勒姆・斯蒂文斯・马克沁简介简历(个人资料介绍)

美国工程师海勒姆·斯蒂文斯·马克沁出身贫寒,通过勤奋自学而成为知名的发明家。1882年,马克沁赴英国考察时,发现士兵射击时常因老式步*的后坐力,肩膀被撞得青一块紫一块。这说明*的后坐具有相当的能量,这种能量来自于*弹发射时产生的火*气体。马克沁正是从人们习以为常、熟视无睹的后坐现象中,为武器的自动连续射击找到了理想的动力。,改造机* 改装试验  马克沁首先在一支老式的温切斯特步*上进行改装试验,利用射击时子弹喷发的火*气体使*完成开锁、退壳、送弹、重新闭锁等一系列动作,实现了单管*的自动连续射击,并减轻了*的后坐力。马克沁在1883年首先成功地研制出世界上**支自动步*。后来,他根据从步*上得来的经验,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他的*管短后坐自动射击原理。他还改变了传统的供弹方式,制作了一条长达6米的帆布弹链。为机*连续供弹。为给因连续高速射击而发热的*管降温冷却,马克沁还采用水冷方式。马克沁在1884年制造 出世界上**支能够自动连续射击的机*,射速达每分钟600发以上。改进发展  马克沁重机*获得成功后,许多国家纷纷进行仿制,一些发明家和设计师针对马克沁重机*的原理和结构进行改进和发展。1892年,美国著名械设计家勃朗宁和奥地利陆军尉冯·奥德科莱克几乎同时发明了最早利用火*燃气能量的导气式自动原理的机*,这种自动原理为今天的大多数机*年采用。美国*械设计师B·B·霍奇基斯所设计的1814型机*是最早的气冷式机*,这种机*取消了水冷式机*上笨重的注水套筒,使机*较为轻便。.   这是一支真正意义上的全自动机*。它的自动动作是利用火*气体能量完成的。在子弹发射的瞬间,*机与*管叩合,共同后坐19毫米后*管停止,通过肘节机构进行开锁,同时*机继续后坐,通过加速机构使*管的部分能量传递给机*,使其完成抽壳抛壳,从而带动供弹机构,使击发机待击,压缩复进簧,撞击缓冲器,然后在簧力作用下复进,将第二发子弹推入*膛,闭锁,再次击发。如此反复,每秒10余次,每分钟可发射600余发子弹。  这种机械的运动描述起来复杂而抽象,但要是亲自看上一眼,人们会立即叹服于它的精巧与妙思。为了保证有足够子弹满足这种快速发射的需要,马克沁发明了帆布子弹带,带长6.4米,容量333发。弹带端还有锁扣装置,可以连接更多子弹带,以便长时间地发射。名扬世界  机构制造完成后,马克沁本想秘密地进行射击试验,却不料走漏了风声,英国剑桥公爵殿下闻风赶到小作坊参观,而皇室一动,举市跟随,大批名流要人接踵而至。在众目睽睽之下,马克沁机*的肘节机构像人的肘关节一样快速灵活地运动,子弹飓风般呼啸扫射。观者无不目瞪口呆。从此,马克沁和他的机*名扬世界。  此后,马克沁又发明了一种后来被广泛效仿的油压缓冲器,使机*可以单发、或10发20发点射、或调节到100发/分钟的慢射速。马克沁甚至设想在*上加一种机构,使机*在手指离开扳机后仍能继续射击,直到弹带上的子弹打完。这样,机*手在阵亡后仍能做出悲壮的贡献。1891年,马克沁又成功地发明了一种导气式自动步*。56岁时,以马我沁的名字命名的机*后坐式自动手*问世。从此,自动武器的渊薮大开。“马克沁”成了机*和自动武器的代名词。  今天,我们应该牢牢记住的是,正是马克沁机*中,人类**次运用了复进簧、可靠的抛壳系统、弹带供弹机构、加速机构、可靠调整弹底间隙、射速调节油压缓冲器等机构。至今,专业的*械研制人员依然遵盾着由马克沁首创的火*气体能量自动射击三大基本原理――*管后坐式、*机后坐式和导气式。英文版《武器装备百科全书》说:“马克沁机*的出现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自从拿破仑时代起曾经使用过的战术完全没用了”。 横行疆场 卓越性能  马克沁机*一诞生,立即在战场上显示出卓越的性能。1893年,罗得西亚50名步兵使用4挺马克沁机*击退了5000名祖鲁人的猛烈进攻,结果战场上留下了3000具*体。1895年,阿富汗奇特拉尔战役和苏丹战役中,马克沁机*也使进攻的敌人死伤累累。1898年,苏丹的恩图曼之战,2万名***教托钵僧被英国侵略军屠*,估计有15000人倒在马克沁机*的阵地前。1899年开始的布尔战争中,布尔人在冲锋时遭到了马克沁机*的毁灭性打击。  但直到1905年的日俄战争中,日俄双方激烈的机*对射才使机*的运用受到主流战场的重视。那次战争中,俄军使用马克沁机*,日军使用另一种著名的机*――哈齐开斯机*。前者威力和可靠性均优于后者,特别是在鸭绿江附近的大战中,俄国人首次使用带防盾的索科洛夫低轮架马克沁机*射击,发挥了意想不到的作用。全新理念  机械的强大威力使当时许多著名的机械设计师都投入到机*的研制之中。手*设计的泰斗、美国人勃郎宁也不甘人后,先后推出了多型机*。其中,勃朗宁M1901机*的改进型在一战后期随美国军队进入欧洲主战场,但并没有发挥多大作用。因为质量问题,它的机匣后坐板强度不够,以至于连续射击时后坐板断裂。后来,勃朗宁将机匣后坐板加了两个支耳,开创了一种全新的设计理念。  开战初期,比利时军队靠着军犬的力量拉着机*匆忙撤退。马克沁机*的重量,使它不易于机动。  曾经与马克沁机*在日俄大战中打得旗鼓相当的哈齐开斯机*在一战中也被广泛应用。当时,由于射击频率太高,摩擦产生的高温很容易使冶炼和金属材料技术尚不成熟的*管变形,开始,人们想到了更换*管,后来便发展出一战时广泛流行的水冷式机*。这使*管在外观上看起来又粗又圆。哈齐开斯机*的典型特征,就是水冷式*管前端有一条细水管,以便于水的循环。后来,为了扩大散热面积,人们还在冷却管上加了一些褶皱。*纵方式  当时,每挺机*普遍需要4人来完成*纵与射击。一个瞄准,一人供弹,一人进行观察�t望,一人协调指挥。但这种配置并不是绝对的,必要的时候,3个人2个人也可以完成射击。  一战中,坦克、装甲车、飞机、军舰,甚至“齐柏林”飞艇上都装有马克沁机*。人们将机*安装在摩托车上,以便机动地进行对空射击。这显示出机械化**发展的趋势。与此相反,比利时**的狗拉机*,则是畜力战争没落的一个证据。大战刚*发时比利时军队在德国的攻势下节节败退时,正是一大群忠实的军犬,拉着机*完成了撤退。但不论是摩托车还是军犬都反映出马克沁机*机动性能较差的缺点,当时,马克沁机*重达27?22公斤,哈齐开斯机*重达14?97公斤,一战中最著名的德国马克沁MG08机*则重达26?54公斤。对于火炮而言,这一分量无足轻重,但对于以营连为基本作战单位的机*,士兵就不胜负荷了。于是人们开始尝试制造单人使用的轻机*。 从重到轻 轻机*诞生  当时,一个叫麦克兰的美国认设计了一种能单人携带、用弹盘供弹、使用两脚支架的轻机*。但事后出于种种原因,他将这个设计方案转让给军官兼发明家路易斯。1911年,路易斯机*在美国诞生。批量生产  但这种机*并没有得到美国军方的青睐。路易斯于是转赴欧洲,在比利时找到了知音,得到定单并开始批量生产。这种机*重12?25公斤,*托抵肩,可以较方便地供单人携带和使用,弹盘里有97发子弹。路易斯机*最显著的特征是又粗又圆的*管,其中充满金属薄片。这种散热方式是比不水冷更方便的空气冷却。后来,正是这种冷却方式的推广,淘汰了水冷式在一战后期哈齐开斯*族也推出了依靠气体冷却的MK?1轻机*。这种机*也重12?25公斤,最初是为骑兵设计的,后来也被用于装甲车。  路易斯机*首先在比利时批量生产,其作战效能也首先被比利时军队所认识。一战开始时,德军前线士兵初次听到路易斯机构连续射击的嗄嗄声时,称之为“比利时的响尾蛇”。显赫声名  路易斯机*在世界空军史和飞机史上留下了更显赫的声名。世界轻武器界公认,路易斯机*是世界上**挺航空机*。1912年6月,美国的钱特勒上尉将路易斯机*装载到一架推进式莱特飞机上。这架飞机飞临目标上空后开始向地面开火射击,数以百计的记者迅速将这一消息发往世界,成为当时颇为轰动的新闻。  1914年8月,大战刚开始不到一个月,两名英国飞行员擅自将一挺路易斯机构带上飞机,在1524米高空向德国飞机射击完一个弹盘,但没有射中。这次行动是机*在空战中的首次应用。但当这两名飞行员将此事向上级汇报后,却换来英军当局严禁往飞机上携带机*的禁令,英国人害怕因此触怒德国,引来报复。但仅一个月后,随着战局发展,英军正式下令在飞机上装备路易期机*。战场主流  **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路易斯向美国财政部捐献100万美元。这些钱都是美国政府购买路易斯机*向他支付的酬金。  在一战*发的时候,真正认识到机*重要性的只有德国,当时,德国陆军装备的马克沁机*超过12500挺。索姆河战役是机*史上最令人惊心动魂的战例。1916年7月,德国人以平均每百米一挺马克沁MG08机*的火力密度,向40公里进攻正面上的14个英国师疯狂扫射。一天之内就使6万名英军士兵伤亡。机*的*伤力和*腥气在这一天达到了顶点。当年11月,当索姆河战役结束之际,自动武器的始作俑者马克沁以76岁的高龄在英国斯特雷瑟姆去世。去世时,他既有英国国籍,又被赐封了英国皇室的爵位。由此可见当时的人们对马克沁机*的敬畏之情。  到**次世界大战结束时,机*真正变成了战场上的主流。法国平均每个步兵师装备机*684挺(包括轻机*576挺)、英国400挺(包括轻机*336挺)、德国324挺(包括轻机*216挺),大大超过了战争*发时每个师只有24挺机*的数字。而机*在战争的*发户美国发展最快,从战前的每个师18挺发展到1000挺(包括轻机*775挺)。
原文链接:,转发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