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齐生简介简历(个人资料介绍)

黄齐生(1879-1946):安顺人,王若飞二舅父,著名教育家。1915年**达德学生进行反对“二十一条”的救国运动。在延安考察解放区时受到毛泽东的亲切接见。“四·八”烈士之一。,近代爱国民主人士、教育家

黄齐生,即黄禄祥(1879年―1946年),近代教育家,爱国民主人士。

  原名鲁连,字齐生;祖籍江西抚州,后移籍贵州安顺;早年热心开展业余教育工作,主持兴办贵州达德学校。积极倡办勤工局、农事试验场、商品陈列所和妇女习艺所等实业场所。参加护国运动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

  1917年,率贵州学生赴日本留学,后又组织赴欧洲勤工俭学,结识蔡和森、李**、徐特立等人,接触马克思主义,支持共产主义革命主张和留欧学生革命活动。

  回国后任贵州省视学等职。1926年,任贵州省立第三中学校长。任内延请名师执教,倡导白话文,宣传新文化,开新学风尚,倡导男女平等,反对封建包办婚姻。

  1929年在上海与陶行知创办晓庄师范,1931年,经黄炎培介绍先后往江苏昆山、山东邹平、河北定县开展乡村教育。后在中华职业教育社和广西基础教育研究院任职。

  “七·七”事变后组织抗日救国会,宣传抗日;后任四川歇马乡村建设育才学院文史教授,壁山正则艺专文史教授;多方奔走,从狱中营救出我党**人王若飞(黄齐生是其舅父),并随赴解放区考察,在延安受到毛泽东接见。

  1946年4月8日,与 叶挺、王若飞、 秦邦宪返回延安时,在山西兴县 黑茶山飞机 失事中不幸遇难。史称“四八烈士”。

人物事迹

黄齐生,1879年生于贵州省安顺县。他8岁发蒙读书,学习文史、算学、理化等知识;15岁因家境困顿失学,到“义兴恒”商店做学徒。他嗜学如命,工作之余,博览群书,从中国文学、历史到西方资产阶级**学说,及维新书刊几乎无书不读,自学而成为满腹经纶的学者。这些学问奠定了他早年的民主思想。

1904年,黄齐生与胞兄黄干夫及凌秋鹗等人在“算学馆”基础上创办达德学堂,开始了他的教育事业。达德学堂教师和达德书社社员,全是尽义务,没有薪金。不到一年,教师纷纷托故离去,学校顿时陷入困境,难以维持。黄齐生毅然辞去贵州最大商店“群明社”的经理职务,专职从事教育,担负起学校的重担。作为一名教师,他十分喜欢学生,尤其对那些家境贫寒的学生,更是循循善诱,因材施教,课内课余从不停顿,为学生讲解各种知识。亲朋、邻里、熟人中那些无力求学的儿童,他都尽力说服家庭设法送子弟入学。他也给这些贫寒的孩子极大的无私帮助。有些孤苦无人照顾的亲友的子弟和一些无依无靠的学生,他总是主动承担他们的生活重担。即使到外省任职、去国外求学、两次去延安,他总是带着一些需要他照顾的青少年学生一块行动,像亲生父亲那样关照着他们。王若飞、袁咨桐、黄爱骧、严金*、蔡之璋、阿薰等都是他资助、照顾的对象。

黄齐生教育学生,绝不要求他们死读书,更注重把学生培养成具有新思想、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勇敢探索救国救民真理的新青年。他把当时在进步思想界影响很大的《民报》、《新民丛报》和邹容的《革命军》等进步书刊推荐给学生,使地处贵州这个落后省份的学生眼界大为开阔。他提倡男女同校,反对旧礼教,公开主张自由恋爱,反对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旧婚姻。他还亲自为侄子黄可庄*办新式婚礼,虽被许多人看成“怪物”,但对青年人影响极大。黄齐生自己一生奔走于民族解放和民主事业,更激励青年学生关心国事,投身革命洪流。他在诗中说到“廿年辛苦我何堪,不为积财不为官,剩有此身真道人,责任还由尔辈担”。在他的言传身教、身体力行和全心全意的帮助下,促使贵州的许多青年到海外求学或参加到民主革命斗争中。他成为当时贵州青年人追求进步的指路人和贵州教育界、思想界的一面进步旗帜。

辛亥革命前夕,贵州进步势力分为自治党和**党两派,**目标基本一致,为扩大各自势力勾心斗角,势同水火,几乎刀兵相向,对革命十分不利。黄齐生兄弟奔走调停,促成两派领袖在达德学校谈判,最终达成和解,为革命保存了力量。他还说服自治党中的激进分子作和平与*力两手准备,组织学校学生,武装起来。以聂守微等镇守达德学校,王若飞率学生稽查城防,以备清军的进攻。后贵阳新军营起义,贵州和平光复,两党联合主政,黄齐生坚辞交通部长之职,继续从事教育事业。

1915年,袁世凯称帝,蔡锷在云南护国讨袁。贵州当局忧虑观望。黄齐生义愤填膺,以达德学校名义,与校长聂守微领衔通电讨袁,同时疾书贵州下游矿务局总办黄干夫、秘书王若飞,望能劝说铜仁驻军团长彭公武起义。彭公武在铜仁宣布讨袁后,贵州当局和驻军师长王文华不敢继续观望,随后立即宣布讨袁。云南、贵州组织讨袁护国军,黄齐生奉命到上海等地联络反袁力量,在上海与携巨款取道湖南的王若飞会合。黄齐生、王若飞遍游沿海的江苏、山东等南北各省的许多城镇,宣传反袁斗争,了解各地风俗人情和全国**形势。贵州招考官费留日学生。黄齐生借机宣传私费留学。他在上海求见孙中山,问道:“先生革命若干次失败,每次失败之后作何感想?”孙中山沉默了一下回答:“我只觉得每次失败之后,办法更多!”孙中山的话使黄齐生深感振奋,将贵州当局的排挤、打击置诸脑后,决心克服一切困难,寻求救国的道路。于是他率王若飞等八名官费生和20余名私费生东渡日本。到东京后,黄齐生面对这个似曾相识的国度的强盛和发达,内心充满无限的感慨!留学生并没有受到应有的关照,生活、工作、学习等各种问题均无着落,他作为其中的发起者和师长,主动承担起责任,为留学生奔走,联系住所、学校等。经过艰苦的努力,这些必要的条件总算解决了,留学生也都有了个着落。王若飞进了明治大学。该校连给中国留学生授课的教师也没有,学生们完全过着自修生活,看什么书、研究何种问题,学校全无人过问,大多数时间学生都是利用学校提供的住宿和报刊图书资料条件,学习日语,学习各种自己感兴趣的知识、理论等。王若飞在这里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黄齐生则主要集中精力到日本各地参观访问,考察教育。

1919年5月7日,正是中国人民因巴黎和会外交失败而引发的五四运动轰轰烈烈发展之际,日本国内举行“二十一条”签订的盛大庆典。黄齐生悲愤填膺,毅然于5月7日当天离开日本归国,以示**。他回国后住在上海昆山的一所破祠堂里,会齐随后回国的王若飞等学生,参加了上海的反帝爱国运动。五四运动后,黄齐生深受鼓舞,组织了“贵州教育实业考察团”,赴江苏、山东、河北、山西等省,特别是对当时的“模范县”南通、“模范省”山西进行实地考察。在北京经胡适介绍,黄齐生与杜威讨论教育问题,并拜会了从欧洲归国的梁启超。梁启超欧洲之行,思想发生了重大变化。黄齐生从梁启超处了解到欧洲战后的大致情况。

黄齐生南归上海,再度困顿于昆山。当他得知国内正在组织赴欧勤工俭学运动,愤然表示“有国内之穷死,无海外之饿死。愿赴欧洲勤工俭学者,我们一道去!”身无半文钱,心怀天下事。黄齐生和王若飞等决心远涉重洋,到战后百废待兴的法国勤工俭学。时值深秋,黄埔江畔的阵阵冷风,江轮来来往往的声声汽笛,使他们更加执著。黄齐生等经过多方设法,奔走在一切亲朋乡友之间,终于筹集到路费100元,又从蔡衡武处借得300元,于1919年10月16目乘美隆洋行租用的英商货轮离开上海。同船去法勤工俭学的留学生共48人。他们分成已学和未学两组学习法文。大家怀着激动的心情于11月24日抵马赛,转乘火车到巴黎。王若飞等留学生纷纷进入各种学校,学习法文等各种知识。黄齐生将主要精力用在考察英、法、比、德各国的社会、经济、教育状况。由于找不到工作,他经常饿着肚子深入留学生中了解社会状况,只好大多数时间居住在巴黎。王若飞等因钱用完,先后到圣夏门钢铁厂等工厂做工。黄齐生进入里昂大学,任留法同学会的干事和主要负责人。有人约请他加入***、青年党,他“发誓不入任何党派”,却支持外甥若飞参加蔡和森、周恩来等组织***的活动。他和蔡和森、李**、徐特立往来聚会尤为密切,讨论救国方案和救国道路,赞同走苏俄道路。黄齐生积极参加进步分子的活动,站在反对北洋军阀向法借款、反对中国驻法公使侮辱、压制勤工俭学学生的斗争的前列。在斗争中结识了许多爱国志士,和他们一起斗争,一起探讨救国道路,一同生活。黄齐生对这些*气方刚的青年,同情、关怀、帮助无微不至。留学生们做工、学习的时候,他总是抽出时间为他们洗衣做饭,像母亲一样关心、呵护着他们。他自己也曾到铁厂做打铁工人,感叹这才是真正的“锻炼”。这些经历使他了解了工人和工人的生活,对他的思想产生了很大影响。

1923年,王若飞赴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黄齐生和王若飞在巴黎分别后,回国到上海南洋公学执教,后又回贵阳襄理达德学校做校务,先后出任黔北视学、省立三中校长,办除积弊,推行教育改革,在贵州影响很大。1927年,蒋介石**四川军阀制造三三一**,学生王景任组织三三一救援会,黄齐生毅然不顾**派的迫害,在学校**上宣读***对三三一**发表的**宣言,指斥**派的滔天罪行。他被**当局解职,并以“接近共产嫌疑,主张自由恋爱”的罪名被通缉。达德学校也被军阀周西成以“结党营私,谋为不轨,*****人捣*贵州”的罪名解散。

黄齐生逃往四川,颠沛流离到汉口与家人汇合。他怀着极大的悲愤写下了《所谓新贵州的真相》一文,揭露军阀的罪行。1929年初,黄齐生举家赴南京,到陶行知先生的乡村教育基地晓庄学校任教。学生袁咨桐、严金*、侄子爱骧均来晓庄学习。黄、陶两先生对***深表同情,对党组织的活动给予了极大的支持和保护。但师生中“左”倾情绪十分高涨,行为过激、幼稚、盲动,黄齐生引以为忧,提醒大家注意,应讲究斗争策略,以免引起不必要的损失和牺牲。可学生反以为他为右倾,使他深感忧虑和孤独。1931年,黄齐生应中华职业教育社聘请,任昆山徐幺桥农村改进实验区总干事。期间,黄齐生惊闻晓庄师生多人被捕,爱徒袁咨桐被列为首事,将被*害。于是不顾个人安危,毅然去南京求见***首都卫戍司令谷正伦,以“诸生出于爱国热情,袁生仅15岁,虽行为过激,何至于死”为词,请求释放袁咨桐等。谷正伦拒绝他的请求,并警告他不要受***利用。他严肃地回答: “我从事教育,义之所在就同情支持,固不问***还是***!”***的***统治是从来不**制,不讲道义的,年仅15岁不足法定**年龄的袁咨桐被****害在南京雨花台。

袁咨桐追随黄齐生离开故土、亲人,为追求民主自由而献身。黄齐生面对少年的热*抛洒、悲壮就义,感到无法排抑的痛苦缠绕着他。他只好离开南京,带着满腔的愤怒先后到山东邹平乡村建设研究院、河北定县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工作。1932年冬,他忽然接到王若飞的来信。被捕的王若飞急盼他前往诀别。又一个晴天劈雷,使他震怒。他怀着悲愤的心情,不顾一切,踉踉跄跄地赶往归绥**监狱。塞外朔朔寒风扑面而来,青年人一个接一个地遭受着非人的迫害,旧恨新仇,使他已不存任何幻想,超*于生死之外,心冷如冰,志坚如石,坦然地对王若飞说:“你宁可失去自由和生命,不丢掉真理,做得对,我放心!我这次来营救你,也成全你”。他在监狱附近的中西旅馆租了一间小屋,以待刑期作最后诀别。舅甥二人每次相见,谈心析理,娓娓不休,买酒共饮,气宇豪迈,谈笑声闻百步之外。他在王昭君墓旁为王若飞买了墓地,做好了最坏的准备。他们没有丝毫*惧,没有丝毫忧伤,也不再痛苦,在豪饮畅谈中品味人生。他们这种达观的态度、豪迈的气概使许多难友深为感动。黄齐生在诗中写道:“欢情得自酸肠后,块垒消从烈焰中”,真是痛定思痛,痛何如哉。黄齐生以王若飞情况终难逆料,就撰写了《外甥王若飞行状》,连同王若飞《狱中致绥远省傅**书》及狱中写给他的信,一并油印成册,分赠亲友,以昭告世人。袁咨桐的就义和王若飞的被捕使黄齐生更加坚强和执著,对***人的事业、追求和牺牲精神有了更深的了解。

七七事变后,国共宣言团结抗战。黄齐生已回到贵州,他积极投入贵阳教育界抗日救亡活动。但贵州***却**说“***抗日不积极,团结无诚意。”黄齐生为此深感痛苦,决心亲赴延安,以事实说明一切。1937年1月,黄齐生全家及亲友一行赴延安。在延安,他在出狱后的王若飞的引导下到根据地各地参观,亲眼目睹了***、八路军和根据地人民的抗日救亡活动,受到了毛泽东等**人的热情接待,亲耳听到了****人的抗日路线和策略,亲眼看到了根据地军民的抗日热情和救亡工作,深受鼓舞。回到贵州后,他在达德学校内外公开演讲,对此延安和贵州的实际情况,揭露***蓄意破坏团结抗战、中伤***的各种谣言。***党部扬言:“黄齐生延安归来,大肆替***义务宣传。”黄齐生针锋相对地反讥:“***抗日积极,有办法。我为之宣传,这确是我的义务。”在国共合作初期,外界由于***的封锁,很多人对***抱着怀疑态度之时,黄齐生毅然深入根据地参观访问,表明了他对***的信任和对诬蔑***的言词的怀疑,是***最真诚的朋友之一。

在***的迫害下,黄齐生流落昆明。他又投入到昆明的救亡运动中,和西南联大的民主救亡 运动联系紧密。由于***昆明当局对他排挤陷害,又被迫回到贵州,受到了达德学校师生的热烈欢迎。他冲破顽固派的阻挠,开展各种抗日宣传活动。由于贵阳地下党员相继被捕,牵连到黄齐生。***贵州市党部到学校将黄齐生所改过的作业、日记全部查阅。他怒不可遏,写信给校中***员,责成他们转告***党部当权者:“在我不死则奋斗,死了当歇气,……且如国共既已宣言合作抗战救国矣,我意,主要在***自身健全与否问题,不于此求充实,求信用,只一味防范这个,捉拿那个,试问满清防范捉拿为何如哉。……盖孔子有言:u2018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逊u2019。而我则曰:u2018不多事亦不怕事,不欺人亦不怕人。固不深计夫有道与无道也u2019”。他义正词严地驳斥了***的中伤,轰动了贵阳教育界,使敌人不敢公然谋害他,却以“莠民”之名,迫使他再次离开贵州流落到四川。

黄齐生到四川,先就任于马场乡村建设育才院。他在学生中主讲民族精神,激发他们抗战救国的义愤,经常与陶行知、黄炎培、沈钧儒诸先生从事民主团结抗日救亡活动。他经常到八路军重庆办事处与董必武等交流看法。1942年他又到正则艺专任文史教授,介绍许多青年学生到陕北,并征集数十百幅书画作品分赠毛泽东等延安同志。正当国统区民主运动日益高涨之际,重庆文化界、教育界举行盛大晚会,欢迎从桂林逃难到重庆的柳亚子先生。周恩来、王若飞也来参加晚会。黄齐生兴奋异常,当晚赋诗言志,在《沁园春》和柳亚子词中断言:“民主如船,民权如水,水涨奚愁船不高!”怒斥***:“看羊胃羊头,满坑满谷,密探密捕,横扰横骚。天道还好,物极必反,朽木凭他怎样雕!”表达了对敌人的蔑视和对革命胜利的信心。

1944年底,黄齐生一行180人由重庆出发第二次赴延安。在陕北,他一面如饥似渴地学习党**的方针、政策,一面深入城乡和附近各县参观访问,一面愤慨地揭露***政府的**无能和***专政的罪恶活动,同时把在延安和解放区的所见所闻,通过各种渠道,向大后方的亲友、学生们广为宣传,并说:“在这里的当局表示,是我介绍的,无不欢迎者,只要认识得清,愿意吃苦,尽可以开上履历寄飞(指若飞),一车不行可以二次”。在他的热情鼓励下赴延安的青年,颇不乏人。他还经常与重庆的沈钧儒、黄炎培、冷御秋、郭沫若、陶行知等民主人士保持书信往来。

1946年2月10日,**协商会议胜利闭幕,重庆各界在校场口举行隆重庆祝活动。***特务在会场捣*,打伤爱国民主人士李公朴、郭沫若、施复亮诸先生,激起全国公愤。延安各界公推黄齐生为代表赴重庆慰问、看望受伤诸君。他行前赋诗:“**腐化竞成风,几个而今不苟同?未信狂澜不可挽,有人招手乐园中”3月12日,黄齐生等乘机抵重庆,立即到校场口代表延安各界人民看望并慰问受伤诸君,向他们表示敬意和支持,表示延安各界人民坚决与诸君站在一起,和**派斗争到底。在重庆期间,他应陶行知先生之请,写了《延安选举见闻记》和《对于社会大学之我见》,宣传陕北的民主制度;在正则艺专作《新时代做人的标准》的讲演,鼓励青年坚持真理,为国为民与**势力斗争到底。1946年4月8日清晨,黄齐生与王若飞、叶挺、博古、邓发等20余人乘机回延安,风趣地与送别者说:“北京见。”不幸当日飞机迷航,在山西兴县黑茶山失事,黄齐生与同机20多人同时遇难,为中国民主事业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黄齐生一生追求民主,致力于民族民主革命,经历了无数次挫折和选择,终于走上了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为争取中华民族和平民主富强的光明前途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原文链接:,转发请注明来源!