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思聪简介简历(个人资料介绍)

马思聪是中国**代小提琴音乐作曲家与演奏家,在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占有重要地位。1945年抗战胜利后,先后担任台湾交响乐团指挥、广州艺术音乐系主任、上海中华音乐学校校长、香港中华音乐院院长等。1950年后任**音乐学院首任院长,并兼任中国音乐家协会副**,《音乐创作》主编等职。,马思聪是中国 **代小提琴音乐作曲家与演奏家,在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我国**首真正走上国际舞台,及我国**首被外国小提琴**演奏的小提琴独奏曲,分别是马思聪作曲的《思乡曲》和《**回旋曲》。 马思聪的《思乡曲》是中国小提琴**首堪称世界精品的杰作,能与其媲美的是尔后大家熟知的《梁祝小提琴协奏曲》。 伟大的音乐家马思聪,1987年5月20日在美国费城与世长辞,终年76岁。2007年的深秋,马思聪先生的骨灰也将归来。苍穹碧海,黄钟大吕,群英聚会,天人合一。我们无比殷切地等待着这个阳光遍地的日子…… 马思聪 - 基本资料

姓名:马思聪 籍贯: 广东海丰人 职业:中国小提琴家、作曲家 生卒:(1912~1987) 马思聪 - 概述

1912年5月7日出生,早年(12岁)即赴法国学习小提琴,先后入南锡音乐院、巴黎音乐学院学习。后又从师著名小提琴家奥别多尔菲学习小提琴,从师作曲家毕能蓬教授学习作曲。 1931年回国后主要在广州、香港、上海、南京、北平等地从事演出;同时,又先后在广州音乐院、**大学教育学院音乐系任教。 1937年抗日战争*发后,多年转辗于华南、西南各地坚持从事频繁的演出,并先后任中山大学教授、中华交响乐团指挥、贵阳艺术馆倌长等职。 1945年抗战胜利后,先后担任台湾交响乐团指挥、广州艺术音乐系主任、上海中华音乐学校校长、香港中华音乐院院长等。 1950年后任**音乐学院首任院长,并兼任中国音乐家协会副**,《音乐创作》主编等职。

因文革迫害,1966年后长期旅居美国。1987年5月,因肝病病逝于美国费城。作为一位作曲家,马思聪在长达半个多世纪内,涉及小提琴音乐、交响音乐、协奏曲、大合唱、室内乐、钢琴音乐、歌剧、舞剧、艺术歌曲、群众歌曲多个领域。以他的小提琴作品在中国近代音史上影响最突出。

马思聪 - 马思聪语录

我是音乐家。我珍惜恬静、和平的生活,需要适宜工作的环境。况且我作为一个中国人,非常热爱和尊敬自己的祖国和人民。当然,我个人所遭受的一切不幸和中国当前发生的悲剧比起来,全是微不足道的……如果说我的行为在某种意义上有什么越轨的地方的话,那就是我从中国逃跑了……

―――1967年,马思聪在纽约公发表题为《我为什么离开中国》的讲话。

马思聪 - 马思聪年谱

1912  5月7日农历壬子年三月二十一日)生于广东省海丰县。 1923 随大哥马思齐去法国巴黎并开始学小提琴。 1925   考入法国南锡音乐院,学习小提琴及钢琴。 1927   考入巴黎国立音乐院提琴班,成为该院**个中国学生。 1929   回国探亲,在上海、广州、香港、台北举行音乐会,被誉为“神童”。写了钢琴伴奏的独唱曲《古词七首》。 1930   重返巴黎,改学作曲,师从作曲家毕能蓬教授。 1931   回国。在欧阳予倩创办的广东戏剧研究所任乐队指挥。后参加创办“私立广州音乐学院”,出任院长。写出《C小调弦乐四重奏》作品2号。 1932   与他的学生王慕理结婚。

1933   任南京**大学艺术系讲师。写出《降B大调钢琴弦乐三重奏》作品3号。 1934   写出《G大调**小提琴钢琴奏鸣曲》作品4号。 1935   写出《摇篮曲》作品5号。 1936   到北京。写出《f小调第二小提琴钢琴奏鸣曲》作品6号。 1937   辞去**大学讲师之职,受聘为中山大学教授,前往广州。写出《**回旋曲》、《永生》和《内蒙组曲》(史诗)、《思乡曲》、《塞外舞曲》)作品9号。其中《思乡曲》成为他的代表作。当年抗战全面*发,谱写了许多抗战歌曲。 1938   逃难香港。写出《F大调弦乐四重奏》作品10号。 1939   抵昆明。去澄江在中山大学任教。写出《降B小调钢琴奏鸣曲》作品 11号。 1940   辞去中山大学教授职,到重庆。曾任励志社交响乐团指挥和中华交响乐团指挥。 1941   再赴香港。以教小提琴为生。写出《降E大调**交响乐》作品12号。年末香港沦陷,逃回故乡海丰。 1942   去广东曲江。再度在中山大学任教,写出《**音诗》作品14号。 1943   随中山大学迁往广东坪石县。写《雨后集》歌曲六首。 1944   日军发动湘桂战争。马偕妻女颠沛流离,经梧州、柳州、桂林、贵阳后到昆明。沿途举行音乐会。在昆明举行的音乐会盛况空前。写出《牧歌》、《秋收舞曲》等。 1945   赴重庆,举办三场音乐会。后赴成都。抗战胜利后赴贵阳,曾任贵阳艺术馆馆长。与端木蕻良合作写《民主大合唱》作品19号。 1946   抵上海。当选上海音乐协会理事长。     6月赴台湾。任台北交响乐团指挥。     10月回上海。年底赴广州,任广东省立艺术专科学校音乐科主任,同时任中山大学师范学院教授。此期间与周恩来、乔冠华有较多交往。写《民歌新唱》**辑。 1947   投身蒋管区民主运动,与金帆合作写出《祖国大合唱》。常赴香港,兼任地下党创办的香港“中华音乐学院”院长。 1948   美驻华大使司徒雷登亲自前往广州,邀其赴美任教,遭马思聪拒绝。     与金帆合作写《春天大合唱》作品22号。     年底赴香港,在乔冠华、李凌、赵枫等地下党员帮助下准备北上。 1949   4月,与金仲华,萨空了、欧阳予倩等一百多位爱国人士 一起离香港北上,到达北平。马思聪任华北文工团副团长。     5月,当选为中华全国民主青年联合会委员。     7月,出席全国**次文代会。     7月23日,中华全国音乐工作者协会成立,马当选为副**。     9月,出席全国政协**届会议。     11月,出访苏联,任中苏友协总会理事。 1950   **音乐学院在天津成立,任院长。写出《第二回旋曲》和三个舞曲,即《鼓舞》、《杯舞》、《巾舞》。 1951   作为新中国音乐代表团团长,赴捷克参加“布拉格之春”国际音乐节。     写《民歌新唱》第二辑及《粤曲三首》(钢琴)。 1952   写《山歌・跳元宵・春天舞曲》作品 28号、《跳龙灯・慢诉》作品29号、《抒情曲》作品30号。 1953   任赴朝慰问文艺工作团**总分团副团长,赴朝慰问。     受命于周恩来,为郭沫若的话剧《屈原》中《雷电颂》配乐。并出书二本,即《视唱练习》、《跳元宵》。 1954   写出他五十年代重要作品:管弦乐《山林之歌人》、《新疆狂想曲》。另外,还写了《山歌》、《抒情曲》、《春天舞曲》。 1955   写《花儿集》作品34号和《民歌三重唱》作品35号。 1956   访波兰。任第九届国际肖邦钢琴比赛评委。     写《淮河大合唱》、《钢琴小鸣奏曲》(一、二、三)、《钢琴小鸣奏曲》(四、五、六)、《钢琴小鸣奏曲》(七、八)、《钢琴小曲》和《管乐五重奏》。 1957   11月,赴苏出席十月革命四十周年庆典。 1958   3月,第三次访苏联,任柴可夫斯基钢琴小提琴比赛评委会副**。     写《大提琴奏鸣曲》作品42号、《大红花》作品43号。 1959   写舞剧《菊花石》作品44号。 1962   创作《第二交响乐》,这是他六十年代重要作品。 1963   写《亚非拉人民反帝进行曲》。 1964   写《焦裕禄悼歌》。 1966   受“文化大革命”冲击,被批斗,关进“牛棚”。 1967   出走香港,后抵美国,住马里兰州。 1968   3月,赴台湾举办了音乐会,并赴菲律宾、印尼举办音乐会。 1969   全家迁费城,写独唱曲《李白六首》、《唐诗八首》。 1971   动手写芭蕾舞剧《晚霞》,同时还写了《小提琴**曲》。《阿美山歌》、《钢琴协奏曲》等。 1978   完成芭蕾舞剧《晚霞》全部谱曲工作。 1981   10月,马思聪的芭蕾舞剧《龙宫奇缘》(晚霞)在台湾首演,马思聪赴台参加仪式。 1982   着手歌剧《热碧亚》的准备工作。写出《新疆狂想曲》。 1984   11月,**音乐学院院长吴祖强在访美之际,前往费城看望马思聪。     12月,**音乐学院党委作出《对马思聪“叛国投敌”案的**结论意见》。 1985   1月,文化部发出《为**音乐学院前院长马思聪先生彻底**的通知》。     5月,完成《热碧亚》初稿。     12月 30日,公安部作出《关于对**音乐学院党委为马思聪“叛国投敌”案**的意见》。 1987   写完最后一部作品――歌剧《热碧亚》。     5月20日,病逝美国费城。 马思聪 - 骨灰返乡 塑像揭幕

2007年12月14日,马思聪异国辞世20年后骨灰归葬广州,同日《马思聪全集》在广州艺博院举行首发式。

当代中国乐坛,我们拥有四位伟大的音乐家,除却贺绿汀,铮铮铁骨,历经战争洗礼和十年浩劫,1999年4月27日,在祖国怀抱安然闭合上自己的眼睛,终年96岁,其他三位却都逝世在异国。其中,最年轻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作曲者聂耳,1939年7月17日23岁时长眠于日本海滩。横空出世、气势磅礴的《黄河大合唱》的曲作者冼星海,1945年10月30日40岁时逝世在苏联。马思聪,1987年5月20日在美国费城与世长辞,终年76岁。 如今,聂耳陵墓在云南,冼星海的骨灰葬于广州的星海苑。2007年的深秋,马思聪先生的骨灰也将归来。苍穹碧海,黄钟大吕,群英聚会,天人合一。我们无比殷切地等待着这个阳光遍地的日子。

12月14日,由广州市委宣处部、广州市文化局、**音乐学院主办的纪念马思聪系列活动《马思聪全集》首发仪式、马思聪塑像揭幕仪式在广州麓湖公园聚芳园举行。图为社会各界人士在缅怀马思聪先生。中新社发刘卫勇摄

马思聪 - 职业生涯

生于1912年5月7日,1987年5月20日卒于美国费城。1923年随兄去法国学习小提琴,并就读于巴黎音乐学院。1929年回国,在上海、南京、广州等地举行独奏音乐会。1930年再次赴法,随毕能蓬学作曲。次年回国,先后在广州、南京、上海从事音乐教育、演奏及创作活动。抗日战争开始后,他辗转于西南各地,受到新音乐运动的影响,作品中表现了爱国主义思想。他注意提琴作品的民族化,努力汲取民间音调,如小提琴独奏《**回旋曲》(1937)、《内蒙组曲》(1937)、《**音诗》(1942)、《牧歌》(1944)和《小提琴协奏曲》(1944),管弦乐《**交响曲》(1941),以及男中音独唱曲《永生》(1937)和《20首抗战歌曲》等,其中不少作品的音乐主题采用民歌素材,具有一定的民族风格1946年他指挥台湾省交响乐团,并在台北、台中、台南等地举行独奏会。1947~1948年先后在广州和香港教学。在此期间,由于受到民主运动和解放战争胜利的鼓舞,先后创作了3部歌颂祖国、向往光明的大合唱,即:《民主大合唱》(1946)、《祖国大合唱》(1947)和《春天大合唱》(1948)。1949年,马思聪离开香港赴解放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音乐学院院长和中国音乐家协会副**。除担任教学和演出外,主要从事创作。截至1966年11月,其主要作品有:话剧《屈原》配乐(1953);管弦乐《山林之歌》(1954)和《第二交响曲》(1960);大型声乐曲《淮河大合唱》(1956);以及一些民歌改编曲、室内乐和小提琴独奏曲等。 马思聪是中国最早的小提琴家之一,他的演奏和作品,对中国小提琴事业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他的其他管弦乐作品,在民族风格和西欧作曲技巧的结合上,作过有益的探索,有一定的贡献。 自1967年起,马思聪在国外从事音乐创作、教学和演出。

马思聪 - 作品

马思聪是中国重要的作曲家,他的创作,包罗交响乐、小提琴独奏曲、小提琴协奏曲、钢琴奏鸣曲等,其中以《思乡曲》、《摇蓝曲》、《**音诗》、《塞外舞曲》为代表作。

小提琴独奏 钢琴伴奏 《牧歌》 《思乡曲》 《摇蓝曲》 《跳龙灯》 《新疆狂想曲》 《塞外舞曲》 《**音诗》 《山歌》 《抒情曲》 《慢诉》 《春天舞曲》 《秋收舞曲》 《跳元宵》 《史诗》 《第二回旋曲》 《小提琴**曲》 小提琴协奏曲 《双小提琴协奏曲》 《F大调小提琴协奏曲》 芭蕾舞剧 《晚霞》 《龙宫奇缘》 歌剧 《热碧亚》 钢琴 《降D小调钢琴奏鸣曲》 《钢琴五重奏》 《第四小奏鸣曲》 钢琴独奏 《花儿集》 《鼓舞》 《巾舞》 《钢琴协奏曲》 管弦乐 《**交响曲》 《第二交响曲》 《山林之歌》 《塞外舞曲》 管弦乐 《**弦乐四重奏》 《龙宫奇缘》四幕舞剧 管弦乐 《亚非拉人民反帝进行曲》 合唱 《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 郭沫若词 马思聪曲 《春天大合唱》 独唱曲 《李白六首》 《唐诗八首》 其他 《阿美山歌》 马思聪 - 著述 《居高声自远》 马思聪著 马思聪 - 马思聪歌曲选

独唱歌曲: 思乡曲(一)…………………马思聪作词编曲 思乡曲(二)…………………马思聪作词编曲 自由的号声…………………金帆词 马思聪曲 黄花岗纪念歌……………钟天心词 马思聪曲 武装保卫华南……………欧阳山词 马思聪曲 中国少年儿童队队歌……郭沫若词 马思聪曲 让我们………………………金帆词 马思聪曲 战士们!冲锋啊!………顾仲彝词 马思聪曲 中国的战士………………顾仲彝词 马思聪曲 用战争回答战争……………佚名词 马思聪曲 献金运动歌………………梁零孙词 马思聪曲 游击队歌……………………先锋词 马思聪曲 中华的子孙…………………零零词 马思聪曲 你是我的生命线…………陈祖胎词 马思聪曲 雨后………………………郭沫若词 马思聪曲 海上………………………郭沫若词 马思聪曲 菜子花儿黄………………青海民歌 马思聪编曲 人民的中国…………………克锋词 马思聪曲 乡 思……………………王健填词 马思聪曲 大海,我爱你………………杨兆民词 马思聪曲 祖国颂………………………王巍词 马思聪曲 战斗在祖国的海疆…………程冲词马 思聪曲 热碧亚之歌(一)…………马瑞雪词 马思聪曲热碧亚之歌(二)………马瑞雪词 马思聪曲 热碧亚之歌(三)…………马瑞雪词 马思聪曲 礼魂之歌(话剧《屈原》插曲之一)………………………………………………郭沫若词 马思聪曲 钓者之歌(话剧《屈原》插曲之一)………………………………………………郭沫若词 马思聪曲 乌云散后(中日友谊之歌)…………………………………………………………郭沫若词 马思聪曲 合唱歌曲: 你睡啦,人民的歌手(星海纪念歌)………………………………………………岳庄词 马思聪曲 快乐的春天(《春天大合唱》之五)………………………………………………金帆词 马思聪曲 美丽的祖国(《祖国大合唱》之一)………………………………………………金帆词 马思聪曲 山歌(《淮河大合唱》之三)…………………………………………………………金帆词 马思聪曲 海鸥(《航海大合唱》之一)…………………………………………………………陈湘词 马思聪曲 农村的感伤(《民主大合唱》之三)…………………………………………端木蕻良词 马思聪曲 月亮(《亚美山歌》组曲之二)……………………………………………………………… 马思聪曲 我们的歌声飞向华沙………佟志贤词 马思聪曲 春 水………………………乔羽词 马思聪曲 战歌………………………梁宗岱词 马思聪曲 儿童节歌……………………宋军词 马思聪曲 农夫的苦恼………………孟根根词 马思聪曲 走向天安门………………贺敬之词 马思聪曲 家 乡……………………马瑞雪词 马思聪曲 十月礼赞……………………放平词 马思聪曲 注:此歌谱由邓惠珍提供。

马思聪 - 代表作品介绍

《思乡曲》和《**回旋曲》都创作于1937年,它们也都是采用民歌的曲调素材写成的。 我们中国民族众多,是个民歌大国。无论汉、满、蒙、回、藏,和其他民族,都有着数量多和音乐素材丰富的民歌。写作这两首乐曲,就是用内蒙古民歌的素材。 《思乡曲》原先是马思聪写的大型管弦乐曲《绥远组曲》中的第二乐章。《绥远组曲》又称《内蒙组曲》,这是因为“绥远”是旧地名,后来它被划入内蒙古的缘故。但现在的音乐出版物上又把此曲称作《绥远组曲》,所以我也跟从此说。马思聪有多量作品采用内蒙古民歌作为创作素材,我想这不但是内蒙古民歌大多具有豪放、朴实、深沉兼具的特征,同时还和它们的曲调舒缓可歌,又能适应各种心情的可塑性有关。 《绥远组曲》中的三个乐章分别叫做《史诗》、《思乡曲》、《塞外舞曲》。由于马思聪的管弦乐作品非常小提琴化,它们都可以用小提琴独奏钢琴伴奏这样的形式来演奏。这三个乐章中,尤其以第二乐章最为优美感人。当年前苏联的交响乐队在介绍中国的作品时,就专门演奏它。所以,把它称为“**首真正走上国际舞台”的中国管弦乐和小提琴曲(另外我国的**支走上国际舞台的钢琴曲,那就是贺绿汀的《牧童短笛》了)。由于用小提琴来独奏的《思乡曲》特别受欢迎,所以时至今日,这个曲子(还包括后边那个《塞外舞曲》)也就变成几乎只用小提琴独奏了。人所共知,《思乡曲》的主题,用的是一支只有短短八小节的民歌:《城墙上跑马》。北方内地原先比较贫穷的地方,其土城墙都是窄而不宽。在上面跑马,只能往前,不能掉转马头而回来,这是曲意,它的确道出了深藏在去国怀乡而无法归来的游子心中的凄楚感受。质朴的民歌,其曲调本质上就是非常优美的。作者对它毫不作修饰,只是让小提琴把它在中低音区演奏出来,然而就在后面,作者顺着这个朴实的主题,写出了好几个风格上非常统一的发展主题,使得这种思乡情绪不断提升和发展,终于在小提琴奏出激动的双音乐句时,到达高峰。这样,最后由小提琴在高音区再次奏出这个民歌主题,用宁静、延绵的音乐声,演述出游子的乡愁,随着从低往高的一连串上行平行四度,作者把这种解不了的乡愁凝结在逐渐逝去的极高音的泛音上了。游子回来了没有?- 没有。他再也回不来了。

《**回旋曲》写作上是标准的回旋曲式。是我国小提琴曲中写得最工整的一首,由此也可以看出作者认真的创作风格。主题是来自一首粗放而富有豪情的内蒙古民歌《情别》,有着很有特征的切分节奏。经过作者的仔细处理,再度创作,加上多个副主题和歌唱性的慢速对比主题,使它最终成为一首快速的充满**的优秀作品。我个人认为,它虽是一首非标题音乐,但是其音乐形象是明确的,它很好地体现出了我们民族的力量和自信。同时,在当时那个演奏环境下,在一定程度上它也是一首炫技曲。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前苏联小提琴**大卫・奥依斯特拉赫来华访问演出时,就特意选择了演奏此曲!所以,它是**首被外国小提琴**演奏的我国小提琴独奏曲。

马思聪 - 亲人追忆

收到“**”信才知背负“叛国”名

堂侄女、马思聪研究会副会长马之庸谈马思聪骨灰回国**

“现在他的心愿终于实现了。”昨晚,马先生的堂侄女、马思聪研究会的副会长马之庸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回国一直是马思聪的心愿,此次,年逾60的马如龙专门从美国护送父亲马思聪的骨灰回国,并将归葬于白云山麓,“这样可以让他与祖国的山水更加亲近。”为乡民办小提琴独奏会

马之庸是马思聪的堂侄女,定居广州。这位70岁高龄的老人的客厅摆着一张马思聪拉小提琴的照片,她翻出马思聪先生各个时期的照片向我们逐一介绍:“这是他上世纪60年代在广州的照片、这是他们夫妇在美国的照片……”

马之庸说,马思聪在国内时一直致力于普及小提琴,提倡西洋乐器可以演奏出民族化的东西,为此,他不仅在大城市演出,还踏遍了新会、汕尾等广东小城。抗战时期香港沦陷时,马思聪带着夫人和学生回到家乡海丰,当时年仅8岁的马之庸经常可以听到马思聪应当地乡民要求而上演的“小提琴独奏会”。“他一直都坚持,通过民众检验的音乐才是好音乐。”

几十亲戚遭牵连入狱  尽管马思聪一直都有回国的心愿,但上世纪80年代末的几次邀请都没有促成他回国。“当时主要是考虑到国内还不够稳定,而且他的身体也不太好,所以就一直搁置了。”马之庸说,“文革”期间的经历给马思聪带来巨大的创伤和阴影。  “文革”期间,马思聪不堪忍受折磨,在亲戚帮助下于1967年从香港奔赴美国。马思聪离国后,亲戚中几十人被牵连入狱,在上海生活的马思聪的二哥跳楼身亡。岳母、侄女和厨师相继被迫害致死。此事波及面之广,令马之庸至今谈起仍然愤慨。  “他走了后,兄弟姐妹都被隔离审查了。夫人王慕理一家更惨,哥哥弟弟都被抓去坐牢……”马之庸当年30多岁,在广播电台工作,不知情的她也遭到隔离审查,被调到麻袋场工作,直到1979年才调回原单位。而在那十多年间,她及国内的亲戚都和马思聪失去了联系,直到电视上播出马思聪获**的新闻。  马之庸说,马思聪获得**后,国内当时的音协**和**写信向他道贺,他在回信时说“我是收到信才知道自己有投敌叛国的罪名”,他在信中表示庆幸大家都还健在,并表示自己“适当的时候会回国”。1985年年初二,马思聪会见自己获得**后、**个前去采访他的中国大陆记者时,万分感慨地说:苏武牧羊19年啊!可是,马思聪等待的回国“适当时候”并没有“出现”。1987年3月,马思聪感冒住院,转为肺炎并引发心脏病。5月20日,手术失败,在美国费城宾州医院的手术床上,中国一代音乐巨子马思聪,与世长辞。终年76岁。

侄女追忆 回国太心切魂断手术台

‘叛国投敌’罪名** 重病思聪“归心似箭”

“文革中他被迫去了美国后,因为写了《我为什么离开中国》一书,被定下‘叛国投敌’罪名。不过他看得开,没有怨天尤人,亦无记恨,因为他根本没时间去多想,他一直在乐此不疲地创作着……”昨晚9时,一直在忙于14日马思聪各项纪念活动的马思聪研究会副会长、马思聪侄女马之庸,抽空接受了本报记者专访。一谈起叔叔,马之庸充满了追思与崇敬。

“他是很讲义气的人”

众所周知,在文革那段非常岁月里,“右派分子”被视为“*瘤”,很多人为求自保都对之“退避三舍”。但是马思聪却从不怕和“右派”交朋友。马之庸回忆:当年马先生的第6妹夫马国亮被打成“右派”,躲在家里一直不出门。“马思聪似乎没有‘那根筋’,他经常到马国亮家里,热情洋溢地想和他一起创作协奏曲,马国亮哪有那个**啊,每次都对他说:‘你回去吧,不要和我一起了,我现在是右派啊’,马思聪总大声地回一句:‘右派又怎么了!’又继续畅谈他的创作。”

中国交响乐团首席演奏家向泽湃,是跟随马思聪16年的入室**。马之庸说:“文革中,向泽湃的父亲也戴上了‘右派’的帽子。身为‘右派’之子后,向泽湃就再也没去学校上课了。有一天,马思聪忍不住,亲自去他家里找他――‘你爸是右派又有什么关系?我一样教你!’发了一顿火后硬把向拉回学校……”

幽默风趣童心未泯

马之庸说,“叔叔不善言辞,平时话不多,不过很幽默。”她给记者讲起了一个故事。马思聪被**后,时任**音乐学院的**给他打电话,告诉他这大喜事――罪名“叛国投敌”撤销!听到这,已是古稀之年的马思聪欣喜之余哈哈大笑,对子女们说:“真没想到我还得了个‘叛国投敌’这么了不起的称号,可惜,现在都没了我才知道啊。”

“他不仅幽默风趣、乐观豁达,而且始终保持着一颗童心。”马之庸笑言,步入老年后的马思聪很少照镜子了,女儿问他为什么,他睁大眼睛很严肃地说,“敢照?一照镜子就觉得自己老了很多!我不要这样……”

冒险手术魂断医院

在马之庸的记忆里,马思聪一生都眷恋着祖国。1966年“不得已离开”后,他对故国家园的思念未曾停止过,并将这些情愫寄寓在自己的作品中。在那首著名的“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中,马思聪将自己有家难归的悲凉心情,借用古诗名句演绎得分外真切。

1984年,国家公开为马思聪的所谓“叛国投敌”案**。1985年的春节,当**的消息传到大洋彼岸的美国时,马思聪欣喜不已,不断给国内的亲人挚友打电话,表达了自己的“归心似箭”。可是一直心脏不好的他,那时的病情已加重,难以经受旅途的辛劳。

马之庸告诉记者,马思聪患心脏病多年,此前一直以*物治疗,虽然保守但也稳妥。然而在1986年,马思聪却一改往常,坚持以手术治疗心脏病,因为他认为手术治疗能更快好起来,可以坐飞机了。

“他对手术很乐观,上手术台前也没有交代什么,没想到手术失败了,他在打麻醉针的时候就已经不行了……”提到这,马之庸动情地说,“他实在是太想回国了。”

马思聪 - 马思聪香港逃难记

马思聪是中外闻名的作曲家、小提琴家,曾以一曲感情深沉的《思乡曲》牵动者无数海外赤子之心,但在「文革」中,却受到非人的**,在无处藏身的情况下,铤而走险离开大陆……

目的地:九龙

「002」号被丢弃在九龙油麻地水师塘的岸边。「狗头」带领着九死一生的「乘客」们,趁着晨光熹微匆匆往岸上走。一上岸,「狗头」把「乘客」们藏进一个庙堂里,吩咐道:「你们在这儿别动,我去打电话!」「狗头」在附近一所学校里,找到电话。「狗头」给住在九龙旺角道的家人拨了电话。

当「狗头」打完电话,回到庙堂,天已大亮,却不见了马思聪一家,据说到对岸的香港去了。

马思聪一家,到哪儿去了呢? 小心谨慎的马思聪,上岸之后便与「狗头」分道扬镳。他不愿让「狗头」知道他去九龙,更不愿让「狗头」知道他躲在九龙什么地方。他生怕「狗头」走漏风声。马思聪一家,躲进了岸边一个潮湿而又阴冷的岩洞。直到「狗头」带领「乘客」们上车远去,马思聪这才悄然出去打电话。

马思聪的妻弟王友健在香港,这是很多人都知道的。可是,马思聪却选择了九龙作为隐匿之处。九龙不像香港那样惹人注目,何况,那里有着马思聪不为人知的社会关系:他的大姐马思锦和其丈夫徐腾辉,原本借住在上海马思齐家。一九五七年,马思锦与徐腾辉迁往香港。一九六零年,他们又迁往加拿大。徐腾辉的侄女徐增纯,住在九龙;马思聪十妹马思芸的丈夫何维林的父亲何焯贤,在九龙也有着宽敞的住房……

拨通了九龙的电话,却没有人接。马思聪只好回到那长满青苔的岩洞。出走时赤手空拳,没有带一片饼乾、一块面包,身边又没有一张港币。一夜惊*交加,一天饥寒交迫,马思聪一家非常狼狈。实在饥饿难熬,向当地人赊了一块面包,把早饭、中饭、晚饭「三合一」……

总算在傍晚时分,打通了电话。在浓重的夜色之中,汽车来了。马思聪一家上车的时候,已经顾不得拍去衣裤上的泥浆了。

身份*露

就在马思聪到达九龙的翌日--一九六七年一月十七日,香港报纸便刊登了「002」号小艇的照片,报上披露,这是广州新洲渔轮修配厂的电动拖船--因为小艇上钉着「新洲渔轮修配厂」铜质铭牌。所幸,记者们还不知道偷渡者为何许人,没有披露姓名,没有提及中国的大音乐家……

马思聪仿佛觉得脚下的大地在震颤。自从躲进九龙以后,他的一家都未曾出房门一步,就连马瑞雪好奇地掀开窗廉的一角想看一下窗外的景色,也被他制止。尽管如此,危机仍在向他逼近。如果香港警察抓住了「狗头」,他供出马思聪的大名,那就会把他避难的美梦击得粉碎。

而到达九龙的第二天「002」号小艇的照片一出现在香港报纸上,马思聪就意识到这里绝非可以久留之地。

选择美国

除了香港、九龙,他能到哪里去呢?

去法国吗?奥别多菲尔教授和毕能蓬教授已经多年没有联系,连是否尚在人世都不知道。去英国吗?除了傅聪在伦敦之外,别无熟人。去日本吗?举目无亲。

马思聪选择了美国。虽说自从九弟马思宏一九四八年去美国之后,与他联系不多,而且兄弟俩对一些问题的见解不尽一致,不过毕竟是骨肉同胞,何况马思宏在美国音乐界已站稳脚跟,颇有影响。到了美国,借助弟弟的介绍,他可以在那里的音乐界立足,找到工作……

可是,要去美国,谈何容易!不用说他的一家没有一张出国护照,就连他的**音乐学院工作证,也在踏上小艇之前销毁了--他生怕在途中发生意外,工作证将*露他的真实身份。

眼下,空空如也的他,惟一的财富、惟一的「证明」,是那把陈旧不堪的小提琴。这是出自十六世纪意大利著名小提琴工匠斯特拉地瓦利(1644-1737)之手的稀世珍品。斯特拉地瓦利一生,制作了一千一百把小提琴。他制作的小提琴,云杉面板木板如丝,背板的「虎皮纹」宽而明显,造型漂亮、美观。更重要的是,他的提琴的发音格外醇厚、圆润、优美、流畅,具有穿透性。几百年之后斯氏小提琴在世界上所剩无几。美国小提琴**梅纽因手中所持是一把斯氏小提琴,据说价值五万美金。由于几十年前一位名叫哈廷伯的七十多岁的俄国小提琴家的转让,马思聪有幸也得到一把斯氏小提琴。从此,无论马思聪走到哪里,手中总是拿着这把弥足珍贵的名琴。在出走时,他抛弃了一切,却紧紧抱着这把几百年前的小提琴。他想,倘若在香港从亲友处借一笔钱,买四张飞往美国的机票,到了美国,只要他拿出这把琴演奏,音乐会的收入将会偿还欠款。

抵达九龙的第二天晚上,马思聪托亲友找到了跟马家有点瓜葛的南希(Nancy)小姐。

「什么?马思聪到了香港?想去美国?」当南希小姐把消息转告美国驻香港领事,领事先生也大惑不解。美国领事担心九龙那个自称是马思聪的先生,会不会是一位「马*」先生?消息灵通的美国**情报局,他从未探听到马思聪前来香港的半点消息。

领事的考察

美国领事挑选了一位酷爱音乐的馆员,驱车九龙,面晤那位中国音乐家。

身边没有任何证件,短短的平头,不合身的西装显然是刚刚借来的,那个中国人睿智的目光足以表明他是颇有教养的。他*着纯正的法语,也能用英语对话,更表明他的文化修养是不错的。

那位馆员吐露了对音乐的偏爱。那个中国人打开了琴匣,拿出那把油漆斑驳的旧琴,轻轻地奏出了舒伯特的《圣母颂》。那琴声缠绵悱恻,温柔动人,一听便知面前的演奏者是**流的提琴手。

动作迅速的美国领事馆当天便已从馆藏的中国报纸上,查到好几张马思聪照片,毋庸置疑,面前的中国人眉宇宽广而眉梢下弯,一双眼睛显得炯炯有神,嘴角总是挂着浅浅的微笑,跟照片上的形像一模一样。趁着中国人拉琴之际,闪光灯亮了,那位馆员拍摄了照片,说是留作纪念,其实为的是连夜冲洗,让领事馆的特工专家作出最后的判别。

一曲奏毕,这位高鼻梁、蓝眼珠的美国人,忽然说起一口流利的汉语,那股「京腔」十分标准:「马先生,你知道李永刚吗?」

「哦,我认识他。」对于这个生僻的名字,马思聪马上作出反应,说道,「他是我在南京**大学教书时的同事,现在他在香港?」

「不,不。他在台北任教。」那位馆员又问道,「请问,马先生知道纽顿这个人?」

「知道,当年美国驻广州的新闻处处长。」

虽然没有规定什么「接头暗语」,也没有什么「土匪黑话」,凭着刚才的两句问话,那位馆员对于马思聪的真实身份,已经确信无疑了。

夜深时,他改口用粤语向马思聪道别,马思聪也*着流利的粤语祝他晚安。

幕后谈判

就在马思聪进入梦乡之际,美国驻香港领事馆已向华盛顿发去密电,报告中国音乐家马思聪要求前往美国……

翌日--也就是马思聪抵达九龙的第三天,他的一家依然闭户幽居。马思聪一点也不知道,一场关于他的谈判,正在幕后激烈地进行着……

香港属英国政府管辖。手中没有任何护照的马思聪一家,要想从香港前往美国,必须徵得英国当局的许可。

美国领事向香港政府提出了引渡马思聪一家的要求。香港有关方面从美国领事那里获知马思聪在九龙,立即责怪香港警察局的无能,居然对这样重要的情报毫无所知。

香港有关当局建议美国领事,双方为引渡马思聪一家进行具体谈判。香港有关当局认为,在引渡之前,必须由港方对马思聪一家进行必要的审查、盘问,而且还要全面检查身体,以便判定他们从中国大陆出走时是否带有传染病菌……只有履行了这些查验手续之后,港英当局才能给马思聪一家发放证件。然后,再与美国领事具体磋商引渡的条件、途径。

按照有关方面的安排,光是各种审查与体格的检查,起码要花费一段时间。

美国领事担心夜长梦多,希望尽早从香港政府手中得到马思聪一家。可是,香港毕竟由英国人所管治,大权在香港英国当局手中,美国领事不得不听命于它。

结局出人意料

不知道是英美磋商走漏了消息,也不知道是美国故意把消息捅给新闻界,还是某方面耍了什么花样,总之,在马思聪到达九龙的第三天晚上,香港新闻界获知了这一*炸性新闻。

于是乎,一九六七年一月十九日,香港几十家中英文报纸,都在头版头条位置,以粗黑的铅字刊登醒目标题《中国著名音乐家马思聪逃抵香港!》。几乎每一家报纸,都开列了马思聪的头衔:「中国文联副**,中国音乐家协会副**,全国人大代表,**音乐学院院长。」不少报纸重新刊登了「002」号小艇照片,说马思聪于四天前与妻子、女儿、儿子一起乘这艘小艇潜往香港……

事情急转直下。正当马思聪一家阅报后呆着木鸡时,门口响起了汽车的喇叭声。

两部漂亮的轿车停在门口。进门的是南希小姐和两位已经来过的美国领事馆馆员。马思聪一家钻进了轿车。轿车直奔温莎大厦。

一位坐在沙发上的美国**一见到马思聪一家,立即站了起来,伸出了长着棕色汗毛的粗壮的手,用一口字正腔圆的普通话说道:「欢迎,马先生!」他自我介绍说是美国驻香港领事。

领事先生满面春风,向马思聪宣布:「马先生,马太太,略备一桌薄酒,为你们洗尘、压惊。午宴之后,我们就一起上飞机场。」

「上飞机场?飞到哪里?」马思聪连忙问道。

美国领事放慢了讲话的节奏,把每一个字都清楚地送进马思聪的耳朵里:「飞往华盛顿!」

马思聪一下子愣住了!

在午宴上,美国领事一边熟练地用象牙筷为马思聪添菜,一边谈笑风生。三杯下肚,他说出了「幕后新闻」:自从今天上午香港各报一片哗然之后,他给香港政府方面挂了电话,询问总督先生是否已经看过今天的报纸?他说,这下子,谈判该结束了吧?如果让马思聪继续留在九龙,已经无法保证马思聪的安全,必须立即离港赴美。至于各种审查、体格检查,可以在美国补办……

马思聪 - 徐迟祭马思聪文

历史上,放逐、出奔这类事不少。屈原、但丁是有名的例子。在“文革”中,我中华民族的著名作曲家马思聪先生,受尽极“左”路线的残酷迫害,被迫于1967年出走国外,以***徒罪恶,维护了人的尊严,他根本没有错,却还是蒙受了十九年(1967――1985年)的不白之冤。 1984年11月,当我在美国费城和他会晤之时,他给我最初印象最令我惊奇。虽然他还和过去一样的故人情重,且神志泰然,并相当乐观,还在勤奋作曲,我感到他和以前却有所不同。我没有去深入思考他在哪一点上跟以前不同。我只是从他的声音笑貌中,感到他似乎不时流露著一点点不易觉察的细微凄�恚�却未能体会他心灵深处,埋藏著巨大的痛苦。  后来在他女儿马瑞雪回忆她父亲最后日子的文章里说到一个晚上,马思聪听著贝多芬的《第五(命运)交响乐》。他忽然失声痛哭,他求他夫人王慕理让他哭一个够。后来,他含泪说:“这个世界很美,”他�槭颤N哭?他哭他内心的哀伤。他哭他离开了祖国大地,这么久了没能回去。但这个世界很美,很美。  有一次**音乐学院一位前副院长和我谈到他们在“文革”中的往事。这位前副院长在黯然伤神中,突然�容扭曲,喘息地说道:“有人用有钉子的鞋子猛打马院长……怎�N打得下去!……”他说不下去了! 那年年底我回到国内,不久便听说我国已公开为思聪**。不白之冤终于昭雪了。从此我就等他回国。1985年8月16日,他从美国寄我一封长信,其中讲到他“读了叶浅予文章,谢谢他的真情。那时代的人好像比较真情,『文革』把人弄坏了”。  看来我真不如浅予。在《�槁硭即先纳唷芬晃闹星秤栊吹溃骸笆芄�欺凌而被迫出亡的人,最懂得祖国的可爱,爱国之心也是最切。只有那些口口声声教训别人如何如何爱国,而自己却横著心侮辱善良灵魂的人才是真正的罪人。马思聪不欠祖国什么,那些窃国篡权的人却欠他太多了。”叶浅予说得又慷慨,又体贴。我们许多人却都没有说什�N,以帮助他解除那凝冻住他内心的深沉痛苦啊!  那封长信是他从欧洲旅游回来写给我的,他写到了南斯拉夫的�乳石岩洞,威尼斯舟子的金色歌喉,罗马的铁伏黎喷泉的音乐和瓦格纳常去喝咖啡的一家希腊咖啡店。他还写到翡冷翠的大教堂,比萨的斜塔。还有,如入仙境的瑞土雪山,以及大雪纷飞之下雪山餐厅�e的丰盛午餐。还有他的那一别已半个世纪的巴黎,他写到巴黎他的母校国家音乐学院的陈旧的铁门。最后他到了伦敦,这次旅游快要结束了,他忽又悲从中来,说“盛衰转换,月圆月缺,�L而�褪迹�自是开地之轨道。”什么引起他的感慨万端?他为何要自苦了呢?想来是因为他能作欧游,还不能回国。他只在信尾说了,“待我从西双版纳出来,立刻跑新疆”。这却不是说他想去一次云南和新疆。不,他说的是他正在修改那五易其稿的、以云南民歌为主要旋律的《A大调钢琴协奏曲》(作品第六十号),等到他修改完工,从这曲中,从云南旋律中跑出来,便要立刻跑到新疆民歌为主要旋律的一部写新疆生活的大歌剧《热碧亚》(作品第六十―号)的创作中去。他人在北美心在祖国。他只是没有法子给我说他暂时还不能回国来,虽然他正驰神於云南的热带雨林和新疆的天山南北牧场上。  因为他不知道回来的话会怎么对待他。他也许是心中在想,他既然出走了,他还能回去吗?他童年时是一个固执的小孩,到了晚年他还是一个固执的老人。在“文革”中他有勇气出走,现在他无勇气回来。出走是不得已的事,在国外十九年是不得已的事,暂时不回来也是不得已的事,如今永远不会回来,更是不得已的事。这中间,*怕只有叶浅予等少数人,只有少数亲友,给过他巨大痛苦的心灵一点儿慰藉。  他保持了他独特的性格。除了他音乐的民族性和世界性之外,他还有最纯洁的最天真的最美的音乐的个性。他还有一点疑虑。还没有回来,等待着一个能够回来的时机,等待着他疑虑的被消除。不幸他没有能等到那一天,他的灵魂已经飞升到了万里云天之外,但是他的灵魂,正像在歌德的《浮士德》**部的结尾,是“得到了拯救”的。  1988年5月20日,马思聪逝世一周年。作文奠祭,其辞曰:逝者如斯,从兹离分。恨别经年,梦睹英灵。黄钟坠地,瓦釜雷鸣。美人离宫,骚客出境。梦思沸腾,莫此为甚。魂逐飞蓬,爱国有心。孀闺泪尽,永安幽冥。欢怨非贞,中和可径。幽幽琴声,一往情深。民族之音,冬夏常青。百世芳芬,千秋永恒。

(原刊于《20世纪名家散文精品》,海天出版社,1997年5月版)

马思聪 - 相关链接

著名音乐家

外国音乐

中国民族音乐

原文链接:,转发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