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惟一简介简历(个人资料介绍)

王惟一,名王惟德,北宋医家。公元987―1067年(北宋太宗雍熙四年――英宗治平四年)人。宋仁宗(赵祯)时当过尚*御,对针灸学很有研究,集宋以前针灸学之大成,著有《铜人腧*针灸图经》一书,奉旨铸造针灸铜人两座。为中国著名针灸学家之一。, 王惟一 - 概况

宋时,针灸学非常盛行,但有关针灸学的古籍*简错讹甚多,用以指导临床,往往出现不应有的差错事故。根据这些情况,王惟一及其同行,产生了统一针灸学的念头及设想,并多次上书皇帝,请求编绘规范的针灸图谱及铸造标有十二经循行路线及*位的铜人,以统一针灸诸家之说。接旨后,惟一亲自设计铜人,从塑胚、制模以至铸造的全部过程,他都和工匠们生活在一起,工作在一起,攻克了无数技术难关,终于在公元1027年铸成了两座针灸铜人。铸成后,仁宗赞口不绝,把它当作一件精湛的艺术品,经惟一等在旁的医官介绍了铜人的用途和在医学上的价值之后,遂下令“把一座铜人放在医官院,让医生们学习参考;另一座放在宫里供鉴赏。”并让史官把这件事作为一件大事,写入史册:“这铜人于天祯五年(公元1027年)十月经‘御制’完成,以便传到后代。”这时,王惟一又将自己编绘的《铜人腧*针灸图经》献给仁宗,以作为铜人的注解和姊妹文献。赵祯阅后,非常高兴,又下了一道命令:“御编图经已经完成,把它刻在石上,以便传到后代”。

铜人和图经,在当时的医疗教学和医官考试中起了很大的作用,为统一和发展我国针灸学作出了很大贡献。王惟一是宋代杰出的针灸学家和医学教育家。在针灸学方面,他一生致力于这方面的文献研究和整理工作,尤其对皇甫谧的《甲乙经》很有研究,且在学术上受其影响颇深。他把很多不统一的有关针灸学著作,加以去伪存真的整理,“以铜人为式,分脏腑十二经,旁注腧*”的研究方法,将十二经脉及三百五十四个*位,用直观的方法记录和描绘出来,并对前代有关“经*”的学说,进行了订正和改进,推动了中国针灸学的发展。

王惟一 - 著作

《铜人腧*针灸图经》全书共三卷,公元1026年成书。书中把三百五十四个*位,按十二经脉联系起来,注有*位名称,绘制成图,为铜人注解。图样完整,内容丰富,经*较多而系统。按照图可查到所需用的*位,按照*位可查到所治之症候,是我国古代针灸典籍中一部很有价值的针灸学专著。形式略与近代《图解》相似,书中详述各个针灸*位间的距离长短,**的深浅尺度,以及主治、功效等项。上卷主要论述了十四经(心、肝、脾、肺、肾、胃、胆、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心包络、任脉、督脉)的经络循行、主治及经*。中、下卷分别按照头、颈、躯干、四肢的顺序,详叙每一经*。据宋史《艺文志》记载,原书共为三卷,后于南宋(金・大定)时,有人重制补注,改为五卷。《针灸图经录》五卷,约成书于1026年。公元1027年

王惟一造针灸铜人

天圣五年(1027),宋代著名针灸学家王惟一奉诏设计并主持铸造中国最早的针灸铜人。王惟一(约987~1067),又名王惟,曾任太医局翰林医官、朝散大夫、殿中省尚*奉御等职。王惟一还编撰了针灸著作《铜人腧*针灸图经》一书。 针灸铜人又称“天圣铜人”,是用精铜铸造而成的针灸模型,工艺精巧,体型与正常成年男子相同,外壳由前后两件构成,内置脏腑,表面刻有人体手三阳、足三阳、手三阴、足三阴和任脉、督脉等14条经脉和657个腧*。*孔与身体内部相通,可供教学和考核用。考核时,用蜡在铜人外表,体腔内注入水或水银。当被考核者取*进针时,如选择部位准确,刺中*位,水银或水便流出来。这种精密直观的教学模型是实物形象教学法的重大发明,对针灸学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针灸铜人共有两具,一具置于汴梁(今河南开封)翰林医官院,另一具则存放于大相国寺仁济殿。南宋时,其中一具铜人不明去向。明代正统八年(1443),鉴于铜人的经络、腧*已模糊不清,难以辨认,明英宗朱祁镇遂命能工巧匠进行**。此后,宋代针灸铜人这一珍贵的医学文物便失于记载,下落不明。

统一经*

统一经*,使之规范化。北宋以前的经*,存在着图谱粗糙难辨,文字叙述比较含混,以及众说纷坛,莫衷一是的状况。因此,王惟一十分重视经*的规范化,他编写《铜人腧*针灸图经》,并列于碑石,成为我国较早的针灸图谱。其铸腧*针灸铜人,据《齐东野语》记载:“以精铜为之,藏府无一不具,其外俞*,则 金书*名于旁,背面二器相合,则浑然全身。”可见,是两具比较精致的铜铸模型,其内有脏腑,外有腧*,*孔通向体内,*名刻于体表*旁,它是中国针灸医学教学最早而且是最珍贵的教学模型,平时,它发挥着*位规范化的作用,教学时它是针灸学生等学习针灸经络*位的依据。根据文献记载:考试医学生时,体表涂腊,使*位、经络被覆盖之后,诸孔*也因此而被黄腊所堵塞,再向体腔内注入水银,令被试者**,若取*刺之有误,则针不能入;如果取*正确无误,则针从孔*刺入体腔内,水银即可从拔针后的针眼中射出。有了这样高级的教具,无疑大大方便了针灸教学,从而对统一*位和促进针灸学术的发展,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总之,虽然图经、石碑、铜人三者各不相同,但内容一致,完全统一。他开拓了医学模型的先河,开辟了形象教学的道路,促进了经*定位向规范化发展,使“针砭之法,传述不同”的局面得到改观。

王惟一 - 考订经*

考订经*,使之丰富完备。他在撰写《铜人腧*针灸图经》时,“篡集旧闻,订正讹谬”,对经*理论作了不少校勘考证工作,例如阐述手太阳经主病,他根据《脉经》卷六有“卒贵失(矢)无度”的记载,在《内经》原文的基础上予以补充,根据肺与大肠相表里的理论,“卒遗失无度”是完全可能的,加此一症,更合中医理论原貌。他在《图经》中收载腧*657个,与《甲乙经》相比,增加了“青灵”、“颇阴俞”、“膏盲俞”3个双*,督脉的“灵台”、“阳关”2个单*。他还考证了*位的作用,与《外台秘要》、《太平圣惠方》等一些较早的文献相比,增添了不少内容,如上星*,增添了治疗“痰疟振寒、热病汗不出、目睛痛、不能远视”等病证的主治作用;承山*,增加了治疗“腰背痛、霍*、转筋、大便难、久痔肿痛”等病证的作用;风府*,增加了治疗“头痛鼻衄”的作用;委中*,增加了治疗“热病汗不出、足热撅逆满、膝不得屈伸”等病证的作用。通过这些努力,既进一步完善了经*理论,又扩大了*位的主治作用,提高了腧*的实用性。

王惟一 - 贡献

王惟一对针灸医学的贡献有三,一是考定《明堂针灸图》与撰写《新铸铜人腧*针灸图经》,二为铸造针灸铜人模型,三为刻《图经》于石。作为官书问世的《铜人腧*针灸图经》,对宋代以前的针灸学成就进行了一次系统的总结,对宋代及后世针灸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针灸铜人的设计和制造,更是医学史上的一大创举,两具铜人作为最早的人体模型和针灸直观教具,在医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王惟一为此做出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

从《图经》、石碑、铜人的编绘制作,可以看出,使经*理论规范化,是王惟一主要学术思想之一。王惟一在撰写《新铸铜人腧*针灸图经》时,“纂集旧闻,订正讹廖”,做了不少校勘考证工作,对后世学习《内经》原文起了加深理解的作用,并进一步完善了经*理论。

《图经》、石碑、铜人三者虽然形式各不相同,但内容一致石碑起到了保存《图经》内容的作用。铜人对经*教学的形象化与直观化,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开创了针灸学的腧*考试要进行实际*作的先河。

王惟一 - 影响

宋朝时,受王安石改良思想的影响,医学教育得到很大的发展。再加上雕版和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整理和出版了很多医学书籍。医学教育的发展要求针灸学教学能更加直观些,以便于学生记忆和临床使用。王惟一所设计的铜人,在脏腑的布局,经络的循行,*位的精确等方面,不仅科学性强,而且工艺水平相当高。他选择了精制的铜,铸成和一般人大小相似的人体,里面装有铜铸成的脏腑,躯壳表面,刻有三百五十四个*孔,孔内装满水银,外封黄蜡,以防水银流出。应试者,当老师出题**某*,或提问何病症该针何*时,学生照题试针。若针得正确,一进针水银便会流出。若针得不对,就刺不进去。铜人的铸造,对中国医学的发展,尤其在针灸学和针灸教学方面,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故为历来针灸学家所推崇,即至现在仍有学习和研究的价值。

王惟一 - 评价

王惟一“素校禁方,尤工厉石”,“创铸铜人为式”,考订经*理论,为经*理论的发展与规范化,以及针灸教学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是宋代杰出的针灸学家和医学教育家,为中国医学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原文链接:,转发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