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森简介简历(个人资料介绍)

林森(1868年1月18日―1943年8月1日),原名林天波,字子超,号长仁,自号青芝老人,别署白洞山人、虎洞老樵、啸余庐主人。福建闽侯县人。1877年入都会主办的蔡元培学校读书。1881年进鹤岭英华书院。1883年考入台湾中西学堂电科。1905年加入中国同盟会。1907年先后入美国密歇根大学、耶鲁大学文科研究院学习。1914年在东京加入中华革命党。国民政府临时参议院院长,中国***右派(西山会议派)主要成员,国民政府**,*******委员会代理**。, 林森 - 个人简历

林森,中国***西山会议派重要成员、南京国民政府**。字子超,号长仁。福建闽侯人。

1867年3月16日(清同治六年二月十一)出生于商人家庭。

1877年入培元学校读书,1881年入英华书院读书。

1884年赴台北电报局工作,后任台南**嘉义支部通译,1899年返归闽侯。

1902年考入上海江海关工作,开始参加民主革命活动,与林述庆等在上海和闽侯组织学生会和学生分会。

1905年加入同盟会。

1909年调往九江关任职,曾与吴铁城等创办商团,并进行革命宣传。

1911年武昌起义后,任九江军政府民政长,曾受派赴上海�p南京参加各省都督府代表联席会议。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当选为南京临时参议院议长,后因反对政府和参议院北迁而辞职,于同年秋回福建设立***支部。

1913年4月,**届国会在北京开幕,林森任参议院委员长。

二次革命失败后赴日,在东京加入以孙中山为首的中华革命党,并于翌年春前往美国旧金山,任国民维持会会长,不久又当选为***美洲总支部长,努力为孙中山筹集讨袁资金。

1916年袁世凯死后,国会复开,林森自美回北京与会,曾加入“**商榷会”中的激进派“丙辰俱乐部”。

1917年**运动开始,他南下广州参加非常国会,选孙中山为军政府大元帅,林森一度任大元帅府外交部部长。后又被选为国会非常会议议长。

林森始终支持孙中山反对西南军阀的斗争,1921年曾主持非常会议举孙中山为非常大总统。

1922年11月接任福建省省长,但很快辞去。

1923年7月改任大本营建设部部长兼治河督办。

1924年1月,***实行改组,林森当选为**执行委员,但林森不赞成孙中山联俄�p联共�p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

1925年孙中山逝世后,即与邹鲁�p谢持等召开西山会议,林森为西山会议派的****兼海外部部长。

1927年“四・一二”**后,林森任*****特别委员会委员。

1928―1931年,历任国民政府委员�p立**副院长�p院长及*****监察委员。

1931年12月代理国民政府**。不久,在***四届一中全会上被推为国民政府**,仅为国家元首,并不负实际**责任。

1937年抗日战争*发后,国民政府迁往重庆,林森于11月入川。

1943年5月因车*受伤,8月1日逝世。

林森 - 详细经历 

晚清时期

1884年在台北电信局工作。

1891年与邻村郑氏女结婚。

1893年郑氏病故,誓不再娶(无子嗣)。

1895年台湾被割让日本,参加抗日军,失败后回闽侯入母校英华书院任教。

1898年再度赴台湾,加入兴中会。考取台南地区**嘉义支部通译,联络岛上爱国志士,进行反清抗日活动。

1899年因日本侦捕返回闽侯。

1902年考入上海海关任职,组织旅沪福建学生会。

1905年创办福州阅报社。

1909年由上海调往江西省九江海关工作,设立当阳书报社宣传革命。创办商团,举办军事训练班,联络新军,为武装反清作准备。

1911年10月武昌起义后,23日九江响应起义,任九江军政府民政长。

1912年1月任南京国民临时政府参议院议长。

1913年4月出席北京**届国会,被选为参议院议长。二次革命*发,***议员离京南下。二次革命失败后于12月赴日本。

1914年离日本赴美洲,开展筹饷和党务活动。

1916年6月袁世凯死,7月离美回国,8月任广州孙中山大元帅府外交部部长。

1918年10月被选举为参议院院长兼宪**议议长。

1921年1月任非常国会议长。1922年出任福建省省长。

1923年2月被召回任大本营建设部部长兼治河督办。10月在广州召开中国***改组会议,负责***改组事宜。

大革命时期

1924年1月*****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举行,被选为**执行委员,任命为***海外部部长。

1925年3月孙中山逝世后,为西山会议派领袖之一。7月广州国民政府成立,被选为**,多次被选为西山会议派****兼海外部部长。

1926年元旦***“二中”全会召开,通过《弹劾西山会议决议案》,受警告处分,会后不久赴南京主持中山陵建设。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1927年9月宁、汉、沪三方合流,被推为南京国民政府常务委员。

1928年9月任*******会议委员,10月任国民政府立**副院长。

1929年1月任国民政府任务委员会委员长,*****监察委员。

1931年2月赴菲、澳、美、英、德、法诸国慰问侨胞并视察党务。3月还在国外,*******会选其为立**院长。4月*****4名监委通电弹劾蒋介石,时虽在国外,也列名其中。12月蒋介石下野,被推为国民政府代理**,并确定**为国家元首,不负实际**责任。

1932年元旦就职。此后国民政府虽多次改组,都一直担任国民政府**。

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战后,主持召开国难会议,强烈**日本承认“伪满洲国”。

1935年11月召开的***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推选为常务监察委员。

1936年12月“西安事变”时,代理*******委员会**,明确表示“讨伐令不可下”,力主和平解决,认为“张学良**是爱国的”,促成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1937年1月4日、2月18日以**名义连下赦免令、复权令,但蒋介石拒不执行,反而长期幽禁张学良。

抗日战争时期

1937年日本侵略者制造“七・七”沪沟桥事变,全面发动侵华战争。遂号召“全民奋起,全力抵抗”。10月国民政府西迁重庆,随只身入蜀。不久北平、南京相继成立伪**,便发表严正声明,并发布明令通缉汉奸头目。

1938年3月赴武汉主持***临时全国代表大会,通过《抗战救国纲领》。7月召开国民参政会致词,手书“抗战必胜”来激励全国军民。12月汪精卫叛逃投敌,以*****监察**身份力主开除汪精卫党籍,并明令通缉。

1941年12月9日以国家**名言,向德、意、日三国宣战。此后致力于废除美、英等不平等条约。

1943年1月中美、中英新约签署,不胜欣喜,特邀宋庆龄、于右任等***元老合影。

1943年8月1日因车*在重庆逝世,终年75岁。国民政府为他举行隆重国葬。葬福建省连江县青芝山。****致唁电说:“林公**抗战,功在国家。”《新华日报》发表社论《为元首逝世致哀》。

1979年,****认为林森“是著名的老一辈民主革命家”。

林森 - “摆设”元首  国民政府**为国家元首,当时***派系林立,蒋介石任国家**遭到各派反对,被迫下野后就将国民政府**改为虚职,不负实际责任,不兼其他职务,使五院独立负责。

林森对此有清醒认识,曾说“我的地位相当于神龛中的神位,受人景仰而不失其威仪,自然能保持庙堂之肃穆,家宅之安康。若神主显灵,则反倒一室彷徨,怪异百出。国家**是虚君地位,其意义在于垂拱而治,不该去管的就不要去管,让有办法的人放手去做嘛。”林森生性淡泊俭朴,不嗜烟酒,不近女色。

林森具有一个优良**家所应拥有的品质:正直宽容,温和稳健,不徇私情。却无心**,被称为“超然派”,他的官邸十分简陋,如同普通民居,甚至没有卫生设备。而因为房屋少,仅有的一个班警卫只能借住在邻居的空屋里。林森因公外出时一般都是轻车简从,而私行则多是独自一人。

林森当了国府**后,成了蒋介石的一件“摆设”,世人对林森不无讥讽,新闻界尤甚。对待蒋介石,处事谨慎,鸦雀无声,才坐稳了国府**的宝座。林森严格约束自己和手下,如洛阳警备司令陈继承来拜访,林森拒绝接见说:“以后武官直接去见蒋,文官去见汪,不必到我这里来啦。”一个熟人找林森要个职务,林森说:用人要经过人事部门,不要找我。

林森对手下的要求是:不发表意见,不参加宴会,不写条子。一次,林森的秘书想要到一个政府的重要宴会上开开眼界,被林森呵斥:当好你的秘书就行了,认识那些要人干什么?林森平易近人,南京浮桥如意里2号是他的公馆,从住处到国民政府不足一华里,林森一向步行,身着长袍马褂,布鞋布袜,持手杖,附近的居民都认得林森。

除了浮桥的公馆外,林森在南京最著名的住处就是桂林石屋。这栋别墅建在中山陵以东,灵谷以西的高阜上,因周围遍种桂花而得名,在这种地方盖别墅,不是一般人可以想象的,蒋介石当初盖小红山官邸,也是打报告,费了不少周折的;林**可以例外,林森不犯嫌,连蒋介石也不会去说林森。

林森曾经弹劾过蒋介石,林森对蒋的态度是配合而不迎合,礼貌而不恭敬。一次,散步的林森遇到了戒备森严簇拥而来的蒋介石。林森即在道旁的小庙赏玩古董,并不迎接或避让,直到蒋介石走来致意“**好”。

西安事变后.蒋介石返回南京,众人争相向蒋介石致意,林森则站在一边。蒋介石看到后,上前说:有累**受惊了。林森对秘书说:明明是他受了惊,怎么反倒是我受惊了,他这是做给人看的。可见林森对蒋仍存芥蒂。

抗战后,林森迁至重庆,见到蒋介石的别墅如世外桃源,赞叹不已。蒋介石就将别墅赠给林森,称为“林园”。晚年林森渐渐丧失了对**的兴趣,寄情花草,古玩。林森虽然喜欢古玩,却舍不得花许多钱去买,林森一般出的价位都在三五元上下,从不出高价。

林森 - 人物题联

树立农村基础;养育民族健儿。――题福建省闽侯县祥谦镇凤港学校

林森主张办学育人,不但思路清晰,而且富有远见卓识。坚信抓“教育大厦牢固先取决于基础”的理念,因此当年常对乡人解说“小学是基础,基础打不好,上进就困难”。凤港学校创办不久,他特意约请辛亥革命**人黄兴将军为学校题词,手书“国民始基”,交托乡人以字模制成匾,悬挂在凤港小学礼堂,以唤起学子牢记学业的成就始于足下,迈好起步就要扎实努力。后来林森也在校门口撰题了这副楹联。这两处历史遗迹至今犹存。为了进一步激发家乡民众兴学发展的活力,林森还积极献策富有建设性、鼓励性教学管理智见。如提出:“要物色诚聘胜任的校长人选”;“学校务须设民主董事会”;“要求学生穿戴(发型一律去辫)及仪容统一规定”;“对学生全免勉赠文化课本,对家庭困难的子女,放宽可免穿履入学”等等。这在当时坚持办学教育的进步举措,具有其现实意义,起到促进教育发展的积极作用。因此,凤港小学这所始建于1913年,经历91个春秋的乡村小学,成为当地开展基础发展教育的摇篮,为国家和民族培育出不少的社会英才。林森的贡献功不可没。

与幽人语自生悟;得静者相能永年。――题浙江省奉化县雪窦山雪窦寺图书馆  拼一死求众生,遗恨在重泉,碧草当春犹怒发;创共和推专制,丰功镌华表,黄花无恙许长开。――题《黄花碧*集》(挽联集)

《黄花碧*集》是纪念黄花岗七十二烈士挽联专集。出处进退与任圣冥符,运会启风云,旷代勋华民族史;事业文章有姚江继武,桑梓崇俎豆,千秋祠宇括苍山。――题浙江省文成县南田镇诚意伯庙

受氏姓周家,历秦汉晋唐以迄明清,看累代称帝称王庙祀几如林县远;发祥由陶水,从鲁齐河洛迨迁闽越,溯上世自南自北族居传到干官兴。――撰福建省闽侯县尚干镇陶江林氏总祠(专用祠联)

林森撰挽联 一人千古; 千古一人。 ――1925年3月挽中国***理事长孙中山 英名垂青史; 楚地寄哀思。 ――1940年5月挽国民革命军第36军军长姚纯 万里归来,精灵若接; 百年论定,功烈在人。 ――挽1916年5月上海讨袁军总司令陈其美 上联“精灵”,谓灵魂。晋左太冲《吴都赋》:“舜焉游焉,没齿而忘归,精灵留其山阿,玩其奇丽也。” 云暗鲁天,魂归蜀道; 忠昭党国,绩著旌旗。 ――1938年5月挽国民革命军第5战区第22集团军第41军代理军长王铭章(1) 执干戈以卫邦家,拚取忠诚垂宇宙; 闻鼓鼙而思将帅,忍标遗像肃清高。 ――1938年5月挽国民革命军第5战区第22集团军第41军代理军长王铭章(2) 外界贺赠联 开山开国志; 树木树人心。 ――北京故宫古物陈列所主任柯璜赠林森 悼挽林森联 继国父之受终民主,以令百揆; 丧先生而筑室独居,亦逮三年。 ――中国***元老吴敬恒挽林森 纪念、题咏、嵌典林森联 易君左闲话扬州,惹来扬州闲话,易君左矣; 林子超**国府,连任国府**,林子超然。 ――扬州三杰之一张丹斧以《闲话扬州》**属对南京报纸征联 林森 - 人物评价

林森自从他的表妹为他殉情以后,林森便开始信奉佛教。林森信佛的方式与众不同。

林森的族侄兼秘书林履明回忆说:“林森是信佛的,但他并不注重形式。我在数十年中,经常去他寓所,从未见到那焚香拜佛,倒是常见他闭目养神,一如老僧入定那样,口中念念有词,却从未听到他出声念佛,也没有见到林森讲论佛道。林森在庐山避暑,住在一幢普通的房子内,屋内苍蝇甚多,林森总是手持蝇拍,一拍一拍地打死许多苍蝇。我想林森肯定不是一个虔诚的佛**,否则岂能轻易*生。”可见,林森信佛的目的仅是为了减轻内心的负罪感,排解心灵的苦痛与孤寂。

1943年5月12日林森从林园坐车进城,去接受加拿大驻华大使呈递国书。途中与一辆美国卡车相撞,林森受伤,被送进医院后始终昏迷下醒,1943年8月1日,林森带着对表妹的思念与负疚,在重庆一所医院里去世,走完了他的人生旅途。

林森无子女,养子在抗战中牺牲。生前孑然一身,死前没有留下任何遗嘱,死后亦无人为其披麻戴孝,颇为凄凉,国民政府为他举行隆重国葬,安葬于重庆歌乐山双河桥的陵园内。

由于林森一贯主张抗日,所以得到了***人的尊敬,****致唁电说:“林公**抗战,功在国家”。《新华日报》发表社论《为元首逝世致哀》,并举行了公祭。

重庆谈判期间,毛泽东住在林园,早上起来散步时巧遇同样出来散步的蒋介石,蒋介石领毛泽东参观了林森墓,毛泽东对林森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林森 - 为官清廉

国民政府还都南京后,根据林森的遗愿将他的上千件藏品字画编号,放到一家古玩店抽签拍卖,本来这些古董字画不值什么钱(而且有许多赝品),但由于是林故**遗物,盖有“青芝老人鉴赏”朱印,这批大多是赝品的字画身价顿升,不到三天,所有藏品即被抢购一空,共卖得银元近万元。而所得之款全部捐献给了福建闽侯(林森故乡)中学作奖学金,资助优秀学生出国深造。

林森在入川前对财产作了处理:古董文物赠给博物馆,字画、书籍送给图书馆,存款50万元捐作奖学金,6万元赠义子邓亚槐、嗣孙林涛、林平。治丧委员会清点财产,发现值钱的东西所剩无几,最终确定将三样东西作为随葬品。

第1样东西是一双绣花鞋。林森夫人早亡,终生未续,每晚就寝前,把亡妻的一双绣花鞋放枕边,伴他睡眠。

第2样东西是一根手杖。林森喜欢策杖在山间行走,手杖的顶端有一圆球,球上刻有“曾伴我游五大洲”七个字。

第3样东西是一卷佛经。福州有座青芝寺,林森返乡食宿均在寺内,自号“青芝老人”。这卷佛经就是从青芝寺请回。

林森 - 相关评论

林森这样一个重要的历史人物之所以长期倍受冷落,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应“怪罪”于林森本人,因为就为官处世之道而言,他不喜张扬,做事低调,奉行“不争权揽利、不作威作福、不结党营私”的“三不”原则,讲究“无为而治”,这就使得他的很多优点和长处不为外人所了解。林森之受冷落,在他任“国府**”时便已有之,***内很多人都不重视林森这位“一国之尊”,甚至仅仅把他看作“国府看印的”。胡适针对此情形曾有过一段评价:“林子超先生把国府**做到了‘虚位’,以至于虚到有的人居然已经‘目中无**’了。”林森这种处世超然的态度,既是使他被人“冷落”的原因之一,也是他比那些冷落他的人的高明之处。对于后者,很多人是不会理解也不愿深究的。

林森向来不以贵人自居,“平民元首”的形象使很多接近、了解他的人都肃然起敬。在他身上也很少发生惊心动魄、明火执仗的权力争斗和机关算尽式的攻伐谋略故事,这对于很多热衷于种种“**强人”、“阳谋阴谋”的***人而言,无疑不够**。这是林森长期被人冷落的原因之二。但人们也许忘了老子说过的一句话:“不争,故无人之争。”他并不像有些人所说的是“老糊涂”或“好好先生”,他曾棉里藏针,巧治行政院长汪精卫;也曾以退为进,和蒋介石唱对台戏;并曾以一句不痛不痒的评价而使一向轻视他的福建省**被撤换掉。尽管“无为”几乎成了林森的做人“习惯”,但他却并不是“无所作为”,该做的事他向来是当仁不让的。

林森受冷落的第三个原因,是由于他去世时间较早,在抗战未结束即因突遇车*而不幸身故;而且他身后无子女,唯一的养子在30年代即死去,因此有关他的资料较少,也不易查找。在近代中国当年的“**中枢”即南京“总统府”供职近20年的刘晓宁先生,积极搜集有关资料,花费多年心*而终于写成《“无为而治”的国府元首――林森传》一书,无疑弥补了这方面的空白和缺憾。刘晓宁根据大量的**手资料,以纪实的笔法披露了林森鲜为人知的一生和独特的为官做人之道,以及他和一批政要名流的交往和交锋,并首次公布了一系列珍贵的图片,反映了诸多重大历史**和人物的侧面,从而可使读者较为全面、深入地了解林森一生的丰富经历和复杂的思想性格。

林森 - 墓地介绍

林森墓位于林森官邸右前方,为圆柱形土石墓冢。坐北向南,墓直径13.4米,高3.2米,占地面积976平方米,墓冢弧形转角左右各18级,四周有圆形石栏杆,高80厘米,宽30厘米。墓冢前有扇形墓碑,上有***党徽。正中楷体阳刻“国民政府故**林森之墓”,系***元老居正题书。左书“中华民国三十五年七月二十一日立”。墓碑宽2.86米,高3.68米,座长3.28米宽0.7米,高0.48米,碑后墓志文第系叶楚伧撰文、吴春晖篆书。前有一石质长方形祭台,祭台长3.34、宽0.64米、高0.79米,前为长方形石坝,长28.2米宽22.65米,石坝前有**回纹、云雷纹。左右各42级梯形踏道,整座墓青松环绕,常年有海内外游客前来瞻仰凭吊。

原文链接:,转发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