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志刚简介简历(个人资料介绍)

袁志刚。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原院长,复旦大学理论经济学博士后流动站负责人,复旦大学校务委员会委员,博士生导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006年国家高校教学名师。兼任复旦大学就业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经济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上海经济学会副会长等职。著有《非瓦尔拉均衡理论及其在中国经济中的运用》,该著作获1997年中国经济学最高奖―孙冶方经济科学著作奖。

,个人履历

  1978年3月,考入杭州大学(现浙江大学)经济学系。

  1982年1月,获得杭州大学经济学学士学位。

  1984年9月,考入复旦大学经济系师从宋承先先生。

  1987年7月,获得复旦大学经济学硕士学位。

  1988年,赴法国留学。

  1993年,毕业于法国巴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EHESS),获经济学博士学位。

  1993年,回国进复旦大学经济学系工作至今。在此期间,曾多次赴法国短期工作和讲学,赴美国哈佛大学经济系进修一年。

成就及荣誉

  最先将非均衡经济理论引进国内,师从国际非均衡理论创始人―法国著名经济 学家贝纳西教授,专著〈非瓦尔拉均衡理论及其在中国经济中的应用〉用非均衡方法研究中国经济的转轨,对中国双轨经济的运行机理进行很好的描述。近年来专心于中国宏观经济运行的研究和就业、失业问题的研究,出版的〈失业经济学〉和〈隐性失业论〉等著作是国内该领域最早出现的著作,具有广泛影响。同时根据国际劳工组织等国际机构的做法,编写了《上海就业报告》和《中国就业报告》。

  创办了就业和社会保障研究中心,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使中心成为欧盟与中国就业问题研究网络的主要成员。被国家劳动保障部聘为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

  对中国城镇居民的消费和储蓄问题有着长期的研究,1999年和2000年连续发表在《经济研究》上的论文,被广泛引用,在国内具有一定影响。

  跟踪研究国际上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将国外该领域最新发展情况编入《高级宏观经济学》,在中国经济学与国际经济学接轨方面作出努力。 

  发表论文100余篇,独著5部,合著7部。成果分获孙冶方经济科学著作奖、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论文一、二、三等奖多次,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著作二等奖。

  独立承担的课程《宏观经济学》被评为上海市教学成果一等奖和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国家精品课程奖。

  作为**负责人的西方经济学课程被上海市教学成果一等奖和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

人物言论

  1.在明确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目标后,我国市场机制的建设是在“顶层设计”的引导下进行的:**政府设定基本制度框架,地方政府、国有企业、民营部门同时在这个框架内进行制度创新,通过试 错机制,形成市场经济运行的基本秩序。在改革开放初期,**一方面通过价格的“双轨制”,放宽了国有企业生产和销售的限制,解决了基础生产资料生产的瓶颈;另一方面开始允许民间资本进行投资、生产,充分调动了国内资本的积极性,降低了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的流动壁垒。并且,在以GDP为主要政绩衡量标准的行政体系内,地方政府执政目标与当地各类型经济主体利润的牟取存在制度上的激励相容。各级地方政府招商引资和吸引外国直接投资也成为构建其政绩的重要内容和手段,这种“锦标赛”式的地方竞争,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了巨大推动力。虽然存在普遍的低效配置问题,但地方政府所主导的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为市场的高效运行提供了必要的公共品,这对市场而言是一种有力的补充,有效降低了经济运行所需要的整体交易费用。

  2.虽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呈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是随着市场经济制度的逐步建立,经济体制改革的结构性扭曲所蕴含的弊端也逐渐显现。政府和市场两重力量作用于经济体的运行,但二者的分工却并未得到有效合理的划分。在改革开放前期,政府在建设市场机制方面有着重要的制度贡献,但这种制度设计中依然存在十分浓重的计划色彩,具体而言,政府不仅是市场秩序、规则的制定者,而且通过权力与国有资本的联合,直接参与到了市场游戏之中。

  3.政府转型的关键,在于分清市场和政府的界限,明确政府职能。在市场机制能够解决问题的领域,政府应当退出;在当前机制、制度无法解决,但是通过完善市场机制能够解决问题的领域,政府也应当逐渐退出;政府的主要职能,是为市场参与主体提供公平的游戏规则,弥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时的不足。鉴于此,政府应当在以下方面改变当前所扮演的角色。其一,应处理好国有经济和民营经济的关系。对于外部性很强的自然垄断行业、关系国家安全和经济命脉的行业,政府“有形之手”可以纠正市场的失灵,并发挥资源配置的作用。而对于一般竞争性行业,政府不应设置门槛限制民营经济的进入,而应鼓励民营经济在这些行业的发展,更大程度地促进竞争。其二,应逐渐退出要素市场,让市场机制在要素配置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在土地市场,应界定好土地的产权结构,让市场发现各类土地的价格,使之得到最优的配置。在信贷市场,还存在着对民营部门的歧视,金融资源难以在国有部门和民营部门之间实现优化配置,需要鼓励民间资本进入金融行业,参与金融行业的竞争。其三,应在公共服务领域发挥更大作用。公共产品存在着社会边际收益与个体边际收益、社会边际成本与个体边际成本不一致的情况,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在公共服务领域中显得捉襟见肘,此时更需要政府的介入以实现公共产品的最优供给规模。目前,我国亟须建立起全国统一的、无差异的基本公共产品市场,实现基本公共产品的国家化、标准化,减轻区域间、城乡间资源配置的不均衡程度。这也是从另一种途径降低大城市户籍的含金量,从而有利于扭转劳动力空间配置上的扭曲,避免福利性迁移。在一定意义上,公共产品国家化和均等化到来之时,就是全国统一劳动力市场建立之日。市场机制会产生马太效应,因此需要政府通过财税制度来解决收入分配不平等问题。现有研究表明,我国收入不平等程度已经处于较高水平,这是市场机制运行所导致的必然结果,因为优胜劣汰是支配市场经济的法则。但是,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全体人民的福祉,是为了实现共同富裕,因此,政府在维护结果公平、收入与贡献相符的同时,还需要通过收入再分配将市场机制导致的收入差距维持在合理的范围。其四,减少对企业的干预,调动企业自主创新的积极性。政府应当引导而不是规定企业的投资领域和范围,应当建立一个有利于企业自主创新的市场环境,尊重市场规律和企业自身发展规律,使企业真正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市场本身就具有激发创新的机制,它给予企业创新的补贴便是超额利润。

  4.经济是一个古老的话题,而经济学则是一门全新的学科。自亚当・斯密《国富论》出版两百年以来,经济学已渐成显学。中国经济学起步虽晚,然改革开放后喜获长足发展,其作用日益重要。中国经济学人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坚持学术规范,努力学习,努力实践,努力创新,方能有所作为。如若不是这样,或利用经济学成为显学之机会,飘飘然,而自认无所不能;或利用今日经济学学术规范没有健全之便利,沽名钓誉,占尽个人好处;或在西方经济学理论与中国经济的实践之间纠缠不清,迷失方向,凡此种种,都将阻止中国经济学前进的步伐,阻碍中国经济问题的深入研究,窒息中国经济理论的创新。

  5.教书育人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仅是传授专业知识。比传授专业知识更为重要的是告诉学生如何“为人”。关注人类命运和祖国命运是任何学者在任何学科做好学问的最为重要的前提条件。“经邦济世”是经济学人所肩负的至高无上的使命。

主要作品 主要教学改革与研究论文、著作及自编教材

  《涉外经济通论》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1995

  《失业经济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9

  《知识经济学导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9

  《养老保险经济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12

  《宏观经济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2003

  《管理经济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1

  《国际经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7

  《宏观经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8

  《高级宏观经济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9

  《宏观经济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10.1

  《宏观经济学学习指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1

其他有代表性的成果和论文

  1.《城镇居民消费行为变异与我国经济增长》论文 上海市第五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论文类一等奖(2000年) 署名次序**;

  2.《人口年龄结构、养老保险制度与最优储蓄率》论文 上海市第六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论文类二等奖(2002年) 署名次序**;

  3.房地产市场理性泡沫分析 上海市第七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论文类二等奖(2004年) 署名次序**;

  4.《上海市“九五”至2010年就业趋势及相应政策》论文 中国劳动学会优秀成果一等奖(1999年) 署名次序**;

  5.《双轨经济均衡论》…对一个计划配额制约下的非瓦尔拉均衡经济的效率思考 《经济研究》 1992年第8期 署名次序**;

  6.《失业理论和中国失业问题》 《经济研究》1994年第9期 署名次序**;

  7.《关于国有资产流失问题的若干思考》 《经济研究》1995年第4期 署名次序**;

  8.《论知识的生产和消费》 《经济研究》1999年第6期 署名次序**;

  9.《城镇居民消费行为变异与我国经济增长》 《经济研究》1999年第11期 署名次序**;

  10.《人口年龄结构、养老保险制度与最优储蓄率》 《经济研究》2000年第11期 署名次序**;

  11.《中国养老保险体系选择的经济学分析》 《经济研究》2001年第5期署名次序**;

  12.《房地产市场理性泡沫分析》 《经济研究》2003年第3期 署名次序**;

  13.《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的动态效率》 《经济研究》2003年第7期 署名次序**;

  14.《新的视角审视中国宏观经济的运行》 《经济研究》2004年第7期 署名次序**。

获奖情况

  上海市优秀博士后(1997);

  全国优秀博士后(2001);

  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001);

  上海市教学成果一等奖(2001);

  专著《非瓦尔拉均衡理论及其在中国经济中的应用》获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著作类三等奖(1996);

  专著《非瓦尔拉均衡理论及其在中国经济中的应用》获孙冶方经济科学著作奖(1997);

  专著《失业经济学》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著作类三等奖(1998);

  专著《中国就业制度的变迁》系伍柏麟主编的《中国经济改革20年系列研究》(10卷)中的一本,获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著作类二等奖(2000);

  论文《城镇居民消费行为变异与我国经济增长》获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论文类一等奖(2000);

  论文《论再就业工程的必要性和意义》获上海市邓小平理论研究和宣传优秀成果论文类三等奖(1998);

  论文《上海市“九五”至2010年就业趋势及相应政策》获中国劳动学会优秀成果一等奖(1999);

  “人口年龄结构、养老保险制度与最优储蓄率”获上海市第六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论文类二等奖(2002);

  专著“失业经济学”获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著作二等奖(2003);

  “全球化与帝国主义矛盾:历史与发展趋势”获上海市邓小平理论研究和宣传优秀成果论文类三等奖(2001);

  2002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复旦大学优秀研究生导师(2003);

  论文《房地产市场理性泡沫分析》获上海市第七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论文类二等奖(2004);

  “宏观经济学”获2004年国家精品课程;

  “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与实践”获2005年上海市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和国家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2006年国家高校教学名师。

原文链接:,转发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