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厥(历史人物)简介简历(个人资料介绍)

韩厥(生卒年不详),姬姓,韩氏,名厥,谥号献。即韩献子,韩舆之子。春秋中期晋国卿大夫,始为赵氏家臣,后位列八卿之一,至晋悼公时,升任晋国执政,战国时期韩国的先祖。前573年11月,晋悼公重组四军八卿,晋悼公破格提拔铁面无私的韩厥为执政大夫兼中军元帅。韩厥迎来了人生事业的巅峰,成为了晋国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正卿,在政坛混迹近40年之久的韩厥印证赵盾昔日的预言。一生侍奉晋灵公、晋成公、晋景公、晋厉公、晋悼公五朝,优秀而又稳健的**家,公忠体国的贤臣,英勇善战的骁将。,赵氏家臣

韩氏本为晋国公族,出于曲沃一宗。史载曲沃桓叔生公子万,封于韩(即韩原,今陕西省韩城市),立韩氏,故称韩万,是为韩武子。韩万是曲沃代翼的坚决拥护者,其后世子孙也一如既往的支持曲沃系。韩万之孙韩简坚决维护献公**,没有加入桓庄之族的反政府集团。后晋献公纳士�J之谋,屠戮桓庄之族时,韩氏几乎没有受到波及。

剿灭自己的本家后,晋献公重组内阁,韩氏显赫。后献公薨,里克为*,至惠公即位,韩简又拥护惠公**。前645年,晋惠公与秦穆公在韩氏的封地展开了一场激战,史称“韩原之战”。惠公在战前咨询韩简:秦晋交兵鹿死谁手?韩简毫不客气:“晋军凶多吉少。”果然晋惠公被俘虏,成为后世所称作的晋国三耻之一。

总而言之,韩氏在晋武公、晋献公、晋惠公三朝都很得势,地位较高,且为曲沃**的积极追随者。

前636年,晋文公即位,大力提拔国中内主(一直帮助自己复国的国内眼线)。此时韩简已死,儿子韩舆又资历不足,在晋文公集团眼中,韩氏又是拥护惠公**的,存在隔阂。曾经辉煌的韩氏便在晋文公时代走向了低谷,更不幸的是韩舆早丧,儿子韩厥年幼,韩氏人丁单薄,家道中衰。

由于史料的匮乏,我们无从得知韩厥的幼年是如何度过的。应该可信的是晋文公、赵衰一行回国后,韩氏饱受压制,不久韩舆就在这段时间死去,抛下幼子韩厥,韩厥便被赵衰抚养,贵胄之后沦落成赵氏的家臣。

不幸的韩厥幸运的遇上了仁慈宽厚的赵衰,从河曲之战便已担任三军司马来看,韩氏在赵家的地位极高,就是赵衰将韩厥视若己出都不无可能。

初入政坛

在史料中能找到的韩厥**次上场就出手不凡。

前615年,秦康公因为在令狐之役中被赵盾欺*,要亲自率军攻打晋国,大权在握的赵盾也率领晋国的三军六卿悉数出征。这次晋军组合如下:

中军将 赵盾 中军佐 荀林父 上军将 �S缺 上军佐 臾骈 下军将 栾盾 下军佐 胥甲

这次晋国出兵可以看出赵盾的权势已笼罩住整个晋国。臾骈本是狐氏家臣,贾季被赵盾驱逐后,臾骈深受赵盾赏识,就这样一个没有像样**背景的小人物,如此微末之士,竟可以在赵盾的安排下直接担任上军佐,直接超越朝中世卿栾氏(栾盾)与胥氏(胥甲),可见这时候的赵家。同样,赵穿这样一个小角色,在河曲之战中横七竖八的捣*,却没有任何人可以制得住他,大家害怕的自然不是赵穿而是他的哥哥赵盾。

韩厥也不例外,他是赵衰非常欣赏的家臣,赵盾的眼光自然不比其父差。此次出征,赵盾提拔韩厥为三军司马,统管上中下三军的军法秩序,其地位仅次于六卿。这时刚刚参加工作的韩厥非常年轻,由韩厥最后告老时间是49年后的前566年来估测韩厥的出仕时间,此时的韩厥最多二十余岁,大约与赵同、赵括他们的年龄相差无几。如此年轻,又是惠公“余孽”之后,成为仅次于六卿的三军司马,没有赵盾绝不可能。

“新官上任一把火”,赵盾的御戎驾驶着赵盾的战车在军阵中*开,严重扰*了**的秩序。韩厥看见后,“来人!把驾车的给我砍了!”刀斧手立刻将肇事者逮捕,韩厥言出必行,真就把赵盾的亲信(主将的御戎多为亲信,且官衔高)给*了。诸将都在这议论:“韩厥这小子多半完了,赵盾早上才提拔他,他晚上就背叛了赵盾……”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韩厥*怕是难逃此劫了。

赵盾来了,非但没有去怪罪韩厥,反而对韩厥的执法公正大加赞赏:“刚才是我故意让他扰*军队秩序,看看你的反应。我放心了。小伙子,好好干吧,以后执政晋国的人,不是你还会是谁呢?”

韩厥公正廉明,执法不畏强权。韩厥与赵氏的关系非同一般,赵盾的亲信相信与韩厥的交往也不会差。总之,韩厥在历史上的**次亮相,就如此高调,他不仅是一位严格执法的司马,一位能力优异的战将,更是一位忠公正直的大臣,对于日后的晋国居功至伟。

三军司马 晋楚�之战

在赵盾权倾朝野的20年间,韩厥一直稳居三军司马一职,其执法刚正不阿,受到了赵盾、�S缺、荀林父、士会、�S克历任正卿的尊重,这样的人物担任晋国的军事法官再适合不过了。韩厥对晋国的贡献大家都是有目共睹。

前597年,正卿�S缺寿终,中军佐荀林父执政。晋国进行了人员的大面积调整以准备与楚庄王的决战,在这次六卿大夫如下:

中军将 荀林父 中军佐 先�b 中军大夫 赵括 赵婴齐 上军将 士会 上军佐 �S克 上军大夫 巩朔 韩穿 下军将 赵朔 下军佐 栾书 下军大夫 荀首 赵同

韩厥与荀林父、士会、�S克等贤臣一致,对晋国的内讧忧心忡忡,建议元帅荀林父退兵。后中军佐先�b擅自带兵过河,韩厥作为三军司马急忙向荀林父要求率全军紧追先�b,晋国全军陷入被动。

荀林父率全军渡河,成为了�之战中大败的起点。但是韩厥没有责任,作为一个司马,管理全军的秩序。当遇到先�b这样连中军元帅都敢不顾的混小子,韩厥自然是没有办法的。

他能够做的就是向元帅报告,先�b**。这一点他及时的做到了。

在这场晋国人的耻辱之战中,韩厥同晋国三军及其霸业一同沉默了……

齐晋�之战

晋楚争霸,楚庄王问鼎中原,晋国人则回到了汾河谷地,作深刻的反省自查。晋国霸业中衰,给了年轻的齐顷公注射了一针强心剂,他乐观的认为齐桓公的霸业又有希望了。

齐顷公在齐鲁大地上翻手为云覆手为雨,使得鲁国、卫国都不堪重负。齐顷公青年气盛,目空一切,前591年,晋国�S克、鲁国季孙行父、卫国孙良夫前往朝见齐顷公,齐顷公竟然戏弄三位外臣,尤其是晋国的�S克,回去后无时无刻不在思量着报仇。半年后,晋国的正卿士会告老,�S克执政,伐齐提上日程。

前589年,齐顷公再次向卫国、鲁国发动攻势,季孙行父与孙良夫向晋景公求救,经过了长达8年的修整,晋国已经回复了些许元气。�S克率领晋军800乘出师伐齐,大军横跨黄河扎营,这时候元帅�S克手下的一名将官违反法纪,韩厥依然是执法如山,下令将其问斩,�S克听说后,立刻前往想救下那名将官,结果来的时候韩厥已经行刑了,�S克只能叹息。这个时候�S克作为一个老道的**家,出面为韩厥分担压力,将这名将官的首级传示众人。

这只是�之战前的一个小插曲。15年过去了,执政从赵盾换成了�S克,韩厥仍然坚持严格执法,即便是执政大臣在军法面前也是唯韩厥是从。

升任卿士

�之战中,齐顷公不知天高地厚,心浮气躁,被晋军击败,便想逃跑。司马韩厥窥见此景,便奋不顾身的单车冲向齐顷公,齐顷公被韩厥追逐,连放几箭射死了韩厥的御戎与车右,韩厥依然不退缩,最终俘获了齐顷公的战车,将齐顷公一行全部俘虏。爱耍小聪明的齐顷公与车右逢丑父交换身份,才将韩厥忽悠,得以仓皇逃回临淄。

尽管没有捉住真的顷公,但仍然是大功一件,韩厥因为这次破齐,几俘齐侯使他跨越了职业生涯的最大鸿沟。

前588年,齐顷公来到晋国绛都朝见晋景公,席间,齐顷公盯着韩厥看……

韩厥:您还记得我?

顷公:当然,别看你把衣服换了。

韩厥:我在战斗中不怕牺牲,就是为了今天两国君主在这个殿堂上开怀畅饮啊!来,我敬您一杯!

在会盟中,齐顷公又耍起小孩子脾气,要尊晋景公为王,景公虽然婉言拒绝了,但心里的虚荣心着实满足了一番。

景公虽然没有称王,却决定要扩大晋国的军队编制,将原本的三军六卿扩编为六军十二卿,美其名曰奖励�之战中立下战功之臣。实际上是晋国卿族实力的膨胀,以及晋景公强烈的虚荣心。

景公设置六军十二卿如下:

中军将 �S克 中军佐 荀首 新中军将 韩厥 新中军佐 赵括 上军将 荀庚 上军佐 士燮 新上军将 士朔 新上军佐 韩穿 下军将 栾书 下军佐 赵同 新下军将 荀骓 新下军佐 赵旃

这套阵容是晋国历史上最庞大的卿士机构,在原先的六卿基础上再添三支新军,韩厥因为在作战中表现优异,被评选为新军六卿之首,算是进入了卿士行列,基本实现了质的跨越。之后韩厥勤勤恳恳,忧心为国,步步高升。

景公信臣 景公迁都

晋景公在位时期,晋国的卿族日益做大,已初现尾大不掉之时,晋景公前期霸业被楚国截取就是六卿相互倾轧的效果。随着晋景公**资历的增长,对强族的信赖大打折扣,尤其是朝中最显赫的赵氏。赵氏为嬴姓,属东夷殷商之族的后裔,在晋国诸姬君臣看来“非我族类”,本就存在民族隔阂。赵盾当政,压制姬姓,这一矛盾在其威焰下得以掩盖。赵盾死后,矛盾迅速*露。当赵朔死后,赵同、赵括当家,二人强梁霸道,使得嬴姓与姬姓的矛盾大大激化。栾书执政后,为了发展栾氏,栾书利用职务之便,打压政敌。韩厥始终如同世外高人,对权臣的专横不屑一顾。景公对从不参与卿族内讧的韩厥欣赏有加。

前585年春,晋景公号召群臣,决定迁都,远离这个已被赵氏势力盘根错节的绛城,新的都城安置在何处,引起了一次争论,多数臣僚提议迁都郇瑕氏(荀氏的封地,“郇”通“荀”),大家都在为灭亡赵氏做着物质准备。

韩厥当时任新中军主将,同时掌管宫中的事(且为仆大夫)。虽不参与世卿斗争,却洞察出诸姬大臣的意图,其醉翁之意不在酒,坚决反对迁都郇瑕氏。他对晋景公说道:土薄水浅,垃圾容易聚集而不好流散。那样,居民生活必定愁苦,生活愁苦则身体衰弱,很容易发生风湿脚肿的疾病。不如迁都到新田(在今山西省侯马市),那里土厚水深,居住不容易生病,还有汾、浍两条河水可以及时流散污染物。并且,那里的居民顺从国家政令教导,迁到那里,子孙十代都可以安享其利。那种认为郇瑕氏物产丰富的观点是不可取的,因为山、泽、林是国家的宝贵资源,如果国都过于富饶,人民生活就会变得骄佚。接近矿产,众多百姓就会纷纷设法开采获利,这样国家反而失去了专营权,朝廷财政就会紧张,晋国何以安定?

此时的韩厥依然念及赵氏的恩情,对迁都的分析也入木三分,深得晋景公赞赏,晋景公同意迁都新田。

栾书内阁

前587年,执政大夫�S克猝死,临终前提拔栾书为正卿,执掌朝政与中军,栾氏一夜*富,其后二荀(智庄子荀首与中行宣子荀庚)辅佐,与楚国又展开了新一轮对诸侯的争夺战争。

栾书初登执政,怀揣着复兴国家霸业的理想,对下属臣僚从善如流。为了巩固自�S克以来诸卿和睦的基础,栾书经常与朝中的贤良之士交流治国心得。这时栾书联合荀首、范燮、韩厥,四个势力代表齐聚一堂,形成一个新兴智囊团。栾书党于�S氏(�S�);荀首亲于中行氏(荀庚);范燮与士氏、巩氏(范氏是士氏的旁支)同宗,韩厥又与赵氏(赵同、赵括)肝胆相照。

作为一个成熟的**家,栾书的确具备着极强的把握全局的嗅觉与能力。其中拉拢韩厥一招,有着真知灼见。然而,赵同、赵括却没有韩厥这样的涵养,他们自以为不可一世,不仅仅无视栾书,就连韩厥的面子都不给。

前585年,楚国令尹子重攻打郑国。入冬后,栾书带领晋军救援郑国,在绕角与楚军相遇,子重一看对方来势汹汹,主动退却,晋军顺便进攻楚国另一个盟友蔡国。楚国公子申、公子成率领申、息两个县的楚军救蔡国,在桑隧抵御晋军。当时晋军内部发生了一次争论。

好战派赵同、赵括主张与敌人开战,并积极向栾书请战,栾书本打算同意。但荀首、范燮、韩厥三人反对,理由是:我们这次出兵是来救郑国的,楚军避开了我们,我们才进一步前来进攻蔡国,这叫做“迁戮”。这样得寸进尺不但疲惫,而且必然激怒楚国,即便是真刀真*地干一场,我们不一定就能获胜,我们以一国之力和楚国两个县作战,打赢了也胜之不武;一旦战败,反而丢脸!不如见好就收,回去算了。栾书一揣摩,觉得很有道理,下令班师。

前583年春,栾书率军进攻蔡国,进犯楚国本土,作战中俘虏了楚国大夫申骊。楚军撤退,晋国这次乘胜追击,进攻楚国的附庸沈国,俘获了沈国国君揖初。郑国军队也趁机攻打许国,围攻其都城东门,俘获颇多。当时晋国舆论认为,这次胜利是因为栾书在前年采纳了荀首、范燮、韩厥三人的良言。

自此,韩厥已成为晋国一位举足轻重的卿士,甚至其一言一行都影响着国策的制定、战争的攻防。

下宫之难

赵盾死后,赵氏家族迅速分裂。宗主赵朔审时度势,要与当权的栾氏、荀氏靠拢;赵盾的两个异母弟赵同、赵括却要坚持赵盾的**主张,拉拢先氏、�S氏,钳制栾氏、荀氏。

后先氏覆灭,赵氏缺少了一个重要的盟友。好在执政的�S克与赵氏关系很铁。前590年前后,�S克执政,赵朔位居中军佐。无奈年轻的赵朔实在是命薄,不久就英年早逝了,这对赵氏家族的前途蒙上了阴影。前588年,晋景公扩军,赵同、赵括、赵旃都进入卿士行列――家族的最后回光。

�S克死后,栾书执政,赵同赵括依然坚持对抗栾氏与荀氏,缺少了赵朔的赵家与当权派势同水火,危机四伏。

前587年,赵婴齐与赵朔的遗孀赵庄姬通奸东窗事发。赵同、赵括于第二年发配赵婴齐至齐国,已经被内*稀释的赵家外强中干。前583年,赵庄姬突然向哥哥晋景公诬告赵同、赵括将要谋反。栾书、�S�作伪证,晋景公号召诸卿出兵攻打赵氏于下宫,诸卿都想吃掉赵氏这一块肥肉,纷纷落井下石,惟独韩厥思念赵衰的养育之恩、赵盾的知遇之恩、怀念与赵同、赵括、赵穿等赵家人共度幼年,强顶住国君的压力,不惜与诸卿反目,坚持不出兵。这就是韩厥的做人原则――“饮水思源”。

力保赵孤

下宫之难,赵家遭到了毁灭性打击,所有大宗族人被屠*殆尽,数代以来沉积的雄厚家底玉石俱焚,其封地也被晋景公全部剥夺,交予姬姓公族羊舍氏统领。

目睹了**后的韩厥,再也无法低调下去了,向晋景公强谏:以赵衰的功勋、以赵盾的忠诚,在晋国竟然没有继承他们爵位的后人,今后为国家做好事的人谁不害怕?三代时期的贤明君王,他们的家族都能享受几百年天赐的俸禄和爵位,难道他们的后代中就没有邪恶的人?不是的,是他们依靠着先代的功德避免了*患。《周书》说:不敢欺负鳏夫寡妇。就是用这种方式来发扬道德啊!

晋景公沉默一会,认为确实愧对赵氏先辈,想想寡妇妹妹长期住在娘家,不成体统,好在赵庄姬还为赵朔留有一子――赵武。晋景公决定以赵武为赵氏继承人,续嬴姓之嗣,并将赵氏的封邑还于赵武。

赵武尚年幼,韩厥更是对赵武关怀备至,呵护有加。

为卿履历

前583年,赵氏灭族,荀首死去,晋景公又裁撤三支新军为一支,只剩四军八卿,位置如下:

中军将 栾书 中军佐 荀庚 上军将 士燮 上军佐 �S� 下军将 韩厥 下军佐 荀� 新军将 赵旃 新军佐 �S至

荀首的良子荀�首次出现在卿士行列,且与韩厥同领下军,二人同属于贤臣,成为了十几年后晋国复兴霸业的脊梁。

前577年,中军佐荀庚死去,儿子中行偃入八正。栾书与�S�的矛盾日益升级。

中军将 栾书 中军佐 士燮 上军将 �S� 上军佐 荀偃 下军将 韩厥 下军佐 荀� 新军将 �S�� 新军佐 �S至

栾书为拉拢中行氏,安排资历尚浅的中行偃佐上军,职位直接凌驾于韩厥之上。�S�毫不示弱,又安排自己叔父�S�呓�新军,形成三�S集团。而像韩厥、荀�这样的公正派既不招惹栾书,也不会去巴结�S�,地位难以得到提升。

前574年,中军佐士燮面临内*将至,心中绝望,忧愤而亡。八卿将佐以此向前提升,士燮的儿子士��继其父之位,为新军佐。时八卿如下:

中军将 栾书 中军佐 �S� 上军将 荀偃 上军佐 韩厥 下军将 荀� 下军佐 �S�� 新军将 �S至 新军佐 士��

由于鄢陵之战后,晋国的外部压力大减,大家都有着瓜分国内权益的冲动:首先,晋厉公宠幸奸逆,这些近侍大夫,都对卿士看红了眼,跃跃欲试;其次,士燮身亡,矛盾最大的栾书、�S�都在最权威的中军任职,矛盾凸显时没有任何缓冲;再者,三�S的权势到达了鼎盛,不可一世,晋厉公又想灭掉强族以巩固自己的统治。整个晋国高层的和谐都处在近乎崩溃的边缘,君权与卿权以及卿权之间的*腥斗争一触即发。

怒斥*臣

终于,*风雨来临了。晋厉公以胥童、长鱼娇为首讨伐三�S,三�S被*,�S氏凋零。胥童又将栾书、中行偃逮捕,晋厉公竟然释放栾、荀二人,并命其官复原职。晋厉公大赏近侍,以胥童等人为卿。后厉公游匠丽氏,栾书、中行偃发动**,将厉公囚禁。

栾、荀二人深*遭到世人唾骂,想向天下人证明是“厉公不仁,所以栾某不义”,就派人向韩厥与士��传话:大家一起把国君给弑了。这个栾书确实是阴险,自己干出弑君的勾当,骑虎难下还要拖别人下水。士��初涉政坛,动作不便过大,只是婉言拒绝。韩厥出于忠臣的良知,将栾书一行的罪恶行径毫不隐晦的说出来:“靠*死国君来树立权威,这种事情我可做不出来。把权威凌驾在国君头上是不仁,事情万一失败了,就是不明智;即使得手,享受一利也必然要承担一害的,这种事情不能干。从前我被赵家抚养,赵庄姬陷害赵家,我都能顶住不出兵。俗话说:*头老牛没人敢做主,何况你们要*害国君呢?你们不能侍奉国君是你们的事,找我做什么呢?”这一番话将栾、荀二人的罪恶之举批击得体无完肤,年轻气盛的中行偃甚至愤怒到要讨伐韩氏,幸亏栾书及时制止。

悼公拔擢

尽管韩厥反对,但反对无效。栾书、中行偃最终弑君,并拥立公孙周为君,是为晋悼公。

晋悼公上台后,就要撤除原厉公时代的诸多弊政,将晋厉公所任用的诸多近侍大夫一网打尽,表现出不与奸党同流合污的决心。

晋悼公早已立下鸿鹄大志,就是要匡扶晋国霸业。要建立盖世功业,就必须有一套完全归自己统御且办事能力强、效率高的干部集团。像栾书这种才能出类拔萃却又习惯在朝中拉帮结派的阴险政客,晋悼公是肯定不愿意当他的君主。相反一心为国,又资历丰富的韩厥成为悼公**的**。果然,短短几个月,栾书就消失了,是死是活都不知道。

从三�S被害,经厉公被弑,到悼公坐朝,栾书蒸发,长达近一年的晋国人自编自导自演的故事剧结束了。

前573年11月,晋悼公重组四军八卿,晋悼公破格提拔铁面无私的韩厥为执政大夫兼中军元帅。时晋八卿如下:

中军将 韩厥 中军佐 荀偃 上军将 荀� 上军佐 士�� 下军将 栾�d 下军佐 士鲂 新军将 魏颉 新军佐 赵武

韩厥迎来了人生事业的巅峰,成为了晋国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正卿,在政坛混迹近40年之久的韩厥印证赵盾昔日的预言――“他日执晋政者,必此人也!”韩氏家族也因为韩厥的这次飞跃而再度升华。

晋悼公即位后,已年入黄昏的韩厥为报答悼公的知遇之恩,拼尽全力为晋国的复兴做着最后的冲刺。

文献记载

据《国语·晋语》记载,晋灵公时期,赵盾推荐韩厥任司马之职,执掌军中刑律。秦晋河曲之役,赵盾为中军元帅,他派出办事的人驾着他的战车横冲直撞,扰*行军序列,韩厥当即将驾车的人逮捕,依法处以**。别人都为韩厥担心,对他这样不徇私情、不畏强权的做法感到不理解,以为这样只会触怒元帅,对自己不利。反而是赵盾庆幸自己推荐了一位十分称职的**,还向其他将领夸耀自己的荐举之功。

韩厥担任司马一职的时间很长,一直以执法无私著称。齐晋鞍之战时,郄克为中军元帅。韩厥在军中即将桉律斩人,郄克知道后即刻驱车赶去,想说情救下。等他赶到,为时已晚,**执行完毕。郄克不但不能怪罪韩厥,还下令把*体示众。于此可见,郸厥的执法是无可指责的,即便是他的上司也暗自折服。以后韩厥任新中军主将,兼仆大夫;又为下军主将。晋厉公八年(前573年),任中军元帅,执掌晋国国政。韩厥的**主张,是素朴的民本思想。在晋景公谋划迁都时,韩厥献策,主要就是从人民生活方面考虑。许多人建议,从故绛(今山西翼城县东南)迁到郇(今运城解池西北)、瑕(今解池南)之地,那里土地肥沃,盛产食盐,“国利君乐”。韩厥认为,郇,瑕之地“土薄水浅”,地下水位高,太潮湿,容易生风湿病,引起人民愁怨,应该迁到新田(今山西侯马),那里“土厚水深”,利于居住,人民可以安居乐业,服从政令,是十世之利。

后来晋国迁都干新田,即是采纳了韩厥的建议。在战争的战略问题上,韩厥也是这种人民本位的思想。晋厉公五年(前576年),楚国侵伐郑、卫两国,当时晋国执政栾书打算出兵伐楚,韩厥不同意。他认为,楚国要是经常驱使人民从事侵略战争,人民必然会反对。失去人民的支持,怎么能进行战争?所以,应该先让楚军横行一时,等待它失尽民心,那时就不堪一击了。这样的观点,在当时很有进步意义,后来成为新兴贵族争夺诸侯公室**权力的有力思想武器。韩厥从政期间,诸侯争霸是时代的典型特征,他自己的活动都从属于晋国称霸的目标。但是,即便是在这个时期,晋国内部各大家族之间争权夺利的矛盾和斗争已很激烈。

而韩厥在这种内部斗争中,一直保持着一种超然的姿态。晋景公十七年(前583年),栾氏、邯氏协助景公攻灭赵氏。韩厥虽然与赵氏渊源甚深,但没有起兵发难,只是事后在保全赵氏后裔上起了作用。晋厉公七年(前574年),栾书与荀偃迫于情势,骤起发难,*胥童,废厉公。他们曾请韩厥参与其事,韩厥断然拒绝。这两次大家族之间的斗争都与国君有牵连,所以韩厥说:“弑君以求威,非吾所能为也。”实际上是不愿意参与家族之间的争权夺利。正是由于他这种超然的态度,使得韩氏家族得以保全壮大,成为后来“政在私门”时的六卿之一,三家分晋后的韩氏诸侯。晋悼公七年(前566年),韩厥告老致仕,退出政坛,其子韩起(韩宣子)继位为卿。此后韩氏在晋国的显赫地位始终没有衰落。

后世子孙

前566年,韩厥深感荀�的雄才大略,宣布告老,便不再过问朝政。其长子韩无忌(韩穆子)当立为卿,韩无忌自称有疾,便将卿位让予其弟韩起。晋悼公重组内阁,时六卿将佐如下:

中军将 荀� 中军佐 士�� 上军将 荀偃 上军佐 韩起 下军将 栾�d 下军佐 士鲂 新军将 赵武 新军佐 魏绛

韩起未有任何光辉建树,却高居上军佐一职,亦是韩厥之功,晋悼公感于韩无忌让贤之贤,授命韩无忌为首席公族大夫。韩氏的地位自此显赫。

前560年,经晋悼公默许,韩起谦让,赵武跃居为上军将,位居韩起之上。

前548年,士��崩逝,赵武执政,韩起为副,共同维护晋国乃至天下和平。若韩厥尚在,视二子(赵武、韩起。赵武,韩厥视如己出)皆成大器,也当老怀为安了。

前541年,赵武仙逝,韩起执政。韩起利用手中职权,超拔赵武之子赵成为中军佐。韩氏、赵氏共创大业。韩起执政27年,始终以国家稳定、诸侯和睦为己任。韩起用职务之便,权分晋国,令韩氏的势力大大提升,与范氏一并成为晋国的最强的世卿大族。吴鄢陵季子、晋叔向皆预测:晋国之政必归于韩、赵、魏三家。

前525年,赵成早亡,其子赵鞅继立,韩、赵联盟后继有人。

前514年,韩起寿终正寝,其孙韩不信(韩简子)继之,年轻的赵鞅扛起了韩赵联盟的大旗。

前497年,赵鞅与范氏、中行氏相攻,韩不信与魏侈共为赵氏请,晋定公赦赵鞅之罪。

前493年,赵鞅执政,赵氏、韩氏、魏氏三家共压智氏。

前455年,荀瑶劫持韩虎、魏驹攻伐赵无恤,三家兵围晋阳两年有余而不下,韩氏、魏氏合谋赵氏反攻智氏,荀瑶战死。三家灭智。

前425年,韩康子韩虎逝世,其子韩启章立,时三晋强盛,晋侯反朝于三家。同年,赵无恤卒,魏斯继之为执政。

前413年,魏斯领三晋攻伐天下,拓地千里。

前403年,周威烈王册封魏斯、韩虔、赵籍为诸侯,三家分晋,韩氏化家为国,史称韩国。

原文链接:,转发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