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高智简介简历(个人资料介绍)

李高智,俗名李忠海,辽宁省丹东市人,生于公元1914年。祖籍山东,父祖辈因灾逃荒到东北。家境贫穷,少年时曾乞讨谋生,也曾给财主家放猪。1935年毕业于丹东林科初中,1939年毕业于丹东省立凤城师范学校。1947年拜沈阳太清宫孙崇礼道长为师傅,作俗家**。,人物简介

   李高智,俗名李忠海,辽宁省丹东市人,生于公元1914年。祖籍山东,父祖辈因灾逃荒到东北。

  李高智家境贫穷,少年时曾乞讨谋生,也曾给财主家放猪。其父兄长年在鸭绿江上从事水上运输。后家境稍温饱,13岁时父兄送其上学读书。

1935年毕业于丹东林科初中,1939年毕业于丹东省立凤城师范学校。解放前均任小学。教师。他们全家信奉道教,其母最为虔城,因而李高智从小就受父母信道之薰陶,于1947年便拜沈阳太清宫孙崇礼道长为师傅,作俗家**。

1951年父母先后去世,李高智时年35岁,孑然一身,形影相依,觉得自己俗缘已了,红尘无牵,遂抛却教鞭,往沈阳太清宫,求师傅孙崇礼度*出家为全真道土。孙道长见其言辞坚决,遂将他带往吉林永吉县朝阳观这一偏僻艰苦的山区小庙中磨炼他,一面教其经典道法,一面观其意志。

生平贡献

  在朝阳观中,李高智种地打柴,自食其力,他本是从事十多年教育事业的老师,初颇不会耕作砍伐等劳作;但他不畏艰苦劳累,虚心向老道长学习,而且安之若素。大约一年半后,其师见其出家意志坚定,学道有毅力,便于1952年12月26日领他到沈阳太清官挂衲。因他文化水平较高,且有师傅孙祟礼传授道要,故而道学进益较快,为太清宫中之佼佼者。越年,便被道众推选为太清官知客执事。1958年,“大跃进”之风兴起,城乡实行“人民公社”化,宗教界亦开始改变宫观经济管理体制,提出了“劳动自养,自食其力”的口号,意即抛弃以宗教收人为生,而改以劳动生产谋生。李高智便与当时在太清宫常住的许信友道长共谋道教界生活之路。他俩组织沈阳市36位能劳作的道士,办起了“道教化工厂”。

1962年沈阳市佛教、道教、天主教、**教、***教所办企业合并,创办了“兴无塑料制品厂”,李高智任副厂长,**生产,干了6年。1964年,辽宁省道教协会开展教务工作,调回李高智任住会常务理事。

1966年“文化大革命”*发,辽宁道协被迫停止工作,太清宫道众被遣散,李高智进入沈阳市红旗汽车靠垫厂当工人。在道教受冲击的压力下,即使身在工厂,他也依然坚持信仰,严守全真规戒,修炼不辍。1978年**第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政府拨*反正,重新落实宗教信仰自由政策,辽宁省道协得以恢复工作。李道长离开工厂又回到辽宁道协恢复教务活动。

1979年11月,他回到沈阳太清官,接收已经残破不堪的殿堂,担负起修复的重任。

1980年,人民政府拨款资助修缮太清官古建筑。李道长见党和政府这样关坏道教界,深受感动,他觉得道教界人士更应该用实际行动爱国爱教,在1982年,他将政府落实政策时补发给他的近五千元人民币全部捐献给太清官修缮殿堂。经过他在太清宫的8年艰苦经营,殿堂全部维修一新,金碧辉煌,十分壮观,又恢复了太清宫庄严之原貌。这与李道长的辛劳是密不可分的。

德高望重

  现在太清宫常住道士近50位,大家都深受李道长的薰陶,爱国守法,安定地在庙中过着正常的宗教生活。李道长在道教界德高望众,是公认的高道之一,曾任辽宁省道教协会副会长、沈阳市道协副会长、沈阳市道教事务管理委员会主任、太清宫监院、中国道教协会理事。

  李高智道长年已77年,长身卓立,须发如银,由于他恒练道家动静**,故犹红光满面,精神矍爽。一生无任何嗜好,但喜读道书,闲遐之时,均手不释卷,一派文静儒雅的书生气质。他为人严肃,毫丝不苟,持戒精严,从不逾矩。1989年北京白云观举办已中断60年的传戒盛典,恭请李高智道长到北京,担任玄都律坛八**中的纠仪**。不负众望,他如法如仪的完成了使命,给戒**印象中留下了崇高的风范.在1992年3月中国道协第五次代表会议上当选为常务理事。

积劳成疾

  李高智**生活清俭,克己奉公,慈心于物,礼仪于人。他庙务繁杂,会议、社交广泛,他每次外出开会或办理庙内事务,只要是在本市内,就自己骑自行车或坐公共汽车,不讲排场,从不要公家出车,不打出租车。他先人后己,与物无私。就是自己的钱财也不错花一分,积聚一起献于太清宫。 1993 年5 月,李高智**自掏腰包,泰然出资7900元,为太清宫铸制铜版《道德经》一部,悬挂于太清宫门洞两侧。为振兴太清从林、宏扬道教、警世劝民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李高智**他一心为庙,老骥伏枥,两袖清风,慈心教诲众道徒:爱庙如家,信崇道教,宏扬教法。自从落实了宗教政策以后,就积极的为修建太清宫而奔忙,四处**各有关部门,收回被占用的殿堂,筹备修宫建材。一身数役,历尽艰辛,不图虚名,脚踏实地,直到修复落成。

  他在修建完太清宫后,接着就是力争收回坤道院,预建东北坤道丛林。他终因积劳成疾,于1994年3月住进了医院,在医院期间,还念念不忘坤道院落实一事,在病床上多次给市府**写信,直到临终弥留之际,还提坤道院一事。市府**深受感动,结合实际情况,当面批示落实坤道院,他才瞑目而去。

收徒

  1979年9月恢复了“辽宁省道教协会”,李高智名正言顺地回到了“太清宫”,居住在东则“省心堂”二楼。“太清宫”位于沈阳古城的西北角楼处,李高智复出后,着手恢复“太清宫”的建设。政通人和,百废待兴。人杰地灵,成效卓著,不久一切完整如初。李高智第三次对肖柯提及正式拜师之事,并言称:“我四十多年没正式收过一个徒弟,希望寄托于你。”肖柯当时不解地问:“师傅,满院子的人您就没相中一个来作为您的继承人吗?”李高智默不作声,用手指了指院里的人群,似乎让肖柯自己去体会答案。当时的“太清宫”在院角对外开设了平价粮店,由于粮食定量供给的政策还没放开,一般人家都需要额外补充粮食。加上买卖公平合理,生意自然十分兴隆。因此,庙富僧就多,前来挂单的道友自然很多。按照祖师遗训,凡来观内挂单者,凭自觉自己决定在此停留的时间长短。这样一来,“太清宫”院内的道友和香客人等众多,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前来临时挂单的道友。鱼龙混杂,良莠不齐,李高智时常流露出对后继的担忧。最后,在李高智居住的二楼室内东侧设立香案坛场,举行了正式拜师仪式。从此,肖柯夜嗣罡便成为了“太清宫”方丈李高智道长的亲传入室**位大**,至少在当时情况确实如此。

原文链接:,转发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