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实烨简介简历(个人资料介绍)

李实烨,男,1925年8月6日 出生于上海市。土壤学专家。1947年 毕业于南通学院农艺化学系,获学士学位。李实烨遵循科学研究与农业生产相结合的原则,致力于稻田培肥与水稻高产耕种技术研究40余年,较早进行了中国稻田长期连种三熟制的定位试验,从而揭示三熟制持续增产的主要机理;提出了高产稻田土壤管理技术的关键,为水稻增产作出了重要贡献。, 李实烨 - 个人简历

1925年8月6日 出生于上海市。

1944年 毕业于上海中华**教青年会中学。

1947年 毕业于南通学院农艺化学系,获学士学位。

1948年 任江苏省立江阴农校教师。

1949-1950年 任国立南昌大学农学院土壤助教。

1950-1959年 任浙江省农业科学研究所技工、农技师。

1960-1979年 任浙江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1979-1984年 任浙江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等。

李实烨 - 生平介绍

李实烨,1925年8月6日出生于上海。幼年就读于南洋中学附属小学,初小即学英文,师从美籍华裔女教师。进入上海中华**教青年会中学后,校长为美国学者,基本采用外文原版教材,从而打下了坚实的英语基础。李实烨父亲半生在外奔波经商,向往田园生涯,时常对他进行务农教育。李实烨中学毕业正值抗日战争时期,适逢清末名士张骞所创办的南通学院迁沪办校,在其父亲的影响下,1943年考入该院农艺化学系学习。1947年毕业后曾在江苏省立江阴农校任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李实烨由他的老师施华吝教授推荐去国立南昌大学农学院任土壤学助教。1950年又受程学达先生的邀请聘任到浙江省农业科学研究所(浙江省农业科学院的前身)土壤肥料系从事土壤肥料研究工作,迄今已有40多年。50年代初,在薛禹谷先生指导下,担任测试分析工作,并结合进行人粪尿不同贮存方法比较试验”。李实烨逐步成长为具有独立化验分析能力的优秀人才,深受前辈们的好评。随后,在俞震豫、程学达先生的带领下,完成浙西常山、开化两县的土壤概查,充实和丰富了土壤地理知识;参加金华地区稻田施用煤灰、柴灰问题的调查研究和田间试验,以及农田早稻早发的增产技术总结。50年代中期,又主持浙东宁波余姚片的双季稻土壤耕作施肥和稻棉轮种技术的系统研究。1957年李实烨被错划为“右派”而下放劳动。他在农村劳动中,尽管生活艰苦,思想苦闷,但他仍认真向农民群众学习,勤奋做好各项农事*作;加深了对农业、农村、农民的思想感情和实践的认识。为他日后牢固地树立起理论联系实际和科技为农业服务的观念打下了基础。

1962年,李实烨恢复工作,重新走上科研工作岗位。他先去浙江农业大学、省农业科学院在金华石门农场设立的红壤试验站,蹲点从事3年“红壤垄田改良培肥技术”研究。1965年参加省工作组赴绍兴东湖农场总结稻田三熟高产经验。以上两项研究结果,为浙江发展水稻生产中的单季改双季,双季改三熟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此后,李实烨对开展稻田多熟高产研究也积累了丰富的感性认识。“文化大革命”期间,李实烨再度被下放劳动,直至1972年。从70年代初,李实烨在广泛调查高产典型田土壤肥力性状及其培肥措施的基础上,开始稻田高产土壤肥力平衡问题的研究。1974年在浙东黄岩县马铺农场布置**个“稻田三熟连种对土壤肥力影响”的定位试验(目前已持续到第二十五年)。在取得5年系统观测结果后,1979年又在浙江全省四大农区7个类型的稻田土壤上设置了12个长期定位试验,在试验持续到5~10年时,由于受客观条件所限而中止。然而,该试验在我国土壤肥力长期定位试验中,以其网络之广、时间之长、成果之多而居前列。有关该研究的系列研究论文曾在国际会议上多次报告,受到国内外专家学者们的一致好评;研究成果也多次获部、省级科技进步奖等。

李实烨 - 主要论著

1 俞震豫,李实烨.常山、《开化县土壤概述》.见:浙江省农业科学研究所1950-1955研究资料汇编.1956

2 程学达,李实烨.《浙江稻田施用煤灰、柴灰问题的研究》.土壤学报.1956,4(1):55~58

3 李实烨,姚承桢,黎立信等.《稻田春耕深度对土壤肥力的影响》.见:浙江省农业科学研究所1956年研究资料汇编.1957:217~223

4 李实烨,姚承桢,冯志高.《连作晚稻田翻耕问题的研究》.农业科学通讯.1957(7):364~366

5 李实烨,姚承桢,冯志高.《稻棉轮种对土壤肥力的影响》.土壤学报.1957,5(4):322~330,等等。

李实烨 - 主要贡献

李实烨于1974年在浙东南黄岩马铺农场起步布置了稻田长期连种三熟制的定位试验,以探索三熟制长期连种究竟对稻田土壤肥力及作物产量有何影响?试验设计为二组处理,一是在等量化学氮肥条件下观察配合施入轻重不同有机肥用量的影响,二是在等氮量基础上研究有机肥配合化肥的最佳比例?10年(1974-1983年)的系统观察结果表明,在一定条件下稻田长期连种三熟制可以保持地力不衰、施肥不多、亩产吨粮、效益较好。这一研究成果,1984年在国际水稻研究所主持的亚洲水稻农作制协作网和中国农业科学院联合召开的稻田多熟制国际讨论会上作过专题报告(见论著31),得到与会中外科学家们的一致公认。当黄岩定位试验进行到20年(1974-1993年)时,李实烨又揭示了三熟连种所以能持续增产的主要机理:(1)必须不断更换作物良种以消除连种带来的一些不良影响;(2)保证对稻田常年投入一定数量的有机肥以稳定地力;(3)采取化肥和有机肥配合施用以提高肥效。1993年黄岩的定位试验被美国洛氏基金会采纳,刊登在它们主编的“全球农业长期定位试验名录”上。1994年李实烨应邀以定居学者(Resident Scholar)去该基金会设在意大利的贝莱吉讨论研究中心进修并作专题报告。1997年该定位试验又被联合国粮农组织采纳而列入即将出版的“世界著名农业长期定位试验名录”。到目前为止,黄岩稻田三熟连种定位试验持续时间已达25年之久,在国内占领先地位。李实烨通过黄岩的定位试验,将祖国传统农艺上的精粹,推上了国际先进行列。

原文链接:,转发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