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喜歌剧闻名的罗西尼于1792年2月29日出生于意大利的佩罗萨,因为每四年才有一个闰年,所以等他过第十八个生日时,他已经七十二岁了。他说这样可以省去许多麻烦。在过生日的前一天,有一群朋友来告诉他,他们集了两万法郎,要为他立个纪念碑。他听了说:“浪费钱财!给我这笔钱,我自己站在那里好了!”罗西尼是城镇小号手朱塞皮的独生子,母亲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歌唱演员。父亲因评论政局而入狱多年,焦阿基诺是由在博洛尼亚任喜歌剧女主角的母亲抚养大的。罗西尼幼时当过铁匠的学徒,也曾在教堂唱歌,在剧院演奏羽管键琴,1806年在凯瓦利埃・朱斯蒂的资助下进入博洛尼亚爱乐学校师从父斯坦利斯拉奥・马泰伊学习对位。在学习期间就创作了**部歌剧《德美特里奥与波利比奥》,18岁毕业时写的独幕喜歌剧《结婚证书》在威尼斯首演,获得成功,之后的12个月内他又写了6部独幕歌剧。1812秋年他的《试金石》在米兰斯卡拉歌剧院首演,1813年的正歌剧《坦克雷迪》和喜歌剧《意大利少女在阿尔及尔》于威尼斯的公演使他从此名扬海外。罗西尼在创作中所展示的旋律天赋、细腻的的戏剧冲突、令人忍俊不住的幽默、十足的韵律感都使他的歌剧强有力的感染了观众。1814年那不勒斯的两家歌剧院都聘请他任音乐指导,1815年罗西尼为那不勒斯圣卡洛剧院写的2幕歌剧《英国女王伊丽莎白》**次把声乐装饰音全部写在了乐谱上,从而使大牌的歌剧演员就没有机会将自己杜撰的加花音放到音乐中去,保证了歌剧的统一性不致受到破坏。由罗西尼所开创的意大利的歌剧时代,再经过多尼采蒂、贝利尼直至威尔第所形成的美声风格,使意大利至今仍为声乐艺术的圣殿,他们对声乐艺术的贡献是无人能及的。
人物生平十九世纪上半叶意大利歌剧三杰之一卓阿基诺・罗西尼生于意大利的佩萨罗,成长在一个音乐家庭里,自1806年起开始得到正规的音乐训练。1810~1829年是他创作的旺盛期,创作了一生所有的三十多部歌剧及其它作品。罗西尼的生活和主要创作活动处在欧洲封建复辟的年代,同时也是意大利民族运动兴起的时期。这样的社会历史环境给罗西尼的生活和创作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他的作品中交织着先进和消极两种倾向。一方面,为了迎合统治阶级的需要,罗西尼写了不少迎合宫廷贵族艺术趣味的歌剧(它们已被历史淘汰),得到了上流社会的赏识,自己也过起花天酒地的生活。另一方面,他也有一些作品客观上反映了当时资产阶级的民主思想和民族意识,起了积极的社会作用,艺术上也有相当造诣,至今仍广为流传。最著名的是《塞维利亚理发师》和它的序曲和《威廉・退尔》这两部歌剧。二幕歌剧《塞维利亚理发师》原名《阿玛维瓦》,根据法国剧作家博马舍的戏剧三部曲的**部为脚本,由他的朋友斯特比尼改撰的剧本创作而成,可视为1786年莫扎特创作的《费加罗的婚礼》的上集。这是23岁的罗西尼创作的第17部歌剧,1816年1月,他只用了短短的13天就创作完成了。而该剧在1816年2月20日晚在罗马雅典剧场首演时却遭受了极不公平的对待。在罗西尼之前,意大利老作曲家派西埃洛早已于1782年用《塞维利亚理发师》的脚本写了一部歌剧,比莫扎特的《费加罗的婚礼》还早了4年,但因歌剧缺乏戏剧性而显得陈旧。罗西尼是受阿金蒂纳剧院经理的委托用同一题材的脚本再创作了此剧。然而妒忌心极重的派西埃洛却在首演之夜请来了全意大利吹口哨、喝倒彩的能手大倒其*,使得剧场内出现了从来没有过的大混*,这种局面使首演以失败而告终。可是该剧继续演出没几天后,罗西尼的天才就征服了观众,每场演出都获得巨大的成功,从而使这部作品成为不朽之作而被誉为“意大利喜歌剧精神的化身”。
1816――1823年为罗西尼创作生涯的第二期――正歌剧时期,他写出了《灰姑娘》、《湖上女郎》、《塞密拉米德》、《贼鹊》各种舞曲等一大批作品,虽然当时也非常轰动,但因剧本大都质量不佳,所以除了留下许多优美动听的序曲外,歌剧本身现在基本均不上演了。1822年罗西尼受维也纳凯伦多纳多阿剧场经理巴尔拜耶之邀来到维也纳,他的歌剧大受维也纳人的欢迎,音乐之都维也纳到处传颂着罗西尼,就连贝多芬都受到了他的冲击,他二人见面时贝多芬对罗西尼说:“希望你多写一些像《塞维利亚理发师》那样的作品。”,可惜的是贝多芬的愿望没有实现。罗西尼1824年定居巴黎,就任巴黎意大利歌剧院院长,1826年在巴黎被授予王室首席作曲家和法国声乐总督学的称谓,1828年他最后完成了四幕歌剧《威廉・退尔》的创作后,就此搁笔,基本停止了歌剧创作。此时罗西尼仅有37岁。该剧是根据德国大文豪席勒的同名戏剧《威廉・退尔》由朱伊(EdeJouy)撰脚本,再由巴西(Bassi)译成意大利文后写成的,于1829在巴黎首演,全部演出约5小时。该剧现在已不再上演,但它的序曲却是一部杰作。就歌剧的序曲而言,这部序曲稍嫌长了一点,但全曲旋律优美,节奏活泼,有如一首交响诗,对戏剧内容有强烈的暗示作用,写作手法十分巧妙。自1829年他写了搁笔之作《威廉・退尔》直到去世,将近四十年,创作销声匿迹。生活描写的生动性,人物性格刻画的鲜明性,戏剧情节发展的紧张性,旋律丰富,节奏敏捷,使罗西尼的歌剧充满了活力。罗西尼的优秀创作使传统的意大利正歌剧和喜歌剧重获新生。他在喜歌剧中掺入了正歌剧的因素,又在正歌剧中加进喜歌剧的生活气息。他的这些改革在当时令人耳目一新,对后世的歌剧创作产生了影响。
人物评价罗西尼以创作喜歌剧而名垂青史,其喜歌剧既有反映贫民生活的内容,又有对贵族浮华百态的描绘,内容生动、明快,人物的刻划个性鲜明,戏剧情节十分紧凑,还有完全恰到好处的管弦乐配器,始终保持着艺术的青春。而他正歌剧的音乐却是宏伟而壮丽的,他的《奥赛罗》虽略逊于威尔第的同名杰作,但仍有欣赏的价值。晚年写的两首宗教乐曲都是光辉之作,其中作于1864年的《小庄严弥撒》却既不小,也不庄严,虽然非常美,可绝不虔诚。罗西尼在总谱上附加了他写给上帝的一封信:“这是我可怜的小弥撒曲,”他又写道:“用了些技巧,一点心思,如此而已。感谢主,请准许我进天堂。”
可有时他也有尖刻的一面,与他同时代的德国作曲家梅耶贝尔(GiaoMeyerbeer1791―1864代表作:5幕歌剧“非洲女郎”)去世后,其侄子去拜访罗西尼,把他为纪念自己叔叔逝世而写的葬礼进行曲给罗西尼看。“不错。”罗西尼看了总谱后说:“但你不认为,如果是你死了,而梅耶贝尔来写葬礼进行曲会更好些吗?”罗西尼一共创作了近40余部歌剧,除了这些歌剧的辉煌外罗西尼还写过二首小交响曲、芭蕾音乐、引子主题与变奏、弦乐四重奏等多部器乐作品。其中6首弦乐四重奏作于1808年,是在三天之内完成的,这部作品是与海顿、莫扎特的经典之作一脉相承的。
1868年11月13日,星期五,在第二位妻子奥林佩・佩里西埃的守护之下,他在巴黎郊外的帕西别墅与世长辞,享年76岁。罗西尼去世后在圣三一会教堂举行的葬礼,其规格已接近国葬。乐队在葬礼上用阿道夫*萨克斯制作的乐器为他演奏了贝多芬的《葬礼进行曲》,演唱者包括帕蒂和尼尔森在内的众多的当时最伟大的歌唱家,其灵柩最后于1887年移葬于佛罗伦萨,六千多群众静默肃立,由四个军乐队和三百名歌手组成了巨大的唱诗班。在他自己的剧作《摩西》一剧的祈祷歌声中,罗西尼被移葬于佛罗伦萨的圣塔克罗采教堂。
此人极善理财,在他没作品的40年里,生活不仅没跌入困窘,反而美满。著名作品著名作品有:《塞尔维亚的理发师》《威廉・退尔》《坦克雷迪》《意大利少女在阿尔及尔》《诺言》《责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