党戏变好听了,变好看了,再不是过去的u2018圪吵吵u2019戏了”,还有不少人说“过瘾啊,着实让我们在外地工作的家乡人扬眉吐气一番”、“咱上党人和人谈戏时,头也能抬起来了,胸也能挺起来了,咱的戏、咱的演员再也不比别人差了”等等。之后,《*妻》在全国声腔学术讨论会、东北拍电影、进京演出时均获得了很高评价。至今,这出戏常演不衰,粗略估计,《*妻》演出已达1000多场。
1991年,张爱珍到北京参加梅花奖评比演出时,参评剧目就有《*妻》,只不过吴汉改为郭孝明扮演。她和郭孝明是长期合作的舞台搭档,在北京演出时,他俩的表演珠联璧合,征服了北京的观众。张爱珍在这次梅花奖评比活动中,荣获“梅花奖”。在上党梆子戏曲史上,获得全国艺术大奖的,她和同年获得“梅花奖”的吴国华,属首得殊荣者。1995年,由张爱珍演唱的《*妻》唱段“窗前梅树是我友”获得了中国唱片第3届金唱片奖。这是中国艺术的最高奖项之一。在山西省,第1届是艺术**丁果仙得了这项大奖,第2届没有,第3届是张爱珍和王爱爱。
一个演员的好坏,观众和戏迷是评价的标准。张爱珍每次演出都非常注重和观众的感情交流。这样,每一场演出以后,都会有不同的感受和启发。演出时,常有认识和不认识的观众和戏迷到后台来和她说唱说戏。有一回,在乡下演出《唐太宗游春》,郑青宵里面有一句唱“原来是寒风飒飒戏门环”,唱到这儿,观众说:“不要唱了。”她停了下来,不知道这是怎么回事,观众说:“就唱这句,我们还想听这句。”她就又唱了一遍,观众又叫,说:“不要乐队伴奏,就要听她干唱(清唱)。”受了这句唱腔的启发,把它又用在了《*妻》“戏门环”唱腔里面。正是这一点一滴的积累,才有了她日后的成绩。
“如果说《*妻》使我在唱腔艺术大大地提高了一个层次;那么,《两地家书》则使我在表演艺术方面有了更深的认识和领悟,对艺术规律和表现有了进一步的把握,对戏曲艺术各门类的综合表现特点以及演员在舞台艺术各方面的定位与角色表演有了很深的体验和心得。”
演员要想塑造好一个角色,必须先得理解人物。《两地家书》是对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爱情故事的重新演绎。她首先请著名京剧导演马科来上表演课,马科详细阐述了关于角色“动作”的重要性之后,她细细惴磨她所饰演的卓文君这一人物形象,为了准确地把握她的形体语言,她向上党名家柏扶疏老师学习练毛笔字,向乐队的演奏员学习弹古筝……要想成功塑造一个戏曲人物,光有形体语言是不够的,还需要有符合人物性格的唱腔。张爱珍在这方面处理得非常到位。有一次,戏演到了卓文君情深意切、终于盼来了司马相如的家书一折时,她处理得非常细致、准确。拿到这封信,本来非常兴奋,可打开一看,上面只有11个数字“1234567,7890”。这是什么意思?她思索着,台下的观众也看得非常地忘我,见她还没有想出来,就急急地喊出声来:“还不明白,是两个妻!”直令周围戏迷不满地对她发出了一片“嘘――”声。
其实,上党梆子的音乐唱腔特点不仅只是高亢激越,不尽是阳刚,它还有秀丽、委婉、阴柔的特点。如果在一出戏里,既有阳刚又有阴柔,既有高亢又有委婉,那才是真正的视听享受。
“一个演员不能稍有成绩就停下脚步,不能在这一行当唱出了点名堂就满足。只有多方借鉴其他行当的唱腔,你的唱腔艺术才能更加丰满。”
《*妻》是她冲击上党梆子唱腔艺术高峰的一次飞跃,《两地家书》则是她完善表演艺术的又一次重要的自我超越,面对这些成绩,她并没有满足,而是一直努力挖掘自己的潜力。《杨门女将》中她饰演穆桂英,增添了自己的刀马旦功夫。她说,排刀马旦戏是为了增加和开拓自己的青衣、小旦戏路。《姐妹易嫁》中她一改平时大多饰演端庄大方的正面人物,而是饰演嫌贫爱富的反面人物张素花。《斩花堂》中她饰演被奸臣陷害的忠良之女、为人正直的宋巧莲,同时在剧中还为*害宋巧莲之父的张金香一角配唱。上党梆子音乐剧《塞北有个佘赛花》,这出戏浓缩了所有杨家戏的板本,从“七星庙”演到“辞朝”,她饰演的佘赛花,从小旦、刀马旦一直到青衣、老旦。生活中,她的行当也是非常多,既当过剧团的**,又是老师,还是妻子、母亲,但这第么多的行当丝毫没有影响了她的演戏。
“如今,张爱珍已是上党梆子表演艺术的一个代表人物,她的“爱珍腔”广为流传,她为上党梆子做出了重大贡献。
“很小的时候,我听上党梆子;稍大一些,我学上党梆子;现在,我唱上党梆子。上党梆子是我一生的最爱,我会用我的一生来演绎上党梆子。”她看到了上党梆子目前的处境:“在我市戏曲文化发展很不乐观,陵川县、沁水县剧团已经解散,泽州县剧团也不下乡演出了。原因有5种:剧团挑大梁的演员少;演职员收入偏低;各项社会保障不到位;没钱排不出新戏;老戏老唱,观众不满意。”
“为了使我市的戏曲文化得到进一步升华,扭转现阶段低谷的局面,我个人有几点建议:让一些有名气的演员挂职到各县去扶持1至2年县级剧团,为各县培养一批青年演员;让市团的青年演员自己挑大梁去闯开市场,得到充分的展示和锻炼;戏剧院组织一批作家整理创新一批上党梆子老剧目,给老剧目披上新装、换上新衣,让更多的青年观众走进剧场,去看、去欣赏美妙悦耳的上党梆子艺术;为了不使上党梆子成为u2018夕阳艺术u2019、u2018垂暮艺术u2019请市里尽快办一所上党梆子戏曲学校,免费招收学员,用3年的时间培养一批上党梆子后继人才,出几个小u2018梅花u2019;调入一批大中专毕业生,充实文化艺术队伍,解决他(她)们的工作生活待遇问题。同时,要培养自己的观众,特别是青年观众。”
三十多年来虚心求教老艺人们和得取吴婉芝老师真传,充分吸取山西民歌营养,继承前辈艺术成果,其行腔运调,发音吐字都有许多创新。与编剧作曲乐队等部门密切合作,逐渐形成了上党梆子独有青衣、小旦等旦角流派艺术“爱珍腔”,开创了戏剧声腔艺术新里程,为上党梆子的长腔改革创出了一条新路,被艺术界所瞩目。
成就及荣誉1985年9月当选为晋城市**届人大代表,1987年6月当选为**山西省委第五次当代会党代表,1988年1月当选为山西省第七届人大代表,1991年1月当选为晋城市第二届政协**,1992年10月起享有国家政府特殊津贴,1993年1月当选为山西省第八届人大代表,1996年4月当选为晋城市第三届政协**会委员,1996年7月任山西省青年联合会第七届二次会议委员,2001年5月当选晋城市第四届人大**会委员。
活跃在戏曲艺术舞台三十多年。三十多年来虚心求教老艺人们和得取吴婉芝老师真传,充分吸取山西民歌营养,继承前辈艺术成果,其行腔运调,发音吐字都有许多创新。与编剧作曲乐队等部门密切合作,逐渐形成了上党梆子独有青衣、小旦等旦角流派艺术“爱珍腔”,开创了戏剧声腔艺术新里程,为上党梆子的长腔改革创出了一条新路,被艺术界所瞩目。
1986年在山西振兴戏曲调演时,她以改编传统戏《*妻》中王玉莲的演唱,轰动省城观众,获得了此次调演的主演金牌奖。1987年,参加了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的上党梆子戏曲片《斩花堂》。它一人身兼二职,即是本片主角宋巧莲的扮演者、又是本片张金香的配唱者。在本片中塑造了两个性格反差极大的音乐形象。鲜明、生动,受到好评。
1988年在全省振兴上党梆子调演和上党梆子“杏花奖”广播赛中夺得全省两个**。
1991年6月,经过长时间准备,在省文化厅和省政协的共同推荐下,她率团终于踏上了进京角逐梅花奖的演出。并获得了中国戏剧第九届“梅花奖”。
1995年,以自编现代戏《路魂》“山凤”一角获得中国戏曲底二届“金三角”优秀表演奖。
以《*妻》选段“窗前梅树是我友”获得中国唱片第三届“金唱片奖”。
代表剧目有;《皮秀英打虎》、《秦香莲》、《柴夫人》、《*妻》、《两地家书》、《塞北有个佘赛花》,现代戏《蝶恋花》、《走出大山》、《路魂》等。灌制中国唱片盒等6盒。CD激光唱片一张。VCD唱片上党梆子经典系列《*妻》1张。
1991年以来**人民广播电台播放了由她主演的《*妻》、《两地家书》演出实况录音,**电视台播放了《两地家书》全剧录象,**电视台还在“南腔北调”栏目中,多次播放她的《两地家书》选段选场。
2000年**电视台3套戏曲音乐频道《名段欣赏》第37、51期播放《*妻》、《打金枝》等唱段。
2002年**电视台11频道《名段欣赏》第171、178期播放了她演唱的《两地家书》、《*妻》、《秦香莲》、《柴夫人》、《走出大山》等唱段。山西电视台录制了改编大型戏曲上党梆子《柴夫人》,卫视频道向全国播放。
2003年4月参加了中国戏剧梅花奖创办20周年山西四大梆子专场选定《*妻》的演出。山西省委授予她“优秀文艺工作者”称号,山西省委宣传部及文联授予她“跨世纪新星”,山西剧协首届“跨世纪戏剧新星”荣誉称号。晋城市“优秀党务工作者”、“市劳动模范”。她的主要事迹已收入《中国人物年鉴》、《中国文艺家传集》、《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中国当代文艺家词典》、《中国专家人才库》、《世界名人录》、《张爱珍与“爱珍腔”》等书。
1986年山西戏曲青年团调演,《*妻》饰王玉莲,获主演金牌奖;
1988年山西省广播电台振兴上党梆子青年演员“杏花奖”广播赛,唱段“窗前梅树是我友”获优秀演唱奖;同年山西省振兴上党梆子调演《两地家书》饰卓文君,获主演金牌奖;
1991年进京角逐“梅花奖”演出《*妻》、《两地家书》,获中国戏剧第九届“梅花奖”;
1995年中国戏曲第二届“金三角”演出自编现代戏《路魂》饰山凤,获优秀表演奖;同年上党梆子《*妻》唱段“窗前梅树是我友”获第三届中国唱片“金唱片奖”;
2001年自编剧目上党梆子音乐剧《塞北有个佘赛花》饰佘赛花,获山西省“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电视台《名段欣赏》栏目分别于第37期、51期、171期、178期播放了我的表演专辑。中国戏剧梅花奖创办20周年庆典展演了上党梆子《*妻》。中国唱片总公司出版了系列专辑VCD、CD、盒带20万盘(片)。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了《张爱珍与“爱珍腔”》专业丛书享有国务院专家特殊津贴。三十多年来,虚心向上党名家学习,不断将高平秧歌、潞安鼓书等地方小曲的演出艺术融入自己的表演风格。
在继承发展的基础上形成了上党新腔“爱珍腔”,代表作品:《*妻》、《两地家书》、《柴夫人》、《皮秀英打虎》、《秦香莲》、《走出大山》等。喜欢上党梆子的人对张爱珍应该都不陌生,她主演的《皮秀英打虎》、《秦香莲》、《柴夫人》、《两地家书》、《蝶恋花》、《走出大山》等上党梆子剧目深受观众喜爱。
上党梆子在邯郸一带称"西府调"、"泽州调",具有粗犷、健康的艺术特色,台步、身段都有淳朴古老的特点,唱腔、音乐高亢、委婉、活泼,曲牌丰富。著名上党梆子表演艺术家张爱珍,活跃在戏曲艺术舞台三十多年,逐渐形成了上党梆子独有青衣、小旦等旦角流派艺术"爱珍腔",开创了戏剧声腔艺术新里程,为上党梆子的长腔改革闯出了一条新路。1991年她荣膺中国戏剧第九届"梅花奖",1995年以《*妻》选段"窗前梅树是我友"获得中国唱片第三届"金唱片奖"。
浙江大学医学院教授个人简介
性别:女
籍贯:浙江温州
所属学科:内科内分泌代谢
职称:教授、主任医师
现任职务:
浙江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浙江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副院长、浙江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院副院长
学术团体和社会**:中华医学会内分泌代谢分会委员、浙江医学会内分泌分会主任委员、浙江省营养学会副理事长、浙江医学会内科分会委员、浙江医学会全科分会委员、中华糖尿病杂志特约编委、中国全科医学杂志编委、浙江医学杂志编委、浙江创伤外科杂志编委糖尿病之友编委、心脑*管防治杂志编委、浙江省高教学会、**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浙江大学女教授联谊会常务副理事长、浙江省人才开发协会健康与保健分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学科专长:内分泌代谢专业、临床营养学专业
研究方向:内分泌代谢病与营养代谢综合症与营养
最后学历:大学本科
在研课题:
1.医嘱顺从性与行为干预对单纯性肥胖症和超重疗效的影响
2.代谢综合症高危人群的饮食营养干预追踪研究
3.多胞胎的营养状况10年追踪研究
4.2型糖尿病的游离脂肪酸
5.大豆异黄酮对更年期妇女的超重与肥胖及性激素的调节机理研究
简历:
1964年考入浙江医科大学医疗系
1969年毕业于浙江医科大学医疗系,留校一年学习
1970年在浙江省军区6515**锻炼
1972年1月始留校在浙江医科大学附属二院内科工作至今先后任住院医师、总住院医师、主任医师、讲师、副教授、教授、主任医师
1991年始先后调任浙江医科大学教务处副处长、处长、医学营养系主任
1997年任浙江医科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医学营养系主任
1998年四校合并任浙江大学**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职业技术教育学院副院长
1998年至2003年任浙江大学医学营养学与食品卫生研究所所长
发表文章
1.《Effectsofvanadateontheactivitiesofmiceglucokinaseandhexokinase》(thesecondauthor)《JournalofZhejiangUniversitySCIENCE》2004,5(10)
2.Cuisine:theconceptanditshealthandnutritionimplications-aHangzhouperspective(thefirstauthor)AsiaPacificJournalofClinicalNutrition,Volume13,issue2(June2004)
3.Cuisine:theconceptanditshealthandnutritionimplications-global(thesecondauthor)AsiaPacificJournalofClinicalNutrition,Volume13,issue2(June2004)
4.原钒酸钠对成骨细胞株MC3T3-E1增殖的影响及其与一氧化氮浓度的关系(第二作者)《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03.6(6)360
5.偏凡酸钠对糖尿病小鼠葡萄糖磷酸化作用的影响(第二作者)《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03.5.
6.对骨质疏松的作用及其机制(第二作者)《国外医学》(内分泌分册)2003.4.
7.临床表现不典型的老年糖尿病206例临床分析(第二作者)《浙江医学》2002,24(12)745-746
8.2型糖尿病自定食谱中维生素A和维生素E的对照研究(第二作者)《浙江医学》2002,3,133
9.Leptin对免疫系统的作用(第二作者)《国外医学》(免疫学分册)2003,1,10
10.钒的降糖作用及机制(第二作者)《浙江预防医学》2002,7,6211.社区营养(1)-社区营养基础(**作者)《中国全科医学》2002,8,665
12.社区营养(2)-食物营养素与平衡膳食(**作者)《中国全科医学》2002,9,754
13.社区营养(3)-不合理营养与疾病(**作者)《中国全科医学》2002,10,846
14.社区营养(4)-社区人群营养监测与评价(**作者)《中国全科医学》2002,11,931
15.社区营养(5)-特殊人群的营养(**作者)《中国全科医学》2002,12,1021
16.正相高效液相色谱检测人*清生育酚异构体水平(第二作者)《营养学报》2004年待发表(已修改)
17.*清可溶性E-选择素和*管细胞粘附分子-1在IGT表达的临床研究(第二作者)2004年《中华内分泌代谢》(已修改)
18.2型糖尿病胃轻瘫与胃肠激素的相关研究(第二作者)2004年《中华内分泌代谢》(已修改)
成果奖励
1.主编《医学营养学》协编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年2月出版2003年2月再版获浙江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2001年浙江省教学成果二等奖
2.《引进标准化病人教学与评估,提高临床技能水平》(**作者)1997年浙江省教学成果二等奖
3.《探讨临床技能教学与评估新模式,提高临床教学质量》(第二作者)1997年四川省教学成果一等奖
4.《积极开辟教学医院,加强临床教学效果》(**作者)1993年浙江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多媒体课件:
1、《老年糖尿病的防治》(**作者)卫生部电子影象出版社1999年已出版
2、《内分泌总论》(**作者)―浙大教务部立项已完成
3、《柯兴氏综合症》(**作者)―浙大教务部立项已完成
4、《库欣氏综合症》(**作者)―卫生部电子影象出版社2002年立项完成
5、《医学营养学》―电子影象教材(**作者)―浙江省教育厅项目已完成
6、《临床营养学》―电子影象教材(**作者)―浙大教务部完成
7、《糖尿病》自助型课件―美国中华医学营养基金会完成
8、《糖尿病》―浙江电子影象出版社-2003年出版
出版物编写
1.主编《医学营养学》协编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年2月出版2003年2月再版
2.主编《临床营养学》卫生部全国医学院校护理专业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年10月出版2002年第1版6次印刷
3.主编《临床医学》协编教材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年1月出版
4.副主编《慢性病预防与保健》四川科学出版社2001年1月出版
5.副主编《社区预防与保健》协编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年9月出版
6.主编《临床营养》卫生部全国医学院校护理专业专升本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年8月出版
7.主编《营养学》省卫生厅规划教材浙江省科技出版社2004年9月出版
8.主编《家庭烹饪营养》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年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